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从巷子口往家走的时候,尽管梁万看上去有点狼狈,又有人想到,好像这两天都没看见韩家这女婿出门,可是,这些重要吗?
  在两大袋子的东西面前,梁万是一点儿都不重要的!
  当然,猜袋子里有什么好东西、猜这些东西怎么来的,这是一回事儿。
  可她们这些人,大都是安城的坐地户,说起来,谁家还能没一两条淘换东西的路子啊?
  而这些路子里,又有多少是能摆在明面儿上说的呢?
  所以,猜归猜,还真没人拦着梁万、没眼色地想看看人家带了什么东西回来,顶多是大家凑在一块儿议论几句罢了。
  至于说,藏了坏心思、出于嫉妒去举报?开什么玩笑?天底下就没有不透风的墙!
  况且,韩副厂长的人脉,那是能小瞧的吗?万一事情传出去,他们家以后就别想在这条巷子里抬起头做人了!
  “诶,对了,老韩家女婿姓啥来着?哎哟你看我这记性,先前俩孩子领证的时候,还来过我家,结果我给忘了!”
  刘大娘边纳着鞋底子,边小声问道。
  当时她接了人家的喜糖,还拉着小两口说了好一会儿话,现在却不记得人家姓什么了,这事儿弄得,她还怪不好意思的呢!
  和韩家走得最近的孙大娘不客气地翻了个白眼儿,说:
  “姓梁,叫梁万,人家小两口都结婚多久了,再说,小伙子出门的时候,看见咱们这些大爷大妈,哪回不是笑眯眯地打招呼?
  你可倒好,这么长时间,连人家的姓都没记住。”
  孙大娘也算是借题发挥了,她知道,梁万在巷子里的存在感不算低,可大家伙儿仍然记不住他的名字,说到底,不就是没把人当一回事儿,觉得他就是个上门女婿吗?
  可这些人也不想想,就算是上门女婿,人家也是老韩家的上门女婿,有个当副厂长的老丈人,将来的前途还能差了?
  这些人可真够搞笑的,自己家的人能不能填饱肚子都不一定呢,还有功夫瞎想、在那儿瞧不上这个、瞧不上那个的!
  刘大娘心里存着事儿,暂时也顾不上和孙大娘打嘴仗了,她连忙叫住准备往家走的梁万,放下纳了一半儿的鞋底子,起身走过去:
  “小梁!小梁!大娘有个事儿,正想问问你呢!”
  把梁万拉到一边,刘大娘又瞅了瞅那些老姊妹,看她们都故意低着头、忙活着手里的活计、好似什么也不知道似的,她这才说:
  “小梁,我家老二媳妇儿快生了,得补补身子,我想换两只,不,四只老母鸡,到时候给她炖汤喝。
  你有*没有什么远房亲戚、能换到鸡啊?大娘的为人,你回去可以问问你奶奶,放心,绝对不会叫你吃亏的。”
  老母鸡能下蛋,本就很少有人愿意往外换,加上又临近过年,黑市的行情已经提到了四块五毛钱一只,就这,都没人愿意换。
  刘大娘家的大儿子一家在部队上,二儿子是铁路局的,跟车还没回来呢。
  她和老头子俩人上了年纪,腿脚算不上利索,万一常去黑市,哪天点儿背、碰上了检查的人,跑不掉的话,指定得连累两个儿子的前途。
  所以,刘大娘看见梁万带着东西回来,这才病急乱投医了一回,找上了他。
  不管梁万有没有这个能耐,反正,她多找几个人,总有人能换到她想要的老母鸡,就算多掏了点儿钱,也比她像个无头苍蝇似的、每天在城里瞎转悠、碰运气要强吧。
  不过……
  “大娘,这就是您太高看我了,就我今天带回来的这点儿东西,还是搭上了熟人的顺风车才换到的。
  但人家农村也得过个好年啊,我厚着脸皮凑上去一回也就算了,还能几次三番地找人家换东西?
  知道的说我是好心帮忙,不知道的,那要是误会了,我老丈人还不得拿棍子收拾我?
  这样,反正这几天,我还得在城里四处转悠着换东西,要是运气好、碰上有老母鸡的人了,我就带着人来巷子这边儿,到时候跟您说,行不?”
  梁万明白刘大娘的意思,可他也是真不乐意应下这个活儿,别说给点儿劳务费,就算给得再多点儿,他也没兴趣。
  毕竟,他唯一的农村人脉就是刘大伯了,可要是去凤阳沟大队,来来回回、折腾一天,就为了挣那几毛钱,梁万觉得,廉价劳动力,也没有这么个廉价法儿的。
  “行,那就说好了啊,你可千万得替我留心着!
  放心,我和你奶奶,那是关系最好的老姊妹了,你把这事儿放心里,回头,在你奶奶跟前,我也会替你多说几句好话的!”
  兴许是梁万那句“被老丈人拿着棍子收拾”说得太自然,反倒让刘大娘给误会了,最后的最后,还给梁万画了张饼。
  只是,梁万转身回到家,就把刘大娘找他帮忙的事儿给说了,原原本本,一字不差。
  “胡说八道!明明我和大妞才是关系最好的老姊妹!有她什么事儿啊?”
  余秀芳同志边尝着梁万带回来的枸杞子,边气呼呼地反驳道。
  “这人心里是没数了点儿,但她还能记着让儿媳妇好好坐个月子,人倒是还行,回头,你要是顺手的话,就帮一回吧!”
  梁万应了声,再次抬手看了看时间,估摸着也快到他媳妇儿下班的点儿了。
  “折腾了一回,也挺累了吧!你回屋去眯一会儿,等饭好了,我们叫你!”
  韩老爷子好似没瞧明白孙女婿的意思,特意交代道。
  梁万:“……”
  真是老小孩儿!逗小辈儿玩儿,就这么有意思吗?
  “爷奶,菁菁早上出门的时候好像没戴围巾,我去给她送一趟!”
  等梁万急匆匆地走了,看着他两手空空出门的老两口这才憋不住笑意。
  “怪不得人家都说,小别胜新婚呢,这回,我算是见识到了!”
  【作者有话说】
  本文预计将于3月12日(本周三)入v,周六上夹,更新时间暂时改到晚上11点,依旧很感谢读者宝宝们的支持哟[比心]
  第24章
  ◎下章入v◎
  腊月二十三,即小年这天,安城家家户户都烙起了糖饼,韩家也不例外。
  先前,梁万买回来了些红豆,昨天晚上他就泡上了,今儿忙活半天,做了碗豆沙出来。
  烙饼的时候,向英就又多烙了一锅豆沙馅儿的。
  饼都是巴掌大的圆形,快出锅的时候,整个厨房都飘着一股麦香,趁热乎着,取一个,轻轻咬开一个小口。
  细腻丝滑的豆沙,是刚刚好的那种甜,又恰到好处地中和了饼皮的干硬。
  韩菁的饭量不算大,今晚硬是吃了三个糖饼和两个豆沙馅儿饼。
  最后有点儿撑着了,懒洋洋地赖在向英怀里,哼哼唧唧地对她妈、梁万同志的手艺大肆夸赞。
  向英瞪她一眼,嘴上埋怨道:“都多大的人了?连个饥饱都不知道,你呀你,可真是越活越回去了!”
  可她的手却极为诚实,正轻轻地帮着闺女揉肚子呢。
  被说了两句,韩菁也不放在心上,笑眯眯地道:“不管多大,我在你们面前,不都是孩子吗?”
  要说刚和梁万结婚那会儿,韩菁肯定不会这么不顾及自个儿的形象,可谁让他们都结婚一个月了呢?
  和她爸妈这样的老夫老妻没法儿比时间长短,但跟刚结婚的时候相比,韩菁确实是放开了不少。
  同样,梁万也感受到了这种改变,对此,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夫妻双方有自己的私人空间,这是一回事儿,可要是戴着面具过一辈子,那真是想想都要累得慌了!
  一家人围着煤炉子闲聊着,煤炉上烤了好一会儿的花生正巧裂开一道缝隙,花生的香味儿顿时泄露出来。
  明明刚吃完饭,可闻着这股香味儿,又觉得还能再吃点儿了。
  “对了,街道办那边,我今天去打过招呼了,暂时租了老刘家空着的那间房,两毛钱一天,最后咱们按天数给钱。”
  韩老爷子想到了正事儿,边吃花生边说。
  “好,我明天一早去客运站接人,前后等一个礼拜左右,咱们就能睡上舒服的火炕了!”
  没错,梁万到底还是对老刘家的火炕念念不忘,抽了个时间,就跟一家人说起了这件事儿。
  事实上,老两口年轻时都是过了苦日子的,本就亏着身子呢,前两年,韩老爷子又进了趟医院,更是伤了元气。
  现在他们家住平房,虽然煤炉子也还算暖和,可每天晚上,老两口还是得抱着两个暖水袋,才能睡个舒服的好觉。
  现下听梁万一说,火炕这么管用,韩学礼立刻找人去打听了下,这才知道,隔壁省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盘了火炕。
  之所以没传到他们这边儿来,最主要还是因为盘火炕也是有门道的,这年头儿消息闭塞,没个认识的人从中周旋,你上哪儿去学这门手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