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两位阿哥爷没说,但也没反对。”明瑞道:“不过二阿哥大概是希望你的能力能配得上你的长相,才督促你上进吧。”
“不说了,我回去练字了!”巴勒珠尔说着站起来,走了两步又回头对明瑞道:“你长得也好,以后咱俩一起当銮仪卫!”
明瑞:“我才不当銮仪卫,我要当大将军,带兵打仗!”
巴勒珠尔哈哈大笑,“那我愿做你麾下小兵!”
下午,明瑞就悄悄把巴勒珠尔他们的事儿告诉永琏。
永琏:“……”这就开始勾心斗角了?不过这手段还真是小学生水平。
就这水平,巴勒珠尔愣是没察觉出来,还得明瑞提醒他。
“既然你俩聊得挺投缘,那你以后就多跟他来往。”永琏道:“但也别把答案都送到他面前,要让他自己长心眼儿。”
明瑞应了一声,又叹息一声,“我本来还挺喜欢阿喇旺布和达都的,尤其达都,他百发百中,骑射功夫不比小叔差。”
永琏道:“他们也是太想留下了。尤其达都,他虽然有爵位,但那是皇玛法看在他父亲的面子上赏赐的。他几个叔伯兄弟也都很平庸,要是他不争取,土默特部就难出头了。”
“可是也不该这样。”明瑞皱眉:“巴勒珠尔差点就因此误会了您。”
“但这种小把戏不是很轻易就被揭穿了?”永琏道:“也是我太心急了。”
这段时间乾隆也偶尔关心巴勒珠尔他们的学习情况,巴勒珠尔的汉文满文笔达都稍强些,骑射比不过人家,骑射比阿喇旺布强一些,读书又不如人家。在尚书房的表现就只能说平平,不过这孩子很用功,短短半个月,写的字就有明显进步。
乾隆就当着三人的面夸了巴勒珠尔几句,巴勒珠尔被夸得眉开眼笑:“多亏了二阿哥督促教诲,明瑞还把字帖借给奴才临摹,奴才才能进步得这么快。”
达都和阿喇旺布闻言都不由皱眉,这小子倒挺会说话。
乾隆闻言挑了挑眉,永琏那小子莫非和自己一样,也看中了巴勒珠
尔?
听说太后也喜欢这孩子,不愧是一家人,看人的眼光都是一样的。
不过太后和永琏表现得都太明显了,乾隆怕巴勒珠尔骄傲,就说:“汉文虽然大有进益,满文却写的不好,回去还需多加练习。”
乾隆又考校几人对《论语》句义的理解,批评巴勒珠尔回答的太过肤浅。
巴勒珠尔被打击的蔫头耷脑,比起皇上,二阿哥对他的要求根本不算什么了。
为了下回不被皇上批评,巴勒珠尔读书更加用心,还经常找明瑞请教,他不敢找二阿哥。
但二阿哥就在旁边,也没拦着明瑞给他讲解,可见二阿哥真如明瑞所说,是希望他进步的。
思及此,巴勒珠尔在二阿哥面前也变得活泼起来。
“奴才听说第一期《国朝新闻》已经印出来了,二阿哥能不能赏奴才一份,让我也看看。”巴勒珠尔就凑到永琏跟前,笑眯眯道。他是真的很好奇那报纸是什么样。
“行啊,不过要等两天。”永琏道:“怡王叔调整了下改版,让南纸铺重印了。”
为了节省纸张和印刷成本,永琏把报纸设计成了后世常见的双开四版,南纸铺也是头一回印刷这样的版式,第一次浪费了一些位置,弘晓觉得可以利用起来,又加了一则广告上去。
等到正月二十五,南纸铺终于印出了弘晓和永琏都满意的《国朝新闻》,第一份自然是要呈给乾隆,乾隆看到自己的诗被印在最醒目的位置,很满意,下面是允禧、张廷玉、鄂尔泰的诗,这也是他选好的。
第二版是永琏画的小漫画,讲了一名壮汉因为吸食鸦片变得浑身无力神志不清,最后在街上乞讨。
虽然绘画风格没什么意境,却简单明了,几笔就把事情讲明白了。
但让乾隆不解的是,这画没署名。
“你不署名,别人怎么知道是你画的?”乾隆问永琏。
“不需要知道,大家关注内容就好了。”永琏道,他不太想署真名,莫名觉得羞耻,可他又没有字和号,索性别署名了,以后夹带其他私货也更方便。
爱显摆的乾隆完全理解不了儿子的心理,他恨不得把别人的作品都印上自己的大名呢,自己的作品更不必藏着掖着。
他正想让南纸铺那边把永琏的名字添上,抬眼瞧见儿子欲言又止的表情,突然就明白过来。
永琏是怕官员和读书人通过画作,猜测他的性情喜恶,从而以此做文章钻空子。
这和他不想在报纸上发表那些抒发情感的诗作是一个道理。皇室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神秘感。
乾隆不由笑起来,摸摸儿子脑袋,“好,那就不署名了,把编辑组的名单也都删掉,以免有人想找你和弘晓走门路。”
第53章 一抢而空
乾隆现在还没想过防自己儿子,但他对弘晓却很戒备。
乾隆担心读书人借着办报的由头,聚在弘晓周围,就和当年诚亲王靠着编书笼络一群汉臣类似。
乾隆登基以来一直都在打压汉臣,也在杜绝他们抱团。更不可能允许他们聚集在一位铁帽子王周围。
这也是乾隆为什么一定要让永琏参与《国朝新闻》的原因,在他看来,报纸掌握在永琏手里,就等于掌握在自己手里。
永琏听了这话微微一愣,汗阿玛说的也太直接了。
不过他没指望靠着这个报纸捞钱,弘晓叔大概也不会有这个想法。
永琏就答应下来,让南纸铺把编辑组的名单删去。
弘晓得知此事后,就知道了乾隆的用意。
这报纸早晚是要交到永琏手里的。
这样也好,真出了什么事儿,自己不用负责。
二月初,还散发着墨香的《国朝新闻》出现在各大书坊,五文钱一份,小贩沿街售卖的则是六文钱。
这些报童都是永琏让隆普从外城的乞丐中帮忙找的。要求身体好,声音好听,记性好。
最小的才十来岁,大一点的十六七,吆喝几声,卖几份报纸就能有钱赚。这些人高兴的不得了,拿着报纸走街串巷喊得可卖力了!
“震惊!年轻壮汉众叛亲离,沿街乞讨,究竟为何?”
“阿克敦大人教你三招拿下春闱!”
“御制新诗庆贺新年,惊艳四座!”
“鑫记眼镜行开张,便宜到你无法想象!”
百姓们本来没什么兴趣,六文钱可不便宜,他们才不会买。
而且大部分百姓都不认字,买来也未必能看懂。
但听了这些小贩吆喝的内容,很多人都被勾起好奇心。
“年轻壮汉到底为什么沿街乞讨啊?”
“赌钱吧。”
有人直接拦住报童,想让他告诉自己答案。
报童:“我不知道啊!我也看不懂报纸。”这些都是他们提前背好的词,背不熟的都被淘汰了。
百姓们:“……”
百姓们都是第一次听这样的叫卖方式,围着报童不让他走。
很快,街上的秀才就被喊了出来,他听说什么“三招拿下春闱”就已经坐不住了,还是前任国子监祭酒的方法,别说是六文钱,就是六十文他也要买。
秀才刚把报纸拿到手里,周围的街坊四邻就都围上来,“快帮我看看,壮汉为啥众叛亲离。”
“给我念念皇上的诗。”
“鑫记眼镜到底有多便宜?”
秀才才不会告诉他们,拿着报纸赶紧躲回家里去了。
也有些读书人心好,自己买了报纸会把内容分享给周围人。
街坊四邻也不会白听这些新闻,送些吃的给他,算还礼。
绝大多数读书人,都是被“三招教你拿下春闱”吸引,也有些人想看贵人们的诗。
一些商户则想看看鑫记眼镜行的活动,眼镜这东西成本在那摆着,还能便宜到哪儿去?
京城的《国朝新闻》一天就卖空了,南纸铺又紧急重印了两百份。
直隶其他地方,也几乎是一两天就卖空,天津、保定两地的广告和京城不一样,但也都是宣传眼镜铺。
这两地的眼镜行是弘字辈的几名宗室开的,乾隆要求和玻璃制品相关的店铺必须挂“鑫记”的牌子,也必须从内务府的玻璃厂进货。
弘昌他们也只能认了,而且有鑫记的招牌在,也没有不长眼的敢来竞争。
弘昼对皇兄的要求很满意,因为第一家鑫记眼镜行是他开的,他还担心弘昌他们的眼镜行会和他竞争。但大家都挂鑫记的招牌,价格也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竞争就会小很多。
大家的眼镜片都差不多,比的就是眼镜框和眼镜匣子,看谁找的匠人能做出花来。
弘昼本来想着也只能在这些方面创新了,这日进园给皇兄请安时遇到永琏,小侄子又提醒他了。
“听说现在的眼镜是按年龄分厚薄,但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啊!听说鄂公眼睛很不好,戴眼镜还是看不清,要用手持的放大镜,张廷玉比他年纪大,眼神却比他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