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绿枝听了沈青檀的话,恭敬地说道:“王妃,您的脸色看起来不大好,想必是昨日舟车劳顿累着了,身子骨还有些不适。奴婢恰好要去太医院为娘娘取药,送您一程?”
  沈青檀听闻绿枝提到她的脸色,隐隐明白绿枝的用意:“有劳了。”
  她从长乐宫出来,便瞧见一个宫婢鬼鬼祟祟地离开。
  沈青檀瞥了身旁的绿枝一眼,若无其事地坐进软轿里头。
  内侍抬着轿子,朝宫门走去。
  软轿停在宫门口,沈青檀坐上马车,从袖子里取出帕子擦拭脸上的细粉。
  流月挑开车窗帘子,瞧见马车缓缓行驶,旁边守着从广陵王府带来的护卫,方才松了一口气。
  她放下帘子,询问道:“王妃,皇后娘娘是担忧淑妃刁难您,方才特意为您解围吗?”
  毕竟绿枝的一言一行,是需要经过皇后娘娘的授意。
  沈青檀摸不清皇后娘娘的心思,虽然皇后极少露面,只有在重要的场合才会出现,但是手里牢牢把控着后宫的权势。
  今日淑妃有意挑起皇后与他们广陵王府对立,依照皇后的手段与城府,恐怕看得分明。
  皇后娘娘吩咐绿枝送她出宫,是故意做给淑妃看的?
  毕竟淑妃所出的贤王,对皇后所出的齐王更具有威胁性。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这就是皇后为何对她施以援手的缘故吧?
  沈青檀回道:“算是吧。”
  她打开皇后送的贺礼,匣子里装着一套点翠嵌红宝石与珍珠的头面。
  她打开第二只如意纹匣子,只见匣子里躺着一块翡翠玉佩,坠着红色的穗子,编了几颗玉珠作为点缀。
  沈青檀取出玉佩细细端详,玉佩是光面的,并没有雕刻任何花纹,看不出特别之处。
  只是用做装饰的几颗玉珠子,镌刻着规整的梵文。
  她仔细分辨梵文,没能辨认出是什么字。
  佛经一般是用梵文写成,沈青檀猜测珠子上镌刻的是佛经,便没有再继续查看,把玉佩重新放回了匣子。
  -
  昭华宫,淑妃面色阴郁,实在是没有想到沈青檀巧舌如簧,自己非但没有占上风,反而被推到风口浪尖。
  后宫里的女人,但凡想要往上爬,就会对她充满敌意,想要将她这一块绊脚石除之后快。
  这时,一位宫婢急匆匆走进来,屈膝跪在地上禀报:“回禀娘娘,皇后娘娘派身边的绿枝将广陵王妃送出宫。”
  淑妃嗤笑一声:“皇后当真是想要拉拢广陵王啊。”
  可惜了,赵颐在北齐注定出不了头。
  皇上对赵颐有的只有防备与利用,又怎么会让赵颐在北齐掌权呢?
  赵颐如果不斩杀哥哥的话,说不定此次立功会被封赏,并且迅速在朝中站稳脚跟。
  赵颐的冲动,让他错失了唯一一次可以在北齐掌权的机会。
  因为皇上再也不会安排差事给赵颐出头。
  “娘娘,广陵王在北齐无权无势,只是一个空有封号的王爷罢了。”红翘端来一杯茶,劝道:“您想要为大人报仇,今后多的是机会,千万别为今日的事儿气坏了身子骨。”
  淑妃没有应红翘的话,每每想到哥哥惨死在赵颐手里,她便恨不得立即将赵颐千刀万剐。
  红翘小声说道:“奴婢打听到了,广陵王去御书房觐见陛下,陛下至今还未召他进殿呢。”
  她看了一眼窗外,脸上带了笑意:“广陵王大病初愈,身子骨虚弱得很。这大冷的天儿,千万别再受冻了。”
  淑妃闻言,心里痛快了。
  皇上是故意冷落赵颐,借此敲打赵颐呢。
  她招一招手,示意红翘附耳过来,交代了她几句话。
  -
  与此同时,赵颐长身玉立在御书房门口,眸光落在紧闭的门扉,隐隐听到殿内传来的争执声。
  守在门口的内侍,瞧见赵颐脸色苍白,担心他会有个好歹,拎出一个袖炉递给他。
  “王爷,陛下在召见大臣,不知何时召您入内,您先用袖炉暖一暖手。”
  赵颐盯着袖炉,正要开口。
  “砰”的一声,殿内传出瓷器砸在地上的碎裂声。
  内侍吓得一哆嗦,缩回到门边,透过门缝往殿内望去。
  “陛下息怒。”大臣屈膝跪在地上,继续进言道:“百姓在民间传颂广陵王,并且在为广陵王鸣不平。”
  “广陵王堂堂一个皇嗣,处置一个谋害皇嗣,为祸百姓的奸佞之臣,竟然要用他治理瘟疫的大功去抵罪。”
  “这无疑是在告诉天下人,林家人凌驾在皇权之上。皇威何在呐?”
  “广陵王斩杀朝廷四品大臣,便已经是触犯了北齐的律例,就该按照律例责罚。”北齐帝满面怒火:“功是功,过是过,岂能混为一谈?”
  “罪臣林奕藐视皇威在前,广陵王的举动是在树立皇家在百姓心目中的威信,震慑怀有不轨之心的逆臣贼子。”
  大臣们继续劝谏:“陛下,您若不重重惩处林家,平息了民怨,恐怕今后人人都不会将皇族放在眼里。”
  北齐帝攥紧了拳头,额头上青筋鼓动。
  这些大臣一个个都在逼他妥协,给赵颐封赏平息民怨。
  赵颐是什么身份?
  他们一个个全都忘了吗?
  “一个区区朝廷大臣,就敢刺杀皇子,还不被惩治。民间已经有人在传‘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谚语。”
  年迈的御史高声呼道:“皇权不可侵犯啊陛下,老臣愿意以死谏之。”
  北齐帝听到民间流传的谚语,脸色骤然大变。
  第349章 父子见面
  纵然是如此,北齐帝心里还在权衡利弊,计较得失。究竟是封赏赵颐,还是用雷霆手段镇压百姓。
  因为事情已经闹大了,他若是要封赏赵颐,便不能敷衍了事,或多或少是要给一点实权。
  虽然说他今后可以随便找个理由发作赵颐,撤了赵颐的职。但是他不喜欢被人逼着去做一件事,假使这一次妥协了,那今后遇见政见相悖的事儿,这帮大臣是不是再次故技重施逼迫他妥协?
  他一个帝王,掌管北齐臣民的生杀予夺大权,轮得到这些臣民教他做事?
  简直就是不成体统。
  可他若是用铁血手腕镇压百姓,态度强硬地压下舆论,恐怕在百姓眼里他便是一个暴君。
  北齐帝陷入两难的境地。
  这一个个仗着是朝廷肱骨大臣,都想骑到他头上去。
  突然之间,北齐帝觉得帝师才是对他最为忠心耿耿的臣子。
  从来不会逼迫他,为难他。
  更不会自视甚高,妄想操纵他。
  此时此刻,北齐帝很希望帝师在场。
  有帝师在场,他就不会如此为难。
  御史见北齐帝迟迟没有定夺,摘下乌纱帽,突然起身朝殿内的柱子撞去。
  “咚”的一声闷响,御史倒在地上。
  北齐帝看着御史额头撞破,流淌出鲜红的血,染红了他灰白的眉毛。
  上一次是他参奏帝师瞒报赵颐染上疫病,这一次又是他死谏重罚林家,希望对赵颐论功行赏。
  他若是个暴君,一个个砍了他们的脑袋。可他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北齐帝只能深深咽下这一口恶气,反问道:“依你们之见,朕要如何处置?”
  “陛下,此事非同小可。罪臣林奕蔑视皇威,广陵王当场将他斩首示众,是为了树立皇室威严,所以万万不能罚他,并且要对他进行封赏。”
  “如此一来,残害皇嗣者,无论官职大小,一律都能就地诛杀。那些大逆不道的奸佞之人,便不敢对皇嗣起歹念,更不敢侵犯皇权。”
  说到这里,大臣们退让了一步:“淑妃娘娘孕育皇嗣有功,罪臣林奕生前于社稷有功。陛下念在这两份功劳,可以对林家格外开恩,免去林家本家的死罪,撤了他们的职,以儆效尤的同时,以示皇恩。”
  他们心里明白,北齐帝是为了平衡术,方才不去动林家。
  逼急了,他们的目的,恐怕一件都达不成。
  “广陵王维护皇家威严,方才斩杀林奕,倒也情有可原。朕会对他论功行赏,重振皇威。”
  北齐帝并不愿被大臣牵着鼻子走,冷声说道:“至于林家,诸位爱卿既然说了,淑妃孕育子嗣有功,林奕对朝廷劳苦功高,要对林家格外开恩。那便小惩大诫,罚他们一年俸禄,官降一等。”
  众臣的目的在封赏赵颐,并没有想过能够一竿子打死林家。
  如今目的达成了,他们也便不再触北齐帝的霉头。
  众臣磕头道:“陛下英明。”
  北齐帝怒叱道:“都给朕滚吧。”
  众臣扶着御史退出去。
  “陛下,您消消气。这一帮言官为人耿直,刚直不阿,向来都是直言相谏,谁的脸皮都不会顾及。”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