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52节

  金武怠内心,其实可不像特洛尼科夫那样确定。他觉得人心坏了,就很难收拾。未来西部的生活水平,必然大大落后与社会主义东部,但普通老百姓可能会向往东部,所谓的“中产阶级”以及其上的统治阶层,那肯定不会,他们掌控着西部的一切权力,包括舆论。西部的老百姓除非活不下去革命,否则再翻过来肯定是困难的,到时特洛尼科夫集团又能怎么办?发动内战吗?
  不过,这种结果,对于中国并不坏,特洛尼科夫既然认同,那完全就可以这样推行。其实他也知道,特洛尼科夫未必像他表面表示的那样有信心,但分裂苏联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他也是没办法,中国提出的“一国两制”,很可能是当下苏联困境的“最优解”,是不得已之下的最终方案。在这之前,自然要努力保持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苏联,即使特洛尼科夫自己也认为,希望越来越渺茫。
  发动对戈尔巴乔夫政府的政变,一直是一个选项,例如副总统亚纳耶夫强烈地如此主张。但特洛尼科夫认为机会不大,西部的军队,现在大多数强烈地支持俄罗斯主席叶利钦这些西化派人物,即使政变成功,接下来很可能的,就是西部的内战,这样的结果,谁都不想要。面对特洛尼科夫的质疑,即使是亚纳耶夫本人,也不敢保证这种可怕的情况不会发生。对于kgb主席克留奇科夫和国防部长亚佐夫来说,这种内战的前景几乎是明确的,现在连kgb内部,也是意见分歧,政治思想尖锐对立,当年统一的苏联之剑,已经变成了2把脆弱的剑。
  所以一开头特洛尼科夫的“俄罗斯联邦变邦联”战略,虽然被集团的其它人强烈质疑,因为觉得不可思议。但随着东西斗争的激烈化,他们开始倾向于支持这个方案了,不得不承认苏联的现实——要统合西部,现在太困难了,西部大多数民众,对于社会主义已经是彻底失望,而他们又不能控制地方强力部门和西部军队。过去几十年苏联体制腐朽败落的后果,可不是短期能改变的。
  但这个“邦联方案”同样很困难。就像他们想统合西部一样,叶利钦等人同样想统合东部,他们怎么可能放弃一个完整的资本主义俄罗斯?双方都认知,俄罗斯联邦之外的各加盟共和国独立,已经是大势所趋。但难道俄罗斯联邦之内,还要分裂吗?谁都不想。
  戈尔巴乔夫面临着特洛尼科夫政治集团越来越强烈的挑战,同时也激起了叶利钦西化派政治集团的强烈反应,双方的关系变得越来越恶劣。
  此时叶利钦是俄罗斯联邦的一把手,而特洛尼科夫已经变成了二把手,主席和副主席,但两人现在的关系极其恶劣,除了公众场合,彼此连话都不说,对于对方,完全是漠视。来自两人的命令,也是经常对立矛盾,互不相容。但通常来说,叶利钦对东部的命令,完全被忽视,只有特洛尼科夫的命令才有效。反过来也一样,特洛尼科夫根本指挥不动西部的地方领导。在政治上,实际上已经东西分裂了。
  至于戈尔巴乔夫,现在几乎是“政令不出克林姆林宫”,这也是他自找的,他所谓公开化的新思维,导致地方权力大增,各加盟共和国,都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对于中央日益漠视,独立倾向越来越强。
  在西元1991年的7月29日,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纳扎尔巴耶夫,聚会商量,想开除如亚纳耶夫、亚佐夫、克留奇科夫和普戈等人,并取而代之的可能。此次谈话被克格勃窃听,局长克留奇科夫立即得知。克留奇科夫早在几个月前,就将戈尔巴乔夫设为目标110,并置于严密监视。
  特洛尼科夫立即调动了军队,在莫斯科附近,并不是没有“亲东部”的军队,例如俄罗斯第二近卫塔曼斯卡亚摩托化步兵师和内务军捷尔任斯基师,在莫斯科附近的这几只军队,在国防部长亚佐夫的安排下,属于“东部特供”的部队,将官属于东部亲信,而士兵们则得到与东部部队同等的优厚待遇,足以支持他们家庭的生活,因此思想上还是很稳定的。
  特洛尼科夫和在东部的亚纳耶夫,对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进行了“最后警告”,说他们将是导致苏联内战的罪魁祸首,要求两人道歉并承认错误。
  并没有做好准备的戈尔巴乔夫等人,最终被迫私下承认错误,承诺不再推动解除众人的职位。
  这下子,两边的敌对情绪升到了最高,就连克留奇科夫都不呆在莫斯科了,他到了新西伯利亚,开始在kgb系统内,重新建立了一个东部分支。而亚佐夫则整天呆在塔曼斯卡亚摩托化步兵师,掌握着莫斯科附近的可靠军队。
  直接的政治斗争既然不可行,各种阴谋自然就接踵而来。例如这一次的特洛尼科夫访问乌克兰,就被某些人视为良机。
  当特洛尼科夫走出巴顿焊接研究所的时候,刺杀发动了。
  他的警卫部队非常精锐,当初为了他的安全,并没有从东部军队或者格鲁乌和kgb中抽调,而是选择了一些可靠的军事学院的学生,送到中国进行了严酷的专业训练。这种高素质的警卫,这一次拯救了特洛尼科夫的性命。
  狙击手开枪,立即被警卫发现,两名警卫把特洛尼科夫保护在身下,其它人对狙击手迅速还击,狙击手逃离的时候被击毙。不过特洛尼科夫还是负了轻伤,因为有其它的刺客发射了火箭筒,一块弹片划过了他的胳膊,两名警卫在战斗中牺牲。
  这件事被很多人目睹,所以立即轰动了苏联乃至全球。而特洛尼科夫也立即安排了报复,在中国情报机构的协助下,对叶利钦进行了刺杀,不过事先说好不要他的命,而是击伤了叶利钦的左腿,让他进了医院。同时cia在莫斯科的一个秘密情报站被袭击,十多人死于非命。
  中国立即通过特殊管道,严重警告了戈尔巴乔夫和美国,警告如果戈尔巴乔夫集团,试图通过暗杀来消灭东部政治集团,那么中国将毫无疑问地站在东部集团的背后,大家以杀对杀就是了,看最后谁能活下来。
  戈尔巴乔夫其实不知情,他大为震惊,在去医院看望叶利钦的时候,关门对叶利钦痛骂了20分钟。叶利钦平时对戈尔巴乔夫已经变得桀骜不驯,但此时心有余悸,也只能向戈尔巴乔夫表示,这样的事情不会再有,他现在也知道,哪有那么容易?你想杀别人未必能行,别人要杀你却未必不行。叶利钦的腿没有被彻底治好,所以未来他在全球,以“叶瘸子”之名而著称。
  此事之后,苏联表面的政治气氛,相对缓和了下来,双方都发现,试图消灭对方让自身“一党独大”,恐怕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这样的矛盾继续激化,那后果可能就是,谁都可能被“物理消灭”。
  虽然表面缓和了,但私下的暗斗却变得更激烈,不过好在,至少各种暗斗,基本上还是“和平”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对方有充分反击的力量。
  中国适时强化了对苏联东部的支持,开始毫不掩饰地向东部大量输入资本,推动东部新城市的建设——每一个新城市,都能创造至少数十万人的劳动力就业岗位。十多个城市,就能容纳千万人的就业,这还没算上万家新企业的就业。
  这样的努力,主要是为了初步创造一个4000万人的经济圈。这样的经济圈,可以初步撑起东部集团对苏联东部约110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掌控。实际上,由于大多数地域是荒凉的冻土地带,东部真正适合经济发展的区域,大约就是不到1/3,即350万平方公里左右,这还是在最新科技支撑的前提下。
  中北大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从北蒙八省到苏联东部各个经济区的交通和通讯建设,开始加速进行,与中国经济市场越是融合,东部的根基就越稳,这种战略意义日益突显。在生死存亡的时刻,东部的政治集团,已经没有人反对这种行动。
  东部集团在西部开始大量招聘人手,“到东部去,享受社会主义的现代生活”成为了苏联的流行语。虽然人心向西,但吃饭和生活问题更关键,东部发的薪水,能够实打实地换成充分的生活物资,这使得不少西部家庭,还是打点行装,来到了东部。
  当然,有向东流动的,就有向西流动的,东部社会主义和西部资本主义的趋势既然逐渐明显,原来东部的一些人,自然也会跑到西部去。不过由于东部在中国支持下的经济优势,跑到东部的人,还是大大多于那些跑到西部去的人,当然,来东部的,几乎都是普通的老百姓,为了生活而来。不过这本来就是中国和东部集团的意图,这里是社会主义的东部,是人民的东部。
  这个阶段,西方也看到了苏联恐怕解体在即,他们也是拼尽了全力,来支持叶利钦为首的西化派,缓和的政策一个接一个,西方与苏联中央,似乎开始进入了蜜月期。
  但是由于东部的制衡,在新时空,既没有发生819未遂政变,也自然没有12月25日的苏联解体。1991年的苏联,在动荡中渡过,诡谲地维持着一个统一大国的表象,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这个时候都还不能确认,苏联会最终演变成什么样子。
  第407章 后苏联战略的最终确定
  西元1992年1月,中国首都华京。
  李思华阅读着最新的苏联综合情报。86岁高龄的她满头银发,但看上去仍然目光炯炯,她一向很注意身体锻炼和保养,又有着顶级的医疗条件,所以身体状况一直都还不错。
  秘书轻轻地敲门,她抬头看了一下,是她约见的新任总书记陈子华到了。
  共和国第五代领导人陈子华,今年53岁,是1991年接替袁浩云的,与前几代领导人有点不同的是,陈子华是新中国建立后出身的,他正好生于建国的1939年,可谓生在红旗下,长在春风里。他在西北工大电子学博士毕业后从军,先后服役于导弹部队和国防科工委,其后退伍转职地方,因为在大西北开发中的杰出表现,被中g组织部发现,逐步提升,终于成为新中国的第五代领导人。
  陈子华习惯性地向李思华行了个军礼,这是他作为曾经的军人,向领袖表示敬意的方式,李思华微笑着让这位新任总书记坐下。
  一段轻松的闲谈过去后,两人的谈话进入了正题,今天讨论的课题,正是中国接下来在苏联要推行的战略。
  陈子华很推崇领袖提出的“一国两制”战略,认为这给了苏联各方一个台阶和选择,避免了直接分裂可能导致的严酷性,保留了未来无数的可能性。
  李思华说道:“对于一国两制,需要放开眼界来看,这个模式,并不只是用来解决当下的苏联问题的。”
  陈子华请领袖具体说明一下。
  李思华解释说:“苏联即将崩溃,未来全球主体就是两种制度,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当然还有一些其它模式,例如穆斯林宗教国家等,但他们构不成主体,代表不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陈子华隐约理解了李思华的意思。
  “所以一国两制,其实是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放在全球,那就是一球两制。未来即使我们彻底打败了美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变成了主流,但资本主义国家也将仍然存在。将寰球彻底赤化,并不是我们短期要追求的目标,因为人心不统一,没必要强求。总有很多利己主义者,资本主义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
  “所以一球两制对我们的意义,就是一个放大版的爪哇民国,把全球社会主义看成是一个统一体的话,就是出口垃圾人口,进口信仰gc主义的人民。当然,我们眼中的利己主义垃圾人口,在资本主义那面被当成是精英,而普通人民,则反过来被当初是垃圾。”
  “把这种思想放到苏联,就知道一国两制的意义。对于社会主义东部而言,这是纯化人民的构成,让那些利己主义思想过于厉害的人口,尽量去西部。有着我国的支持,开头人口少点没有关系,随着经济的反超和社会的优势形成,动摇的大量人民,最终还是会重新选择社会主义。”
  “初期的纯化很有意义,人心相对统一,这可以大大降低苏联东部模仿我国模式的难度,等到这个体系形成并成熟,那些重返东部的俄罗斯人,就不得不接受和服从这套体系,没有再争辩的资格。”
  陈子华这下子完全理解了,他内心暗暗叹服,这就是领袖著名的“天外飞石”了,人们往往只能看懂她战略的一部分,却不知道藏在水面下未曾表露的,往往更重要更精辟。
  他接着李思华的话:“这样的话,初期东部能够吸引的人口,肯定还是比较少,因为本来此地居民就少。但这样的话,应该会有利于我国影响东部的发展。”
  李思华赞许地点头:“苏联如果崩溃,大致可以分为4个部分。资本主义的俄罗斯西部,可以叫欧俄;社会主义的俄罗斯东部,可以叫亚俄;社会主义的中亚;以及资本主义的原东欧的加盟共和国——他们与已经变天的东欧国家一样,思想基础都差不多。”
  “单看俄罗斯本体,不包括乌克兰的话,人口大约在1.5亿人左右,我认为亚俄能够在初期吸纳4000万人,就很不错了,这还是因为我国的经济支持,使得亚俄部分的就业和福利,是苏联目前最好的,这吸引了很多普通家庭。”
  陈子华问道:“除了一国两制,总书记如何看待我们接下来对苏联可能解体的战略?”
  李思华笑了笑:“核心的,当然是对亚俄的布局。俄罗斯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强烈,但这种强烈在西方面前却是脆弱的,他们历史上对西方膜拜,相应的对西方的民族主义就不强,强的只是对其它的民族,例如我们中华民族而已,其实这是沙文主义,这是整合亚俄的大敌,是必须克服的重大困难。”
  “所以我们要利用他们目前的脆弱性。我的设想,亚俄本身有4千万人的话,可能从东欧再吸收300500万人,然后允许中国和亚俄的双重国籍4千万人左右,总计形成一个中国经济圈附属的8500万人左右的大国。在也只是第一步,未来的发展,可能会达到23亿人。例如从欧俄和东欧继续吸纳4000万人以上,从中国再吸纳1亿人左右。”
  陈子华倒吸了一口冷气——不要说未来,短期的4千万中国人,变成中俄双重国籍,俄罗斯人能够同意吗?
  李思华说道:“大多数俄罗斯人内心当然不会同意,虽然他们自诩为马列主义信仰者,但是形势比人强,他们现在没有闭关锁国的余地。”
  她接着解释说:“这是社会主义突破国籍发展的第一步。中国与亚俄是双向开放,任何一个亚俄人来到中国工作和生活3年或以上,都可以申请双重的中国国籍,享受中国的国民待遇。同理,我们当然要求亚俄对等开放,任何一个中国人到了亚俄,也必须是同等的国民待遇和可以申请双重国籍。当然,如果双方国民回国,也可以放弃双重国籍。”
  “这是一种试点,很长时间不会对其它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正常发展到未来,必须是两个社会主义国家都发展到高级阶段,才可以实行,否则生活水平的落差,会把两国社会都撕裂。就算在亚俄的试点,也必须附加一系列的条件。否则由于中国现在生活条件的高水平,只会形成一种移民中国的通道。”
  “对于亚俄来说很明显,他们要大发展战胜欧俄,就必须放弃敌视移民的旧俄沙文主义。我国的力量,也让他们他不得不放弃。否则靠他们那几千万人,永远只能是个资源型的中型国家。在我国数字化社会等一系列文明升维后,还可能永远处于一个落后的社会,他们自身没有力量,实现这样的升维。”
  “所以这就是对亚俄的一道选择题,是选择文明必然会落后的民族主义,还是选择科技升维的高等文明。当然实际上从我们的角度,是不能让他们有选择的,否则我们凭什么支持他们?”
  “这也是做大蛋糕的道理。靠他们那些人,能做的蛋糕是有限的。但加入了足量的中国人,那就是能够做大超倍的蛋糕,他们的国民能够分到的,远超过去可能的。”
  “中亚与亚俄是一样的待遇,通过双重国籍的模式,做大蛋糕,纳入中国的经济圈。”
  陈子华听得目瞪口呆,原来领袖的心中,是这样的一篇大文章!这真是大手笔的大策略了。他沉吟了一下,说道:“领袖,如果这个战略能够成功,那么我国本土1650万平方公里,亚俄1100多万,中亚400万,这就是一个近3200万平方公里的人类高等文明区,或者说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区域。”
  说到这里,陈子华自己有些兴奋,这是“万世不拔之基”啊,到了这个程度,美国之类的国家,未来也无法再翻盘——力量的差距太大了,只要不是自己作死,搞崩溃了,全球其它的力量,再也没有可能动摇中国。
  李思华笑着说:“是的,虽然亚俄和中亚大片的土地现在难以利用,但这只是受限于科技发展的程度而已,人类早晚可以利用起来。外星球都可能开发,何况地球上的寒带与荒漠。”
  “这是需要长期奋斗才能达到的目标,但实现战略的战术,必须现在就定下来。除了一国两制与双重国籍这两大长期战略外,我们还要注重当下短期的竞争和发展战略。”
  陈子华洗耳恭听。
  “所以必须有另外的两大战略,发展战略和竞争战略。”
  “发展战略,自然指的是中北大市场和西北大市场的外拓战略。中北主要针对的是亚俄,而西北主要针对的是中亚,这两个大市场本来在我国,西北算得上半个,中北连影子都没有呢。但是现在结合亚俄和中亚,就可以形成。无论是地域幅度、资源、还是人口,都达到了大市场的规模要求。”
  “这两个大市场相关的战略你比较清楚,我不用多说。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地域比较广大,两者都超过了600万平方公里,因此必须用最先进的科技,弥补地域过大带来的弱点。例如交通上,时速400公里的高铁,时速720公里的最新地下管道高铁,可以先在华京通往北蒙,再接到新西伯利亚的路线上使用。”
  陈子华默默点头,这正是他近期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发展到1991年底,通过建国52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完成了135万公里的铁路,其中高铁也差不多有30万公里,离开150万公里的总目标,最多还需要10年。公路已经完成了125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大约50万公里,离开1450万公里的总目标,大约也只需要10年。中国基建力量的大规模转移,本来就是箭在弦上。
  随着科技的进步,原有的基建力量本身就已溢出,所以现在大规模地在南美、非洲承接工程。而中亚和亚俄新市场的形成,为这些宝贵的力量继续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这正好弥补了一个基建的空档,即国内第二轮交通升维,以及“户均1000平米计划”接档所需的时间。
  李思华继续说道:“尤其是中北大市场的交通建设,由于深入西伯利亚,气候影响厉害,所以部分交通线,需要的是半地下半覆盖的交通模式,这本身需要科技攻关,这都是需要重视的地方。”
  “竞争战略,指的就是一国两制下,亚俄与欧俄的竞争问题。亚俄的劣势是气候严寒恶劣,优势是资源极其丰富。例如西西伯利亚平原,目前的油气占到了全苏联的75%。气候严寒恶劣这个劣势,不可小觑。即使是其南部开发条件相对较好的不到350万平方公里地域,开发成本也远高于我国本土。但这只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完成后并没有明显的劣势,最多就是冬天比较困难一些。”
  “所以一定要重视资本上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东西伯利亚有2万多吨黄金,可以提供充足的资本,要利用我国在黄金大规模开采上的科技优势,加快开发,为亚俄提供充分的建设资本,否则难道只是依靠我国贷款吗?”
  “中西伯利亚的煤、铁、铜,西西伯利亚的油气,全都是世界级数一数二的储量,依托资源,就可以形成初步但扎实的产业底子。资源以外,通过吸纳苏联的科研人员,在东部要形成以基础科研为特色的科研体系,这将是对中国科研体系的重大补充。苏联的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的扎实,不下于我国。百万级别的高质量研发人员,是全球都难得的人力资源。”
  “俄罗斯人向来不擅长经营和销售,企业总是管理得一塌糊涂,这正是双重国籍的中国人发挥作用的地方。通过双方人力资源长处的结合,就可以形成针对欧俄的产业竞争优势。”
  “反过来看欧俄,在资源上欧俄的弱势并不明显。欧俄毕竟仍然拥有庞大的国土,乌拉尔山以西共有427万平方公里。就算失去了西西伯利亚的油气区,他们仍有两个大油气区,一个是欧洲伏尔加-乌拉尔大油气区,这里有90多个油气田;另一个是其欧洲北部的蒂曼-伯朝拉大油气区,这里有70多个油气田。两相结合,这两个油气区如果他们能很好地开发,足以提供每年3亿吨以上的产量。”
  “至于其它的矿产资源,欧俄几乎也没有太大的弱项,人口也很可能仍有1.1亿左右。所以本质上,欧俄是可以自身解决发展所需的资源和资本问题的。不过,我对他们产业的发展和运营能力一点都不看好,很可能最后,就是一个变型的新沙特而已。”
  “他们未来与欧洲其它国家的关系,更是隐患重重。一国两制后,不要想当然地认为美欧会大力支持欧俄发展,他们想要的,是把欧俄吞下去,补充他们日益老朽衰败的身子。资本主义都是彻底的利己主义者,欧俄对他们的幻想,最终会证明是一场空。”
  “一个产业欣欣向荣并与中国最先进的文明社会密切接轨的亚俄,另一个则是依靠出卖油气资源的落后资源国家。长此以往,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就会在整体俄罗斯重新体现出来。”
  陈子华微笑着接了一句:“那个时候,欧俄甚至东欧的人民,就会重新往亚俄流动。”
  李思华呵呵一笑:“是的,人员的流动本身分为两个阶段。现在的第一阶段,是通过我们的支持,强行塑造经济优势,吸引一定规模的人员留在东部;而第二阶段,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出来后,让留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民重新选择。”
  陈子华对李思华说道:“中央正在考虑未来一国两制格局形成后,如何稳定亚俄的政治形势。对于上述策略,亚俄的高层,恐怕也有不少人会心有抵触,要当心他们的反噬。目前中央比较倾向,要派遣国卫部队,入驻亚俄的各个城市,先协助他们把局势稳定下来,可以定定心心地重建国体、发展经济、改善民生。”
  “之所以是国卫部队而不是解放军,是考虑国际影响以及欧俄的反应,如果是解放军,可能引发中国入侵占领了亚俄的舆论。”
  李思华摇摇头,轻蔑地说道:“无需顾忌!我的意见是,必须派遣大量的解放军,完全压倒东部的原苏联部队,而且要长期驻扎,直到亚俄融入中国经济体系。这是对任何反对力量的震慑,说白了,就算亚俄未来自身的军队,也不能只是俄罗斯人,而是要由拥有国籍的各人种组成,包括入籍亚俄的中国人。要不然我们自己能放心吗?对于中亚,也要一样的处理。”
  “无论我们怎样做,敌人或异心者,总是会用最黑暗的心思来揣度我们,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自缚手脚?我们用来证明的,是最后的结果。一时的舆论能够忽悠对我们认知不深的民众,但今天的中国还需要顾忌吗?大胆地做事!”
  “陈子华,你现在是共和国的最高领导人,一定要克服很多中国人本能的温良恭俭让,在国际政治上,这样带来的结果,往往不是什么好事,这也不是什么美德。我们在做的,正是按照最终实现gc主义的目标,而设定的最优策略,这样的策略,不可能满足所有人,总有人会失望,总有人会出于各种角度而反对。但这不是我们退让的理由,因为越退让,结果可能越糟糕。”
  “实施上述战略,亚俄和中亚的民族主义,还有两地的宗教影响,是我们面临的最大敌人。对于这样的敌人,完全不能退让,而是要用我们的力量和政治思想彻底地打压。我们只会带着认同我们思想和理想的人们前行,不会一边付出资源带动他们的发展,另一边还尊重他们自私的所谓民族主义。什么好事都想占绝,当我们傻的吗?”
  “我们提供的东西很清楚,平等和公平,本来就是我们一贯的原则。上述的这些策略,本身就包含了这两大原则,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
  陈子华肃然应是,他内心感叹,这就是领袖一贯的风格,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绝不拖泥带水,绝不妥协退后。朋友还是敌人,给你选择的空间,但选择以后,就不要后悔,根本没有反悔可言。
  对于未来“后苏联”的中国战略,在两人的讨论中基本成型,未来将由中央组织完善,形成战略体系。
  第408章 水运中国开新天
  李思华对陈子华说:“我找你谈的另一个大问题,是全国水运网的战略,你有没有注意过东部大区的华北平原,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经济差距?”
  陈子华回答:“这是东部大区的3个经济核心区域,虽然各有一个超大型大城市作为龙头,但平津市相对于沪苏和东港的带动作用,显然要差很多。这也是华北平原发展比不上其它两个区域的原因。领袖既然提到了水运网,这确实是华北平原,远不如另外两个区域的一个方面。”
  “华北平原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上,虽有黄河、淮河、海河、滦河等几条大河,但这几条河,显然构不成长三角或者珠三角那样的密如蛛网的水运网。这使得大宗物资的运输成本很高,很多时候,华北平原的沿海城市整合资源,与其陆运不如海运,那么平津市等对于腹地的拉动作用,自然就会弱化。”
  李思华点头说道:“是的,华北平原的河就是“线”,却构不成网,总体还是水资源,比不上另外两个地区的缘故,因此无法组河成网。在华北平原,物资运输依靠的还是陆路,重载铁路发挥着大宗物资的主要运输能力。”
  “建国初期大约三十几年的时候,这算不上一个大的弱点。因为主要是内循环。但随着我国开拓了次大陆、非洲、南美社会主义国家体系,外循环变得越来越重要,华北平原的这个弱势,就开始表现得明显起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