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帝师微微颔首:“你们要相信自己的帝王,将一个弱国带领到如今兵强马壮的大国,足以说明他卓越的能力。”
  他继续说道:“大周帝王以仁德治国,心里装的是百姓,眼里装的是社稷,自然见不得你们饥寒交迫,必定会竭尽全力为你们争取到温饱。”
  百姓们听到温饱二字,眼底流露出渴望,充满了向往。
  他们的眼睛不受控制地落在帝师手里的棉袄上,双手抱着冻僵的手臂,幻想着这件棉衣穿在了身上。
  这一刻,他们仿佛感觉不到寒风刺骨的冷意,只觉得身体变得温暖了。
  “他日两国互市,文俗互通,北齐的物资流入大周,技术传进大周。如今物资匮乏的大周将会海晏河清,万民乐业。其他几国,又怎敢来犯?”
  “天下太平,时和岁丰。”帝师看到百姓受到他的鼓舞,目光坚定地说道:“这是你们大周帝王的宏愿,也是北齐的愿望。”
  百姓们神情振奋,似乎看到了风调雨顺,无灾无难的太平盛世。
  他们免受战火之苦,衣食无忧。
  百姓们想到靖安帝为百姓做的事情,毫不怀疑帝师说的话,发自内心的相信他们的帝王,会实现国富民安的宏愿。
  他们放松了对北齐的警惕,没有再留下来闹事,纷纷带着家人离开了。
  帝师眸光落在离去的百姓身上,他们衣衫褴褛,冻得缩成一团,全然没有方才对抗北齐使臣的气势。
  可他们脸上带着笑容,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望。
  齐王和使臣们惊愣住,完全没有想到帝师三言两语,便消除了大周百姓的戾气。
  “帝师,您为何要将棉丝的种植术教给大周呢?”齐王心里仇视着大周的百姓,并不愿意给他们恩惠。
  帝师将手里的棉袄递给燕一,方才看向齐王:“殿下是忘了此次来大周的目的?”
  齐王怎么敢忘?他找补道:“可是他们……”
  帝师抬手打断齐王的话:“大周的百姓因着国仇家恨,对北齐充满了敌意。若要化解他们的仇怨,唯有让他们看到惠利,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
  说到这里,帝师淡淡地瞥向齐王:“这般浅显的道理,殿下看不分明吗?”
  大周的百姓们并不希望再次挑起战火,那意味着他们即将要失去更多的亲人,以及如今安稳的生活。
  他们之所以仇视北齐,不愿意与北齐结盟,是因为北齐想要分裂侵吞了大周,打破他们的平静。
  北齐带着诚意来求和,并且带来的惠利能够落实在他们的头上,自然而然的化解了他们心里的怨恨。
  每个人都会趋利避害,过往的恩怨与今后的和平、温饱相比,孰轻孰重,百姓们心里自有取舍。
  齐王脸色骤然大变,多说多错,害怕再说错话,让帝师对他不满,于是闭上了嘴巴。
  高大人神色晦暗不明,这些棉花种子是帝师从海外引进,在北齐全面推广种植,从那以后北齐极少有百姓在冬日里冻死。
  帝师此行把棉花种子带上了,可见是真心要与大周交好。
  众人心思各异。
  帝师额角伤口一阵一阵的疼,无心去揣测他们的心思,独自回屋休憩。
  -
  翌日,靖安帝在太极殿召见北齐使臣。
  帝师带着北齐使臣团入宫,等候在殿外,等待内侍高唱着传使臣入殿时,方才踏入大殿。
  “外臣叩见陛下。”
  帝师作揖向靖安帝行礼。
  靖安帝目光落在帝师身上,阔别二十多年,再次相见,恍若隔世。
  当初若非是帝师出手相助,赵国公无法顺利将赵颐带回大周。
  他心里始终欠了帝师一份人情。
  靖安帝在心里琢磨着帝师出使大周,是否要讨回这一笔恩情?
  “帝师不必多礼。”靖安帝敛去思绪,目光落在帝师的额角,伤口没有包扎,结了一层薄薄的血痂。他想到昨日四夷馆的风波,皱了一下眉头,下令道:“赐座。”
  帝师与北齐使臣纷纷入座。
  靖安帝寒暄道:“齐皇可好?”
  “陛下一切安好。”帝师话音一转:“只是陛下心里惦记两国结盟一事,因着两国之间的误会,此事迟迟未曾落实下来。”
  帝师起身,取出一封国书呈递给靖安帝:“陛下心中难安,特地派臣前来大周澄清误会,与大周冰释前嫌。”
  靖安帝打开手里的国书,眸光微微一变,神色诧异地看向帝师。
  第312章 割让城池
  国书上罗列的农作物种子,以及种植技术,能够很大程度的改善百姓的生计。
  向来凶残好战,诡计多端的北齐,居然会大发善心,给大周百姓带来惠利。
  靖安帝如何不惊讶?
  北齐帝并无大智慧,心胸也不宽阔,这一封国书必定不是出自北齐帝之手。
  应该是帝师的主意。
  靖安帝揣摩不透帝师的心思,当初他在北齐国为质时,与帝师并没有过交集。
  只知道帝师惊才绝艳,被北齐先帝视作瑰宝。
  这么多年下来,帝师在北齐声名显赫,为百姓谋福祉,深受百姓爱戴。
  靖安帝压下思绪,合上国书:“帝师,这是何意?”
  “陛下,北齐与大周两国兵祸连结,苦的是百姓,亡的是百姓。您心里装着百姓,不忍心涂炭百姓,北齐败北后,非但没有再乘胜追击,还愿意与北齐化干戈为玉帛。”
  帝师回道:“我们陛下很景仰您,指派臣带农作物的种子,以及种植技术与工匠出使大周,改善百姓的生计。”
  靖安帝很清楚,北齐轻视大周,帝师说的不过是场面话罢了。
  北齐此次服软,最根本的原因是齐王与使臣在大周。
  大周的臣子垂下眼帘,不为所动。毕竟他们身在官场,这种漂亮的场面话,每日不知道要说多少。
  “陛下,大周经历战火和天灾,民生凋敝,百业萧条。北齐奉上棉花种子,大周将棉花种植术推广下去,百姓若不愿意种植,朝廷可以设立木棉提举司,雇流民与灾民种植。”
  帝师微微笑道:“此举有效的解决了困扰各地的流民与灾民的安置问题,将他们转化成劳动力,极大程度上缓解了国库的压力。”
  帝师的话一针见血,戳中了靖安帝的心事。
  只不过他心中仍有顾虑,大周设立过木棉提举司,尝试种植棉花,只可惜工序落后,才没有在民间流传开。
  众臣却是纷纷看向帝师,似乎在揣测他话里的真假。
  若是种植棉花,真的能安置流民,倒也算是解决了大周的一大难题。
  只不过,北齐当真会如此好心吗?
  大臣们不由得交头接耳,讨论北齐的目的。
  “北齐在各地设立了木棉提举司,将种植棉花的技术在民间推广开,棉花产量比丝麻高,价格低廉,不仅可以御寒,还可以纺织成柔软的棉布,深受北齐百姓的喜爱。”
  帝师将众臣的神情尽收眼底,继续说道:“买棉布和棉花的人多了,对棉花的需求量增大,便需要更多的人力去种植,给百姓提供更多谋生的机会,百姓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
  “北齐国库有三成的课税,来自于棉花。”帝师作揖道:“北齐愿意助大周一臂之力。”
  靖安帝眉心紧皱,神色愈发严肃。
  因为棉花带来的好处,对他充满了诱惑。
  毕竟大周缺银子,缺粮食,不少流民等着安置。
  即便如此,靖安帝也没有松口,他信奉天上不会掉馅饼。
  北齐给大周施以恩惠,相当于豺狼变成了温顺的绵羊,需要警惕他们背后隐藏的阴谋。
  “大周如今缺粮食,北齐紧邻着北境的应城盛产麦子,愿意在三年内,无条件优先提供给大周。”
  帝师再抛出一个诱饵:“两国互市,北齐愿意减免大周商贾的关税。”
  大臣们难以置信地看向帝师,如果不是帝师站在北齐使臣的位置,他们几乎以为北齐的帝师,是他们大周的帝师。
  北齐不但给大周送农作物的种子,传授技术,还卖粮食给他们,并且减免关税。
  这哪里还是有着血海深仇的敌国?
  分明就是活菩萨。
  一一解决大周面临的困境,再手把手推着大周致富。
  不可否认,大多数大臣心动了,想要答应北齐求和。
  剩余一些大臣,却提高了警惕,防备北齐心怀不轨,又在给大周挖坑。
  靖安帝面容冷肃,帝师针对大周的弊端,一一提出条件,许以厚利。
  这说明帝师对大周的情况了如指掌。
  靖安帝对帝师生出忌惮之心,帝师不仅擅长玩弄权术,还很会拿捏人心。
  昨日帝师在四夷馆暗示百姓,他这个帝王会竭尽全力为百姓争取温饱。
  这句话无疑是将他架在火堆上烤。
  若是他不答应北齐求和,便拿不到棉花种子,百姓们温饱的愿望落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