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章

  那小萝卜头睁大眼睛,两手摸头,不知该做什么好,两脚在地上踩了踩,向大人告退,得了指令一转身跑了。
  潘邓与林通判一同吃了鱼,果然是杭州美味,回到屋中已是日落时分,老师的信件还没看完,他又翻出来接着白天没读完的接着往下读。
  陈文昭说完朝中事,紧接着又嘱托一遍苏州太守弹劾一事,朝廷怕是不日就要加派监军,万万早做准备。
  潘邓看着窗外晚霞,思虑良久,唤来衙役,“你去准备马车,再告诉林通判,明日我和他一同去乡下。”
  此事早日做完,他也该去睦洲瞧瞧方腊了。
  第164章 昔日旧友
  潘邓打定了主意速战速决,叫人告知林冲与张清二人,近日休整军队,以待日后出征。再派人告知明府尹,自己明日一早去周边县乡探望。
  衙役领命离去,潘邓又拿起老师的来信往后看去。
  陈文昭信中写了明瀚海做杭州府尹一事,乃是他亲自安排。
  “嗯?”潘邓把信纸拿远审视片刻,又凑近往下看下去。
  陈老师在信里说道:蔡京把持朝政十数年,元佑党人在朝中颇受排挤,他曾经身为元佑党人学生,同窗与老师都受其打压,如今入朝为官,物伤其类,对朝中有才能却因身份而不得势的元佑党人颇为照顾。
  杭州太守明翰海以及通判林崟岌都在此列。
  他二人一人是元佑党人之子,一人则是元佑党。
  当初朱勔落马,庞盛昌到了江南应奉局之后,非但没休养生息,反而搜刮得越发过分,南方受花石纲剥削已久,已然不太平,吏部拴选官员,前来问二府有什么合适人选,他便向考课院荐此二人。
  他曾与明翰海共事近三年,知此人勤于政事,心态平稳,为人随和,且不贪墨。而林崟岌也是清正之人,正合适江南久遭剥削之后休养生息之道。
  明瀚海曾是东平旧识,与小学生也认识,自不必多说。林崟岌此人却少有人知晓。
  他本人并没什么声望,但他兄长乃是早年间有名的大儒林平原,与你师祖乃至交好友,元佑事发之后,尔师祖范大人还在朝中奔走,林大儒则果断收拾包裹回老家隐居,至此再未有音讯。
  潘邓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啊!
  又把信件来来回回看了两遍,潘邓把信收了起来。林冲与张清两人来到杭州城面见潘邓,仔细商讨日后如何征讨方腊。
  近几个月来地面混乱,消息闭塞,距离睦州城最近的杭州封城五月有余,情报不通,因此他们对睦州现今状况都知之尚少。
  明翰海听说潘邓明日一早要随林通判视察村镇,叫他看顾州府,便明白潘邓不能在此久待,因此挣扎着下了床,来到府衙。
  早在明瀚海在东平府做通判之时,便听说过梁山上林冲大名,当时东平府亟办蹴鞠赛,派潘邓上山商讨免收过路钱一事,潘押司回来之后便与他们说了林冲此人,如今一晃已是四年过去,再回想东平当真是有隔世之感。
  张清则是隔壁东昌府兵马都监,与本府董督监相熟,因此也听过名声。明府尹便与二人叙旧一番,三人相见,各自见礼。
  明瀚海说道:“方腊既然在睦洲自立为皇帝,此地便是他根基,想必兵马众多,我等万不可轻敌……只叹从前我杭州闭门守城,无力迎敌,没能探听一些情报来……”
  潘邓说道:“如今杭州安定,我已派人驻扎钱塘北岸,现去渡江探查情报也不迟。”
  他看向两人,“便叫阮首领与龚旺带人探查一番。”
  林冲与张清接了指令,又说起军营军备的事,张清说道:“前两日李大官人已派人来修补了四面城墙,把城中瞭望塔加高了两丈,我听李大官人说那水泥凝固要多些时日,便没叫他一齐加高,留两个低一些的用。”
  林冲也说到,“李大官人还带了一人前来,是个姓罗的,听说是润州城罗氏造船厂的少东家,特献几艘大船来给梁山军。李大官人知道节度使政事繁忙,并未叨扰,今日知道我来府衙特地让我转告。”
  潘邓挑挑眉,“有人捐献大船?”他在脑中仔细回想一番,“润州城的罗氏我也听过,记得当初已经濒临破产,如今怎么能凑出几艘船来?”
  二人皆不知晓。
  明翰海在一边听得云里雾里,“这么几日城墙已经加固了?这‘水泥’又是什么?瞭望塔加高了固然好,能看得更远,可太高也容易看不清……”
  林冲与张清都和善一笑,潘邓也笑道:“府尹不必心急,等再过两日病体痊愈,自去看看便知,我等出军睦州,杭州便是后方,府尹千万守好杭州城。”
  明瀚海郑重点头。
  潘邓又对林冲说道:“大船一事你叫李大官人自己看着来,我信得过他。”
  林冲应是。
  *
  第二天一早,潘邓随林通判一同下乡。
  田间早已有百姓三三两两自行耕种,乡里保正、耆老见有上官前来,急忙招待,那保正带着乡书,一见大人两眼先流出眼泪来,“杭州城可安好?我们村里可是遭了殃了!”
  林通判听了,急忙安抚,“杭州城差点城破,幸好王师来此,救了城中百姓一命!”说着看向潘邓,“这便是朝廷派来的节度使大人,扶危救困于危难之际。杭州城刚刚平定,便又马不停蹄地来村里看望各位乡亲了!”
  保正原以为这年轻人是林通判跟班,却没想到这位才是最大的官,连忙拜见潘大人。
  潘邓和煦地说道:“我率军一路南下平乱,少有杭州城这般上下一心共同御敌的,此地虽临近睦州,就在方腊跟前,尔等也没受贼人蛊惑,动摇己心,可见真乃我朝好百姓。”
  那保正听了,叹息一声,“方腊势力再大,与我等又有什么相干?只痛恨它危害乡里,搅得周边不得安生!”
  几人在村屋就坐,乡里保正、耆老和两位大人说了近几月的事,“……自从方腊占领睦洲城,没过多久就来侵扰杭州,他睦州城到杭州府北面是山,南面是水,就只中间这一条好路,可不就只走这条!沿路上的村线镇都被他们糟蹋完了!青稻也都被那些脑子不上用的白莲军割了,我们村就在杭州边上,更是频繁侵扰,闹得十室九空,都跑到北面山里去避难了!”
  潘邓和林通判对视一眼,问道:“如今人可回来了?”
  那保正不答反问,“如今人可回来吗?我们哪敢去找,他们躲在山里起码能保住命,若是回到村里来,方天定大军再来又该如何是好?”
  潘邓说道:“去找村民回归吧。从前叫叛军侵扰村县,确实是杭州城没有兵力,如今朝廷军队已到,驻守钱塘江岸,不会再叫白莲军北上了。”
  那保正思量许久,点了点头,“既然如此,我便叫村民去北面山里寻找,让流离在外的回归本籍……只是也不知能找回多少……”
  潘邓说道:“尽力而为便是。”又问到村中耕地情形,是否家家有土地?,到秋收能有多少粮食。
  那保正一一答了,又说道:“方天定大军大肆抢劫,如今个人家中都没余粮,能否叫府城发些粮食下来?还有下轮要播种,人们手中也没青苗钱。”
  潘邓于是又与保正仔细商谈了救助钱款,救济粮和青苗钱,一直到日头当空,暴晒大地,这才从保证家里出来,又马不停蹄地带人赶向下几个村县。
  一路之上,几天之间,死去的村民给予棺椁安葬;毁坏的房屋杭州府承诺给免费用水泥修缮;青苗钱减免利钱;乡间空余出的土地,节度使与通判官二人又当机立断,判明继承,免去纠纷。
  一番举措下来,安抚了周边各县,潘邓又与各间保正声明道:“若有难事随时来杭州府,府中有人生计困难,也来杭州,过些时日,杭州府要在周边建工坊,家中没了田产的便去上工,总有活路。”
  待到几日之后二人返程,已见田间有忙碌的身影。百姓既已恢复生产,杭州便已算走向正轨,潘邓也能放下心来。
  林通判看着百姓在田间忙碌,也觉心里踏实,呵呵笑道:“我从前听说潘大人虽没考过功名,却是天生手段高明,管得了百姓的,从前还不信,这几日一见果然名副其实。”
  先是神兵天降拯救杭州府,而后短短十多天就各种举措安定州府及周边各县,简直与他老师一样,是个武能上马,文能安邦的奇人!
  潘邓说道:“左右这几种法子,不过拾人牙慧罢了,老师曾经著过一书,名为《治平杂录》,我看之后颇受启示,便是没读过书,也会做三分官了。”
  林崟岌点点头,“我在兄长案上也见过大人说的这本书,太师所著《治平杂录》实乃治世之宝典也,其剖析事理,鞭辟入里,既有治国安邦之大计,亦有修身齐家之小事,桩桩件件,令人获益匪浅……说起来我比陈太师还早入朝十年,却依旧做这一府通判,着实相形见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