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73节

  西方各国驻联合国的大使,发现形式不妙,这对西方的形象是巨大的破坏。于是向联合国投诉,而乔大使则干脆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在会上发布了一篇中国官方的正式文件《对西方历史教育的定论》公告,这本来是对内的,乔大使将之翻译成了英文。
  公告确证了苏晨演讲的主要内容,是新中国官方认证的真实历史。而对于西方这些天里,无数“历史学家”铺天盖地的反击文章,乔大使幽默地说道:
  “我们欢迎有真才实学的历史学家,对上述历史的真实性提出挑战。但需要真实的证据来证明。但我们希望,请不要再用那些所谓几千年的泥板文书、三千年不坏的麻绳、在海底沉了一千多年、居然没有任何积垢而清晰如同刚刚书写的石碑,以及除了找到石头没有任何大量文物被发现的遗址,来证明所谓挑战的真实性了,因为那除了说明挑战者自己的智商低落,没有任何意义。”
  场下哄堂大笑。
  这是一场文化的战争,影响极为深远,尤其在发展中国家。中国代表团向这些国家的历史学家们,提供了大量的论证西方伪史的著作,在他们带回国后,震撼了他们自己的历史学界,使得他们的国内历史教育,在涉及西方古代史的时候,教授们都要习惯地说上一句——其真实性有待检验,至少中国人认为是伪造的,而中国史书在全球开始迅速传播。
  事件的影响也远远不止于史学界,这实际上鼓舞了全球反殖民和反帝国主义的斗争,成为全球革命者的思想武器,西方的历史都是伪造的,这给了他们很大的鼓舞,成为他们论证西方思想虚伪和欺骗的有利证据。
  美国等甚至以国家方式出面,对中国提出抗议,但中国轻描淡写,说这是我们的历史传统,必须保证中国对历史的描述是真实的。如果西方真的觉得有错,那就提出充分的证据来证实,中国可以修改嘛。反正就是软钉子碰回去。
  事件还提醒和鼓舞了苏联,无数的苏联历史学家按照国家的利益,也开始论证西方历史的各种谬误和欺骗造假,这使得其后的年月,西方历史学的声誉,在全球再也起不来。
  从这次事件开始,中国、苏联与西方的文化博弈,开始趋于激烈,历史学,只不过是第一场大的博弈而已。
  第273章 阿贾克斯与拯贾行动(一)
  西元1953年4月,美国白宫,刚上任3个月的总统艾森豪威尔,正在仔细地阅读手中的一份文件。
  cia的新任局长艾伦·威尔逊·杜勒斯,坐在艾森豪威尔的对面,翘着二郎腿,神态轻松地等着艾森豪威尔的回复,这份文件,是他上任两个月以来的心血。不过,他对于总统的尊重是有限的,杜勒斯家族限制权倾一时,他的哥哥,约翰·福斯特·杜勒斯,就是同一时期的美国国务卿,以鼓吹冷战而知名。两个杜勒斯,都是原时空历史上的大名人。
  杜勒斯来见总统呈交文件,在他看来,不过是他对美国政体的尊重而已。在他心中,美国的情报机构,天生就应该被他指挥,因为只有他才有资格。
  他有这个底气,当初他瞒着杜鲁门,与德国党卫军参谋长卡尔·沃尔夫秘密接触,进行谈判,导致了百万纳粹和法西斯部队在意大利投降,成为美国情报界的经典之作,这就是美国情报史上大名鼎鼎的“日出行动”,他也因此被称为“传奇间谍”,名噪一时,杜鲁门虽然生气他的自作主张,但也拿他无可奈何——怎么能对付美国人心目中的传奇英雄呢?
  看完文件,艾森豪威尔沉吟了一会,然后说道:“那就执行吧,期待你们的好消息。”
  杜勒斯点头离去,艾森豪威尔却陷入了沉思。杜勒斯的文件的主题是发动伊朗政变,推翻当时执政的摩萨台政权,建立亲美的伊朗政府。
  新时空的艾森豪威尔的仕途仍然顺利,作为盟军在欧洲战场的司令官,他获得了巨大的荣誉,晋升五星上将。此后又先后担任美军参谋长和北约最高司令等要职,累积了巨大的政治资源。所以退出军界后,在总统竞选上也很顺利,对手们包括杜鲁门,都缺乏他在美国人心目中的巨大声誉,使得他在今年即西元1953年的1月,正式出任了美国第34界总统。
  长期的统帅生涯,让他在担任总统后,迅速认定了中东是美国全球霸权的关键所在,因为石油已经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并且这种地位还在不断强化。控制了中东,就是保证美国霸权最关键的一环。
  他现在当然不知道,未来艾森豪威尔政府最知名的政策,就是美国企图控制中东的“艾森豪威尔主义”,即1957年提出的由国会授权总统在中东实行“军事援助和合作计划”,为了对付“共产主义侵略”,在中东地区使用美国武装部队;两年内额外拨款四亿美元向中东国家提供经济“援助”等。
  既然重视中东,那么伊朗早已是他重点思考的对象国之一,所以杜勒斯的“阿贾克斯”行动计划很符合他的心意。
  在他看来,为了保卫中东,伊朗、土耳其和希腊这三个国家必不可少,在北约的近东和中东战略中,这三国构成了北约的北层军事联盟,这就是一条从地中海到南亚的防止gc主义进攻的前线。
  所以美国必须积极预防这三个国家中的一个陷落,那就可能导致不利的连锁反应。杜勒斯就曾经指出:“一个坏苹果会传染一桶好苹果。”
  当初好不同意逼得斯大林退步,镇压了希腊gc党,控制了希腊。而在伊朗的前期斗争也是风起云涌,苏联一度在属于伊朗的南阿塞拜疆(注意,此处指的是南阿塞拜疆,北阿塞拜疆即属于苏联的阿塞拜疆共和国)建立了傀儡政权,好在此举激怒了整个伊朗,使得美国和英国强压之下,斯大林不得不在1947年撤出了苏军,伊朗得以消灭傀儡政权,收复了南阿塞拜疆。
  可是伊朗执政的仍然是强硬的民族主义政党,摩萨台的“民族阵线”,他们坚持伊朗自己的民族主义立场,对石油的态度是坚定的国有化,企图以此来建设一个中产阶级的民主国家。
  何其天真!艾森豪威尔的脸上露出了一丝讥讽的冷笑。没有实力,光有民族主义有什么用?除了防御中东外,美国想控制伊朗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控制石油,苏联对伊朗的兴趣,不也是因为石油吗?怀璧其罪,摩萨台指望在美苏之间骑墙,就能保卫伊朗自己的利益?
  无论如何,摩萨台已经成为美国在伊朗的绊脚石,必须除掉!而现在正是最好的机会,斯大林刚死,苏联的几大巨头,按照cia的情报,他们正在激烈地内斗,自顾不暇。估计苏联一时难以将力量投射过来。
  那么中国呢?艾森豪威尔沉吟着,眼中闪过一丝阴霾。
  美国加上英国与中国之间,实际上已经为伊朗问题交过一次手,而那一次,美英被迫后退了。
  西元1951年下半年,伊朗摩萨台政府强行接管了当年英国殖民当局支持的英资“英伊石油公司”,改名“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并在9月底占领了炼油厂,英国被迫完全撤出伊朗后,实质上对伊朗实行了“石油禁运”。英国纠结了国际石油公司抵制伊朗石油,并派遣军舰到波斯湾,威胁伊朗。导致严重依赖石油收入的伊朗,经济形势恶化,社会开始动荡。然而中国出手了,拯救了摩萨台政府。
  中国向伊朗大量采购原油,并派遣技术人员,恢复了伊朗炼油厂的生产,使得英国的企图破产。在英国恼羞成怒,试图用军舰封锁波斯湾,不允许中国运油的时候,中国的巨大威胁来了。
  中国没有知会英国,而是直接联系美国,非要通过美国来通知英国,实际上这也是对美国的一次威慑。中国表明,如果英国封锁,那么中国空军将用空射核导弹摧毁英国的舰队,英国人不要以为他们的舰队强大,在核武器面前,那都是纸糊的。
  中国人随即邀请各国武官,参观了中国的空对舰核武器模拟试验,核导弹从数百公里外的轰炸机上射来,直接摧毁了在沙漠上构建的舰船模型。这种其它国家还没有的能力,让西方的武官们都沉默了,英国舰队只好撤离,封锁半天,结果封了个寂寞。而美国也无能为力,美国的核武器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程度,无力对等反制。在美军内部,都觉得这是奇耻大辱,但暂时也无可奈何。按照美军现在的估计,要到19551957年,美国才能追上中国的核武器和导弹水平。
  对于美国的抗议,中国的回答是:中国需要石油,而伊朗是离开中国海岸距离最近,产量最丰富的石油产区,当然要进口伊朗的石油,就像现在中国一直从美国佛州进口石油一样,这都符合交易双方国家的利益。中国本来就与英国关系不好,看英国佬就是不顺眼,凭什么为了他们的利益,损害中国的利益?没有这个道理嘛。
  更何况英国和你们美国都在干涉印度次大陆,中国当时也向美国抗议了,可是你们是怎么回答的?“美国支持印度民族的独立事业,反对一切试图改变次大陆现状和分割印度的企图。”那么我们现在的回答也是一样——中国支持伊朗民族的独立事业,反对一切试图改变伊朗现状的企图。
  中国对于伊朗没有兴趣,有兴趣的只是它的石油,谁要是在伊朗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中国肯定要反击,不管是英国,还是你们美国,或者是苏联。
  想到这里,艾森豪威尔内心又耻笑了中国,“对伊朗没有兴趣?”对其石油有兴趣不就是对伊朗有兴趣?
  伊朗只能是美国人的,英国发现自己无力继续控制伊朗这个此前的殖民地后,已经被迫向美向国让渡了在伊朗的潜在利益,这是美国人的利益!
  对中国的担心还是挥之不去,他拿起电话,与杜勒斯又沟通了一会,提醒他行动中,要小心中国人的干涉。
  5月5日,李思华也看着眼前的一份文件,良久,签上了“同意,立即执行!”六个字,递给等待着的唐干林,冷静地说道“执行吧。”
  唐干林离去,李思华陷入了沉思。中国并没有获得美国行动的情报,但穿越者的优势就在这里,她知道原时空美国推翻伊朗摩萨台政府的阿贾克斯行动,发动的时间是8月份,在8月19日推翻了摩萨台政府,政变的关键人物,并不是国王巴列维,而是英国的代理人扎赫迪将军、中情局的特务科尔米特、第三“大山旅”的旅长阿萨科菲上校这3个人。尤其是扎赫迪,已经从英国的代理人变成了美国的代理人,美国此次政变,就是为了将他推上首相的位置,实质掌控巴列维王朝的权力,推行美国想要的政策。
  知道这些,已经足以让中国做出相应的动作了,一个“火线拯贾”行动因此成型。
  她想起当时与主席、恩未、李玉振等人商量伊朗战略的谈话。
  李玉振汇报了对伊朗政治力量的分析,指出伊朗主要有4股政治力量。
  一、执政党,摩萨台民族阵线,特点是世俗化民族主义,以石油国有化和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共和国为号召。
  二、国王巴列维、前国家警察局总长扎赫迪等的松散团体,特点是亲英美,不惜出卖国民石油利益讨好英美,巩固自己的统治和获得利益。
  三、以阿亚图拉.卡萨尼为主的教士集团,伊斯兰民族主义的保守势力,支持石油国有化,但反对西方化和世俗化。
  四、人民党,这是一个苏联扶持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党,苏联对其影响极大,同样支持石油国有化,但因其亲苏态度,在伊朗国内得到的支持有限,尤其是南阿塞拜疆事件后,不少伊朗人认为他们是“伊奸”,背叛了国家利益。
  本来摩萨台民族阵线在上台之初,得到了卡萨尼和人民党的大力支持,这是他实现了石油国有化的重要基础。但是这两年来,由于政策分歧,摩萨台与这两股力量都渐行渐远,实际上,他们已经反目成仇。
  所以现在摩萨台政府是孤立的,不过好在伊朗军队的参谋长里阿黑,以及在德黑兰附近驻扎的5个“大山旅”中,有3个旅长都是支持摩萨台的。所以军队中,对摩萨台支持的力量仍然占上风。
  由于中国对伊朗石油的持续购买(每年1000万吨以上),使得摩萨台政府能够维持民间的正常生活,民间此时对他的反对声势并不强。
  李思华自己知道,这才是与前世最大的不同——原时空摩萨台由于被英国封锁丧失了大部分石油收入,因此各界都对他不满,可谓是四面楚歌,但新时空中国帮助他稳住了基本盘,反对的力量,自然就没有那么强,否则新中国凭什么拯救他呢?
  在李玉振汇报后,李思华做了分析,她着重指出,伊朗对于中国有着巨大的战略和资源意义。交好巴基斯坦是长期战略,而巴基斯坦与伊朗接壤,未来通过巴基斯坦,甚至可以将伊朗的原油,由管道输送西北。当然这是长期的。短期而言,这里最重要的是打击美国,不让美国独揽中东石油利益。
  中国甚至可以允许苏联独霸伊朗利益,也不能让美国如愿。苏联在伊朗渗入深了,就会和美国在此展开激烈的角逐,这对中国不是什么坏事。
  唯一的,就是斯大林刚死,李思华知道实质掌权的贝利亚,只有3个多月的时间,然后就会被赫鲁晓夫替代。在这种内部激烈斗争的当口,苏联还会关注伊朗吗?很难确定。
  对于苏联的内部斗争,李思华的建议是不介入。如果介入,拯救贝利亚是简单的,本来他就拥有实权,之所以失败,是因为预防不够,被对手们联合起来偷袭了而已。但中国没有救他的理由,因为在李思华看来,贝利亚远比赫鲁晓夫厉害,他当政的话,对中国更不利。
  李思华曾经与主席探讨过贝利亚这个人,表面上他只是个秘密警察头子,是个完全秉承斯大林意志的屠夫,实际上这个人很有思想、非常有能力。
  斯大林死后,马林科夫担任了部长会议主席,表面上是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贝利亚是第一副主席,兼任内务部长,实际上,贝利亚才是实质的掌权人,马林科夫成了吉祥物。
  在贝利亚掌权的这三个多月,被后世称之为贝利亚的“百日维新”,其政策为后世的苏联史学家所称道。包括反对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发起1953年大赦;改革户籍制度;发展经济;缓和国际形势等等。到了八十年代苏联才被迫实行的政策,他却早已准备推行,以至于多少年后,苏联政治家和史学家还评价贝利亚, “是一个拥有非凡智慧和巨大组织才能的人”,后面几任的苏联领导人,比起贝利亚来,无论在意志、行动力还是策略上,都是渣渣。
  李思华当时对主席说,她顾忌贝利亚的,主要是两点,一是这个人非常擅长组织、行动力很强,能力远在赫鲁晓夫之上;二是他实际上主张与美国等缓和,这对中国不利,北极熊不顶在中国的前面,怎么行呢?
  赫鲁晓夫也想与西方缓和,可此人好大喜功,要与美国并列,且性格受不得刺激,易于冲动,否则原时空就不会有古巴导弹事件,以及与中国彻底翻脸的事情了。
  想到这,李思华微微一笑,心想还是通知苏联吧,贝利亚在原时空是6月倒霉的,现在还剩下一个月,他倒台之后,就看赫鲁晓夫的了,如果他们对伊朗置之不理,那中国就完全自己干了,不过还是要以克格勃的名义,要拉住毛熊,死都不放。
  贝利亚走到了办公室外的花园里,他微微有点生气,中国人的来电不太客气呀。他很快平静了心情,中国人共享了如此重要的情报,苏联还是需要感谢的。对于伊朗的重要性,他当然是非常清楚的,肯定不能让美国佬趁着斯大林死去的这一阶段,占苏联的便宜。
  针对美国的这个阿贾克斯行动,必须挫败这些扬基佬。中国人提供了一连串的名单,包括了伊朗政变企图中最重要的扎赫迪等三人,以及其它一些政变领袖和cia派遣主持此事的重要人员。
  中国人问苏联要不要行动,他们在伊朗的利益比较单纯,只要能从伊朗用合理的价格买到石油就好,以及不让美国控制伊朗。但并不愿意太过深入地渗入伊朗的政治势力角逐,所以如果苏联不参与,那么他们只能是派出特遣队,在通知摩萨台政府的同时,刺杀掉主要的政变组织者,来保持伊朗的稳定。
  但如果苏联出手,苏联在伊朗的实力,要比中国强得多,自然方法也多。事情就可以由苏联主导,中国可以配合。不过中国警告,苏联不要想着把人民党推上台,因为苏联在1947年南阿塞拜疆的失败,人民党并不受欢迎,将他们推上去,反而可能导致全伊朗对苏联和伊朗人民党的激烈反抗。最好的对策,还是让人民党支持摩萨台镇压叛乱,改善人民党与摩萨台政府之间的关系。
  中国人还说,不管苏联参不参与,中国方面的行动队,都会用苏联克格勃的名义,他娘的欺人太甚!又想把后果一股脑地都推到苏联的身上,让中国在边上当好人!
  不过来电的最后一句话,贝利亚是非常赞同的,中国人指出,让摩萨台领导下的这个反英但也不亲美的民族主义情绪强烈的政府在台上,总好过被迫让亲美派上台,那样的话,中苏两国都被动了。
  他决定要行动起来,让克格勃立即制定计划,必须挫败美国的企图!
  贝利亚并不知道,实际上,中国也通知了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以及军事上的国防部长布尔加宁及其助手元帅朱可夫。五大高层都通知到了,可惜此时,只有贝利亚重视此事。其余几位,都是觉得贝利亚的刀子已经架在自己的脖子上了,正在全力密谋和串联,干掉贝利亚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谁能顾得上伊朗呢?
  第274章 中美苏德黑兰乱战
  西元1953年6月26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针对贝利亚的一场政变执行了。
  赫鲁晓夫得到了贝利亚以外所有人的支持,提前用可靠的军官队伍,替换了守卫,但会议进行到中途的时候,当场逮捕了贝利亚,触不及防的贝利亚,虽然有着庞大的内务部队的支持,但现场没有他的人,来不及翻盘了。
  最后的结果,是12月23日,真理报宣布,贝利亚及其同伙6人,被宣判死刑,立即执行。
  实际上,李思华知道前世的一个传言,即贝利亚是在6月26日当天下午的会议上,直接被枪杀的,她更相信这个传言,赫鲁晓夫等人不会留下贝利亚几个月,他并不缺乏死党,让他多活一段时间,万一翻盘了会怎样?当然是立即消灭任何可能的后患。
  苏联的历史还是按照前世的轨迹前进。在7月份,中国两次催促苏联对伊朗的行动,都没有得到答复,一帮人正忙着政治分肥和处置贝利亚的余党呢,还是没人顾得上伊朗。
  所以,中国只能是自己出手了。
  7月27日,中国驻伊朗大使秦朗走进了摩萨台的官邸,就在首相官邸的外面,都还有着示威者。他看到现场,不由摇了摇头,知道这是cia的前奏计划,先用钱收买发动德黑兰的各种示威活动,将之舆论宣传伊朗全国,制造出摩萨台政府风雨飘摇的形象,动摇他的支持者,同时给政变团伙以信心。
  会客大厅内,摩萨台本人正在等待秦朗,他们热情地握手和拥抱,摩萨台对于中国是非常感激的,中国其实已经是他政权的最有利支撑,1951年中国用美元购买了500万吨原油,而用日用品支付了其它500万吨原油。从1952年开始,每个月的“石油换产品”贸易,实际上是一种“货币互换”的变种,伊朗对中国出口石油,20%是直接的美元现金,而80%则是中国物廉价美的无数种工业品和食品,由伊朗自行选择,这样的一种交换,满足了伊朗的民生需求,也让中国进口伊朗原油的实际成本大大下降——卖给伊朗的工业品和食品当然有利润。
  对于中国而言,比较遗憾的就是还有20%,必须用美元支付,没有办法,这个时代美元是硬通货,伊朗也需要。
  在秦朗事先电话里要求的就是秘密会谈,在大厅内寒暄后,两人进入了一个私密会议室,秦朗从公文包里拿出了一些文件和照片,开始诉说cia的阴谋,和伊朗国内的政变预谋团体,甚至是他们的大致步骤。最关键的,当然是时间,预计是8月15日的晚上发动。
  秦朗并不知道如此高度机密的情报何来,难道中国打入了cia的高层?但他当然明白这样明晰的情报得来不易,他严肃地向摩萨台表示,一定要重视,这其中是中国情报机构的无数心血,如果摩萨台和他的盟友们失败,可不是下台那么简单,而是掉脑袋,是无数人的鲜血。
  摩萨台越听越吃惊,心头的怒火一点点开始燃烧,这些叛国者,为了自己的权位和利益,不惜背叛祖国!该杀!看来自己还是太仁慈了。可笑自己还对美国有着幻想,他在5月底还专门向艾森豪威尔发了一封密信,请求美国对伊朗的经济支援,没想到在那个时候,他们已经在策划推翻他的政府了,难怪艾森豪威尔拖了一个多月,在7月初才回信,而且直接拒绝了他的要求。
  秦朗最后给了他一个中国的大致计划,需要摩萨台安排最可靠的人,对接中国的战斗小组。
  秦朗走后,摩萨台面色阴沉,他知道,一场你死我活的残酷斗争开始了。
  接下去的几天,摩萨台频频地单独约见了他的盟友们,尤其是军队中的最重要的几位人物。
  7月份是cia和政变组织“宣传战”的高峰,摩萨台也无力阻止这样对他的政府不利的宣传,双方的舆论对攻,席卷了整个伊朗,社会似乎被撕裂成两个部分。很多伊朗的政界人物极其活跃,他们呼吁摩萨台下台,认为他导致国家衰弱,抗拒民主自由,变得依靠中华帝国主义,期间对于中国的舆论攻击也很多。中国甚至因此向美国提出了抗议,指出中国发现有美国人参与。结果杜勒斯的回答是:“这是伊朗人自发的行动,与美国无关,美国无意干涉伊朗的内部政治。”中国大使扬长而去,最后说了句:“好自为之。”
  杜勒斯还因此下令德黑兰的cia,调查中国人的活动,不过回答是一切正常,他们没有发现中国人的特殊动作。
  8月15日傍晚,阿斯兰和助手被一位沉默寡言的服务员带领,登上了兰佛多西酒店的楼顶,他观察了一下,视野很好,对服务员点点头,服务员随即消失在了楼顶的入口,除了呼呼的风声和楼底偶尔传来的汽车声音,很安静,这是他喜欢的环境。
  阿斯兰和助手都是维吾尔人,这一次来到德黑兰的cfia(中国对外情报和行动局)行动小组的成员,一大半都是从新疆选拔出来的,至少他们是类似中东人的面孔,不说话的时候,不容易被本地人看到后觉得太奇怪,德黑兰也是一个有着很多中东种族混居的大城市。
  他选择好射位,拿出狙击枪组装好,用瞄准镜仔细地观察几遍,视野很好很清晰,他满意地坐下,看了一下时间,与助手开始静静等待。
  天色黑了下来,助手打开背着的背袋,取出相对于狙击枪有点沉重的微光夜视仪并连接好。两人打开了微光夜视仪,选了几个街上的行人观察,仍然很清晰,他内心不由感叹一句,这真是神器,就是还太重了点。
  微光夜视仪是中国“不对称科研计划”的科研成果之一,相对于原时空西方在六十年代初才实现的第一代微光夜视仪,中国在1952年就已实现。通过光纤面板的单级管首尾相接藕合,像增强器可以增益数百倍,可以把典型夜天光照度下的景物亮度,放大到接近人眼正常观察所需要的亮度。
  时间一点点的过去,逐渐进入了深夜。突然,街上传来了一阵喧嚣声和车辆声,两人站起身来,开始观察街头。
  人群来自西面的方向,两人的耳机也接到了指令,确实这些人就是来自德黑兰西部宫廷卫队基地,是试图去首相官邸逮捕摩萨台的。两人对视了一眼,开始用微光夜视仪搜寻事先确定的政变重要人物——纳西里。
  队伍的行进速度并不快,因为大多数人都没有车,是跟随步行,所以车辆都开得很慢,两三分钟的时间,通过搜索几辆比较明显的指挥车,助手找到了纳西里,然后又让阿斯兰自己来观察了一下,他们都熟记纳西里的照片。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