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09节

  自从尼雷尔的“退休”公告后,cfia坦国情报站就进入了“战时状态”,全部动员了起来。邦德想不到的是,cfia在坦国现在根基的深厚,根本不用什么高阶技巧和高级人员来跟踪他,发现他的,正是无所不在的“群众路线”,一群“朝阳群众”,足够把他这个王牌间谍,看得死死的。
  恩琴巴这样的高层政府官员,最近又明显地走到了反对gc党的一面,还自组政党,野心勃勃,自然早已成为cfia的重点监控目标。
  邦德一进入恩琴巴的居所,警报就已响起,监控的情报人员,拍下了他出入的照片,并且通知到了附近的监控网,现在他的容貌和他的车辆的特征,已经在监控网中,是众所皆知。他那种西装笔挺、风度翩翩的平常作为,在这里就像是黑暗中的萤火虫那样的醒目。
  钱卫东笑了笑:“做人莫装逼呀,装逼被雷劈!”对邦德严密的监控开始了,需要挖出他的帮手,手一网打尽。
  邦德提到的摩尔爵士,此时正在桑给巴尔分裂势力领导人凯兰基的住所,悠闲地品尝着咖啡,不过是一杯阿拉伯咖啡,在他的口味中,太甜了,这些阿拉伯人,总是死命地喜欢甜味。
  桑给巴尔是坦桑尼亚的一部分。包括桑给巴尔、奔巴两主岛及附近小岛,面积2657平方公里。这里原来属于海对面的阿曼管理,与坦国本土素来分离,在英国人殖民后,才把桑给巴尔并入了坦桑尼亚的一部分。但桑给巴尔、对坦国又极重要,因为最好的港口在这里。
  由于这种历史原因,所以桑给巴尔的独立势力很盛行,总有一帮人,想着把桑岛从坦国独立出去,此时摩尔爵士面前的凯兰基,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桑岛的政治人物。
  凯兰基正处于激烈的思想斗争中,摩尔爵士刚才向他保证,坦桑尼亚的政局,肯定会有巨大的混乱,也许就是桑给巴尔独立的好机会,英国政府愿意支持桑岛的独立,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支持他凯兰基,成为桑岛独立后的第一位总统。
  他们整天嚷嚷着要从坦国独立出去,无非是为了获得政治上的好处,保持对桑岛的实质控制。但独立出去后,没有了坦国中央政府的支持,桑岛这样的一个小岛,靠自己就能发展得好?但这些未来的事情,对自己有限的政治生命来说,并不重要。关键的是,摩尔带来的“邀请”,到底是一个机会?还是一个陷阱?这一步踏出去,可就是落子无悔了。
  摩尔看到他的犹豫,补上了致命的一击:“你知道我们的军情六处的,莫雷尔要是死了呢?”
  凯兰基霍然抬头,原来是这样!这就一切都说得通了。他有点艰难地对摩尔爵士说道:“我……我们加入。”
  夜晚和阴暗中的阴谋,在不断地发展着,但很多阴谋者,在结果之前总是不愿意考虑,或者是低估的事实就是,当实力相差到了一定的程度,阴谋对于他们想改变的历史趋势而言,就只是“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而已。
  4月的一天傍晚,林海涛正走过桑给巴尔的街道,城中曲径幽深,有喧闹的集市,有许多清真寺,还有装饰得富丽堂皇的阿拉伯式房屋。
  他知道,最初建造这些房屋的主人为了同周围的人攀比,不惜任何代价,极力渲染、粉饰他们的住所,而那些木质大门上的雕刻,更是丰富多彩。市区建筑物的高大木门上布满铜钉,华丽的图案精雕细刻,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这座石头城,虽然已经不如过去的重要,但那种当时奢靡的攀比风气,仍然让今天的人们,看得到华丽的余绪。
  林海涛和坦国gc党的一些同志,今天是有特殊任务的,他们要迎接中国派遣的一个特种营的入驻,这个营会在他们接应下,在桑给巴尔港附近的一个小港上岸,然后潜伏到他们预先准备的几个“庄园”,随时准备镇压可能的暴动。在动荡的时代,桑岛这个坦国永远的动乱之源,自然是重点的关注地域。
  不过林海涛对桑岛的印象是,这里的居民有很多富人,作为奴隶贸易起源地,他们享受着巨大的财富,怎么会真的愿意与坦国的那些穷棒子成为一国呢?不彻底地镇压这个阶层,是搞不好的。
  李思华在她的历史上,一直是强调“以力胜之”的,她最喜欢的,就是以泰山压顶之势,彻底扫清一切敌人的反抗。如果不是实在没有办法,她是不喜欢所谓的“奇谋妙计”的。她的这种性格,也影响到了新中国后来的大多数策略。现在的坦国攻略,就是其中之一。
  整整一个特种师,超过1万人,在4月就开始进入坦国各地,仅在桑给巴尔,就有一个特种营;而龙族也抽调了约5千雇佣军,配合特种师,隐秘部署到了坦国的各个战略支点和重要城市,正在提前清除一些闻到血腥味,赶来坦桑尼亚的西方雇佣军,发现一支就消灭一支,已经交火了好几次了。
  从在坦国培养的6万多当地青年干部中抽调了约2万干部,并配上了国内和次大陆来的一些干部,组成了“坦桑尼亚人民解放军”,他们将在未来替代现在混乱的政府军,这支部队迅速武装到了6万多人,单单在数量上已经超过了目前的坦国政府军——他们仅有4万人,而且装备极差,且训练更差,在中国来的一些年长干部的观察中,甚至比不上中国旧时代的地方军阀。
  中国的一支航母舰队,已经准备启动,慢慢地向着坦国靠近,在5月中旬,将抵达桑给巴尔,成为此次坦国行动的“压舱石”,另一支航母舰队,则将在次大陆南部到坦国的印度洋航线上巡航,作为对进驻桑岛的航母舰队的支持。
  在坦国北部的汉德尼附近,以及南部的鲁菲吉河之南,2个中型军用机场已经准备完毕,由龙族雇佣兵把守着,航空油料和其它物资,都在大量的汇集中,一旦坦国gc党上台,两个混编航空师,就将从次大陆南部急调坦国,迅速建立起在非洲压倒性的空中力量。
  这都是早有准备的。例如2个机场,就是在坦国gc党和cfia情报站的共同努力下,由中国一家公司花了3年时间修建的“民用机场”,这些年,中国支持非洲的项目开始多了起来,这两个在外界看来的“小型机场”,并不引人注目。
  相应的还有首都达累斯萨拉姆,以及沿海可以防卫桑给巴尔的防空导弹和高炮阵地,两个导弹团和一个高炮师也要进驻。
  所以在军事上,海陆空和防空,准备是全面的,这样的军事力量,在非洲除了南非以外,完全是压倒性的!区区英国军情六局和少数坦国政治势力的阴谋,在这样巨大的压倒性的实力面前,算得了什么?当然,他们此时根本想不到,中国在坦国下的决心有多大,居然会投入这样“丧心病狂”的力量。
  中国这些进驻的军队,未来将逐步训练坦国新军,最后将装备交给他们,让坦国成为南非之外,最强大的非洲军队,以保卫社会主义的新国家。
  5月中旬,总统尼雷尔宣布,他将提前辞职,由坦桑尼亚副总统,gc党的领导人奥马里,负责看守政府的管理,直到选举出新的一届政府。半年前尼雷尔已经邀请奥马里参与他的政府,并任命为副总统。
  尼雷尔的辞职,自然让恩琴巴等人愤怒至极,刺杀行动迅速开始。
  5月17日,是尼雷尔离开总统府的日子,非常多的群众,聚集在总统府外,他们要送别这位他们爱戴的总统。尼雷尔满脸笑容地走出大门,开始向群众们频频挥手。他的内心有些伤感也有些释然,他有自己的尊严,觉得加入gc党不舒服,但他也认可中国模式,是最适合坦桑尼亚的,在gc党的领导下,也许国民会过得更好。
  送别尼雷尔的敞篷车上,在经过街道的时候,他仍然站起来,向送别他的人群热情地挥手。
  街道边的一栋二层建筑上,邦德开始准备他的狙击枪,这个楼顶是平的,对街道的视野很好。架好狙击枪后,他试验了一下瞄准镜,天气不错,他有把握在800米外打中目标,不过为了确保一击必杀,还是等到尼雷尔接近600米的时候射击。
  他穿着一身有点褐色的军便服,在狙击枪的边上,还放着他准备用来撤退的衣服,有着大大的头巾,可以遮住头脸。
  目标接近,他开始抬起枪,然而,突然从远处飞来的子弹,击中了他的肩膀!反而被人狙击了!他的脑子里刚刚闪过这个念头,顶楼的小门,已经被撞开,几个全副武装的人闯了过来,是雇佣兵!这是他最后的念头,他们毫不犹豫地向他开枪,消音器下,枪声并不大,但短短几秒的时间,邦德就变成了马蜂窝。
  太阳照射下,死去的邦德,他无神的双眼,似乎还望着天空,这个军情六处编号为“007”的间谍,像野狗一般地,死在了达累斯萨拉姆的一处不知名二层小楼的楼顶。
  邦德当然不知道,cfia已经搞清楚了他们这个行动小组的行踪和组织,在邦德被毙杀的同时,整个行动小组,都遭到了攻击,覆灭在了坦国。
  奥马里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逮捕了恩琴巴,并向坦国各界,公布了恩琴巴与原来坦国的殖民者——英国情报机构军情六局勾结,试图刺杀前总统尼雷尔并嫁祸于gc党的阴谋,cfia准备充分,而且在袭击英国行动小组的过程中,俘获了大量文件,因此证据非常充分,坦国其它的政界人物,看到了也无从反驳,实际上他们内心都是相信的。
  奥马里也没有管什么“看守政府”老老实实去等待新政府选出的这一套,立即根据前总统尼雷尔在任职的最后期间,签署的《中坦友好互助条约》,以总统令,邀请中国军队协助稳定坦国局势,虽然其它政界势力有的激烈反对,但大势已成,他们的反对,根本不能改变任何趋势。
  坦国的军队也立即进行“改组”,其实就是解散了原来的坦国军队,对每个军人和军官发一笔费用,让他们复员,而用新成立的“坦桑尼亚人民解放军”构成了新的军队。
  一些军官自然不甘心,例如一个叫马古富力的旅长,就试图军事政变,但每一支政府军都早已被监视,他的叛乱,不过是引起了不到一个小时的骚乱,最后包括他本人在内的100多名他的亲信,死在了“坦人解”和中国特种部队的镇压之下。
  在军事方面,坦桑尼亚gc党在中国的建议下,是不会用任何旧时代的军官的,自身已经有了足够多的可靠干部,即使军事经验还缺乏,又何必用这种旧时代的军官呢?他们随时可能因为利益和收买,而试图兵变。
  桑岛的凯兰基,刚刚打出桑岛独立的旗号,走上街头号召独立,就被渡海而来的一个“坦人解”的步兵师(约1万人出头),在中国特种营的配合下,全面镇压。凯兰基他们确实对桑岛的部队有影响力,他们也属于分裂势力的一部分。可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他们的反抗也是徒劳的,冲突发生了,但在死伤一百多人后,桑岛的部队就投降了。
  东部非洲的大国,坦桑尼亚,新的一页历史,开启了。
  第333章 约翰逊的担心与坦国大建设
  美军参联会主席厄尔·g·维勒,走进了总统约翰逊的办公室。
  约翰逊从办公桌上抬起头来:“维勒将军,你怎么看中国人在坦桑尼亚的行动?英国人催促我们介入,他们无力单独对抗中国。而法国人对中国介入非洲也非常重视,他们也在担心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作为一个直率的军人,维勒的回答很清晰:“总统先生,美国在非洲的利益非常有限。虽然据说非洲的石油储量很大,但显然比不上中东。美国的海外利益中心,在于中东。为了这个小国与中国变得更紧张,我认为不符合美国的利益,我们陷在了伊拉克战争之中,美军的力量不是无限的。”
  “英法两国,尤其是法国,其利益确实与非洲紧密相关,所以他们更重视非洲,但美国几乎在那里毫无利益,为什么要为他们火中取栗呢?他们虽然是我们重要的盟国,但也不应该要求我们,为他们付出一切。如果我们介入,中国势必以在伊拉克,向游击队提供更大的支持来反击我国,这是以美军的损失来为英国和法国垫背,我个人以为是不妥当的。”
  “当然,我们不能对盟国的请求毫无反应,或许,派一支航母舰队到非洲海岸,形成一种对中国的威慑,可以作为我们对此的反应,对盟友的支持。但是中国已经有两支航母舰队在这个海域,我们的实质威慑是有限的。这并不是数量游戏,我们确实可以派出一支34艘航母构成的大舰队,形成对中国的巨大压力,但那肯定会造成中国的激烈反应,我们又不想打世界大战。”
  约翰逊点头同意。国内的民权和学生运动,还搞得一地鸡毛,fbi甚至认为高潮还没有到来,未来还可能更糟。而要结束伊拉克战争,可以说是遥遥无期,现在完全没有能彻底胜利的迹象,唯一的好处,可能是支撑了油价,现在的油价保持在6美元/桶左右,这使得美国国内的原油生产体系,不至于完全转移到中东。但油价本来就是个双刃剑,国内石油生产是消耗美国自己的资源,而采购中东原油,不过是印刷绿纸罢了,利弊很难说得清。
  约翰逊当然不知道,相比于李思华的前世,现在的油价,几乎是原始空同期(3.011美元)的2倍,油价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使得中东的原油生产国,要比原时空富裕得多,而西欧的生活水平,则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各种产品的价格都要比原时空高一些。苏联则享受着较高的原油收入,外汇的积累也远比原时空更好一些——当然,正因为有着丰厚的石油收入,所以苏联也有余力出资建设向中国出口的石油管道,而不是仅仅依赖中国的贷款。
  这些变化都很微妙,就连李思华自己,也说不好会对未来有什么长期的影响。
  无论如何,由于油价的影响,美国政府和美军,对于控制伊拉克石油的心思更是火热,虽然损失重大,甚至到现在也很难运出多少原油来——为了阻止美国运油,甚至有游击队员疯狂到超低空驾驶小型炸弹飞机,撞击油田!而油田也日益成为美军保护和游击队袭击的重点目标。
  约翰逊又问维勒:“据说中国人向这个东非国家直接派遣了军队,现在他们是如何布置的?”
  维勒回答:“总统先生,根据国防情报局(dia)的分析,中国至少派遣了一个师以上的陆军,以及两个航空师入驻坦桑尼亚,他们的一支航母舰队,现在在坦桑尼亚最重要的港口桑给巴尔港,dia认为他们,甚至有可能在那里建设一个军港,作为航母舰队的母港。中国人对这个东非国家,是非常认真的,我不认为英国人,还有能力扳回这一局。”
  约翰逊安排维勒派遣一支航母舰队,到东非海岸晃一圈,表示美国对英国等盟国的支持,但也仅此而已。
  维勒走后,约翰逊陷入了沉思,对于中国人的行动,他有三分高兴,也有七分不爽。高兴的是,中国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美国利益薄弱的非洲,此前他一直担心越来越强大的中国,会介入对美国占优势的中东的争夺,他们可不是在印度洋没有什么海军存在的苏联,中国已经有两艘核动力航母服役了,而第三艘也会在今年(1967)年内服役,且中国的全部航母都集中到了印度洋,他们在印度次大陆的南部,还有庞大的战略和战术空军的存在,对美国控制印度洋,形成了很大的威胁。
  现在这种越来越严重的担心,总算可以暂时放到一边了,中国人在印度洋的努力,似乎集中到了非洲这里,让英国和法国,去帮助美国牵制中国的力量吧,还有比这更好的安排吗?这是上帝在保佑美国。
  不爽当然也是真的,因为中国的威胁越来越大了,他们已经开始走上了与美国全球争霸的道路,非洲只是他们的初始目标而已,约翰逊对此确信不疑,他知道美国高层中,现在不乏与他见解一致的人士,他们都认为中国的威胁,已经超过了苏联,因为中国的经济总量,大约在今年就会接近美国的2倍,而且其增长率远比美国高,这让美国人非常烦恼。
  约翰逊作为一个传统的右派人士,更是难以相信,为什么中国人的经济成长率,一直超过了自由民主和有效率的资本主义美国?难道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比起美国的体制更优越?他打了个寒噤,自己不能在这个方向想下去了,这是罪孽!
  但是美国的战略不能转移,伊拉克战争是一方面,而苏联对欧洲的威胁是另一方面,如果美国战略转移重点对付中国,就只能放松苏联,欧洲各国会因此而惊慌不已,美欧的北约联盟就会瓦解,这是美国不可承受之重。
  他幽幽地长叹了一口气,美国的征途,前路漫漫呀。
  看到了美国的“退缩”,英国和法国也只好退缩。法国人只是在为未来担心,毕竟中国人在非洲还洲没有侵入法国人的地盘。英国则是恨得牙根痒痒,他娘的中国人,从他们开始发展,就一直盯着英国人的利益,从缅甸开始,到印度次大陆,现在又盯上了非洲,就是看着英国人好欺负是吧?
  但是无能狂怒之后,工党出身的首相哈罗德.威尔逊,也只能承认现实,难道要派英军去非洲与中国人打一仗吗?没有美国人的支持,恐怕英军还没有登陆,就被中国人的航母舰载机队消灭了。
  但也不能不做出反应,尤其是军情五局那些最死硬的保守派,他们居然怀疑他威尔逊,是kgb的间谍,这种本世纪最大的笑话,其实凸显了英国保守势力现在反g的意识形态,已经发展到了神经质和变态的程度,居然怀疑他这个英国的首相!
  他决定,英国要加强对非洲原来英属殖民地的支持,包括对他们主要的亲英政治力量,以及他们的政府军,只要他们是反g的,哪怕表面上敌视英国都没有关系。同时,要加强在非洲的英国情报机构,重点监视中国在非洲的行动趋势——“明战”不是对手,那就“暗战”,英国在非洲殖民几百年,根基还是深厚的,给中国人找麻烦,还是足够的。
  美英等西方国家都消停了,除了舆论攻击,他们也不能做什么其它事情,于是坦桑尼亚的大建设,开始加速进程。
  首先是中国的30万干部,以及次大陆超过10万的干部,以及增加的15万教育体系的人员,伴随着大量的粮食运输,来到了坦国。新的计划直接将原来的20万干部,增加了10万;教育体系增加更多,原来有差不多5万人,现在是直接增加到了20万人。整个中国系统在坦国的存在,不算军队,就高达50万人!这是以移山倒海之势,来快速改变坦桑尼亚!
  这是因为李思华发现,年复一年的流动民兵体制,培养出来的人才规模,渐渐有溢出之势,现在不是人才少了,而是开始有点多了。既然有多的,那干脆对坦国多派出一些,他们也是在海外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这本来就是干部新的使用途径之一。
  在这样强大的干部力量之下,又有事先长达10年之久对坦国各方面的顶层规划,所以坦国的大建设,推进的速度很快。
  6月份,坦国gc党顺利竞选成功,成为坦国执政党,这其实是最后的选举,gc党立即按照中国顾问团的设计,修改了政制和宪法,将坦国明确为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所谓的社会主义制度,当然就是坦桑尼亚特色的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制度。
  甚至连坦国的语言,都变成了以班图语为国语,而以中文为第一外语。原来的官方语言英语则被废弃,变成了大学里的一门选修语言。
  在军事上,坦国组建10万国防军,包括6万(5个师)的陆军,以及2万空军,2万海军和其它部队。当然,现在除了陆军,其它都是个空架子,要在中国军队长期教育下,才能实现这个目标,而一些中级和高级军官,还要送到中国军校去学习。
  教育上,除了开始建立正常的9年制义务教育体系之外(开始只有小学),所有13到22岁的青少年,都被一个“坦桑尼亚青少年扫盲训练营”的新组织纳入,由于此时坦国的出生率很高,这10年的青少年,足足有210万人左右,这是按照中国规划未来坦桑尼亚的一代“新人”,说白了,这里的成年人都废了,能参加一些国家建设和农业劳动,就算是谢天谢地了。
  这些青少年,在训练营中,自然是以半军事化的方式,让他们快速形成政治思想理念、小学文化程度、能够有纪律、服从和劳动理念,不再是原始的部族分子,而是变成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进步新青年。其中的优秀分子,自然是教育程度再往上走,直到被选拔进入中国为坦国建立的大学。
  这些青少年,才是中国计划中的未来坦国政治体系、经济体系、乃至工业和农业体系的主力人民。
  更重要的,当然是快速为坦国建立起经济体系,否则难道让中国一直养着他们吗?必须要实现平等交换。
  利用坦国现有勉强可用的交通体系,首先进行火电站和输电网的建设,中国还派遣了大批的工人,在坦国中国人最多的时候,甚至超过了120万人。坦国有比较丰富的煤炭,建设火电厂是可行的。当然这个国家水电资源丰富,但因为建设周期长,所以只能是慢慢来。
  在火电站和输电网建设的同时,大于有30个左右的重点工业工程开启,主要是金、煤、铁、天然气、镍和磷酸岩等方面的开采和加工,水泥、木材和钢材三大建材和化肥的生产,在这方面有基础后,再启动五小工业,覆盖坦国主要的人居区域。
  建设速度最快的,是几个大金矿,因为金子挖出来,就是直接的钱,而坦国的金矿又特别多(金矿石估计储量80万吨)。中国在这个开采领域,尤其是大规模采金领域,是全球最有经验的,正好符合坦国的需求。
  几条主要的战略公路,例如从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到计划中未来新首都多多马等地的几条放射线状的公路,在坦国能生产建材之前,就提前开工了,暂时建材由次大陆南部海运到此,这也为次大陆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一个建材方面的新市场。
  整个坦国5年之内的投资计划,是一个“百亿人民币计划”,相当于40亿美元左右,前期由中国垫资贷款,随着矿业的开采,坦国再逐步偿还,按照中国专家的预估,大约8年之内,坦国就足以归还全部贷款,单单黄金开采,就足以偿还15亿美元左右。
  对整个坦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除了交通、通讯、采矿、电力4大系统极其配套初级工业以外,还包括农机、造纸、食品、纺织鞋服、小化肥等其它产业,基本的建设目标是5年形成次大陆那样初级工业的框架,而在10年左右时间形成一个非洲的新兴初级工业国。这个时间目标,恰好是与210万人的青少年培养时间匹配的。
  坦国现在有大约10%的人口,在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还有10%人口在其余城镇,这就算坦国的城市人口了,这些人中,要选择一部分进入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当然是不太废、还能被教育服从纪律以及能够有点学习能力的人群,即使他们效率很差,但还是能干活就行。其它的,主要通过城市商贸和服务业吸纳,例如小商小贩等。
  根据工业的需要,坦国gc党开始将那些壮年人,以女性为重点,选择部分老实一点的人,纳入中国开办的各种“技术学校”中,试图让他们能学会一个工种,成为未来坦国工业体系中的初级工人,毕竟那些青少年被培养出来,还需要时间。
  农村人口则超过了1000万,如果按照原时空坦国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不断破产,然后来到城市谋生,形成了坦国的城市贫民阶层,达累斯萨拉姆并不是一个有着很多产业的城市,可是在2020年左右,居然有了600多万人口,占到全国人口的10%,简直是匪夷所思。
  在新时空,当然不能这样。由于坦国的文化程度,还无法建立大规模的乡寨类型的复杂体系,因此主体还是一个个的“种植园村落”,大约1500人即300350户构成一个村落,在中国干部、本地干部混合形成的组织核心管理下,利用中国提供的大量农机,开始开垦大量的荒地,将之变为良田。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和教育坦国的农民。
  6000多个“种植园村落”的建设是很困难的,主要就是当地人的愚昧无知,以及所谓部族的头人阶层,对他们而言,靠口舌说服是没有用的——对于原始部族成长起来的、甚至连基本的善恶观念都不清晰的人,靠道理说服吗?根本听不懂的。总是需要使用军队(后期是组织起来的自卫队),在暴力胁迫下,打散各种部族,将之分散迁移到不同的村落,然后在充足粮食的诱惑下,让他们逐步学会服从命令和遵守纪律,并参与劳动——武器的批判才是最犀利的。
  对于坦国这样的底层社会,用“尊重和做思想工作”的模式是不行的,只能是先简单粗暴地让他们学会组织起来劳动,因此而获得报酬,不断教育培训,形成他们习惯于遵守的规则,就像他们过去在部族中学到的规矩一样。
  事实上,干部们在坦国发现,虽然这个国家几乎都是信仰宗教的,坦噶尼喀(大陆)居民中,有32%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有30%信奉伊斯兰教,其余则信奉原始拜物教;而桑给巴尔99%的居民,几乎全部信奉伊斯兰教。但其实,信仰是对原来的上层阶级的,大部分的底层人民,宗教对于他们,不如说是一套“祖传的规矩”,都还是那种原始地对自身不了解事物的“敬畏”,而不是真的因为相信了所谓宗教的“道理”。
  中国人和次大陆人灌输给他们的,一开始也被底层人,当作一种新的“宗教仪轨”来执行,不过这样也好,很多方面就不用太多解释,让他们跟着做就行了,例如耕作,他们原来都是洒下点种子,就等待最终的收获,中间什么都不管的,真正的看天吃饭,但现在干部们教育他们,按照真正的农耕技术来耕作,要向他们解释清楚的话,很困难,所以就是简单地告诉他们,按照这一套执行就是了,最后的收获会最多,很多人也把这样的事情,看成“神迹”。
  干部们对此也只能叹息,这个国家的长期希望,还是要等待那些被教育出来的青少年,靠现在正当年的这一代人,是完全不行的。
  不过有一点很有利,那就是人力成本,基本上粮食足够就可以,本来很多人没有粮食,都可以靠着天然瓜果和狩猎过活,有了中国提供的大量粮食,可以吃饱加上其它的提供一些衣服就行,在这里初期搭建简单的窝棚,就可以提供住所,这是非洲的好处。
  第334章 干部决定革命与涟漪
  西元1967年中,中央组织部长李洛,来向李思华汇报坦桑尼亚干部的工作情况。
  仔细地听完李洛的汇报,李思华感叹了一声:“终究还是干部决定啊,革命有了方向,干部就是关键,组织决定效率。这样的模式,其实是另一种类型的支部建在连上。”
  李洛微笑着说道:“是啊,坦桑尼亚在非洲很有代表性,如果只是依靠当地少数的进步知识分子,是无法真正推动非洲革命的,因为民众确确实实愚昧无知。台上的执政者,可以将国家打扮成社会主义国家或者资本主义国家,但其实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与殖民时代的部族并无区别,他们的生活方式改变得很慢,至于思想,几乎都停留在过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