第309章

  潘邓说道:“广东路近年如何?”
  余深细细说了近年的事,而后说道:“不光我惠州一地,广州、梅州、潮州皆愿归顺,潘公既图大业,何妨收容广东?”
  潘邓看向一边的林朔,林朔心中踌躇,主要是因为此地太过荒凉,且总是有天灾,身为流放之地,他江东收容这样的地方,确实没有太大利处,反而要他们花心思治理。如今主公正是预备要征战天下之时,财力人力有限,这广南东路……
  余深见这年轻人竟然不说话,急忙对他说道:“这可是苏学士所待之地!”
  林朔说道:“……倒也未尝不可,主公意下如何?”
  潘邓说道:“广南东路之地百姓亦是我等同胞,岂能见死不救?更有余大人亲自不远千里前来,我岂能薄待此番厚意?”
  他说着对余深说道:“……大人之心意我皆晓得,如今江南初创,便请大人替我回广南东路,陈明我意,我再派大军带救济随大人一同前往,助百姓度过此劫。”
  余深心里十分动容,“潘公深情厚谊,我等都晓得,待我回归岭南,必对同僚百姓陈明利害,那朝廷不给我们救济粮,江南给了,自此我广南四州便归入潘公麾下,由潘公驱使!”
  潘邓又多留了余深几日,眼瞧着老大人身子骨歇过来了,才派人送他回归。
  此番变动忙坏了林朔,他还没理顺多加的四府的诸多事宜,又有人来通报,“周大人求见,说有要事告知。”
  第290章 福广来投
  林朔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哪个周大人?”
  他家人说道:“便是工曹大人,之前老爷送信来推荐的那个周元敬。”
  林朔便叫人请见。
  周元敬进到屋中,先与林中尉见礼,之后说道:“南剑州有人送信来,称福建路两府有归顺之意。”
  福建路州府也要归顺?林朔立即问道:“是谁送信来的?”
  周元敬答道:“乃是南剑州沙县一乡绅,姓陆,他家从前三代乃是官宦之家,之后子孙未入仕途,而是守宗祠田地,在南剑州隐居。此人乐善好施,又广建学堂,于福建几州都有较好的门生故旧,在此地颇有名望。这次的事,乃是福建路各地乡绅大户,联合南剑州和建州,共同商议。正好下官早年间与陆老丈有几面之缘,此人便找到我府上来了。”
  林朔问道:“这陆官人可到苏州府了?”
  周元敬答道:“他只写信给我,想要探听些苏州府消息,我见此事关系重大,便来告知中尉。”
  林朔点点头,“恰好岭南四府归顺,周大人便把此事告知吧,顺便问问福建路形势。
  周元敬这便明白了林中尉之意,回去自送信了。
  *
  一月过后,南剑州和建州府尹来到苏州府拜见东南王,以表归顺之心。
  潘邓设宴款待,宴席之上陆官人也在宾客之列。陆老丈此时已过耳顺之年,慈眉善目,一边吃着席上松仁糖,胡须轻颤,一边说道:“小老儿许久没来江东了,上次到此地来还是七八年前,当时受老父母所托,欲仿照东平府致富之法,去那睦洲清溪县看些好漆园,取他技艺,留我州府百姓傍身之用……”
  潘邓没想这老丈还有如此经历,问道:“你那时南剑州老父母是谁?”
  陆官人说道:“那时老父母姓袁,单名一个羽字。”
  众人皆没听过,想来不是什么官宦人家子弟。
  陆老丈叹了口气说道:“……袁大尹在任之时,乃是前朝苛捐杂税最重的时候,那时大尹总想做些什么实事来,叫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没成想我受府尹所托,最终却没帮上什么忙。”
  林朔问道:“这是为何?你不是到江东来寻技艺了?”
  陆老丈呵呵笑道:“正赶上方腊作乱,便没了后来了。”
  众人恍然大悟,“原来是那时候的事……”
  一番酒酣耳热过后,武松送了几人回到住所,林朔留下来与主公共喝莼菜汤醒酒,“现东有建州与南剑州归顺,紧邻我江东;西有岭南四府,主公待趁势而为,取福建路其他州府吗?”
  潘邓吹吹汤碗,喝了两口热汤,“不必着急,这两路远离朝廷,朝廷一日势微,这两路便不通畅,时日久了,自便做打算了。我大军此时不必轻动,叫将士们休整着吧。”
  林朔听令告退,回到议事阁之中又遇明府尹前来理市舶司琐事,两人几日没见,又兼今日宴请福建路前来投奔之人,便各自互通有无,明翰海说道:“可惜这事晚了些,若是早能拿得此两路,叫大船于福州港和广州港出海更好。”
  林朔一想也确实是此道理,“咱大船何时出发?”
  明翰海说道:“已定了十月十五。”
  林朔感慨道:“早几年便听主公念叨此事,没想到真等到宝船队出海了。”
  明翰海也笑道:“主公做事,自有其章程。”
  林朔感叹道:“港口开发任重道远,想我从前还与主公劝谏,苏州府工厂颇多,长此以往,必物贱伤民,那时主公便只是笑笑,没有答话。如今想来,现有此港口众多,将其地区一一发展,岂不是可转内需为外销,叫我百姓再多些活路?主公真乃神人也。”
  *
  广南东路与福建路两路来投东南王,只因朝廷如今实在是无暇他顾,从上到下乱得一塌糊涂。
  张叔夜当日带着皇帝以及一干大臣回到扬州府后,并没顺利入主扬州,只因扬州府百姓拒不开城门。
  张叔夜手下兵马只一两万,淮南还有韩将军残部尚待归拢,外加上前来救驾有功的兴国军节度使蒋林所带领的五千兵马,除此之外再无兵力。
  扬州不开城门,他们不能强攻,赵构也实在没那个面皮,他满心凄凉,叫人在淮南安营扎寨,就这样休养了一个月。
  皇帝在被粘罕俘虏之时遭了殃,如今身受重伤,过了一个月大伤见好,元气却已亏损过重,一直病殃殃的卧床不起。
  此时又逢东南军和金军打得火热,是以兴国军节度使蒋林面见皇帝,提议道:“此地离江南太近,恐有闪失,不如我大军北上,诸公一路到南京应天府去,我岳父粟磬乃应天府尹,得知我救得陛下,前几日派人送信给我,言应天府恭迎陛下车驾!”
  既然有人接应,那自然是迁都应天府。
  是以朝廷便从扬州出发,一路北上,因皇帝重伤未愈,军士也疲乏,是以他们这一路走得不快。不过还好此时金军与东南军无暇他顾,是以大宋朝廷也走得清静,两个月就到了应天府城。
  府尹粟磬恭迎陛下,皇帝到了此地,这才感觉松了口气,从榻上起来,将一路紧随他的忠臣全都重重封赏!而后将蒋林封为大将军,粟磬封为宰相。
  因之前战乱,朝廷人员稀薄,赵构遴选百官,将各地官员召进中央。朝中士大夫流水一样地涌进应天府,谏言献策的奏折没几天就堆满了皇帝的案头。
  赵构一开始还要知耻后勇,力争图强,不过两个月过去,就躺在了应天府富裕乡,再也不提北伐到汴京城以守宗庙,也不提迎回太上救回宗族,更不提迁都了,只因他已经新娶了粟大人之女。
  国朝再立皇后,应天府着实庆祝了一阵,粟大人和蒋将军眼见着水涨船高,一路跟随赵构的老臣黄汪二人却心中不平了。
  针尖对麦芒,宋廷又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党争,原来的京官再入朝堂的均入以黄潜善为首的黄党;原来没做过京官,只在地方熬资历的,便入以粟大人为首的粟党。皇帝刚刚安定下来,还没享两天好日子,便要理数不清的政事和朝堂之事,苦不堪言。
  可前朝的苦还有人言说,他在后宫的苦根本无处可说!
  赵构身子骨本就不好,在苏州府逃难之时又伤了根本,如今不能人道,粟娘娘新婚之时还温柔体贴,过了两日便变了脸色,出宫回府找他父亲诉苦,被粟磬大骂一顿,送回宫中。
  这下该知道的不该知道的所有人都知道了。
  赵构被气得彻底卧床不起,什么中原叛乱、岭南水患,根本无心理会,应天府皇宫之上愁云惨淡。
  *
  董平这些日子却心情舒畅。
  他驻守燕山府,向南夺取河北五州之后又向西掠地,此时辖地已不容小觑。
  谁能想到他董平军户出身,到最后也能娶了前朝皇帝之女,封王加爵,割据一方呢!
  董平咕噜咕噜喝了几口酒,而后又与兄弟郭药师推杯换盏,他两个在这燕山府一地所向披靡,战无不胜,只除了营平滦三州得而复失,叫人恼火。
  不过老天保佑,那金军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到了东南军面前也马失前蹄了,叫那潘邓一路追着打,给打得屁滚尿流慌不择路,真是快哉!
  “哈哈哈哈哈哈哈!”
  两人相对大笑,谁能想到营平滦三州被夺仅仅半年,就不费吹灰之力,失而复得了!
  “我燕山府真乃福地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