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转眼到了第二天。
张老师把烹饪课程安排在了上午的第四节。
这是因为她听南枝说,课程里会有不少试吃内容。
吃完后,恐怕学生们也不会想吃午饭了。
所以安排得太早不行,安排得太晚了也不行,上午第四节刚刚好。
清晨,老师学生们陆续抵达后,张老师迫不及待找到南枝,想要询问她的备课情况。
虽说具体课程是她们俩商量过的,但具体上课内容,仍然要看南枝这位老师的选择。
所以在上课前,连张老师都不知道具体要教些什么。
切菜?熬汤?颠锅?
张老师对此很好奇,其他人自然不会例外。
办公室里,除了张老师以外的其他人纷纷挤过来。
老吴老师:“南老师,我也想听。”
小林老师:“提前给我们透露一下嘛。”
戚佩儿:“你告诉我,我保证不告诉别人!”
被四双眼睛巴巴地望着,南枝哑然失笑。
她收拾了东西,起身:
“待会儿你们就知道了。”
烹饪课是全校总共50多名学生一起上的。
学生这么多,南枝总不能一个人维持秩序,张老师他们都会过来帮忙,自然就能听到讲课内容。
南枝要卖关子,没办法,包括张老师戚佩儿在内,还有摄像机后坐着的许霖等节目组成员,甚至是屏幕后一位位好奇的观众,都只能耐心等待。
他们数着时间一秒一秒过去。
终于!
到了第四节课的时间!
一众老师按照南枝的吩咐,把三个班级的学生从教室带到了食堂。
这里有足够的桌椅,跨过一道门就是后厨,想要的东西很方便就能取到,是最适合烹饪课程的教室。
50多名学生加上老师,听起来不多,但真的乌泱泱挤进食堂,还是稍显拥挤。
所幸南枝早有准备,事先将桌子重新排列,呈圆形分布,中间留出小块空地。
这块空地就是南枝站的位置。
此时,她清泠泠地站在那里,看着学生们陆续落座后,才不急不忙地开口: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听过一个词,叫‘不时不食’。它出自《论语乡党》中的‘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情而锡。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有人说,这是孔子太挑剔。但这其实是古代人对饮食的一种基本要求,适应饮食,顺时养生。日升月落,昼夜交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地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种‘道’的境界。”
一段引经据典的开场白,可谓是先声夺人,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大家的眼球!
很多人都觉得惊讶,不是要上烹饪课吗?怎么突然讲起“道”来了?
他们好奇,又不明所以,只能耐着性子听下去。
这时,南枝提问了:
“那同学们知道二十四节气吗?”
不少孩子都踊跃地举起手。
南枝视线扫过一圈。
她看到了因为太矮被安排在第一排的南意,坐得那叫一个端端正正,不过搁在膝盖上的双手忍不住攥紧,大概在气恼自己竟然不能回答妈妈提出来的问题。
南枝悄悄莞尔,目光没有过多停留,而是飞快略过。
最后,她抽了第二排的一位女生。
那女生也没让大家失望,口齿伶俐,从“立春”一路顺畅无阻地背到“大寒”。
南枝满意地颔首:
“答得很好。二十四节气是我们老祖宗的智慧,顺应节气配合饮食,正是这份智慧的延伸。譬如春属木,万物复苏,阳气上升,与肝脏对应,就该多吃时令的绿色蔬菜,像是春韭,多辛少酸,以达到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作用。另外还有夏属火,饮食应当清淡,用以养心;秋属金,饮食该以润燥为主,多吃清润甘酸的食物,补益肺气;冬属水,饮食注重温补,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益气养血。”
第220章咬春
南枝洋洋洒洒的一番话,连半点停顿也无,流畅而自然地讲述着。
别说学生了,连张老师他们都是第一次听到按照春夏秋冬和二十四节气来养生饮食的理论,全部听得津津有味,比学生们还来劲儿!
更别提直播间的观众,一个个都傻眼了!
【你的烹饪课和我的烹饪课好像不一样……】
【喵喵喵?现在学校里的烹饪课都这么高大上吗?居然从做菜讲到了中医?】
【我们老祖宗的智慧本来就是一法通百通嘛!我觉得很有意思啊!】
【我女儿学校开的烹饪课可没讲这些,不然我也得去蹭蹭课!】
【谁能想到,我居然在娃综直播听明星讲养生听得这么起劲儿!】
【南枝讲的都是真的吗?不会误人子弟吧?】
【中医专业的来了,她讲得很对!】
【南枝的知识面真不是一般的广,该说不愧是燕大高材生吗?】
【嘘,小声点,别影响我听南老师讲课!】
……
南枝抛出这段“不时不食”的理论,主要目的还是为了引入接下来的:
“刚才提到过,春天要吃春韭,多辛少酸。其实古代人比我们更早意识到这点,在先秦时期,就有隆重仪式去迎接春天,《礼记月令》记载,立春当日,天子要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祭拜春神句芒,以祈愿来年风雨以时、五谷丰登。这时候呢,就出现了一种食物,叫五辛盘,五辛就是五种蔬菜,《本草纲目》里解释说五辛泛指葱、韭、蓼、蒿、芥等辛嫩蔬菜。它就跟屠苏酒一样,属于节日必备食物。不过,大家听名字就知道嘛,这五辛肯定味道不会好。所以,爱吃的人们就逐步替换了里面的蔬菜,等到唐宋时,五辛盘演变成春盘,日益精细化,要将各色蔬菜笼入薄薄饼中……听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些熟悉?没错,这就是春饼的由来。在明代时,人们都只称呼春饼,而不再称呼春盘了。”
【原来如此!南老师我听懂了!】
【我们家这边到现在还有咬春的习俗呢,就是吃萝卜!】
【古人真是诗意又浪漫啊,居然把干啃萝卜说成是咬春?】
【我们闽南吃的润饼好像也是春饼演变而来,我家附近有家老字号手艺超绝,就把面粉和水打成稀软的面团,挂在手上,往烧热的锅壁转溜一圈儿,一张饼就做好了!回家后再把胡萝卜、卷心菜、小黄瓜、豆干等等通通切丝,配上豆芽、芹菜末、香菜等辅料,偶尔还会放上花生粉和糖粉调味,特别好吃!】
【这做法听起来有点耳熟,前段时间湾湾夜市的那个花生卷冰淇淋不是在社交平台上很火吗?好像就跟闽南润饼做法一样,饼皮里面撒上冰淇淋、花生粉还有香菜,味道很奇妙!】
【什么?冰淇淋加香菜?这是什么异端!】
【我们川地也有春饼啊,往里面加土豆丝、胡萝卜丝、海带丝,再拌上辣油,吃的时候灌点甜醋……啊不行了,我咽口水了,立马下楼买春饼去!】
【南枝他们正在我们贵省,贵省不也有丝娃娃?小小的一个,里面要包十几种配菜,再配上自家调的香辣酸鲜的蘸水,就一个字,绝!】
【好好好,都搁这儿炫耀是吧?小心惹毛了我,我立马……买机票去你们老家吃!不过虚心请教我该先买飞哪儿的机票?】
【哈哈祖国地大物博,美食也是各有春秋,哪能排个第一?】
【别的不说,我反正最想吃南枝做的春饼!】
……
观众在弹幕里热热闹闹地讨论着,讨论心空前绝后地高涨!
各大搜索引擎里,有关“春饼”、“咬春”、“古代春天习俗”之类的关键词搜索,也是在百倍千倍地暴涨。
谁能想到,南枝不仅给村小的孩子们上了一课,还顺便隔着网线给无数观众也上了一课?
这直接促使了各地的美食交流,激发网友对美食的讨论欲上涨。
到后来,连各大官号都加入pk,纷纷为自己家乡的春天美食站台。
当然,这些是后话。
眼下的南枝,把追根溯源的知识讲得差不多之后,开始了上手实操。
昨天张老师临时拨给她一笔上课经费,南枝就拿着这笔钱,搭车去附近镇上,买了些需要的食材和器具,现在正好用上。
南枝率先做起示范——
春饼在美食历史上源远流长,发展到各地后,演变出不同的吃法。
有的大如茶盘,有的小不过巴掌。
不过统一的标准,大概就是春饼的薄如蝉翼,细腻柔软。
要制作春饼的方法也各有不同,有蒸、烙、煎……
而南枝主要采用前两种,她先将面粉和水,揉成面团,掐成剂子,擀开成小饼,中间刷油,然后合叠在一起,再擀得薄薄的,几乎能透光的状态,再入竹笼蒸制,很快面皮熟了,轻轻揭开,就是薄若宣纸的春饼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