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潘邓明白,换句话说,这些逃兵都是社会不安定分子。这年头的士兵和他前世有很大的差别,俸禄不高,仅够吃饱穿暖,没有外财;再加上民间也不愿自家小娘嫁给士兵,因此多数娶妻不易。
每逢战事,士兵皆需分发赏钱才肯上阵厮杀。若主将吝于赏赐,士兵便会靠自己的方式拿回属于他的那笔钱——或趁乱劫掠百姓,或掳掠妇女,而多数主将在此时往往不加管束,甚至默许此类行径。
更不必说在局势危急之时,还有趁乱杀人放火、劫掠钱财的。想当初梁山动乱,东平府便是如此;后来方腊作乱,江南亦是这般景象。
余深叹道:“江南多灾多难呀……”
旁人早就见潘邓来了,都往这边看,张宝也看见了,和皇帝说道:“陛下,枢密副使潘邓来了。”
赵佶喘匀了气,招了招手。
潘邓往御前走了。
赵佶说道:“江南多动乱,朕愿派你宣抚江南,你可愿意?”
潘邓愣住一瞬,而后拱手说道:“愿为陛下分忧。”
赵佶点点头,“朕知你平乱有方,亦能治府,梁山军都在苏州府,你调遣便是,别让江南再出动乱了……”
潘邓说道:“臣遵命,只是……”
皇帝问道:“只是什么?”
潘邓想说北边的事,可见皇帝如此,到底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转换话题说道:“臣何时启程?”
赵佶说道:“苏州府一连三封信件送到御前,想来情况不妙,你过两天就南下吧。”
潘邓接了指令,又退回到群臣之中。
殿上有些吵嚷,大臣们也在商议对策,不过此时却没人阻止潘邓南下了。
想当初潘邓讨伐方腊的时候,不少人说他大权在握,拥兵自重,生怕他在南边呆久了,就会割据一方,祸乱朝纲似的,急吼吼叫他回来,恨不得一天要上书三遍弹劾,不弹倒此人不罢休!
而等到潘邓对江南毫无留恋,真回来了,也不见这些人有多少得意,反而因见此人加封国公,深受圣宠,而显得有些忧心忡忡了。
潘邓是不在江南了,可回到了京城,又有如此大功勋,眼见着受皇帝信任,叫他们这些人往哪站?
如今江南又生动乱,皇帝陛下问何人愿为他解忧,朝臣都不应声了,各个都眼观鼻观心,鹌鹑似的立在堂上。
就连太子殿下都不接父皇的话茬了,他曾经对潘邓既恨又恶,恨他将功劳白白让给郓王,他家那刊物更是给郓王出尽了风头,两相对比,叫自己这个堂堂太子在朝堂之上反而诸多尴尬。
赵桓曾心想若父皇再叫这姓潘的做什么,自己一定要拦下来,夺他机遇!
可如今江南……实在是费力不讨好,太子殿下沉默,把目光往童贯身上投。
朝堂之上如今没人愿去南方平乱。
之前童贯撤军,北上讨伐燕京未成,被辽国大败而归,老将种师道致仕,一桩桩一件件,多多少少叫朝中人生起了畏战心理。
再加上因北上征讨燕京,兵马粮草加剧消耗,此时国库开支严重不足,就在前几天才加了酒税和买卖房屋的契税,如此才能勉强支撑。
江南从前是富贵之地,可见如今呢?先是花石纲,后是私盐场,中间还有方腊一扫八州,江南那地方怕是千疮百孔,去了可说是既不能捞些油水,又有麻烦事要干。
那个潘邓正好有些生钱的本事,不如叫他去江南,恢复个两三年,国库也好多征赋税,何乐而不为?宣抚使就宣抚使吧,陛下信任他又有什么法子?虽比节度使权柄还大,可童贯不也是宣抚使?想来这小子也掀不出什么浪来,赶紧打发走得了。
童贯见朝上之人不是看他就是看潘邓,也站出来一步说道:“陛下,广德军军乱必要安抚,宜早不宜晚,我枢密院之中如今有潘副使用兵如神,臣愿荐潘副使前往南地平乱。”
童贯回京后才得知潘邓已做了枢密副使,又被陛下封为国公,顿时间心中警钟大鸣,如今正好赶上南方有乱,趁早把这人打发了好。
是以朝臣皆没不同意的,皇帝下了旨意,“今江南危急,特封枢密副使潘邓为江东,两浙宣抚使,愿卿赈灾救民、平定叛乱,安抚兵士、招纳人口、使民归正、减免徭役、兴修水利、劝农耕桑,使江南重归安宁。”
潘邓接旨领命。
*
事有紧急,潘邓过两日便南下,走之前李掌柜特意请他到风雅颂来。
“本以为东家待在京城便不走了,却没想这才过了几天?眼瞅着不到端午呢,就又要南下。”
潘邓叹道:“这也是没法子的事。”
李安澜说道:“我特意把那贾才叫来了,请东家过目。”
潘邓于是接见了贾才。
贾才自一朝破产,心如死灰,若他从没富过,还能安心过儿时那穷苦日子,可曾经见识过汴京城繁华,自己也曾做个大商贾,穿锦缎吃美酒,叫他如何还能从头来过?
每每想到此,贾才就以泪洗面,恨不得跑到汴京第一楼上去跳楼自戕,只是怕死,耽误了他解脱罢了。
却没想峰回路转,曾经做过几次生意的李三娘来找他,问他可愿做她副手。
这李三娘背靠的东家是谁?那可是大名鼎鼎的潘邓!在商之人谁不知道此人曾经靠一届东平蹴鞠赛,盘活了一整个州府?而后又开了个不起眼的店铺,却卖出了本朝第一款有名字的琉璃宝石,定价奇高却畅销数年之久,无人能出其右?
连他后来发家的店铺“天竺暖玉”都是蹭了人家的东风,才叫自个儿也成了个小富翁。
这潘邓不光于经商一道上十分老练,自己也在朝上做了高官,又拜得当朝太师为师,可称得上是既有魄力,又有手腕。他贾才若是早有这样的大人物做靠山,还会被人整得家财尽散?
是以当李三娘找上门,他嘴上说是心灰意冷,要考虑几天,实际上就是给自己提提身价,当晚就用剩下的那点钱又买了套好衣裳,收拾立整,就准备跟着李三娘干了!
可没想一连几天过去,李三娘却没理睬他了,贾才一边心中忐忑,一边觉得定是李掌柜家大业大,忙得把他忘了,就这样在家中蹲着,忽又听闻潘邓从江南回来,已经加封国公。
贾才当时悔得恨不得以头戗地,就要忍不住去风雅颂偶遇李掌柜时,那李掌柜终于派人来找他了。
“你说要见谁?见你们东家?潘东家!”
“是了是了,贾掌柜跟我走。”
贾才倒抽一口冷气,一溜跟着那小厮到了风雅颂后院。
潘邓正在这看风雅颂夏季欲要上新的品类表和李掌柜年前做的计划表呢,见李三娘新找的职业经理人来了,叫他进来相见。
贾才一见潘邓,当即行大礼,“小人拜见国公!”
潘邓叫他免礼,问了他几个问题,而后说道:“我听说你之前也是个卖宝石的,也自起了名字,做了幌子,在陈留小有名气,只是后来遭难。若你没此劫难,如今依旧做那天竺暖玉的掌柜的,接下来该要如何经营?”
贾才没料到东家有这一问,也自用心对待,想了半晌说道:“小人自从卖天竺暖玉,自己心中也琢磨出了些道理,不怕大人笑话,若小人接着开铺面,接下来就是雇佣工匠专门做玉器,外再到东京请画手,画图样,多上新款,卖得好就留着,卖得不好就不再做。”
贾才笑着说道:“……只因小人见识短浅,没见过什么花样子,而玉匠所出,墨守成规,我那天竺暖玉的噱头已卖的够久了,若是没打眼新物件,怕日久天长,再没人关顾,故而想出此法。”
潘邓点点头,这是要外请设计师团队,再叫匠人专心雕刻做成品了,如此一来,他那小作坊也会更加专业化。而请京城的画师,这便是要让自己店中出爆款,再以大热款养店。
有想法也勤快,可见此人若做个掌柜,能经营好铺面。
潘邓又问道:“风雅颂如今已经经营四年有余,依你之见,若要长盛不衰,持续雄踞琉璃市场,风雅颂以后该怎么走?”
贾才赶紧笑道:“大人说笑了,小人眼界就只这么宽了,哪里寻思得了如此大事?小人便只跟在李掌柜身边,管店算账,就已是天大的福分,不敢觊觎更多。”
屋里沉默许久,贾才的笑容在脸上都快僵硬了,潘大人也没发话,贾才目光悄悄看向李掌柜,只见她也面无表情。
潘邓喝了口清茶说道:“贾才,我这人自认是个好东家,其中一点就是若有人心怀壮志,不甘于现状,我定会为他尽量铺路。你今日若说只愿意在李掌柜身边做一算账先生,那也随你心意。”
贾才一惊,听了潘邓这番话,恍然觉得今日怕不只是峰回路转,而是他命中难逢的良机!是了,他怎么忘了,这人可是任由自家掌柜的在东京管着这么大的铺面,又让她做决断的人!此人如此胸怀气魄,又怎会在意自己曾经那些小事?又怎会有自己设想的别个东家的那些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