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虞允文往面前一站,顿时投落下一大块阴影,仿佛整个世界都清凉了。
  他正要说话,忽觉身后有异。
  一回头,什么都没看见,几疑是自己的错觉。
  虞允文面色平静,向二人拱手行礼:“征北将军,谢司马,有劳久候……”
  征北将军,就是刘裕给辛弃疾的封号。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东南西北四征将军,并不常设,而是作为战争爆发期间,出兵灭亡他国主将的最高称号。
  如杜预献计灭吴,为征南将军;邓艾灭蜀,为征西将军;桓温覆灭割据蜀地的成汉李氏政权,也是征西将军。
  所以,辛弃疾这个「征北」,自然不是为了大理国这种小角色设立的,而是为了日后北伐灭金。
  虞允文话说到半截,猛然一转头,这回终于被他逮住了人。
  只见一名英武不凡的少年将军,站在他身后的阴影里,正在亦步亦趋,躲避烈日。
  他每动一下,少年也紧跟着他的影子动一下,见他回头,还满面笑容地举起手挥了挥:“嗨?”
  这就嗨起来了,虞允文无语,很快认出了对方是谁:“檀将军这次竟也随军出征了?”
  陛下在诏书里没告诉他啊。
  檀道济挠了挠头,嘿嘿憨笑道:“本来倒也没有打算出征,我就是练兵累了,随意找了个库房睡觉。谁知一觉醒来,已经夹在一堆粮草中被运出了临安城外。”
  虞允文:“……”
  谢晦倒是感慨了一番:“早知道还能这样瞒天过海,我也混在库房里过来算了,何必当初在宫中如此大费周章。”
  辛弃疾微笑道:“那你过不了多久,就能看见陛下御驾亲征滇南了。”
  谢晦:“……”
  非得来这么揭穿他吗!
  彼时,当檀道济从粮草堆里,摇摇晃晃挣扎爬起来的时候,众人惊呆了。
  还以为屯田用的稻草人成精了!
  他们能怎样,都出发了好一段距离,总不能把人强行送回去吧,只得将檀道济一起带上。
  好在檀道济不是什么拖后腿之人,而是实打实的强援。
  他是刘裕培养出来的军事接班人,未来注定要继承北府兵,成为帝国的万里长城。
  从他的封号“冠军将军”,就知道刘裕对他抱有多高的期望了。
  现在是冠军将军,未来北伐立功,他就是冠军侯。
  完全成长起来的檀道济,在武庙都是第一流的神级存在,也是《三十六计》的作者。
  现在这个虽然是少年版本,各方面稍差点意思,但也足够大理国喝一壶了。
  谢晦缓慢整理了一下衣袖,道:“阿和,这样待虞相公太失礼了,快过来。”
  “好热,我不去”,檀道济吐了吐舌头,不情不愿地说,“现在虞相公来了,可以到凉快的地方说话了吧。”
  北府众人早在阴凉处歇下了,谢晦二人是为迎接虞允文,才在此处硬扛着太阳。
  将部众安顿好,纷纷进了城去。
  沿途所见,人来人往,一片声息繁华,丝毫不见乱象,更有一位大胆的百姓跑到近处,手提一篮水果,要塞给谢晦。
  谢晦显然已经习惯如此场面,伸手接了一枚果子,微微含笑谢过:“多谢卿。”
  那人呆呆地瞅着他笑颜皎洁,眉眼如画,忽然扭头大喝道:“谢郎君今天收下我的果子了!”
  说时迟,那时快,不知从哪里哗啦啦涌出一大群人,男女老少皆有。
  手中拿着各种瓜果小吃,霎时一阵噼里啪啦,宛如雨点般飞来,全部往谢晦的方向抛:“啊啊啊谢郎快看我!”
  谢晦抬眸一笑,众人又是一阵捂着心口,倒吸凉气。
  甚至还有人拉住身边人,语气急切地说:“他真的看我了!你快掐我一下,如此美梦,可曾还在人间?”
  如此场景,看得虞允文目瞪口呆,深感自己跟不上时代:“原来这就是传说中的掷果盈车……不对,盈人吗。”
  辛弃疾本在一旁为谢晦撑伞,都被热情的人群挤到了一边,擦拭着额头上的汗珠道:“滇南民风彪悍,素来与中原大异。”
  虞允文倒觉得这是一件大好事。
  征服新地盘之后,最怕的就是出现叛乱与动荡。
  谢晦的战后安抚工作无疑做得很好,百姓安居如常,并无一丝一毫的抗拒心理。
  辛弃疾一面随着汹涌的人潮,被裹挟向前,一面向虞允文介绍。
  “宣明每到一处,都重廉吏,除贪酷,明察暗访。”
  “得知各地知府、土司有贪暴者,寻即问斩。又将田租从半数减为一成,劝课农桑,各济资粮,由是民情大悦。”
  虞允文闻言,心中好生钦佩:“谢司马治理有方,与民同乐,实乃英才。”
  辛弃疾欣然同意:“是啊,这一次出行,我只负责作战交兵,余下一概诸事尽皆交予宣明。”
  这就是坐拥ssr辅助的快乐,谁有谁知道!
  他们一路行来,势如破竹,避开金沙江天险,将数个重镇连根拔起。
  每到一地,旋即收缴官印,封锁消息,佯若无事状。
  故前线各城,往往毫无防备间,即被北府兵雷霆攻击,驰入攻克。
  过了中甸之后,局势为之一改。
  盖因再往前的白蛮土司,与大理朝廷不过关系羁縻,遥示笼络,绝非死忠,亦无为国赴死决战之心。
  谢晦搞了一套心理战术,兵锋所向,往往提前传檄招降,「我宋大兵将至,诸宜奉表来归,各安天命」云云。
  各地土司本无战意,遥见北府千乘万骑,一片联云蔽日浩浩荡荡,更觉闻风丧胆。
  既然打不过,那就只有加入。
  北府入滇,秋毫无犯,庐舍稼穑俱全,当地居民心中感佩,更加卖力地倒戈荷戟,为王前驱。
  区区三月时间,就如秋风扫落叶,荡平滇中、滇西全境,仅剩首都一座孤城,以及还在观望的乌蒙三十七部。
  临近的吐蕃康区首领收到大理国求救文书,朝廷中扯皮一番,终于决定出兵救援。
  结果刚进入大理境内,就被早有准备的谢晦,派檀道济伏兵将其一锅端了。
  在这个即将灭亡大理的节骨眼上,谢晦本不欲节外生枝,想着先将吐蕃被俘的几名大将加以厚礼,遣送回去,来日再图。
  却不料,吐蕃俘虏是个没骨气的,没扛住压力,直接就将吐蕃国内的情况如倒豆子般尽数说出。
  当然,这和谢晦手段的强硬,大概也有那么亿点点关系。
  总之一句话,吐蕃现在大分裂,几十个首领各自为政,这回来援的是多康部落,与宋朝毗邻,实力却不算最强。
  谢晦心念如电转,心说这能不趁他病要他命?已然想出了一道鲸吞全局的计划。
  遂将吐蕃俘虏先关押在一旁,暂且按下不表。
  ……
  大理国都羊苴咩城,傍依苍山与龙首、龙尾二关,是实打实的天堑雄城,易守难攻,难以攀登。
  辛弃疾提议:“不如效邓士载暗渡阴平之事,携一支飞军,翻山越岭,从无人区径趋城下。”
  “我亦如此认为”,虞允文赞许地点点头,“蜀军备战多年,早已习惯山地作战,白蛮首领新降立功心切,又熟悉地势情形,正可助一臂之力。”
  谢晦凝眉思索一阵,则是补充了一点:“按照路线规划,不应径直兵临城下,而是要停在大理城的背部,以地道挖掘法填塞火药,迅速轰倒东面城墙,即可长驱直入,占领全城。”
  这种打法,突出一个“奇”字。
  趁大理国王还没反应过来,迅速将城池拿下,免得他跑路。
  否则的话,大理又没有什么“君王死社稷”的说法。
  正康帝一旦意识到大势已去,妄图逃窜*,带着残余小朝廷,流亡在云南的茫茫群山野水之间,不知又要增加多少工作量!
  几人都同意了谢晦的意见。
  正想问问檀道济,转头一看,大宋战无不胜的冠军将军正趴在桌边,拿小木枝戳弄着一群蚂蚁,兴致勃勃地说:“快爬快爬,我给你们引路!”
  几人:“……”
  算了,问这个憨憨也问不出什么来,就这样吧。
  辛弃疾倒是忽然想起一事:“陛下的第二个锦囊我们还没看,是否要翻阅一下?”
  第一个锦囊在渡金沙江的时候就已经翻阅过了,里面是一些关于如何安抚百姓、建设民生的指点。
  现在这个锦囊,应该对应的就是攻打国都之事。
  谢晦打开一看,只见纸张上赫然写着:“宣明亲启:遇见困难不要怕,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解决,你智计卓绝,无往而不利,生命中有多少艰难险阻都闯过来了,何况大理荒僻小邦!先做个深呼吸,吃一颗粽子糖,闭目休息一会,再重新回来看待这个问题……”
  洋洋洒洒一长串。
  刘裕在这张纸上,赫然抄了满满一纸的心灵鸡汤。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