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70节

  所以李思华的问题就很尖锐,私有企业的贡献大不大?很明显很大。那我们为什么要废除私有制呢?怎么废除私有制呢?政府接管全部私有经济吗?那才是天下大乱呢?地方的干部能干得好这些企业?扯淡嘛。
  李思华批评这种思潮,是典型的“左倾幼稚病”,更是一种典型的“懒政”,觉得私企不好管,就最好全部干掉?这是一种什么思想?
  她并且严厉地指出,经过了建国12年多的发展,到现在还持有这种思想的同志,说明不能与时俱进,其思想学习和实践都是不够的。她用了16个字来形容:“不求上进、头脑简单、作风粗暴、难堪重任。”并且告诫他们,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情况将长期存在,这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不要试图去挑战党中央的根本决策。
  如果说毛泽东的文章主要谈理论,还比较和缓的话,李思华的文章杀伤力就很强了。那16个字简直如同一根大棒打在了一些干部的身上,让他们感到狼狈不堪。
  其实这种思潮并非完全的思想,还包括这些干部的利益诉求。李思华深知这个时代干部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人也不爱学习,不是每个人,都能从大老粗蜕变为有知识文化和政治思想的革命者的,但短时间内,哪里去找那么多有能力替代的干部呢?那样做也会造成党内的持续动荡。
  需要时间,来等待新一代受到完整中国式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新人成长起来,四流工程和流动民兵体系,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奋斗的。
  而面对当前的现实,李思华在毛泽东的支持下,策略就是极大地强化了中央调查总局的地方行政调查部门,相当于集中了一批政治思想过关的精英,对地方行政的错误不断纠偏,防左反右就是他们重要的职责,他们分批巡视不同的地方,对各级政府的行政包括行政思想,进行评估和纠偏。
  这个部门的编制极为庞大,现在超过了15万人。他们就是地方各级政府头上的“紧箍咒”,很多地方干部自然对此不满。权力用得正爽快的时候,突然被调查员举报,立即被上级部门下令停止,甚至被撤职和调走,当然不舒服,甚至火冒三丈。
  这一次左倾思潮的冒头,其实就有这种情绪,因为调查员与地方政府发生冲突,私有企业自然是个“重灾区”,全国的私企,也形成了向地方行政调查局举报的习惯,他们知道举报信息会得到隐秘,并不担心地方政府某些官员的报复。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干部其实并不是不知道私有企业的重要性,而是为了自身权力的反私企情绪,是以此来表示自己的不满呢。
  其实他们反对的多呢,这种“带着枷锁跳舞”的体制,整体都让他们感觉很不舒服,没有一言而决的畅快嘛,私企只是正好变成了最容易拿来说事的领域。
  对于这种“老子当年打江山,凭什么今天不能坐江山”的不可告人的隐秘思潮,李思华是觉得对一些人,政治教育也是无效的,就只能高压,用严格的体制来约束,你实在不爽可以辞职回家,甚至提早退休。但你只要在体制一天,就必须遵守体制的规矩,就是要你戴着枷锁跳舞,反对这种体制,那你就不适合继续当干部了。
  在毛泽东与李思华当初设计这种体制的时候,当时有一段对话,毛泽东向李思华感叹说:
  “你这是对斯大林大清洗的比较缓和的替代方法,斯大林是简单粗暴,直接消灭了一代官僚和军官,也因此付出了苏德战争前期极为惨重的代价,而且大清洗也洗掉了很多苏联最优秀的官僚,甚至是社会主义真正的革命者,而大清洗后替代上来的新一代苏联人,果然比第一代优秀吗?按照你告诉我后来苏联的发展,其实新一代人中,混进了更多的投机主义者和利己主义者,他们热衷的是权力和地位,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缺乏合格的革命干部所造成的致命弱点。”
  “我们肯定不能这么干。不能因为需要倒掉洗澡水,就将澡盆里的婴儿一起都倒掉了。我们的方法只能是不断淘汰掉不能跟上革命发展步伐的曾经同志,只能是在保持党和政府的稳定下的不断吐故纳新。”
  “老同志中,有许多最优秀的人才和具有坚定革命意志、对自己要求很严的同志,也有一些躺在功劳簿上,不断向组织索取利益的落伍者。我们必须加以鉴别,将后者不断剔除出干部的队伍,同时吸纳热情和革命的新血。”
  “你提出的这个主动性的以地方行政调查局为主的调查体制,在我看来,就是一种鉴别干部的模式。很好!未雨绸缪,总胜过到时我们发现内部的局部坍塌。”
  一场反左又反右的风潮,终于在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消停了下去。但中央其实都知道,这种对体制的冲撞未来会以不同的形式发生,矛盾总是永无休止的。
  1951年10月,情报机构得到准确情报,美国第一颗氢弹已经基本完成研发,预计将在1952年择机试爆。相比原时空,时间几乎已经同时了,李思华主导的前期“干扰”的作用越来越小,美国的核武器的研发和部署,逐渐开始回归了原时空历史的固有轨道。
  几乎在同时,中国也有好消息,东风3a型弹道导弹研发成功,这种导弹,射程接近了3000公里,是不折不扣的中程弹道导弹,而且在全球第一次实现了多弹头技术,可携带1枚威力为2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或3枚威力为5-10万吨tnt当量的分导核弹头,命中精度也提高到了1000~1500米。
  在研发东风3a型导弹的过程中,其实已经解决了大部分洲际弹道导弹的技术问题。按照现在的计划,1953年必须研制成功东风4型,射程要达到5500~6000公里,基本覆盖苏联的主要目标,这其实已经能算得上是一种洲际导弹,不过还比较勉强。
  真正的大目标,是计划1956~1957年实现的东风5型,目标射程1.2万公里,通过在库页岛和外东北部署,可以覆盖美国和苏联全境,这才能做到全球覆盖。
  在1951年,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还谈不上,原时空美国到1960年才搞出了全球第一艘,新中国现在已经部署全力研制,但由于海军本来就是落后的环节,科技上在这方面比不上美、苏,能够用10年的时间填平这个技术壕沟,现在还说不准,但也只能是全力以赴。
  无论如何,在1951年的时空,只能是通过陆基和空基,实现核威慑。
  由于美国的氢弹成功,一场对于核威慑的讨论会在中央军委举行,李思华参与了这一次的会议,她平时由于国务院的工作繁忙,因此不太重要的军委会议她是不参加的。不过,到1954年,在担任连续三届15年的总理之后,她会卸下总理的职务,更多的时间,会放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上。
  在刘伯承之后的总参谋长粟裕,汇报了关于美军氢弹的情报后,大家进行了一些讨论,而之后,李思华以军委第一副主席的身份,阐述了她认为合适的中国核威慑战略:
  “同志们,我认为我们的核威慑战略,最基本的原则,是与苏联和美国形成三足鼎立,核武器非常费钱,但这笔钱无可奈何,必须得花,否则国家的安全会受到严重影响。”
  “美国已经很快将试爆氢弹,我预计苏联研制氢弹成功的时间,很可能在1953年左右,他们很快都会追上来。在核武器的技术上,无论是核弹,还是弹道导弹,我们都做不到长期领先。”
  “在东风4型和东风5型研制成功后,我们必然会进入一个大规模装备核武器的时代,而且我们装备的洲际导弹必须是最大量的,因为美国和苏联的重要地区都很遥远,这更加费钱。”
  “需要装备多少呢?我们要做好到15~20多年后,冷战可能达到最高峰时,装备1.5万枚核弹头的准备,即具备充分的将苏联和美国同时核打击、同时消灭两边主体的能力。”
  李思华报出的数据,让包括国防部长彭总和总参粟裕在内的高层,都目瞪口呆,毛泽东虽然没有表现出变色,但拿着烟的手也不由得抖了一下。这个数字简直是疯狂!这意味着在核武器上,中国要做好花费上万亿人民币的准备!
  李思华冷静地继续说道:“为什么需要这样疯狂?因为美国和苏联都可能比我们更疯狂!我的预判是,美国至少也会发展到2万枚核弹头以上,至于苏联,以他们对绝对力量的疯狂追求,就算是4万枚也不意外。”
  李思华这么说,自然是因为前世的记忆,美国最高峰时装备了2.75万枚核弹,而苏联更是达到了4.5万枚!大家都追求对对方的绝对毁灭。
  在新时空,中原时空节省资本的“最低核武器数量”原则,是不妥当的,因为原时空中国是大国争霸的弱者,而新时空中国则是大国争霸的主角之一。
  李思华对美国和苏联的预判数据,更是让将军们目瞪口呆,会疯狂到这个程度吗?不过李思华在军内,一向以精准的战略预测而著称,大家都很相信她的预判。
  李思华继续说道:“由于我们以洲际导弹为主,因此必须争取全部装备氢弹,并且以多弹头技术为主,以提高费效比。”
  “三方都对另外两方不放心,所以这种疯狂在前期可能无法避免,当然我们会尽量推动三国之间的核武器谈判,争取能够抑制这种无限制的增加核弹头的趋势。但成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冷战既然开始,国际形势就很有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朝着紧张的局势发展。”
  “只有等到美苏之间发现谁都压不过谁,开始追求缓和的时代,大家才会真正地开始追求适当的核武器数量,通过谈判,来达成协议削减核武器的规模。”
  “缩减的时代,可能会逐步缩减到三国各自低于3000枚氢弹或以下的数量。这个数量能够保证消灭另外两国70~80%的主要力量,大家都保留20%~30%的残余,重启地球。”
  李思华的预判,震撼了整个军委,引起了激烈的讨论,最后的结论是,中国采取“跟随战略”,我们在完成东风5型之后,先将核武器数量,推到3000枚氢弹以上的规模,保证对美苏消灭其70%~80%的力量。然后发起各种核谈判,看能够抑制美苏的核扩张欲望,如果不能,只能是按照李思华的预判,要逐步跟随地扩张核武器规模,一直到1.5万枚左右。
  数量战略定型后,就是对“海陆空三维核战”的军事发展计划,进行决策。
  战略导弹核潜艇是最重要的,在获得核潜艇后,海基就会变得和陆基一样重要,并且会逐渐超过陆基的重要性,因为核潜艇最安全、最隐蔽又最机动,用核潜艇作为核武器的作战平台,才是最好的选择。
  按照军委的计划,是要在1958年左右研制出攻击型核潜艇,而到1960年研制出战略导弹核潜艇。只有李思华心里清楚,美国就是1960年研制成功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她希望与美国实现同步,哪怕技术上相对有些落后也没关系,时间更重要。
  空基其实也很困难,美国此时b-52这样的八发动机洲际远程战略轰炸机都还没有服役,拿着b-36和b-29凑合,更不要说中国了。虽然此时的中国,航空科技的进展算是顺利,能够研发制造歼5这样的喷气式战斗机,可是对于研发b-52这样的航程上万公里,需要非常强大的发动机的轰炸机,还是比较欠缺的,差距主要就是在发动机上。李思华知道,美国的b-52是1955年服役的,中国现役的h-5(仿b-29)落后了,中国同级的h-10,能在1965年前研制出来,就很不错了,所以空基的核武力,对于中国来说恐怕要在1970年前,才能形成了。
  陆基自然是基础。东风4会尽量靠西部署,主要是威慑苏联、中东和欧洲部分地区。而东风5初期,会尽量以外东北、库页岛和第一岛链为重点,威慑美国,等到东风5的改进型,射程突破1.3万公里后,再实现全国部署,可以从中部,就实现自由地威慑美国。
  除了核威慑战略的讨论外,由于弹道导弹技术的进步,发展卫星,终于可以加速了。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新中国已经建立了卫星研制和发展的团队,开始进行预研,以侦查卫星和通讯卫星为重点。
  现在的弹道导弹,都是液体燃料导弹,加注速度慢,准备时间长,而且不利于实现机动。因此固体燃料的研制,也开始加速。有了固体燃料的洲际弹道导弹,陆基才可能实现机动化,而机动化带来的,是生存力。
  最后一个重点,就是部署对核交战模型的研究,即分析核武器交战条件下,美苏两方的战略武器性能、目标防护特性、美苏国家人口和工业城市的分布、战略防御能力等指标后,得出如何运用中国的核武器,达到对这两个目标国家毁伤的最大化。
  中美苏三方的核威慑博弈,当氢弹和弹道导弹的技术逐渐成熟,并被三方都掌握后,逐步展开,而这将是冷战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博弈。
  第269章 国大党印度的灾难
  次大陆,切蒂斯格尔,东高止山脉的西坡。
  昨夜有一场雨水,早晨的空气因此显得特别清新,山区的温度又不太高,本来应该是很舒服的一天。但是地面湿滑,赵云腾哪怕穿着防雨的军靴,仍然感到路滑难行,已经走了几个小时,大家都有点气喘吁吁。
  赵云腾微微有点感叹。这几个月,他走了一辈子都没有走过的最多的路。每天都在赶路,因为游击策略,本来就是依靠运动的。皮将军催了他几次回到顾问团本部,但他想着要彻底掌握基层的情况,对双方的战斗力和战斗习惯等,建立起清晰的了解,所以这几个月一直是摸爬滚打在一线。
  他因此很感谢当年那段在山地步兵实习的日子,虽然已经好几年过去了,但似乎记忆并没有衰减,在这段时间内,逐渐都恢复和发挥了出来。
  切蒂斯格尔地域,东高止山脉的西坡,已经成为了国大党印度与革命军之间角逐的主要地域,游击战每天都在发生,战斗随时随地,一路上他们已经两次听到枪炮声了,那种107火箭炮的声音,大家都最熟悉,听到107火箭炮的声音,是最让人安心的,说明我们的部队在打击印军。
  从次大陆的形势来看,国大党印度的军事力量,被迫分成了三大块。
  第一块是南部,印度虽然占领了海得拉巴和其它南部的土邦,但是由于此前战争激烈,军纪败坏的印军结下了不少血仇,南部的游击队也是此起彼伏,赵云腾知道有些同志,就是以军火商的名义,在不断向南部的这些游击队提供武器弹药,药这些家伙并不是社会主义者,多数是利益受损的当地剥削食利阶层,但有什么关系呢?让他们狗咬狗去吧。南部印军大约有20万左右。
  第二块是北方邦,这里面临着西面巴基斯坦的压力,以及北面中国主导的大山南三国和藏南省的压力,而且在北面中国的军队调动频繁,兵力也越来越多,因此国大党印度被迫在此囤集重兵,大约有60万兵力都在北方邦。中国以此将印度最大的重兵集团牵制在了此地,避免他们被调动去围剿红色走廊。
  第三块就是红色走廊,印度主要屯兵最重要的中央邦,以此为基地,向以切蒂斯格尔为主要目标的东高止山脉“围剿”革命军。印度有30多万兵力在这个方向,但其实可调动的也不足20万人,因为还要留下一些兵力镇压重要的城市。
  “次大陆红色革命军”面对的,就是印军的大约20万部队,分别是第3军、第4军、第17军和第33军,此外,还有第23独立步兵师。其中33军的战斗力比较强,算是印军的王牌。每个印度军,下辖了两三个师和几个独立旅,比较奇怪的是,居然只有旅,没有团的编制,旅之下就是营了。可能这是受到英军某个阶段编制的影响。
  国大党印度现在武装了110万多的部队,已经是竭尽其国力了,英国人给印度留下的那点财政底子,按照情报组的分析,基本上已经没有了。现在印军靠的是,在南部洗劫土邦们获得的一些额外收入。例如那个愚蠢的海得拉巴大公,当初我们的顾问竭力劝他将资产转到海外或中国,但最后他也只转了一部分,超过20亿美元的流动财富,打仗不过花了5亿,转到海外和中国的,也只有不到10亿,最后硬生生傻乎乎地留给了印军超过5亿美元,还不包括不动产。
  等到这些资源都耗完,国大党就只有依靠税收了,没办法,在中国的介入下,印度从1948年8月独立开始到现在1951年末,整整3年多的时间,战争就没有停止过。国大党又不敢掠夺国内资产阶级和地主豪绅,估计也只能靠加税了,但加税就意味着农民更会离心离德。
  这就是现在次大陆革命的战略精髓,拖下去,不断打,拖到印度财政崩溃,他们就无法维持如此巨大规模的印军,就算可以维持,发不出军饷吃不饱饭的封建军队,哪还有战斗力?
  模仿中国革命的历史,两个印度革命党都把这一次对抗印军,称之为“第一次反围剿”,由于此前革命军进行的都是小规模的游击战,缺乏经验,因此革命军也是非常谨慎,暂时不进行集中兵力的大规模决战,而是诱敌深入、拖着敌人转圈圈,准备肥的拖瘦、瘦的拖死。等到战斗经验更丰富、更有把握的时候,再争取“断敌一指”。
  在得知印军即将全面进剿革命军的情报后,革命军先发制人,形成了要围攻那格浦尔重镇的态势,这使得印军被迫要保卫那格浦尔,因为这里是他们对抗革命军的物资转运和仓储库存枢纽,不容有失。但保护那格浦尔,就失去了机动性,战局也就在他们认为游击队大本营的东高止山脉的西坡展开了。
  印军这几个月已经是苦不堪言了,他们遭遇了世界上第一只以“游击三大神器”武装起来的“重火力”游击部队。
  三大神器都是中国化的,是49式步枪、49式火箭筒(40火)和107火箭炮(12管)。
  49式步枪,是中国式的ak47。李思华前世也熟悉ak-47这款枪,早已布置了研制,在1947年苏联开始将ak47装备部队后,又搞到了苏联的枪支进行对比研究,在1949年完成研制并正式定型,开始大规模推广。目前在次大陆革命军的精锐部队中,已经开始大规模装备这种新的全自动步枪。
  49式步枪,算是第一代突击步枪,枪身短小、射程较短,适合较近距离的战斗。优势是动作可靠,勤务性好;坚实耐用,故障率低,无论是在高温还是低温条件下,射击性能都很好,尤其在风沙泥水中使用,性能可靠;结构简单,分解容易。所以特别适合游击战使用,远比此时印军使用的李恩菲尔德4型步枪要好用。
  49式火箭筒,被昵称为40火,因为口径是40mm,所以叫这个昵称。此前我军装备的巴祖卡有着不少缺陷,在二战结束就开始逐渐淘汰,替代它的,就是在1949年定型生产的49式火箭筒。早在二战的时候,中国就从德国获得了其“铁拳”火箭筒最新的panzerfaust 250型号的资料,经过几年的研发,终于获得了中国自己第一代的40火,威力和性能并不下于苏联此时的rpg。
  107火箭炮则完全是我军自身的创举,目前世界上并无类似的武器。非常轻便和灵活机动,未装载火箭弹时,仅重385公斤;12只0.9米长定向管内,都装火箭弹时,重量为613公斤,火箭弹重18.8公斤,一个人刚好扛一枚,在复杂地形长途行军也可以承受。火箭弹的最大射程达到了8.5公里,发射间隔0.6-0.8秒,一般由5人的炮班组成,在次大陆这里就是为它配备了骡马大车来载运,东高止山脉的多数地区都可以通行。
  但是107火箭炮虽小,但在这个时代,完全可以说是“重型”武器,火力猛,爆炸威力大,一次性发射12枚火箭弹,相当于一个榴弹炮营!是普通火炮所无法企及的。
  虽然这三种武器,在这个时代都还属于新式武器,但是在1951年,中国仍然将它们作为最主要的支持,毫不犹豫地提供给了次大陆革命军。关键的因素,除了特别易于学会使用之外,就是这三种武器都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成本低廉,性价比极高!为了迅速提高革命军的战斗力,提供这三种武器是最佳的选择。
  这就让革命军对印军形成了充分的“不对称优势”,印军虽然装备有不少的重炮,还有空中优势(此时革命军只有少量侦察机),但是使用三大神器作为主要武器的革命军机动性极强,印军的优势根本无法发挥。
  所以这几个月,印军已经遭到了惨重的损失,几乎每天都有上百士兵、甚至几百士兵死伤,总的损失已经超过了4万人,相当于整整一个军,被打没了!这让印军确实是伤筋动骨了。
  皮将军和赵云腾看重的,却是经过大几个月的磨练,革命军的战斗力正在飞速地上升,战斗意志和组织性都有了加强。他们都感到,在局部发起一场会战,重挫印军的机会可能已经到来。
  1952年1月,革命军集中了8个师即2个军加2个独立师的主力部队,在中国顾问团的指挥下,首先扫荡了印军在东高止山脉的一线部队,即第4军,经过这一段时间,革命军将中国提供的目前他们最“重”的火力,近1000门博福斯40高射炮,全部运到了前线,对第4军的一个师加一个旅发动猛烈炮击下的围攻,在突袭之下,这个师全部被包围,而紧急支援他们的另一个师和其它2个旅,则被围点打援,同样被包围在附近的地域。
  第4军剩余的一个师,在支援的时候也被阻击,他们担心同样陷入包围,所以很快就撤走了,彻底抛弃了那两个师和其它部队。而在不到3天的战斗后,两处包围圈中的残余印军全部投降,他们都将被送到根据地的矿山和筑路现场,在民兵监督下劳动改造。
  国大党印度大为震惊,正当尼赫鲁盘算如何加强印军的力量,对于赤党的时候,革命军却已经下山,西出攻占了婆罗门布里这个那格浦尔的东大门城镇,开始兵临那格浦尔城下,这下子整个印度都震动了!
  那格浦尔可不是普通的城市,它原来是中央省的首府,在国大党印度新的划分下,才给到了马哈拉施特拉邦,变成了这个邦仅次于印度第一大城市孟买的第二大城,人口近百万。如果那格浦尔被攻占,可以说国大党印度的威信将荡然无存!
  所以在尼赫鲁的严令之下,除了驻守那格浦尔的33军之外,第3军和第17军都在从北面和南面两个方向向那格浦尔运动,支援33军,他们咬牙切齿,想把这些胆大妄为的红色游击队,消灭在那格浦尔城下!
  殊不知,革命军的目标并不是那格浦尔,在调动了印军之后,革命军主力迅速北上,在贡迪亚之北,截住了最弱的17军,迅速通过穿插包围了他们,发动了对17军的围攻。
  此时革命军的少量部队,仍在那格浦尔附近大张旗鼓,使得33军不敢轻举妄动。在他们的迟疑中,革命军对17军发动了最狂暴的进攻,用5天多的时间,彻底消灭了这个军!而印度从中央邦调过来的援军,直到战役结束3天后才赶到,只能是收拾战场残局了。
  胜利的革命军主力迅速南下,一头扎进了东高止山脉的山区,消失得无影无踪。
  十多天后,印军紧张的态势,才缓和下来。但是损失让他们痛彻心扉,到目前为止,损失了5个师,6个旅,加上前期损失的兵力,总计高达11万多人,整个中部区域的30多万兵力,已经去掉了1/3。而补充的新兵,完全没有训练,战斗力是非常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尼赫鲁不得不下令,暂时停止对“红色走廊”的围剿,等待印军恢复元气。
  但是印军停止了攻击,革命军就正好迎来了大的机会,革命军在根据地的6个师,全面开始横扫从比哈尔、恰尔肯德、西孟加拉、奥利萨和切蒂斯格尔这5个邦,而对战印军的主力部队返回后,也加入了这个过程。
  所以最后的结果,让尼赫鲁和国大党政府痛彻心扉,因为这5个邦,包括其所有的城市,都完全被“赤色叛军”占领了,他们只是还没有宣布独立而已,现在宣称的,是建立了两个“社会主义自治区”。但实际上,国大党印度,已经完全失去了这5个邦,独立印度的东部,被撕扯下来了一大块!
  这就是不只是红色走廊了,而是整个印度次大陆的东北部!国大党政府当然不肯接受这个结果,所以新的恶战,已经在筹备中。
  但是尼赫鲁企图从北方邦抽调部队的企图,还是没有实现,因为面临的压力太大了——“尼泊尔人民解放军”已经发展到20多万人,而近期与北方邦军队发生了多次摩擦甚至是小规模的冲突,尼泊尔声称北方邦的一部分地域是他们的领土,被当年英国人割走,放在了印度的名下,既然现在印度是个反殖民的大国,那么自然应该归还尼泊尔人的土地。
  在尼赫鲁看来,这完全是中国人在搞鬼,否则尼泊尔人哪来的勇气,向大印度挑衅?但是当面的印军就很难调动了,尼泊尔人的军队不少,而且在其境内还有中国驻军。
  但是真正让尼赫鲁忧心忡忡的,还是西北方向,巴基斯坦有着50多万人的军队,其大多数军队都是对阵印军的,在其它方向巴基斯坦人并没有敌人,而且其空军已经建立,战斗力并不逊于印度。所以在这个方向的超过40万印军,一定不能动。
  结果这样一搞,尼赫鲁发现,北方邦的60万部队,简直是一兵一卒也不能动。南方的驻军本来就少,镇压那么大还不断有着小规模叛乱的南方,也不能动。
  所以剩下的路就只有一条,在中央邦扩军,可是印度的财政已经枯竭了呀。没有办法之下,尼赫鲁只得拜访英国和美国的大使,向他们诉苦,并且在2月底紧急访问了这两个国家。
  这下子收到了奇效,英国和美国在前期的观察,都认为印度是牵制中国的一颗重要棋子,若能够通过印度的战争,让中国不断在印度“失血”,不失为良策。更何况英国对于新中国,可是满腹仇恨。
  所以尼赫鲁与他们的谈判,一拍即合。尤其是美国,现在还有着大量的战争剩余物资,于是向尼赫鲁提供了大批的武器弹药,不过名义上还是通过英国给予的,各种军事教官等,也是英国人出。因为美国现在还顾忌与中国表面的正常关系,不能直接撕破脸。不像中英关系,虽然没有断交,但两国大使都没有到任,可谓冷淡之极。
  尼赫鲁也因此让国大党印度,欠下了美英大量的债务,因为这些武器弹药和其它支持,都是要折算成贷款的,虽然“长期低息”,但毕竟也是最终必须要归还的一大笔钱。不过尼赫鲁也顾不得了。
  尼赫鲁对国内的情况心急如焚,本来打算4月份就恢复进攻,他也知道从6月到9月的雨季,对于军事行动是很不合适的,尤其是进攻山区。不过等到英国军事顾问团(实际上里面有一半以上是美国军官)到来,在他们了解了中央邦军队的训练程度和实力后,立即否决了尼赫鲁的想法,因为他们认为此时的印度军队严重缺乏训练,4月出兵的话恐怕是自取其辱。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