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照晚走了,冉良觅觉得自己已经给够了情面。
  果不其然,秦王登基第一年便对公主与景王一支做了清算,凡是与他们二人走得近的朝臣,最后都落了一个惨死的下场。
  清算的风声吹到冉良觅耳边,他深深松了一口气,原先那一点点愧疚之感也荡然无存,只有劫后余生的庆幸,和希望照晚莫要再出现在他眼前的期盼。
  后来皇位几番改易,被幽禁的太子最终还是登基当了皇帝,为公主沉冤昭雪的消息传到冉良觅耳中,彼时他已经先齐闵一步告老还乡,妻子身体康健,儿孙陪伴在身边,最是天伦之乐,一切却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打断。
  开始他还想欺骗自己,告诉自己他的选择没有错,可八月公主与景王的棺椁牵回京城,紧跟其后的四个棺椁前赫然有照晚的名字。
  他知道那一具棺材里并无尸首,甚至,公主和景王的尸首或许也早已灰飞烟灭,如今为了安抚老太后才迁棺回京,实际不过是衣冠冢,那几人殒命南疆边境,尸身大概早已被毒虫吃了。
  浩浩荡荡的队伍从他心上碾过,照晚没死,小公子也没死,公主和景王尚有子嗣在人间,他不知道那段时间亭谷城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满城被屠,又为何有人能带孩子逃出去。
  十几年前为了私情放弃照晚和小公子,十几年后他依旧为了私情选择放弃他们。
  棺椁已然回到京城,那一年带着孩子离去的人却始终没有出现。
  冉良觅内心挣扎过后,竟然希望他们两个早在当年与他分开之后便死在异乡,这般没有人再提当年他不念旧情之事,他依旧可以在老家颐养天年。
  但信送到齐闵手上,证明最后并没有如他的意。
  再恶毒的诅咒也没办法掩盖自己心中的恐惧,他活活将自己吓病了——也许也是因为愧疚,总之他夜夜不得安眠,一场风寒之后卧床不起,病榻缠绵之间,吊着最后一口气写下这封信,向旧友求救,望齐闵看在相识多年的情谊身上,将此事揭出去的同时,尽量保他家人一命。
  齐闵没将信里的事告诉其他人,他也在犹豫着。
  始终没有出现过的人,在旁人眼里已经死去的人,曾经活着如今却生死不明的人,他是否要将这件事上报皇上,让二十年前的风雪再次吹遍大昭各处土地。
  最好的结果是照晚自己带着孩子赴京认亲,原谅与否,凭她的一张嘴便可以决定,否则将这没有凭据的消息告诉皇上和太后,掀起无畏的寻人风波,对从前见死不救的人做清算,不知要有多少无辜之人会牵连其中。
  老管家将信拿回来,齐闵看了一眼,之后递给苏静蘅。
  他的意思在信中。
  有人已经将这件事告诉他了,至于是真是假,他如今自有评判。
  宁知序身上的病症证明了他和亭谷确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亭谷之灭,并非公主投敌造成,而是病症蔓延,成百上千的百姓染病身亡,尸体堆积之后引发瘟疫,再加上城中断水断粮,城外敌军围袭,最终城破不敌。
  谣言在舒王登基之后才得到管控,自亭谷逃生的人讲述那时候景象,如噩梦萦绕心头多年不能散去。
  亭谷成千上万的百姓,有半数染上一种怪病,起先还能走路说话,后来双眼失明,身体上不断出现裂痕并随时间的进展渐渐放大,直到整个人都像破碎的瓷器一样碎成几块,无救而亡。
  街道上全是碎裂的尸身,时值盛夏,没两天就腐烂发臭,尸水四处流淌,得病的人越来越多,没有染上这种怪病的人,最后也因为满城尸体导致疫病蔓延而死。
  南疆小国极擅制毒,原本趁着大昭内乱发兵突袭,以毒取胜,后来舒王在位,清理掉秦王旧属之后将治国之重放在与南疆交手上。
  国力悬殊,便是有毒在手,也难以抵挡,不出一年南疆认输投降,约定五十年内互不侵犯,并归还亭谷各地,此事才有一个好的结局。
  看宁知序身上的病症,和传言之重亭谷所发“瓷裂病”一模一样,南疆认输之后声称此毒无解,为防止日后再受南疆牵制,舒王在位五年一直派人研制解药。
  苏静蘅这时拿出信物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说:“请老爷救救我夫君!”
  宁知序听见她的声音,伸手寻她,原先一点镇静顷刻间消散,他也跟着跪下,双手在地上盲目寻找,摸到她的手,紧紧攥住放在胸口。
  齐闵居高临下地看着他们两个,闭目深叹一声,之后将二人扶起,说:“叫莫声来。”
  “等一下!”宁知序叫住老管家,齐闵皱眉,刚要问他为何,宁知序轻声嘱道,“还望莫要惊扰我三叔母。”
  “是。”
  齐闵看他。
  是个有孝心的孩子。
  只是此事——
  他念起那封信里的内容,说:“身份与信物不必再与我说,若心里有把握,日后亲自去京城明说,我自会为你们安排,至于此病——”
  苏静蘅问:“敢问老爷此病可有医治之法?”
  “若是亭谷所发的瓷裂病,皇上派人研制解药,虽未临场用过,但可以一试。”
  也就是说并不能保证能治好他……
  苏静蘅心底发凉,问:“莫神医有法子治?可他为我夫君看了许久的病,并没有什么良方。”
  “不应该。”
  齐闵神色沉了沉,“他不是太医,但如今太医署院使与他关系甚好,当年研制解药一事,应当与他讨论过。”
  苏静蘅心中疑惑,等老道士提着医箱匆匆赶到,看见宁知序身上的样子,吓一跳,喊道:“怎么回事!你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
  淋了一身雨水,看见他这模样,差点连魂都吓飞了。
  “你这病!”
  怎么跟传说中那瓷裂病一模一样?
  苏静蘅握着银锁,道:“今夜才发的,与往常不一样,我们从前是不是都治错了?”
  老道士问:“真是那病?”
  苏静蘅点头。
  “怎么不早说!”
  他挠挠耳根子叹气,“治错了治错了!怎么从前一点都没看出来!”
  宁知序说:“这病是打娘胎里带下来的,早些年病症并不严重,如今算是病入膏肓,才现出庐山真面目。”
  再加上亭谷密辛不曾让外人知道,竟活生生错过了最佳的治法。
  老道士懊恼:“也是我医术不够,竟也没瞧出有什么问题!我与宋太医商讨的方子只简单试过几次,也没见过那地方的毒,不知到底能不能治,还有些其他的方子,若不行,只能都试试,只是你这样的情况不能再拖。”
  他还有命继续试药吗?
  老道士心底发沉,跟他说:“先给你施针,将病止住,剩下的等我仔细想想再帮你治。”
  扶着宁知序去内间,依病理施针,老道士咬牙,双手冰凉,额上却沁满汗珠,待他身上的裂痕不再变化,血口止住,老道士望着医箱里剩下一堆药材发呆,恍惚间明白了什么,呢喃:“紫雾叶……紫雾叶……我那药方并没有这味药,莫非此药才是解毒之关键?”
  【作者有话说】
  两天至少要写一万二,反正不管明天写多少,后天一定会写满一万二,八月我可能会一口气把结局写完,要不了几天,最迟两三天吧~当然也可能继续日更~
  第86章
  紫雾叶并非唯一之解药。
  与之相辅的药材在十年前由游方道士莫声与太医署院使宋育共同寻配,尽管二人并没有机会接触到亭谷城中蔓延的病症,但尽太医院与民间名医之力,还是从史书医典中寻到一些相关毒方的蛛丝马迹。
  靠着破碎典籍所遗留的只言片语寻求一方解药十分不易,皇令在上,深入亭谷求解,最后得出的也不过是非对症下药的药方。
  亭谷城外乱葬岗里埋着无数疫病蔓延之后染病而死的百姓的枯骨,太医署的太医将那些不知姓名的骨头捡回去,若干年后对那些没有得到妥善医治的死者重新进行刮骨疗治,收获匪浅,所以即便药方残缺不全,在没有确切解药的如今,也显得珍贵异常。
  泉庆馆的郎中方谨受宁珲之托为爱子寻找治病之方,与莫声相反,他面前有个活生生的例子。
  虽然在对典籍的了解与人脉上远远比不上宋育和莫声,但时常与宁家小公子见面,对他的病症摸清了十之八九,此后凭一腔热血往南行走,如神农尝百草般寻找治病之新药,终于在大昭与南疆交界之处寻到一味特别的药材。
  给宁府回信之时只是对此药的效果有所怀疑,之后一个月的尝试印证了他的猜想,再想给宁府回信之时,却因深入瘴气之中染上疫病,无药可治无医可医,最终客死异乡,只留下一封倾其性命寻到的药方送回宁府。
  药方仍旧不全,但包含了解毒最关键的药材,与莫声手里的药方相合,恰是解药。
  老道士此刻方才后知后觉明白过来,所幸他爱偷懒,宁知序叫他十天内将药做好,他偏要留到第九天才开始动手,手里还剩些紫雾叶没用完,希望就在眼前,他立刻匆忙回去调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