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204节

  一旦坦桑尼亚开始革命,中国就会派遣一个经过了适应性训练的特种师,入驻坦国,稳定当地的局势,并形成与西方帝国主义“秘密力量”的对抗力量,把他们的骚扰和暗袭都赶出去,并执行“大规模报复”策略,只要英法动手,就对他们在非洲的企业和利益点,进行“定点爆破”,让他们“痛不堪言”。
  这就是非洲新时代的开始。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谁怕谁?只有让武器的批判来决定。
  第324章 “中部横切”战略定型
  西元1966年的5月,回到华京的曹子卿等人,推动了总参非洲战略的最后成型。5月21日,总参向政治局常委们汇报了非洲战略的概要,主席也出席了会议,他对非洲战略非常重视。
  汇报人正是此时担任总参副总参谋长的赵云腾,他略微有些尴尬,毕竟直接的主要汇报对象,就是他的“母亲”李思华。他定了定神,让自己冷静下来,向国家领导人们,阐述起了非洲战略的概要。
  总参的战略,简单地说就是“中部横切”,即革命之火,从坦国点燃,然后发展的方向主要是向西,逐步“染红”整个非洲的中段。
  非洲最北端的4国,即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利比亚和埃及,中国是准备始终不动的。这些国家都是地中海沿岸,能够得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援,与欧洲的渊源也非常深,是资本主义国家影响非洲的最强点,所以很长时间都不会去考虑。相反,是将这4国作为非洲革命与欧洲之间的“隔离墙”。尤其是埃及和阿尔及利亚,与中国的关系良好,是我们在北非的战略支点。
  非洲最南端的南非,则是非洲最强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英国具有巨大利益的国家,必然得到英国的全力支持。目前南非,对南部非洲的其它邻国,例如纳米比亚、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都具有非常强的影响力。
  所以逻辑就很清楚,非洲的中段,才是帝国主义势力和影响力最薄弱的地带,是易于点燃革命之火的地域,中国的策略,自然要重点经营这个地域。
  中部横切,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还不是横切,而是从坦国开始,向北染红肯尼亚、乌干达、索马里,连接上埃塞俄比亚,使得非洲革命,先构成一个“东非之角”。这个过程,预计需要45年。
  第二阶段,才开始横切,从东非之角向西,染红卢旺达、布隆迪、刚果金、刚果布、中非、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主要是8个国家。
  达成这个目标,实际上就中部切断了北非与南非之间的联系。但第二阶段最困难,因为非洲中部几乎被原始森林隔断,尤其是234万平方公里的刚果布,森林覆盖率为53%,约1.25亿公顷,占全非洲森林面积的47%。所以修路是必然的,必须有一条纵贯非洲中部的交通大通道。
  第二阶段的核心目标,当然就是最大的刚果布——非洲之心,这里应该成为未来非洲中国模式社会主义的经营核心。这个阶段,也预计需要45年。
  第三阶段,则是中心开花的两个方向,一个是西非,从尼日利亚到几内亚和塞内加尔,接上毛里塔尼亚;另一个方向则是向南,拿下安哥拉、赞比亚和莫桑比克三国。第三阶段同样需要45年的时间。
  所以整个计划,加上在坦国整备的2年,大约至少需要15年时间左右,来染红大半个非洲,只剩下北非4国和南非4国,即8个资本主义相对比较坚固的堡垒。对于这8个堡垒,需要再等待合适的时机。
  目前在第一阶段的所有国家,都已经建立了我党支持下的,所在国毛派gc党,作为革命的核心,而教育体系和ngo体系,已经渗透到这些国家的大部分地区,每个国家都在开始建立“雇佣兵组织”,形成一定的武装力量。
  第一阶段也需要更多的武力支持,所以战略开启的头两年(即坦国完成革命后的头两年),将在坦国组建,由坦国人和一阶段国家中招募的本国人混合组成的革命军队。
  这几年在一阶段国家的教育培训体系,当然需要大力加强,以储备大量的革命干部。非洲这一点非常让人头疼,大量的成年男性,已经习惯于原始部族的散漫生活,根本不是好的革命者人选。所以现在已经形成规例,主要是从1013岁左右的少年中,选择教育培训,在五六年后构成革命的中坚力量。既然这一代人不行,那就培养他们的下一代。
  赵云腾作为军人,主要汇报的,当然还是军事上的策略。
  在坦国必须屯驻重兵,建设一些军事基地,尤其是海军基地。未来印度洋将成为中美角逐的焦点。美国的重心在于中东,而中国的重心在于非洲,但双方都要通过印度洋的海上霸权,来实现对各自重点的掌控,各自海军的活动领域是重叠的,而中国启动非洲革命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与美国至少平分印度洋霸权的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美国的激烈反应。
  所以这是双方核武器威慑下的激烈角逐。但由于重点不同,可以预估还是冷战,不至于发展到热战,从威慑角度,如果美国干涉我们在非洲的行动,那么我们就要干涉美国在中东的行动,必须让美国人理解和认知这个基础,当然不经过几次危机的辩论,恐怕自大的美国人是不会认账的。
  在海军方面,预计到第一阶段开始的1969年,会有3艘航母已服役,这大致是够的,美国或许能在印度洋部署6艘航母,但问题是除了迪戈加西亚基地是可以制控整个印度洋的基地外,其余的重要基地,包括卡塔尔的乌代德、阿联酋的哈弗拉及巴林的贾法勒港等,都是以波斯湾为核心的基地群。
  但在这样的情况下,美海军就有一个重大的弱点——会被中国的第二代海洋监测卫星,捕捉到精确的方位。中国的“海洋2号”系列军用卫星,主要是用来探测、跟踪世界海洋上的各种舰艇,通过截获舰艇上的雷达、通信和其它无线电设备发出的无线电信号,对海上的军事目标进行监视。
  印度洋现在是中国监控的重点,在印度洋的上空,现在有3颗海洋2号同时存在,可以监控到印度洋的每一个角落。当然,此时海洋2号获取的照片,只能是在卫星飞抵次大陆南部地区上空时,弹射出来,并由我空军回收,然后再进行冲洗和认读,后世的那种实时数据传输,自然还早还呢。
  但以此就可以大致判断美海军主力的所在和航向,再配合其它的侦察手段,例如遍布印度洋的远洋捕捞船,就可以确定美海军比较精确的实时位置。
  这就为中国空军提供了对美军的有效威慑——从次大陆南部各基地,起飞的战略轰炸机h-10机群、加油机伴飞的j-10机群,足以对美海军在印度洋北部靠近非洲和中东部分的这小半个印度洋区域,构成致命威胁,与中国海军联合,构成对美海军潜在的空海联合打击能力,而美军部署在波斯湾中东7国的空军,是不足以应对我军正在不断增强的,在次大陆南部的空军力量的。
  总体来说,在印度洋几年内,就会形成美军海军强、空军弱,而我军空军强、海军弱的对抗局面,美军并不能占到上风。
  在第一阶段完成后,预计我军的航母将增加到67艘,在阿拉伯海保持4艘,整体格局与此前差不多。
  在第二阶段完成后,我军的航母会增加到10艘以上,在印度洋部署的至少是7艘,海军力量将与美国趋于平衡。因为美国以核动力为主的航母,预计最多会保持在1214艘,在印度洋这里部署一半,已经是最多了。
  至于其它的航舰,我军并不会落后美国多少。例如攻击型核潜艇,恐怕我军的数量,在印度洋还会远超美国,美国至少一半左右的核潜艇,必须配置在大西洋等地,对抗苏联。
  所以总的来说,美海军虽然还是世界最强,但因为其必须全球部署分散兵力,单独在印度洋这一个区域,我军是有对抗的能力的。
  除了海军和空军外,也要使用不小的陆战兵种。这主要是考虑英国、法国在非洲搞事的可能性,以及关键时候的一锤定音。
  因此预计要逐步派遣超过20万的特种部队、海军陆战队,以及陆军,制控一些中段非洲的战略要点和关键交通线等,配合当地的革命军队,建立足够的武装威慑。在这样的考虑下,未来要有一些在非洲的陆军和空军的军事基地。
  整个军事计划,可以说是一个“深度介入”的军事计划,从根基上,重新建立起非洲的中国模式社会主义体系,而不是那种简单的扶持某个左派力量,来机会主义地实现夺权。
  听完赵云腾的汇报,主席关切地问李思华:“这样的计划,投入的资本规模很大,对我们自身有大的影响吗?”
  李思华摇了摇头,说道:“经济上是可以承担的,压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她接着解释说,现在对非洲革命的预算,是每年相当于gdp的0.24%,在极端情况下可以增加到0.4%,这是一个负担,但不算太重。预计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援助非洲革命的资本投入,总共会达到2500亿元,即1000亿美元左右。这样的资本规模,足够让非洲革命翻江倒海、红染大地了。
  而且这不是没有回报的,多数非洲国家资源丰富,如果我们能实现以上的非洲战略,那么中国的发展资源问题,可以说得到了彻底的解决,无论是油气、各类战略金属、稀有金属,以及其它资源,非洲大地,都是应有尽有。不要说未来远期,单单中国企业在这15年内得到的经济利益,都完全可能超过这1000亿美元的投资。
  更关键的,是建立起超过约40个非洲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国家后,推动其内部发展,如果能达到次大陆国家的程度(李思华在这里其实想的是,达到前世这些非洲国家收入水平的34倍),那么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圈,纳入了一个新的10亿人口规模的大市场,这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海外世界级大市场,具有非常大的战略意义,届时与这个大市场一年的贸易所得,可能就会超越这全部的投资。
  而且我之所得,即敌之所失,未来中国本土20多亿人,非洲“社群”10多亿人,次大陆10亿多人(国大党印度也被裹挟在内),这就是40亿人,加上中国影响力占据优势的巴基斯坦、伊朗等地,中国控制的市场,就可能达到近50亿人左右,这是全球的60%人口。
  这样的市场规模,就能让资本主义相对于社会主义的市场优势,完全逆转,让所谓的美元霸权,最后变成一个笑话。西方在经济上的优势,会被逼退到完全的“边缘市场”。
  这才是李思华心中一直盘算的大帐,当她缓缓道来,政治局常委们都不由得兴奋了起来,原来在总书记的心中,是这样的一盘大棋局!
  这就是李思华的思考,与原时空很不同的地方。她曾经与主席讨论过,原时空中国有限的对世界革命的支持,很幼稚而无效,例如把大量的资本,花在了阿尔巴尼亚那个白眼狼上,最后亏损完毕。
  原时空的支援,中国对于支援的对象,没有任何的控制力,别人说翻脸就翻脸,而我们如同一个腼腆的男子,面对别人的背叛,还说不出话来。最惨烈的例子,当然就是越南,最后人家倒过来,不仅驱逐屠杀了百万华人,还和中国打了十年。
  不能只是尽所谓革命的“道义”,而不讲求任何的回报。我们确实可以不需要回报,但我们不能容许背叛和背弃革命道路,那同样是对中国人民支持的背叛。既然是革命的叛徒,就一定要消灭掉。
  她也不赞同苏联的那种支援模式,认为那同样是低效而无能的。苏联是典型的“投机主义”,看到谁有反美倾向,或者有获得政权的可能,就投上一笔,其实人家同样随时可以背叛你,而且你同样对别人的内部,没有太多的影响力。例如埃及,获得了多少的苏联支援,最后有用吗?都是扯淡。
  所以她相信的世界革命模式,那就是深度介入、深度影响,政党必须是按照中国模式来建立,必须受到中国gc党的深度影响,组织模式也是如此,军队更是遵循中国模式。中国的军事力量、政治力量、组织人员等,都必须深度介入新建社会主义国家的内部,让这些国家,深深打上中国社会主义模式的烙印,如此才能将背叛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
  我们不需要苏联那样的太过强烈的大国沙文主义,我们与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平等贸易,不占他们的便宜,帮助他们建立起立国的经济和初级工业基础。除了初期的革命支援,我们也不会让他们占我们的便宜。正因为真正的平等,双方的合作才能长久。
  但我们必须保持对这些国家政治、军事、舆论和教育的影响力,避免其中心怀叵测的政客或军官,挑起民族争端,背叛革命道路,让中国支持的一切,化为流水。
  所以经济上通过贸易、未来再通过企业投资等方式,让其经济利益与我国一体化;军事上前期驻军、后期培养军官等方式,让其军队高层和基层,对于中国有强大的认同感;政治上注意舆论和思想的引导和培训,尽量让其高层的思想,与中国政治的主流思想一致化;教育则深入基层,让一代新人,都是按照中国模式培养出来,同时对中国文化有熟悉和亲切感。
  这样的一个完整深入的体系,才是中国推动世界革命和未来的世界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发展需要的理想环境,这都是从根基和底部出发,而生长出来的坚实体系,所以苏联那样的浅层投机,在李思华看来真的很拙劣,有个毛用?
  推动世界革命,过分强调利益不可取,完全不强调利益也不可取。实际上,只要未来与非洲这些国家,实现规模性贸易,中国今天的革命投资,最后必然是“一本万利”,没有收不回来的道理。
  李思华又将这些思考,告诉了政治局的常委们,她笑着对主席说:
  “主席,我可没有您那样完全是奉献的高尚情操。我在考虑世界革命的时候,可是非常市侩的,将本是一定要求利的。要是没有未来的利益,我可是会扭头就走的。”
  大家哈哈大笑。主席很高兴,说道:“还是你的方法好,这就是你一直说的,可持续发展嘛。光是让中国人民掏老本,他们确实也会变得不耐烦不支持的。这也是我们过去缺乏经济头脑的一种表现,以为世界革命,就光是无偿奉献了,没想到,革命也是可以赚钱的,当然,这赚的钱,可不是我们剥削非洲兄弟的,而是双方投入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大家再合理公平分配。到哪里,我们都不要忘记了平等二字。”
  李思华没有深入谈的,是她一些更深度的“暗黑”思考。她可不信任人性的长久性,所以在非洲,她还会通过未来的非洲革命管理中心和cfia等机构,实施一套“暗黑策略”,模仿前世美国人在欧洲的做法——经济渗透是一方面,更深入的,是进行政治渗透和文化渗透,让非洲人民,都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生长和消费。
  喜欢中国的政治人,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晋升机会,谁向中国挑事,就会在政治上成为孤立者;非洲高层的子女,亲中国者,得到来中国进修和其它方面的机会,甚至包括一定的经济利益,反之恶中国者,就要剥夺他的一切。总之,做中国的朋友,就有前途;做中国的敌人,那你就消失在非洲社会主义国家之内吧。
  当然,这一套暗黑策略,不适合让太多的人知道,未来也很少人会知道。只有执行的几个机构,会长期地贯彻下去,在非洲社会主义国家,去形成持久的大趋势、大浪潮。
  新的时空,必须是一个“中国式文化”笼罩全球的时代,即使有些反对者,会视之为“文化侵略”和“肆虐”。我这算是走美国人的路,最终要让美国人无路可走?李思华淡淡地自嘲了一下。
  非洲革命的全面启动,开始进入了最后的准备阶段,这个古老大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浪潮,即将袭来!
  第325章 突发奇想的神来一笔吗?
  李思华签上字,突然不由得噗嗤一声笑了起来,这已经是近期,她签署同意的超过1000个项目以上了吧,穿越者的见识,还能这样用,也是原来她没有想到的,让她不由得有点得意,又有点好笑。
  她还想起一年多以前,在她向央行的老行长史政福,阐述这个新思路的时候,他那惊讶的样子,以及他的感叹:“真是神来一笔呀,恰得其时,恰得其机。”当时让她不由有点得意,能得到史政福的由衷赞赏,可是不容易的。
  当时她的“新思维”,看上去是一个新的金融引擎,但这个引擎可不一般,是她用来替代原时空的房地产引擎的重磅武器。
  原时空的金融引擎是房地产,用房地产“金融变现未来”,房地产兴旺,再带动其它行业;房地产上发了财,再去消费其它产品。这在前期二十年,非常有效,但后期就逐渐一地鸡毛,各种后遗症,估计几十年也消不掉。
  所以在新时空,她一早就摒弃了将房地产,作为主要的金融引擎,而是利用强大的初期资本,直接以产业作为经济引擎,其实是去掉了金融作为“杠杆工具”,对经济的驱动作用。牺牲了一些效率,但让经济走得更稳更健康。
  其实这很好理解,如果说社会本来的投资是1,但通过房地产的上涨,“可变现”的投资,就可能变成了3,其中2可能变成了消费,而1仍然是对其它行业的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就强了不少嘛。
  所以金融杠杆仍然是有作用的,不用房地产,有没有可能有其它副作用较小的金融杠杆工具?
  如果不考虑私有民营经济和私有成分比较大的混合制经济,单单考虑国企,是谈不上什么金融引擎的,银行和企业都在国家的手里,杠杆率还不是取决于中央的决定?
  但现在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到去年即1965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民营私有经济,已经占国民经济的很大比例,其中资本大约占了22%左右,而创造的gdp高达29%左右。这个比例,还是剔除了国家入股的混合制企业的结果。
  所以第一,必须一碗水端平,不能让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处于不公平的竞争条件下,包括金融条件;第二是对金融引擎的需求性逐渐增强,尤其是国家比较关注的混合制企业,多数都是在前沿产业即高科技产业,这部分,可以说是国家的未来,需要有一种强力而又有所谨慎的金融引擎。
  大约在十年前,李思华就有了对今天这个金融引擎的初步设想,这种金融工具,正是她穿越前的2022年,国家开始试行在房地产歇火后,新的金融引擎模式,有个拗口难懂的名字,叫“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
  普通人可能听得一头雾水,但用个例子来解释就很简单,例如某个项目,本来要求的是自有资金30%,然后银行配资70%,杠杆就是3.33倍;但如果使用这种新工具,就可以让企业只要准备15%的自有资金,其余的15%由国家银行成立的投资机构,进行投资,计入资本金,然后企业仍然可以在银行贷款70%,所以杠杆率就放大到原来的两倍,变成了6.67倍。
  这个金融引擎的厉害在于——等于国家亲自下场,来做重要项目的投资人了,还帮项目介绍贷款,一条龙服务,当然真的是一个强大的金融工具。
  而且它的投资原则是“保本微利”,国家投资机构,只做财务投资,行使股东权力,不参与项目的实际建设运营,按照市场化原则,确定退出方式。
  这个引擎,在10年前的作用,并不会太大,因为那个时代的产业,高科技的项目太少,大项目都以国家投资的基础设施为主,所以时机不成熟。但现在,完全成熟了——正好是电子信息产业的爆发期到了。
  中央虽然已经建立了几十家最关键的电子信息混合制企业,但这个领域哪里够?起码也会诞生超过10万以上的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那么刺激的金融手段是什么?就是这个引擎。
  李思华前世是通讯军官出身,对于这个领域是最精通的,而且没看到猪跑,还没见过猪肉吗?很多项目,只要报到她那里,就会刺激她已经淡漠的记忆——她知道原时空,后来哪些产业发展起来了,哪些产业是最有价值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国开行和农发行等做初审,最优质或者拿不准的项目,让她亲自过目一遍,先把1000亿元发下去再说,这1000亿元能够带动6000多亿元、在电子信息行业为主的新投资(按照6.67杠杆率),这在六十年代是什么力度?可以说,这波投资下去,中国在这个第三次工业革命最关键的电子信息领域,领先美国就稳了。
  未来在美元与黄金脱钩后,其实所有的货币,都属于一种信用货币,钱本质上是通过举债,加杠杆而印出来的,但理想的信用货币,必须找到实体经济当中,某些个也在膨胀的产业,跟你印钱的这块对应起来。原时空是后患巨大的房地产,而新时空,她是采用了先进产业来对应。
  电子信息即ict产业,未来是一个数十万亿元规模的超级产业,这才能承受得起货币的杠杆作用。
  李思华当年和史政福商量,对企业一早就采取了资本金制度,不管是国企还是私企、混合制企业,都是一视同仁——你自己必须要投一部分钱,才能找银行借钱,用来防止某些人空手套白狼。即使是国企,也要由国家出资本金。
  当时她并没有告诉史政福,其实她已经预留了当下采用这个新金融引擎的余地。实际上就是,在传统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之外,中国就有了一种独特的工具,来调整各个行业的投资力度,想要限制特定行业,就会提高资本金比例,反之就会放松比例。现在做的,就是对ict和其它一些特定行业放松比例。
  这个工具还预先防范了一种风险,那就是资本水龙头的控制权,并不在地方政府的手里,而是在中央意志直接监管下、遵循市场机制的中央政策性银行手里。地方政府为了吸引这类项目,反而必须努力为提升当地的整体经济环境而服务好。
  这是彻底地以一个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金融循环,替代掉所谓的土地财政。整个循环从国家组织的投资基金开始,大力投资高科技,就如同现在的ict行业;再用基建等途径,为这些产业打通应用市场,比如普及电脑和未来普及手机,有必要的时候会为这些投资,打造新的金融工具,确保资本向这些方向流;然后就是打造市场,甚至可以发消费券,给定向补贴,贴扩大这些产业的终端市场;最后则是完善金融市场,推动这些企业快速上市。
  整个的基础链条是“投资科技-基建普及-扶持市场-上市回笼”的循环。这些企业上市和业务发展,市值膨胀,随着ict产业的壮大和科技的发展,以及gdp规模的膨胀,国家信用就可以同样膨胀,有更多的能力印钱举债,投资更多的项目,形成越来越强的金融循环。
  这样的一个模式,李思华个人认为,远胜于土地房地产的模式,因为金融推动的产业发展,是高质量的,而不只是过多的建筑垃圾。这是真正地壮大了实体经济和科技含量。
  除了ict行业,在必要时还可以在基建领域等进行,例如今年开始的高速建设,以及1970年以后,逐步开始的高铁建设,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松动资本金,让高速和高铁建设更快地发展。
  这是这些年,她心心念念要实现的新金融引擎,现在终于到了完全可以实施的阶段,最近她亲自批准的项目,就有超过1000个,这让她感受到了很久没有的快乐——挥金如土。
  按照此前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和计委研究部等的预计,从1966到1967年的中国“六五计划”期间的gdp增长速度,可能在8%左右,在他们看来,经过了27年的高速成长,确实增长的速率不可能太快了,毕竟基数已经太大了嘛。
  结果李思华就抛出了这个新工具,要求增长速度,需要仍然维持在接近10%的水平,不是这样长期的高速增长,我们如何把美国和苏联远远地抛到后面去?老娘脑袋中的工具,还不止这一个呢。
  1000亿资本金投入,引导6000多亿的高质量投资,意味着5年可以翻一倍多的话,相对于没有这个工具前的投资效果,至少要多了30004000多亿的收入,1965年的gdp是3万亿多,也就是5年后至少要比原来的预计,多了67%的gdp,摊到每一年,相当于多了一个多点的增长率,而且还没有计算附带的辐射效应。整体评估下来,妥妥地能拉动经济,每年多2个百分点左右的成长。
  而对于ict行业的爆发增长,所有的高层经济工作人员都是看好的,也因此对这个计划非常看好,真是一个了不起的金融工具!
  所以当初李思华在相关的会议上,向经济高层们,讲清楚这个新的金融工具和它的模式后,立即引发了轰动,大家一下子都找到了着力点,尤其是金融口的领导同志们——虽然国家不让金融赚钱,是保本微利,可是有企业上市的话,这些股权,不就可以盈利的吗?虽然这是抛售后,再重复变成新的资本金,但这个政绩多好看呀?
  这个工具,立即得到了高速的启动,大量的项目,经过计委等部分的筛选,如同雨后春笋般地递了上来,甚至很稳定的股市,也上涨了一波,大家对于ict产业的前景,都充满了憧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