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陈达看着那皮甲威风凛凛,两眼冒星,谢过师兄,拿了皮甲到院里靶场旁边就要往身上套,陈文昭不待见自家小子那没起子的样子,板着脸十分冷酷。
潘邓又拜见了师母,获得师母红封一个,皂靴一双,他谢过师母,这才回头找师父。
潘邓坐到炕上美滋滋的把自己的鞋蹬了,囫囵个套上新鞋。陈文昭冷哼,做嫌弃状,一边扇着手一边说道:“某人可莫要熏了我这屋子。”
潘邓不假思索答道:“那怎么可能?我可是从师叔家里出来的,浑身上下都香呢!”
说完二人俱是一愣。
潘邓僵着身影,缓缓转头看了老师一眼,陈文昭则是一脸严肃,仔细琢磨着这话,深觉有些不对。
“你去你师叔宅里一趟,怎就浑身上下都香了?”
潘邓沉默半晌,低头把脚蹬到底,站在地上踩了踩,把鞋穿实,又把另一只鞋穿实,理理衣摆,说道:“近朱者赤,我与师叔相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也。”
陈文昭还当他起势半晌能说出什么话来,整了半天就是从他师叔那儿学了两句,跑到他这老师面前来卖弄了!没好气说到:“你也莫要离了你师叔就不看书,自己一个人的时候也要多学多看!”
潘邓老老实实说道:“听老师教诲。”
陈文昭这才看这小学生又顺眼了,拿了他从杭州带回来孝敬师长的龙井,沏了壶清茶。
潘邓两手拄在炕桌上,凑近了说道:“我已在家待了几天,何时去枢密院上值?”
陈文昭说道:“枢密院若有什么要事,自然就会来找你,不找你便不必管他。”
潘邓想了想如今形势,问道:“皇帝为何要我同知枢密院,可是有什么打算?”
陈文昭叹了口气,放下大茶壶,“便是你想的那样了,陛下有意叫你北上,才做出此举。”
潘邓沉默片刻,低头看着龙井茶叶翻飞,而后说道:“河北有童贯,又有一众西北名将,按理来说不必叫我去,可是出了什么事?”他又想到曾经在江南之时,老师给他写的信,信中总是会说明当前局势,便结合着从前所知,小声问道:“……可是童枢密不受官家信任?”
如果真是这样,那也未必不是件好事,童贯此人被列为六贼不是没有道理,皇帝若是懂得防他一防,再加上西北有种老将军那样的名将,朝中还有师父坐镇,靖康之耻便有机会扭转。
潘邓说道:“我早便说,童贯此人奸猾狡诈,一心想着加官进爵,根本不顾社稷存亡,他一人在北面大权独揽,指不定弄出些什么事来。”
陈文昭叹了口气说道:“是也不是,官家虽然听了风言风语,但未得到实证,他又是心软之人,不会怪罪宠臣。再加上朝廷已派监军随童贯一同北上,皇帝就更不操心了。”
监军?他记得是蔡京之子蔡攸来的,潘邓托腮并未言语。
陈文昭接着说道:“北面发往朝廷的战报,有战败的,也有战胜的。不光是童贯,种老将军和蔡监军也常发奏书到东京来,总体看来,北面平安无事,只是一直未有进展,陛下也在发愁,大军驻扎河北,长此以往,军费开支消耗过大,国库就要支撑不住了。官家见你能一年之内平定江南,想必便是因此存了心思叫你去北面吧。”
原来如此,潘邓点了点头,“如今便是童枢密使未有大错,官家便没有由头叫我去西北?”
陈文昭说道:“确实是没法安排你,一来若叫你到西北做个主帅,你身为枢密副使,必会将童贯换下来。童贯渴功,从官家提议伐辽开始就一心主张收复燕云,每次堂议只要他在场,都坚决站在陛下这边。这一点朝堂上下心知肚明,官家也明白,如此贸然换帅,只怕会叫老臣心寒;二来若叫你去西北做个将领,听童枢密统领,去北地领兵打仗,如此贸然,也怕寒了一众西北将领的心。”
还有最关键的一点他没说,乃是至今皇帝还想要和平解决此事,前些日子还对前线河北将士下令不伤辽人,企图不费兵力而只以仁德之心收复燕云。
还是莫要说了,说出来这小徒弟怕是要生气,无益处矣,这皇帝前后不一的夹板气,就由他这宰相来受吧。
潘邓低着头看杯中水面,并没见老师纠结的模样,而是深刻反省评估了一下自己的实力,说道:“我能在短时间内收复江南,一来梁山军是我亲手招安的人马,在东平府训练过几月,用起来十分得心应手;二来江南叛军虽声势浩大,但说到底都是些平头百姓……若是换成西北,怕也不会如江南般顺利。”
陈文昭听了此话,颇为慈祥的看着面前的小学生,“你之前谈到收复燕云一事就浑身不对劲,一副立即想到河北真定府去打仗的样子,如今倒是学会静下心来了。”
潘邓听老师一言,也想到曾经往事,低头说道:“事不经过不知难,我在东平府时还觉得万事都在掌握之中,等到了江南,便渐渐有些力不从心了……”
治理一府尚且叫他忙得脚不沾地,理清一路叛军便会叫他无暇他顾,时常觉得人手不够用,政令不通达,捡了这个又丢那个,那治理一路政事呢?收复燕云呢?叫大宋免于靖康之难呢?
事情不做尚且能纸上谈兵,真到了战场之上,感受到历史洪流滚滚碾过,便能真正体会到人类是何其渺小,究竟何为螳臂挡车。
陈文昭见小学生十分无力的样子,呵呵笑了笑,伸出手来拍拍年轻人的肩膀,“莫想了,小宰相,你想得太多了。朝堂大事本也轮不到你做主,事也绝非能一个人做成的,如今你老师真做了宰相,也步步为难呢。”
若是从前,潘邓还要觉得老师生性豁达,如今便觉得这既是无可奈何,也是最佳之法了,但还是叮嘱道:“童贯此人不可信,他虽已做了枢密使,又是皇帝宠臣,可此人居心不良,不能叫他长久待在北边。”
陈文昭嗯嗯地点头,潘邓又问起如今北边之事朝廷又是什么章程?
陈文昭沉默半晌,而后说道:“童贯北上,久征不下……蔡监军总有捷报传来,可种老将军却又总有败战消息上报,老将军身在前线,一力主张不要伐辽,陛下似乎又有犹豫之心……朝堂上之人惯会见风使舵,如今又是主和主战两党争执,争执不下矣。”
潘邓:“?”
潘邓瞪大了眼睛,他两年前离开东京去东平时就争执不下,如今已两年过了,怎还是争执不下!
陈文昭看着小学生,说道:“做什么如此吃惊,为师又不是不与你通信互通有无。这两年之间也总与你说起朝堂之事,怎好像你似没听闻一般?”
潘邓猛吸了一口气,只觉心头火起,不知该说什么话,偏过脸去。
他又能说什么呢?他历经几载从一介白身做到朝廷二品官,在朝中又有他说话的余地吗?老师又能说些什么呢?大宋的士大夫又能说什么呢?
陈文昭见徒弟额头有青筋暴起,又气成了个牛鼻子,叹道:“你呀,清晨煮饭,晌午就要吃,迟了一时半刻就要有脾气,这样的性子可不是做宰相的性子,且去多磨磨吧。”
他喝了一杯清茶,又问徒弟:“皇帝是安排了,我却还没问你想去哪儿?”
潘邓想了足足两刻钟,说道:“我愿去东南。”
陈文昭点了点头,“我也知你不愿在京城,也好,江南山高路远,少些桎梏,你若到江南磨砺几年,回来不必做那劳什子同知枢密院。如今皇帝叫你做这枢密副使,全是为得让你去北面呢,实际上在朝中不能服人。等你日后有了政绩,从六部进二府才是正道。”
*
朝廷之人只知蔡攸随同童贯一同北上,做大军监军,却不知此人出了京畿路没走上几百里,到了大名府便止步不前,留在童贯事先给他安排好的享乐窝中了。
童贯身在大宋最北端的雄州府庄,撂下笔吹吹纸上墨迹,这种师道老儿还越过他去给朝廷上书,哼,真是不知所谓。
还好他提前察觉,只漏出那么几封,他既身为大军统帅,这一军之事必得是自己说了算!如今蔡监军也被他贿赂,只金银美女便能让他留在大名府中,哈哈!监军?叫你监不了一点!
第217章 北伐燕京
童贯当初奉皇帝之命北巡,到了雄州之后,先是听雄州府尹和诜所言,派了两位使者前往燕京会见耶律淳,劝说他投降,却没想到耶律淳此人十分不识趣,将他派去的两名使者全砍了!
既然如此,便也只能兵戎相见。
童贯当即派种师道大军压阵,却没靠得太近,他心中时刻记得陛下教诲,也知道宋军兵力,是以并没想真的攻打燕京,只是给辽国造成威胁,依旧寄希望于耶律淳投降。
与此同时他又派出了第二批使者,这回他派的可不是上回那两个无名小卒,而是那曾经和潘邓一齐出使北地的马扩。
而马扩不愧是第一批出使金国的使臣,果然精明强干,离开雄州不久后,便悄悄派了一个人回来,此人姓刘,拿了马扩的手书,与他说了这一路上前往燕京的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