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
一干人等杂七杂八地准备了一个多月,预计四月份从开封府出发。
范老喜气洋洋地给主人收拾衣裳行装,问主人此次前去女真是否赶上过冬,得到准确的答复,又去订做了厚衣裳鞋袜,装了几箱。
王婆也在给潘邓收拾行李,一边装衣服一边担忧道:“那地方那么远,有个万一如何是好。”
潘邓说道:“干娘放心,万无一失。”
王婆不相信,“这事是你说了算的?老天爷才说了算呢!”
潘邓不是很担忧,是因为此时的女真是完颜阿骨打领导,此人遵信守诺,对宋还算友好,况且此时女真正处于对辽征伐的关键时期,他们此次前去,对其乃是机遇。
赵佶很看重这次出使,封潘邓为主使,特地给他临时升了官,擢升为枢密直学士,官居四品,以表对女真的重视。
此次潘邓作为主使,带副使太子少詹事徐观,副使武进士马政,以及武将七人,士兵二十人,从开封出发。王师中则在登州等候,届时还有士兵六十人陪同前往。
即将出发之时,不料开封却出了一件事,乃是今年殿试之中,三皇子赵楷夺得头魁,被点了状元。
皇宫中一片喜气洋洋,大臣们也都和皇帝道喜,言三皇子大才。赵楷夺得状元,那些平日里看不惯太子,欲另投三皇子的奸臣不免洋洋得意,王黼与杨戬等人私下庆祝,那朱勔也掺和进来。
有时也不是他们不支持太子,实在是太子看他们不顺眼,一口一个“奸佞”,此时尚且不碍事,可待到其继位,还有他们兄弟几个活路?
一日酒楼之中,朱勔与人谈及此事,言三皇子才高,胜过其他学子许多,此话引起旁桌不满,站起来与他争论,二人愈吵愈烈。
那太学生怒骂,“如今官场浑浊,竟连基本的脸面都不顾了?竟然将状元给了有官人!难不成今后,朝臣士大夫竟然要世家重起?寒门不再?”
此言即出,一片哗然,支持正统的臣子也不能就此罢休,议论的声音越传越广,因为大家也觉得此事蹊跷,怎么好端端的,皇帝竟然点了一个有官人为状元?
今年的状元本是皇子赵楷,但按理来说皇子不能授予状元,皇帝便叫赵楷只有个名义上的第一,又重新点了一个有官人作为新状元。
实际上若是点了赵楷做状元,倒不会有如此多人不满。如今既已重新选定状元,为何又选了个有官人?这是什么意思?
事情闹大,朱缅担心不好收场,便将那个活动人心的穷学生给抓到大理寺,第二天同窗前去探望,已经被打得像是个血葫芦。
此事激起了众怒,太学生们联名上奏,聚在宫前长坐,请求彻查朱勔,还那人一个清白。
一直到太学生们在宫门前长坐了一个时辰,赵佶才得知此事。
皇帝大喊冤枉,“祖宗立国以来,百年传统都是寒门状元,朕何至于故意将状元给有官人?”
“到底是怎么回事?去查!”
又过了半晌,官员回来讲明事情经过,原来是三皇子殿下在殿试中得了第一名,而当日排了第二名的榜眼正好是个有官人,赵楷不做状元后便轮到了他。
“唉呀……”皇帝叹道:“这就是个误会,那状元不是朕亲点的,只是轮到他了!诸学生怎么如此看朕?赶紧把状元给改了!再去叫梁师成过来,叫他写了告示,言明此事非朕授意,再去叫蔡太师来宫中。”
赵佶想了想,蔡京的名声没那么好,他又改口,“去叫陈相,让他把告示贴在宫门外,把学生遣散!”
赵佶在宫中急的转圈,心道朕何至于故意让有官人做状元?
此事也怪朱勔,他竟敢私刑拷打太学生,叫众学生如何看朕?其心可诛!他又大笔一挥,把朱勔贬官以平息众怒。
“叫潘卿家进宫!”
潘邓又被召进宫中,赵佶详细叮嘱了要在下一期刊物上解释此事,广传四方,万不可让读书人误会朕!
若说在不知道师叔身世之前,他还没有这么感同身受,听到“元佑党人碑”,也只当是历史事件,如今得知师祖被定为元佑奸党,一腔热血报国,却为朝廷所害,他心中对此恶劣得远超正常政治范畴的事件越发不齿起来。
编著黑名单,将名单上的人刻在碑上,起名“元佑奸党碑”,再将此碑复刻到各州县,供天下人观看;禁止元佑思想传播,禁毁元佑党人著作,不许太学生学习异端思想;不许宗室与元佑党人通婚,将元佑党人及其子弟全部逐出京师永不再进。
可“元佑党人”这四个字之下,也都是普通的文人士大夫,站在朝堂之上,也是为报国而来。
赵佶在轻率地做出如此群体性的羞辱事件,如此破坏政治平衡的事情之后,天下读书人对他不满,对此朝堂如惊弓之鸟,是理所当然的。
现在他想靠着这些办书院,罢科举,增天子门生的伎俩,就想重拾读书人的心,也未免太自大了些。
潘邓沉默着回到编辑部,叫沈编辑临时赶稿,等四月刊发行后,又亲手奉给皇帝叫他看过。
赵佶看后,果然松了一口气,这才叫潘卿家出发北上。
*
朱勔落马,江南百姓欢呼雀跃,这是不是代表着苏州应奉局也要关闭了?他们长达十多年的花石纲之祸,也该结束了吧。
这些天苏州、杭州等地区都在传唱着顺口溜“陈相斩朱勔,江南民得安”。
此事虽和陈文昭没有半分关联,但因当日太学生宫外静坐一事,皇帝先下令让陈文昭安抚太学生,后紧接着就罢免朱勔,难免叫不知情的人以为是陈相秉公执言。
只是江南百姓庆祝得还是太早了,此苏州应奉局,早在朱勔父子在时,就是人人垂涎的一块肥肉,此时朱勔落马,更是叫豺狼虎豹争抢。
王黼与杨戬在府中密议。
王黼新娶的小妾,其兄长名庞远英,乃是江南富商,花费巨资只为接手此事,杨戬却犯了难,“此人虽是一届巨贾,却不知能否在应奉局中办差,若是皇帝不喜……”
王黼接话道:“那便是他的造化了。”
自此江南朱勔落马,不到两个月,苏州应奉局就来了一位“庞勔”。
*
潘邓一行人此时已走到京东西路。
因女真已经打下辽东地区,因此从登州坐船北上便可直接到达女真领地,而不必走陆路穿越辽国。
出使队伍正是从开封一路向东,向着登州前进。
潘邓掀起车帘问:“咱们还有多久能到?”
董平此时正趁着天气好,牵着马步行呢,闻言说道:“再有两个时辰,到前面村庄借宿。”
潘邓又钻回车里,徐观知他少年人坐不住,问道:“去打猎?”
前两日已经连打猎两天了,潘邓摇摇头。
徐观又说:“今天大字写了没?”
潘邓牙酸,说道:“师父不在,师叔莫拘着我写大字了。”
“那怎么能行,把你昨天写的拿给我看。”
潘邓就把昨天写的大字给师叔检查,徐观捡着好的给他画上了圈。潘邓原懒散地在马车一边歪着,见师叔垂着眼眸,在纸上勾勾画画,发带垂下来,一副安静的模样,突然就想听师叔讲课了。
潘邓出走将近一个月,终于当了一回好学生,主动要听课,徐观低着头看字,问他,“有何迷惑?”
潘邓想了半天,最近让他迷惑的事确实有一个,那就是北宋是募兵制,士兵是拿工钱的,宋朝军队的士兵众多,就算个别战斗力不强,但是为什么总体战斗力还那么低呢?
“之前听师叔讲王荆公变法,言我朝有三冗,冗兵乃是为积弊之祸,可是军队为何如此不堪一击?”
“哪里听来的不堪一击?”
潘邓就说:“这么多年也没拿下燕云十六州,也没把西夏打跑,可见不强。”
第85章 登州见宗泽
徐观说到:“你也知冗兵是为积弊之祸,便可知如今军伍是何样貌了。”
“太祖曾言:可以利百代者,惟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
以给“叛民”军饷,将其收编,来抑制叛乱,如此一来,军队中都是些浮浪子弟,军队人数也大大增多。
这也不怪梁山设想的出路是诏安,实在是宋朝有此传统。
徐观娓娓道来:“军队人数增多,却又不能轻易裁撤,便用厢兵去服劳役。”
他举了个例子,“……太平兴国八年,黄河决口,当年调发征夫十万进行治理,但是还是一直持续到太平兴国九年还未完工,考虑到农民需要播种为了延误农时,太宗决定派遣士兵五万人代替丁夫服役,自此之后厢兵服役日益增多。”
潘邓这才想起自家琉璃坊中高级顾问梁工匠,干得也是厢兵的活计,只是因为身在皇城,才有了禁军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