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简直不敢想象,刘裕一生都在驱除鞑虏,听到别人用胡虏一样的称号来称呼自己,会怎样勃然大怒!
“其实,就算喊了,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不知者无罪嘛。”
那人往后翻了一页书,神色淡定地说,“根据史书记载,咱们这位陛下心胸宽广,从不会因言罚人,王镇恶就算当着他的面怒声说「寄奴误我」,也只是一笑置之。”
众人面面相觑了一阵。
虽说如此,但我们又不是王镇恶,还是小心些好。
宋书共一百卷,十本纪、三十志、六十列传。
帝纪开头自然是刘裕这位宋高祖,臣子列传以刘穆之开头,唯一独立成篇的单人传记是谢晦。
通读完整本书,就一个感觉,刘裕是真护短啊!
得罪他本人问题还不大,但如果当着他的面开罪刘穆之,或者他养的北府那群崽,嘿嘿,家族套餐已经在路上了。
有人道:“那么问题来了,咱们陛下最爱的臣子是谁?谁最不能得罪?”
“当然是刘穆之。”
那人无语,你这不是废话吗:“除了刘穆之呢?”
“是谢晦吧,书上写得明明白白,「高祖深加爱赏,群僚莫及」,平时百依百顺,进言无有不从,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放他出镇外地。”
“我赞同,而且谢晦文武双全,未来是托孤大臣之首,陛下给了他八州数十万兵力,以河山相托。”
“正所谓,「出治戎于禁卫,入关言于帷房。分河山之珪组,继文武之龟章。禀顾命于西殿,受遗寄于御床」……”
“我觉得是沈林子,传记里出现了十多次高祖赞、高祖赐书曰、高祖赐书劝勉、频赐书褒美,每次出征在外,都能收到好多问候和夸奖。”
“沈林子可以随意带刀出入禁内,生病了就搬进宫住。因为母丧伤心,满朝文武都被下诏过来安慰他。”
“明明是檀道济,亲自抚养长大的军事接班人,北府兵的下一代领袖。”
“还有沈庆之,这家伙大字不识一个,妥妥的文盲,居然也能成为北府核心,陛下为了教他兵法,甚至制作了好多图画。”
百官讨论一阵,但觉刘裕宛如一位端水大师,主打一个雨露均沾,北府每一个名将都被照顾得很好。
忽听一人冷不丁地说:
“呵呵,我看是王镇恶。”
“他一个归正人兼秦国余孽,却能得到如此信任,倾尽所有,独领三军,甚至进封龙骧大将军……这可是最高武将职之一,也是当年秦王苻坚登基前的封。”
谁这么勇,现在还敢提起「归正人」三个字,不要命了?
众人惊愕看去,发言人乃是先丞相史浩。
不禁下意识往旁边挪远了点,生怕等会动起手来,血溅自己身上。
……
传送门光芒亮起。
叶颙一个箭步上前,对着光影里的人敛裾拜倒,声音朗朗道:“微臣吏部侍郎边尚书左仆射兼枢密使宰相国用使叶颙叶子昂,叩见圣主。”
万朝观众:“……”
好家伙,这么长的头衔!
第一个走出来的是辛弃疾。
万朝观众看着他,觉得如果不来一句,“此刻站在你面前的是大宋名臣、单骑冲阵的绝世将星、千古文豪、词中之龙、开创文坛新流派的宗师辛弃疾”——
都显得不礼貌了。
“使不得”,辛弃疾连忙伸手,将这位无比激动的白发老相公扶住,“陛下在后面。”
“小友就是辛幼安吧”,叶颙顺势握住他的手,语气热络地说,“今日一见,当真是神清骨秀,天生将帅,一表人才。”
辛弃疾无语了片刻:“叶相公真是贵人多忘事,当年我南归时,曾与阁下在选德殿中相见过。”
“哈哈”,叶颙拈须微笑。
只要他不尴尬,那么尴尬的就是别人,当即无比丝滑地切入下一个话题:
“小友的美芹十论洋洋万言,出筹军旅、入典制诰,实乃真知灼见,惜哉从前未曾有幸得见,遂致埋没。”
旁边的老大人们一拥而上,或矜持,或热情,就这么你一言我一语地称赞了起来。
或曰“少年英才,如今得遇明主,前途不可限量”。
或曰“我大宋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才,真有当年岳武穆之风”云云。
在场的个个都是人才,说话可好听了。
这个关头,自然没人再提什么重文抑武、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之类的鬼扯。
君不见王镇恶等人,就在一旁听着?
北府兵在刘裕面前是一群乖崽,在外面全是混世大魔王,人均都有许多灭国战绩。
他们的刀锋可不讲道理。
万一惹恼了,当场送你上路。
文官们纵然有些硬骨头,不怕死,却也想着一死流芳青史千秋万世名,而不是憋屈地被当成立威对象诛杀。
……
史浩悄悄离开了百官队伍,决定自救。
先前《辛弃疾传》贴出来,观众们看得明明白白,就是他一直和辛弃疾过不去,极端歧视北人,提出了“归正人”这一概念。
甚至还诞生了一句名言:“中原决无豪杰,若有,何不起而亡金?”
史浩位高权重,甚至还是宋孝宗的帝师,影响力之巨,在当朝不作第二人想。
他甚至不需要做什么,只是表个态,就会有无数人趋之若鹜地为了讨好他,去打击辛弃疾。
辛弃疾每一次被贬官,背后几乎都有他的身影,可以说是造成对方人生悲剧的一个最重要推手。
现在是乾道三年,史浩作为大宋著名软骨头,主和派代表,已经写了很多反对北伐的奏章,积压在中书。
甚至还拆了两淮边防,解散卫队,真是一个实打实的国家罪人。
史浩生怕被秋后算账,当即准备找个庇护者。
但他身居高位惯了,委实放不下身段,去讨好辛弃疾一个小辈,加上辛弃疾身边围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他根本挤不进去。
于是灵机一动,打算去找同乡谢晦攀攀亲,表明投诚之意。
谢晦在北府的地位很高,「简在帝心」这四个字,仿佛就是为他量身定制的。
史浩找过去的理由也很充分,谢晦是陈郡谢氏人,出生在会稽,恰好是自己的浙地同乡。
而且又和王镇恶有仇,彼此立场敌对,肯定也反感北方归正人。
什么?
你问史浩怎么知道他们有仇?
那必然啊。
谢晦的祖宗谢安、谢玄打的淝水之战,正好灭了王镇恶的爷爷王猛一生为之艰辛付出的前秦,这能没仇?
而且都说,“关中良相即王猛,天下苍生望谢安。”
都在一句话里相提并论,彼此死斗、争论不休了,这能没仇?
谢晦:“……”
王镇恶:“……”
真的是任谁听了,都觉得好像患了大病的地步。
史浩却对自己的推论无比自信。
一狠心,下了血本,拿出大半身家换来了一匣子奇珍珠宝,准备去讨好谢晦。
虽然在场人很多,但谢晦实在是美貌到让人第一眼就能看到。
乌衣墨发,肤白若雪,眉眼清丽无双,他就那般静静地立在那里,流光沾衣,绮霞满身,便会让人感觉仿佛天地的灵气都蕴藏在这一个人身上了。
刘裕说得果然没错,他就是一位毫无瑕疵的「玉人」。
“你是何人?”他的声音也如珠玉一般动听。
不知道为什么,被谢晦抬眸一扫,史浩顿时就小心翼翼了起来,双手递上了投诚的礼物。
“前尚书右仆射史浩,拜见谢司马。”
他知道谢晦一向喜欢收集漂亮宝物,于是主动讲解道:“这是泉州港从海外运入的巨大明珠,这是最精美的流云纱锦,这是自大理国互市而来的翡翠,堪称国宝,价值连城……”
一匣子的稀世珍宝,晃人眼目。
谢晦伸手在匣子中挑挑拣拣,一袖松风溅雪,环佩轻叩,泠泠袖怀香,素白指尖与宝物们互相映衬,仿佛是一件比白玉更精致的艺术品。
那些珠光宝气也被衬得暗淡了,铅华之光,如何与皓月争辉呢。
饶是史浩对自己的礼物充满了信心,此刻也不禁心中打鼓。
他该不会什么都没看上吧?
好在,谢晦最终收下了一匣子宝物,含笑问他:“阁下是有什么事相求吗,不妨说来。”
反正不管求的是什么,都跟自己没关系。
他只负责收好处,又没答应要帮忙办事。
回头把匣子里的东西卖了当军费,又可以置办好多好多的新火.器研究素材了。郑成功的图纸开发进度极其缓慢,这才开了个头,处处都需要花钱。
感觉自己真是个小机灵鬼呢!
谢晦很开心,笑容愈发璀璨夺目。
史浩看在眼中,对接下来要说的话,也多了几番确信:“我观郎君出身清贵,才气高绝,金玉之质,芳兰之馨,又深得圣主偏爱,唯有一件事美中不足,我愿为郎君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