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第162章 二十字童谣
  韩钟况突然上书弹劾潘邓,朝堂内众官员都不知有何深意,只有二府内资历较深的清楚,此人乃是蔡京一手提拔,如今对陈相公学生发难,难不成是蔡京有复起之心?
  不过潘邓此回南下剿匪,也确实是大权独揽,此事若不提起还好,如今被韩钟况点出,朝堂官员也要议论几分。
  王黼自认抓住了陈党小辫子,上前一步说道:“我朝虽设节度使,却只取官阶,自祖宗以来,文臣掌军,武将领兵,潘节度使如此军政独揽,确实不合法制。”
  余深听了这话颇为不快,说道:“如今内忧外患,正是不拘一格之际,潘节度使于江南连连得胜,收复失地,可见此法可行。现下还没抓获方腊,彻底清剿白莲叛军,此事还是不要轻动为好吧……”
  现在才到了什么地步,才只攻下两个州府,离彻底平乱还远着呢,那方腊被擒住了没有?就这么急着卸磨杀驴?
  李邦彦说道:“那潘邓南下收复失地,便只领兵就好,何必叫他掌管政事?如今南北已通,不若叫两浙转运使统领江南政事,依旧叫潘节度使江南带兵,朝廷再与梁山军设立监军数人,通传消息,此也正和祖宗之法。”
  余深翻了个白眼,之前攻打白莲军,一路好好的,如今刚有点起色就要派人插进去,口中说着祖宗之法,谁不知道他就是想要分一杯羹?
  权分了之后抬个胳膊动个腿都要请示上级,武将在前线,出征时机抓不准,还能像现在这样一路推进吗?在这个节骨眼上还要搞些小动作,还要争来争去,这李邦彦究竟是蠢还是坏?
  余深问道:“既然如此,李相公推荐何人为监军?”
  按照惯例,大军监军一般会用宦官担任,此为皇帝心腹,正好制约权臣大将,可童贯如今在西北,朝中也没别的宦官能担此职。
  除宦官以外,皇帝宠臣也可作监军,李邦彦如今提出监军一事,明显就是有利可图。
  果然在他问出此话之后,李邦彦讷讷无语。
  余深冷哼一声,“方腊如今已经自立为皇帝了!还当这是小打小闹不成?你既然提及监军一事,朝中又有何人选?既能熟悉南边形势,又懂如何行军打仗?”
  叫潘邓好生地带兵平乱,把这个坎过去得了,真派个什么四六不懂的人过去添乱,到时候打了败仗叫叛军攻到东京来,看你们哪个得的了好!
  众人不再言语,而是看向皇帝。
  赵佶并没急着说话,目光看向了一旁的赵桓,“太子怎么看?”
  赵桓见父皇询问,赶紧恭敬说道:“儿臣以为,李相公所说有理,祖宗之法不可违。”
  此话却没说进赵佶心里,他是一向不主张分权的,只因怕了党争,官员多了之后虽互相制约却也容易相互争斗。
  这点从他在短暂的建中靖国,企图让新旧两党共同理政之后,就认清了现实,果断地打压元佑,让蔡京大权独揽,并且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叫蔡京独断十几年就能看出来。
  陈文昭也抬头看了太子一眼,太子转过头来与他对视。
  赵佶又询问到,“太师以为如何?”
  陈文昭拱手答道:“潘节度使此次南下讨贼,乃是其自请命,陛下赏其忠义之心,封为节度使掌管军政大事,时臣窃以为权柄过重,然今观潘节度使短短两月夺下两周,方知圣上先见之明。”
  众人都看向陈相公,只见陈文昭又从袖中拿出一个奏折来,“此乃淮南转运使陈遘上书,陈转运使于二月初在江南公干,之后一直未得返还,方腊自立后,他在数月之间微服走访江宁府以及宣州各处白莲教集会,将其见闻写下,南北通信之后即刻送往京城,今日刚刚送到二府,请陛下过目。”
  张宝走过去将那奏书接过,御前呈上,赵佶拿在手里翻看起来,陈文昭将其中重点与诸位同僚讲解:“白莲教教众甚多,其教众又行为反常,十分盲从,陈遘疑心,为明其理走访几十个白莲教宣讲之地,其白莲教大法师宣扬平等,言‘世道不公,百姓皆苦,孰人不耕,孰人不作?然饥寒交迫,何也?盖因贼人夺其财也!贼人为何?皆贪官污吏也。’,利用百姓仇恨贪官之心,团结教众。”
  “……此“平等”在白莲教义之中,其倡导杀魔性,回归明性,死后往生纯白,就能去真正的众生平等之界,因此白莲教徒皆不畏死,且不愿再做宋朝子民。叛军攻下州府后往往残忍虐杀朝廷官员,江南及淮南一带已多有白莲教徒杀人放火,纵使不受方腊差遣,依旧反宋,江南一带流传谶言……”
  众人听得胆战心惊,方腊白莲军势力只在江南,如今怎么连淮南都有百姓信白莲教了!赵佶看着奏书,眉头也越皱越深。
  众人问道:“什么谶言?太师怎么不说了?”
  陈文昭犹豫半晌,小声与他们说道:“江南地区流传一个童谣,‘十千加一点,冬尽史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
  众人都各自琢磨了一番,那十千就是‘万’字,头加一点乃是‘方’,冬尽乃‘腊’也,称尊者乃南面为君也,正应方腊二字,占据江南几郡,隔着长江天堑,于江东险显迹。
  真是个大反贼!
  竟然弄出这种谶言来!不知道皇帝最忌讳这个吗?众人暗暗觑着天子脸色,见其果然面色阴沉似水。
  赵佶看完了奏折,狠狠地把它摔到了一边。
  二府大臣具不敢言。
  陈文昭说道:“从前潘节度使也曾派专人来东京送信,信中多描述白莲军执拗反常之景象,但臣以为此乃战场上,未曾料到白莲教在南方已如此深入民心,平民百姓尚且如此。若不是陈转运使此封奏书,我等还不明白白莲教厉害之处,其渗透至深呀……”
  余深赶紧说道:“那陈遘为淮南路转运使,江南之事本不与相干,尚且以身涉险,走访白莲宣教地,韩钟况做的是什么?他即是苏州太守,就该守护治下,却正事不做,大老远的管起咱们东京来!”
  赵佶也冷着脸说道:“韩钟况上书,言潘邓调兵一事不合祖宗之法,可朕命潘邓为广德军节度使,他要调兵没有不合规制之处。”
  众人见皇帝冷了脸,连忙找补,杨戬上前一步说道:“韩钟况所言,无非是心急苏州围困数月,调兵不成,却反被潘节度使调走,去支援杭州。论两州要地,苏州不光有太守府,两浙转运使也在此州,韩太守也是一时心急了。”
  白时中却说道:“据我所知,苏州早已调兵,如今苏州城守军两万,杭州城却一直没听说有什么支援,反而最早被围城。潘节度使不去支援杭州难不成先去救援有两万守军的不成?”
  杨戬也不说话了。
  太子却突然皱眉说道:“陈遘上书一事,与潘邓有何相干?其节度使一职本就有违法度,祖宗之法不可违,臣请加派监军。”
  赵佶皱着眉头说道:“韩钟况上书一事,莫要再议,叫潘邓依旧自己行事,监军一事事关重大,改日再提,至于其职权,待到擒住方腊,朕再削其节度使一职。”
  众人皆称是。
  小朝散了之后,赵佶依旧心神不宁,自找不痛快似的,又把那陈遘的奏书看了又看,每看到那句二十字谶言,便觉心烦意乱,又把那奏书扔到一边,自去名堂见祖父兄神像。
  *
  “十千加一点,冬尽史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
  小娃们叽叽喳喳地,口中嚷嚷着自己还不知为何意的顺口溜,和各自的小伙伴们在田间地头玩耍。
  此地为秀州胥山脚下魏塘村,此地土地贫瘠,三个贫民在地头耕地,身上皆穿着粗麻衣。
  那几个小娃娃在一起闹够了,其中一个长得比其他小子稍白嫩些的小猴子跑过来,说道:“三十二哥,二十八哥,今天晌午干完活了来我家,我家今天吃肉!”
  吴三二听了这话,一下子把那小猴子捞起来,“真的假的,今天吃肉?”
  那小猴子点点头,吴三二臂膀一甩,将他抛给了吴二八,小猴子哈哈直笑,两个人扔来扔去,让他过了把瘾。
  另一个庄稼汉在旁边有点不自在,也没说话,小猴子玩得过瘾了,转头说道:“二十九哥,我娘让我问你,你来吗?”
  吴念九挥锄头的手停顿一下,说道:“……你们去吧,我就不去了。”
  吴三二劝他,“怎么还和婶子过不去呢,婶子好歹也是我们长辈。”
  吴二八也劝,“就是,有什么话说开了就是了,你这样是干嘛?”
  吴念九更不自在了,“我……我回家吃去。”
  “回家做什么?你家有肉吃?去婶子家吃饭,正好,上回那事,你要跟婶子赔不是。”
  小猴子也问道:“二十九哥去不去呀?”
  吴念九嘟囔道:“你们去吧。”
  吴二八来拉他胳膊,“咱们就去吃点……”
  吴念九狠狠甩开膀子,把二十八哥甩得一愣,地头上沉默了一会,吴念九说道:“我不去了,我回家吃饭……我……我信教了,吃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