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55节

  同时议定,在几个重要边境位置,建立边界的“军长级”定期协商机制,解决边境上可能逐渐发生的问题;在远东、外蒙和新疆边境,双方各自开放5个口岸,用来进行正常的贸易,双方的国家进出口企业将进行对接,讨论和安排双边贸易事宜,并使用卢布与人民币之间的“货币互换”方法进行贸易,不使用西方货币包括美元。
  未来,中国与苏联领导的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彼此应该积极地展开公平的贸易,在经济上相互支持,彼此交换资源和产品,从而壮大全球社会主义的总体力量,对抗资本主义世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可能封锁。
  在国际上,同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尽量相互支持,彼此有不同意见的,尽量先内部交换意见,而不是直接在国际上表示异议。最终无法达成共识的,才能在国际上表示不同意见。
  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任何一方,不能破坏对方的布局和行动,总体必须是支持或者回避的原则。
  整体上,通过这一次斯大林与毛泽东的谈判,并签署合约,就让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正常化”,两国之间终于能够像两个正常不受干预的平等国家一样,进行贸易和经济等方面的往来,虽然彼此顾忌都非常深。
  实际上,与苏联达成协议,在毛泽东看来,并不亚于联合国那些事务的重要性。对新中国来说,中苏关系是当务之“实”,而联合国是未来之“虚”,虽然未来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斯大林也放下了心,对于这种他认为是苏联吃了大亏的结果,当然谈不上满意,不过这符合了当前苏联的最高利益。所以他已经将注意力,转移到了与美国和英国的利益争夺上。
  斯大林有种预感,罗斯福时代的政策是“大国合作,和平缓进”。但在杜鲁门时代,这种政策已经接近了末尾,杜鲁门有他自己的主张。
  美国对于苏联的态度,开始变得非常微妙,除了双方利益上的争夺,也是由美国的地位变化决定的,显然,美国替代英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霸主已经是肯定的了,美苏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必然会在战后激化。没有了德国这个共同的敌人,大家合作的基础,也就不存在了。
  他敲了敲烟斗,望着窗外正散步的三巨头,毛泽东单独地踱步思考,而杜鲁门和丘吉尔凑在一起嘀嘀咕咕,不由得呵呵一笑。
  经过四巨头五天的讨论,雅尔塔会议落下了帷幕,这一次会议,决定了战后几十年的基本格局,被后世称之为“雅尔塔体制”。
  按照雅尔塔会议的约定,在各种漂亮的语言包装下,美英与苏联基本划定了双方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并且与中国决定共同发起建立联合国。
  但由于中苏的反对,美英发起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金融组织imf,则与联合国无关,不是联合国成员必须同意参与的组织,而只是美国与英国自行发起的西方金融组织,这让美国很失望,这表示中苏两国,均无意在经济上加入美元圈。
  不过中国向美国提出的“自由贸易区”即“自由贸易之弧”的中国沿海开放计划,则引起了杜鲁门的兴趣,他认为这表示中国对于西方自由经济不是没有兴趣,他们与苏联不同,毕竟是一个允许私有经济和私有企业存在的国度。有了这种自由贸易区,也算是美国打开了中国的一扇小门,未来未尝不可能打开中国的大门。
  中国在雅尔塔会议上拿到的其它成果是:
  一、三国虽未承认中国对日本和朝鲜等地的领土索求,但声明尊重中国利益,尊重这些区域的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经济区。当然声明里面是“中国声明…….,美国声明……,苏联声明……”,看似是各说各话,其实就是承认了这些地方都是中国的势力范围。
  当然,现在要他们承认日本这些地方,都是中国疆域,他们是不肯的,这需要未来的实力来决定,暂时能达到这样的效果,符合中国会前的预期。
  二、加入了“贸易条款”,四国同意战后推动全球贸易的发展,共同推动发展全球人民的经济福祉。这一条虽然很虚,而且随着冷战的深化,可能就会变成空谈,不过对于中国而言,还是有意义的。总有一些西方国家,会因为这种条款,具备了与中国长期发展贸易的法理依据。
  三、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并且在大家心照不宣的默契下,确定了一票否决权的原则。这个原则是由苏联提出,而毛泽东立即赞同,美英也知道,西方在国家数量上大大超越了中苏,如果没有这个权力,那么他们当然不愿意加入联合国,这个组织也就没有意义了,所以协商后还是同意了。而且中国与苏联一样,在普通表决时获得了一个国家三票投票权的权力。1
  不过苏联是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个加盟共和国加入联合国,来与苏联一起,构成三票投票权。但毛泽东直接要求了就是一国三票,因为苏联的做法长远看是后患,难道中国用日本或者朝鲜吗?我们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一个超大型的国家,一国三票已经很客气了。在争辩之后,美国和英国还是同意了,这不算是什么大事。
  对中国来说,这当然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对于巩固国际地位是好事。
  雅尔塔会议后,美英苏立即按照雅尔塔会议的协商,对德国开始了最后的全面进攻!
  而美国并没有短期就强化对澳洲日军的进攻,只是将包围圈札得更紧,以防止日军的穿插袭击。他们在等待原子弹。
  4月19日,美军战略轰炸机,模仿中国此前对日本本土的轰炸,对侦察到的日军在山区的两个重要工业基地,进行了高空核爆攻击,事后公告,要求日本人在五天之内投降!
  山下奉文与岸信介等澳洲“新日本”的高层,陷入了极度的恐慌。
  对于原子弹的恐慌,其实早在美国人核爆之前,在澳日高层中,已经是非常担心的了,因为日本本土被核爆的详细情况,早就被他们所知,当时日本的本土机构,详细地向他们拍发了电文说明。那个时候他们就开始忧虑了,中国有原子弹,美国会不会有?即使美国当时没有,恐怕也会很快有吧?美国的科技和工业力量,是如此的强大。
  至于日本自己的研发,在澳日这里完全没有一点基础,肯定不是短期可以考虑的。
  本来与美军战斗到现在,澳日军已经有了相当的信心,别看美国人牛逼轰轰,但在日军的山地丛林战面前,其进展是缓慢的,美军的武器装备远超过日军,可是伤亡率居然与日军相当,每死一个日本士兵,几乎都要交换一个美国士兵,当然日本的移民伤亡比较惨重。但无论如何,这样的交换比下,澳日高层,不认为美国能够长期为澳大利亚付出这样的牺牲。1
  但是如果美国有了原子弹,那澳日高层就无法保持这样的信心了。
  不过仔细思考和讨论后,他们也绝望地发现,新日本还能怎么办呢?也只有坚持到底吧,如果投降,近四千万的移民怎么办呢?澳新白畜约1000万人,现在死掉了至少450万,这是何等的血海深仇,白人真的能放过日本人?
  所以最后的决策就是,坚持战斗到底!把剩下的几百万白畜,分散到各个重要基地作为人质,向美军通告,如果他们轰炸,不管用什么方式,都是在杀死这些“民众”。
  不过美国的2颗核弹,最终还是落了下来,幸好无论是山下奉文还是岸信介这些领导人,都不在这两个基地。不过在日军的技术人员观测这两处轰炸的效果后,日本人倒是燃起了新的希望——山地地形对于原子弹效果的减缩,还是很明显的,就犹如此前美军的燃烧弹一样。
  除了爆炸的中心地带,即使在几公里不远的地方,有混凝土建筑,就可以抵御。日军此时对核污染和核辐射的体会并不深,认为避开中心爆点就可以了。
  这个发现使得日军决定顽抗到底,美军在五天后又投掷了4颗核弹,可是总共6颗核弹,也没有能改变日本人的意志,这让美军一时没有办法了。经过高层的战略会议,决定在大分水岭两侧“筑墙”,先把日军封锁在大风水岭之内,等待核弹“普及化和低成本化”的未来。
  剩余的澳洲军队毫无办法,他们只有20多万人,对于美军并没有大的意义,美国不愿意为澳大利亚继续付出鲜血,他们也只有等待,想到在日军俘虏下的同胞和家人,都不知道死活,这只军队现在犹如死灰。新西兰的军队,虽然重新夺回了新西兰,可是没有人,他们的心情,与澳军无异。
  美军筑墙自然是有考虑的,现在看来,只有用大量的核弹,将整个大分水岭彻底“焚化”,才能最后消灭日本人,而筑墙则不但是封锁日本人,更是防止未来核污染和核辐射的扩散。他们现在有了核试验的详细数据,自然知道核污染和核辐射是多么的可怖,未来澳洲的大分水岭,只能是成为地球的一个大的“死亡地带”,等待时间让其净化。
  当然,如果日本人未来投降,美国人也有办法处置他们,日本人想要“人权”吗?呵呵,美国经验丰富,有着印第安人的例子嘛,剩余的澳洲和新西兰人,不就是最好的刀吗?他们的复仇,谁能说是非正义的?
  1946年5月8日,德国柏林,元首总部地下室。
  希特勒呆呆地浏览着房间里各处搁着的照片,很多都是过去美好的时期留下的,代表着前几年他意气风发的时代。
  那曾经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啊,他领导的大德意志,所向披靡,几乎占据了整个欧洲,不仅将法国这个传统敌人全部打败,还让英国人从欧洲大陆狼狈而逃!短短几个月,就是苏联的几百万大军,灰飞烟灭。德意志的人民,都以他们伟大的元首为傲!
  可是这一切都过去了,为什么会失败?他已经无心去检讨和反思,还有什么用呢?反思也只能带来痛苦,德国已经没有逆转的机会了。敌人太强大了,现在东方的苏联,和西方的美英法,盟军的数量超过了1000万,是剩余的德军无论如何也无法抵御的。他虽然嘴硬,但内心很清楚。
  我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我热爱的德意志,也不知道未来命运如何。
  希特勒喃喃了一会,恢复了平静。
  他招来贴身侍卫林格和久恩舍,吩咐说:
  “在我和爱娃死后,我和她的尸体,不能落入敌军手中,在我死后,要将我们的尸体和我们所居住的防空洞,全部烧毁。”
  林格和久恩舍目光游离,他们都不敢抬头看希特勒。希特勒疲倦地让他们先出去。
  他平静地吃了一碗意大利面,走出房间,逐一地走到下属的办公室,和他们做了最后的告别。有人哭泣,有人呆滞,有人面目通红,无论何种神色,希特勒一点都不在乎。
  他重新走进了与爱娃的卧室。过了一会,枪声传来,侍卫们冲入,爱娃已经服毒死去,而希特勒则用一只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一代枭雄,终于结束了自己的历程。而法西斯德国,也终于迎来了自己的落幕时候。
  5月16日,德军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而之后的一个月,盟军对德军及其盟国的最后战争仍在进行,例如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
  一直到6月8日,苏、美、英、法才宣告德国战败,由四大盟国掌握德国最高政权。
  虽然有澳洲日本的尾巴,但整体上,可以宣告这场历史上最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了,从1939年9月到1946年6月,接近7年的时间!
  6月24日,苏军在莫斯科举行胜利阅兵式,无数苏联人民抛洒热泪。两天后,各大国签署《联合国宪章》。
  一个新的时代,到来了,而各大国内部与外部新的大博弈,也从此展开!
  第245章 “两个中国”的大奥秘
  赵云腾盯着火车外的风景,东北大平原上到处都是一大片又一大片的耕地,苍茫大地、无限辽阔,看久了就有些视觉疲倦。
  他转过头来,看到李思华正在处理文件。“母亲”刚刚40岁,看起来还年轻,不过一两根的白头发,已经能够看得见,她还是太辛苦了,本身又是个“工作狂”。
  近期他在国防大学进修,正好有个短期的暑假3周,回家的时候,听说李思华要去东北大区考察经济,他就想着趁机到东北大区看看,所以“蹭”了李思华的专列。
  专列里并不是只有李思华母子,李思华带了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的一个小组共同考察,他们有一系列的专题任务。
  李思华抬起头来,看到赵云腾有点无聊,笑了笑,抛开文件,问他:
  “你到东北玩,事先做了攻略吧,我这趟去是考察经济的。说说看,你对现在的东北经济有什么看法?”
  赵云腾心想我一个军官,你不问我军事,却问我经济,我哪里答得好?不过他知道李思华向来主张他,想要做大事就要全向发展,光懂军事是不行的。于是仔细地想了想,回答说:
  “我印象最深的是均衡,工业与农业均衡发展,移民配置上城市与乡寨均衡发展,农场与乡寨均衡发展,以工业为例,不仅是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食品加工业也全面发展,电气科技业和机械加工业等都在蓬勃发展,基本上,东部大区有的产业,东北大区绝大多数也在发展。我知道这就是您说过的400万平方公里2亿人世界级大市场的特色——全向产业链。”
  李思华点点头:“如果东北还是以前那样,面积只有93万平方公里,人口5千万,那么情况会如何?”
  赵云腾一激灵,他知道李思华实际上是让他在对比前世,找出规律。
  他沉吟着说:“那东北可能就只有以重工业为主,至少这样的全向发展是做不到的,市场太小了。”
  李思华说道:“呵呵,你关键的回答就是就这5个字,市场太小了。”
  “所有现在的东北大区与以前的东北相比,核心的变化就是市场的扩大和通过移民的人口规模扩大,当扩大到我定义的世界级大市场规模的时候,对于产业或者其它方面,究竟有什么影响呢?”
  这个问题把赵云腾噎住了,他陷入了沉思,李思华看着他微笑了一下,没有直接回答。
  他一拍大腿,不由得大声说道:“我明白了,这是从单边的虹吸变成了双向的交流。”他的大嗓门惊动了近处的经济学家们,大家的视线投注过来,赵云腾反应过来,不由得有点不好意思。
  李思华让他仔细说说。
  赵云腾说:“如果是以前的东北疆域,那么它就是个东部大市场的附庸小市场,必然被东部大市场所虹吸,东北的人才、产业、资源,实际上主要都是为东部服务的,自身则难以形成有吸引力的大市场,让产业在此沉淀下来。其实西南也是一样,如果只有云贵川的话,那疆域不过110多万平方公里,不过人口条件要比东北好,我明白了……”
  他在这里想明白的,是前世中央在2015年以后对重庆、成都等的重点开发,这是发展西南市场,当时西南有差不过2亿多人,作为次级市场的潜力,远比东北(不到1.3亿人)大。当然,此时就不方便说了。
  他们的对话已经惊动了经济学家们,顾谆、孙制方和薛幕乔都走近了,安静地听着。看着一堆学界“大佬”,赵云腾有点怯场,不敢继续说了,李思华则招呼几人坐下,然后对赵云腾说道:
  “你说的大致是没错的,但低估了双向大市场的影响力,最根本的,是提升了各方面的长期效率。”
  “如果我们只有原来民国基本能控制的900多万平方公里的疆域,那么会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呢?中国就将只有东部一个大市场,而东北和西南,只能成为这个大市场的2个附庸市场,加之一起最多算1.5个大市场。你说的虹吸效应是一定存在的,更重要的,则是降低了产业发展的效率。”
  “以基建而论,现在我们在大量地修筑东北大区到东部大区的铁路、公路、通讯和空运水运。如果我们只有900多万平方公里,以及东北只有5千万人,有能力当然也会这样做,但是产生的经济效率,相比此时的双向大市场,就要低很多。因为物流和人流的交流规模,是有很大的落差的。”
  “同样一条铁路,沟通双向大市场,这条铁路的使用率必然更高,因为物流和人流的规模,自然远远胜过单向从东部向东北的虹吸。这就意味着,双向大市场条件下,基建投资的经济效率更高,在基建基础上创造的交易效率也更高,同时带来平均成本的下降。”
  “除了基建,看一下产业,一个全国性的大项目,原来布局,如果是期初选择全国20个重点城市,那么无疑东部会占了主要的,其余在东北能够布局一个大连,在西南能够布局一个成都加一个重庆,就不错了。现在呢?很可能首先布局,就要30个城市,东北10个、东部10个、西南10个,因为这是三个规模和发展空间类似的世界级大市场,一个也不能放过,是必须均衡发展的。”
  经济学家们都注意地听着,李总理的视角很特别、很独特。
  “除了基建和产业,你还可以找到别的角度来分析,都可以发现,在同等的治理水平下,双向大市场的经济效率,肯定胜过单一大市场。这种效率年复一年地积累下来,成长就非常可观。”
  “新中国现在经济上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我们有正在发展的三个世界级大市场,而如果是民国的疆域基础,那我们最多形成一个半,东部算一个,西南和东北加起来算半个,所以现在就是双倍的体量,经济的两个中国体量。”
  “我们因此可以发现,新中国在经济上就变成了两个中国,一对一的补血和增加效率。而且这并不是规模上两倍的增加,而可能是几何级的增长。如果同等治理水平下,以旧民国疆域为基础可以增长一倍的话,以新中国疆域为基础,就可能增长两倍。时间越长,效率增量越明显。”
  “按照我的估计,三个大市场均衡发展带来的,将是每年国家gdp多增长2%到3%,这是非常可观的!如果持续30年,就意味着经济总量多增长一倍,这是巨大的大国竞争优势!这就是三个大市场背后蕴含的奥秘!”
  “在新条件下,国家投资包括私人投资,很大程度上投资效率都要高于旧条件,这种效率差异,一点又一点地积累起来,可不得了。”
  李思华隐藏的对赵云腾的提示,正是对比前世时改革开发后,中国狂暴增长的约30年,当时平均增长速度大致接近10%,而如果有着三个大市场的话,恐怕至少每年增长会提升到12%到13%,30年下来,总量就会多一倍,这将是国力上多大的差别!
  所以新时空经济的发展优势,相对前世真的是太大了,这还是仅仅考虑市场需求拉动的因素,还没有考虑资源储备总量的巨大增长等其它因素,使得前世的“资源约束”,少了非常多。
  这也让李思华一直深感责任重大,那么好的条件,如果做得还不如前世,那简直是对民族犯罪。
  李思华的这一番“奇谈怪论”,可把经济学家们听傻了,从来没有想到会有人从这样的角度分析经济,这肯定不是什么“正统经济学”,但你别说,细细想象,这番逻辑也是很坚实的,用来解释新中国现在的经济发展,却很让人信服。薛幕乔由此想到李总理一直在说的独立的“中国经济学”,暗暗点了一下头。
  李思华又问赵云腾:“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东北的城市群,相对东部的城市群有什么特点?”
  赵云腾又仔细想了想:“东北原来除了几个大城市,因为人口总规模比较小,所以以前的城市人口比较少。现在的城市,大部分都是随着移民新发展的。而东部的城市,大多数都有历史根基,源远流长,人口密集,大多数以旧城改造和发展为主。”
  李思华不置可否,又问他:“东北这些随着移民而发展的新城市,又体现了什么特点呢?”
  这可把赵云腾问住了,他根本没有研究这么深,只好承认自己不知道。
  李思华转向几位经济学家,说道:
  “当初东北大区新城市的发展,我是让计委,尝试性地贯彻了“标准化城市”的意图,东北这些新城市的人口规模和层级设置,都是基本标准化的。”
  经济学家们都仔细听着,薛幕乔是知道这件事的,不过其它几位对此就很陌生。李思华继续说道:
  “从国家顶层的角度,可以发现,那些大城市、中心城市,其实无需国家再投入很大的资源,他们本身就有巨大的资源汇聚能力,来发展自己。例如沪苏市,需要中央重点投入吗?不需要。无数的央企,甚至是民间资本,现在开始还有海外资本,他们的很多项目,需要投资的时候,自然就会想到沪苏市或者类似的平津市等大城市,这是因为大城市人才和配套等方面的优势。这样的大城市或者说中心城市,除了几个直辖市以外,很多省份的省城,至少在其省境内,也具备同样的优势。”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