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54节
由于二战期间关于犹太人的协议,所以缪勒与中国的相关机构很熟,中国几乎从德国带走了近200万的犹太人,还是得到了元首的批准。这些事情当然要与缪勒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缪勒也得到了中国人不少的好处,有些特殊人员,当然是需要他亲自批准的。
金武怠沉静地说道:“唐先生受到我国李思华总理的亲自指示,愿意向一部分德国人,提供一个拯救的机会。”
缪勒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向前倾盯着金武怠,说道:“说来听听。”
缪勒此时心理上很有震撼。说来奇怪,缪勒一向以心狠手辣著称,可他却不是一个真正的纳粹。当年一战后,这个原来的飞行员到慕尼黑警局当了警察,在此期间,不管是对共产党还是纳粹党的各种社会活动,他都没有客气,经常大打出手加以镇压。
不过因为他非常擅长搞情报,在当警察时就建立了自己的私人情报网,以搜集线索和协助破案。创立盖世太保的海德里希看中了他的特长,不计前嫌,把缪勒招入麾下,直接给了他党卫队二级突击大队长 (少校)的职务,从那以后,缪勒就飞黄腾达,现在已经是党卫队的总队长(中将)。
这样的一个人,其本质就是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完全没有给纳粹殉葬的“忠诚”,在这个时候,已经在积极地考虑自己的退路,因为屠杀犹太人,他只能是考虑逃亡。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当然对金武怠的建议很有兴趣。
而且金武怠提到了李思华,他当然至少这一位是什么人物,这说明中国人的建议非常认真,不是开玩笑的。
金武怠继续说道:“按照我国做出的判断,德国在1946年年中失败的几率,已经高达90%以上。”
缪勒不动声色。金武怠看到他的反应,反而放下了心,如果是那种忠诚的纳粹,这个时候要跳起来了吧。他继续说道:
“对于我国来说,德国的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是很有价值的资源。如果缪勒先生以及您的伙伴,能为中国提供这样的资源,唐先生保证,未来你们可以在中国生活,保证在中国可以受聘于能够发挥你们所长的机构,或者从中国去任何一个你们想去的地方。当然,对你们的报酬是必不可少的。”
缪勒一仰头,原来是这样!中国人看中的,是德国的科技!他很容易判断这个中国人说的是实话,对于中国而言,德国的价值,确实就只剩下科技人员和科技成果了。
这个交易可以做!除了他自己的权力,他还有一些同样愿意摆脱困境的“朋友”,他们现在急于要从纳粹这辆破车上跳下来,可又担心被摔死。多数人计划逃亡南美,中国是个共产国家,不过他们允许私人企业,不像苏联那样“极权”,至少可以是一个选项,最关键的,中国是一个超大型国家,美国和苏联也不能拿他们怎么样,那里对德国人来说,肯定是最安全的。至少先待个几年,风声小了,再去其它地方也不错。
缪勒问道:“你们要求的细节是什么?”
金武怠内心一阵激动,缪勒的这种询问,本身就代表他内心的同意。他从包里取出一份名单,密密麻麻包括数千人,递给了缪勒,说道:“主要就是这些人,至少1/4。”然后他又说道:“我们非常希望,获得维尔纳冯布劳恩、维尔纳海森堡和赫尔穆特瓦尔特这三人。”
缪勒皱了皱眉头,这可不容易,他们是德国科学家中大名鼎鼎的人物。
他又问金武怠:“撤退的计划呢?”
金武怠回到:“只能是冒点险了,想办法陆路送他们去土耳其或者意大利,我们可以船运通过地中海接他们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然后去中国。”
缪勒又点了点头,现在德国都快被封死了,也没有什么别的更好的路径。他站起来对金武怠说道:“我需要和朋友们讨论一下,我会联系你的。”
金武怠站起身来,向缪勒告辞。德国人才的转运计划,可以全面启动了。不过,中国当然不会只找缪勒一个人,而是几十位高官,准备组织的,是一个输送网络。
好在由于中国与英国建交,现在与非洲和中东的贸易,开始通过印度洋试探性地展开了,除了对美贸易外,印度洋应该算是中国第二个远洋航运的尝试之地,包括对英贸易,也有所发展。战争期间的英国,也需要不少的物资,单单依靠美国也不够。
中国贸易到西欧的货船,自然最大的路径就是通过直布罗陀海峡,抵达地中海沿岸。现在这样的条件,就可以提供给“人才偷运”。
从1945年的11月开始,就有络绎不绝的德国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以各种理由失踪,他们在德国小组和盖世太保的不同安排下,在陆路艰苦地抵达地中海岸,然后被小船送上大船,藏在大船上通过直布罗陀海峡,然后绕道好望角,最终抵达中国。
这种“偷运”业务,一直持续到德国6月24日战备后的次月即7月。总共超过2000名德国纳粹科技人员被偷运出境,而缪勒等数百德国官员,也通过这种方式,消失在了德国失败的前夕。
维尔纳冯布劳恩和赫尔穆特瓦尔特,被缪勒等人成功地带出了德国,不过没有能够得到维尔纳海森堡,这个德国原子弹的负责人。但是也许这样的结果对中国更好,尤其是瓦尔特这个动力系统上的奇才,他是惊人的新型飞机推进器的发明者,对于中国此时发展的重点更为重要。
二战尚未结束,可是大国之间新的博弈,已经在逐渐展开。就在新中国行动的同时,英国和美国组织的“人才搜寻队”,很快也开始了作业,他们的首要目标,也是中国要求的三人,不过最终他们只得到了维尔纳海森堡。
在战后,其实英美都知道了中国的行动,毕竟当时告诉了不少德国人。不过木已成舟,他们也无可奈何。当然在未来双方敌对的时候,就会把老账翻出来,说中国保护纳粹和劫掠德国的人才。呵呵,历史总是可以打扮的,关键看怎么利用而已。
第243章 大国博弈与新雅尔塔会议
1946年3月19日,美国华盛顿白宫总统办公室,总统杜鲁门正在思考着全球的形势。
杜鲁门接替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后,美苏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这也影响到了对德国及其周边的争夺上。
总的来说,杜鲁门相比罗斯福,更加反共,因此他对苏联和中国的态度都比较强硬,中国是无所谓,已经履行了对美国的义务,消灭了日本本土法西斯势力,达成了自己的目的,接下来不过就是正常的贸易而已,而且在还清美国的50亿美元贷款前,也不怕美国搞贸易禁运。因为合约规定,中国以轻工业品和食品等还款,如果美国禁运就是美国先违约,而几十项技术在1944年到1945年内均已获得。
而且杜鲁门还不敢对新中国太强硬,因为中国才是现在核导弹上领先的国家。因此两国的关系平淡了下去,但基本还维持着正常的贸易关系,杜鲁门很少提到中国,他现在关心的是德国和澳洲。
杜鲁门反共的态度,对苏联的影响就很大,两国的关系,随着苏联打进了德国,并逐渐向柏林进攻,而变得冷淡和微妙。
杜鲁门认为美国必须对苏联采取坚定的态度,迫使苏联按照美国的要求继续合作。但苏联怎么可能同意?他们对美国担心无比。杜鲁门和丘吉尔追求的是,在苏联的周边构筑对共产主义的“防疫带”,但苏联由于二战的教训,追求的就是将“防疫带”变成苏联的“安全带”,双方的目标可谓南辕北辙。如果不是还没有打败德国,两边的关系早已转向负面。
苏联对于杜鲁门的态度,是苏军打到哪里,就在哪里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实际是就是苏联的附庸国,将它们作为苏联未来隔离西方的“安全带”,杜鲁门和丘吉尔痛切地认识到,现在欧洲战场,苏军700万人,美军350万人,而英军170多万人,盟军与苏军之间,谁能占领哪些地方,基本就决定了战后双方的阵线。冷战的思想,已经在丘吉尔那里成熟,而在杜鲁门这里发芽。
1946年3月13日,苏军攻克匈牙利布达佩达斯,从而打开了进攻德国本土的大门,3天后苏军开始进攻奥地利,由于英美盟军的动作较慢,杜鲁门不得不放弃了盟军抢先攻占柏林的之前打算,这让他有些郁闷,虽然可以安慰自己,进攻柏林,必然意味着大量的牺牲,让俄国佬去死吧,好过牺牲美国人的生命。
不过今天3月19日,他终于迎来了期待已久的好消息,美国的原子弹,终于试爆成功,他立即迫不及待地命令加速生产,考虑到欧洲白人的反应,他决定很快要向在澳洲盘踞的日本人,先使用这种“超级武器”。
对于澳洲的日本人,杜鲁门是恶心坏了。美军现在澳洲,包括澳新联军在内,已经接近400万人,其中陆军,就不得不增加到了250万人,可是如此巨大的兵力,也不能将这60万平方公里的大分水岭占领。美军已经想尽了一切办法,但是面对日军的山地丛林战,结果都是一样——美军的牺牲太惨重了,接近1年下来,美军与澳新联军的伤亡,几乎达到了50万人,其中美国人就超过了35万多,而打下来的,不过是大分水岭南部的一角。
现在有了原子弹,他终于看到了在澳洲胜利的曙光。不过现在原子弹实在是太昂贵了,他命令先造6枚,耗资居然就高达20亿美元。如果这6枚核弹不能让日本人屈服,那么就必须等待核弹工艺改进,将费用降下来,否则富裕的美国也用不起。
不过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至少是一个月后了,但这也使得他在接下来3月27日出席雅尔塔会议的时候,面对其它的三巨头,可以充满对美国的自信!否则对中国的毛泽东,没有原子弹撑腰的话,说话难免有点心虚,现在好了,至少美国和中国,是唯二的两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但是中国的利益在东方,而美国因此将在欧洲对苏联拥有一定的优势!
想到中国居然在美国之前研发出了原子弹,又让杜鲁门感到一阵烦闷。神秘的中国人,他们不是一向很落后的吗?居然在这个关键的领域,居然抢到了美国的前头,太不可思议了。当了总统后,他才知道,为了原子弹,美国付出了何等的代价,单单是科学家,就集中了一万多名,耗费的物资和金钱,更是空前的,中国怎么可能有如此资源?看起来,美国对于太平洋对岸的那个新兴的巨大国家,了解还是太少了。
这几年美国的注意力,一直都被第二次世界大战缠住了,尤其是欧洲战争,现在还有澳洲战争。对于中国的关注,就显得完全不够。实际上中国这几年,先占东南亚,又逼着苏联让出了外东北和外蒙,现在又吞并了日本,疆域面积高达1650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超过6亿人,而已经实现了初步工业化,其可畏可怖的程度,完全不逊于苏联,甚至比苏联更可怕。
好在虽然中国与苏联一样,都是共产主义国家,但他们是不可能联合起来的,两个相邻的大国,总是有很多矛盾冲突,他们彼此不可能信任。否则美国就该真的担心全球都被赤化了。这两个国家现在完全占领了“世界岛”,如果联合,那就是陆权的天下了。
想到马上要在苏联黑海克里木岛雅尔塔城举行的四巨头雅尔塔会议,杜鲁门的神色不由变得更严肃。
本来延续德黑兰会议,是三巨头的会议。但是现在雅尔塔会议已经不能像是以往的德黑兰会议一样,只讨论欧洲战场的事情。这一次的雅尔塔会议,讨论的是全球战后安排的事情,当然必须让中国参与,否则关于东方,三巨头还有什么可谈的呢?中国利用二战,利用原子弹,已经完全占领了东亚。
杜鲁门想到,英国实际上已经衰落,但美国需要在美国能够控制英法德国的前提下,复兴西欧,以对抗强大的苏联。另外重要的,当然就是处理与中国的关系,美国在亚洲和太平洋,已经找不到能利用来对抗中国的棋子,只能是自己直接处置。所以不能让中苏有任何关系彻底改善的可能性,他们要是变成“背靠背”,美国的压力就太大了。
在杜鲁门考虑美国对于战后的一连串安排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似乎都不能完全忽视中国,必须将之当成一个变量来考虑了。
中国,华京,毛泽东已经准备出发。
他不喜欢坐飞机,所以用火车专列,就必须提前出发。根据与苏联的协调,他的专列,会先到新疆阿拉山口,然后转轨到苏联的铁路上,再逐渐驶往莫斯科,然后与斯大林一起,到雅尔塔参加会议。
斯大林也想在雅尔塔会议之前,先与毛泽东一晤。对于邻国的这位伟大领袖,他还没有正式地打过交道,由于种种原因,两人都没有见过面。
斯大林希望与毛泽东“诚恳”地沟通一次,将中苏之间的关系稳定下来。在罗斯福去世之后,虽然苏军节节胜利,眼看就要打进柏林,取得苏联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但是斯大林知道,苏联的胜利,是付出了太大的惨重代价的,战后的苏联,其实底子很虚,眼看着资本主义的美国逐渐变脸,这让他内心很担心,会不会形成战前苏联东西两线都受敌的状况?不能重蹈覆辙啊。
他仍然对中国借势苏联的危机,夺取了外东北和外蒙等地的事情,痛恨无比,心中仍有着愤怒。但他早已冷静下来,尤其在中国首先掌握了原子弹之后,他已经很清楚,至少几十年之内,苏联是无法夺回这些地域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继续与中国保持敌对的态度,对于苏联没有好处,此时苏联号称有1200万军队,但他知道,失去了美国的支援之后,苏联是根本无力维持这样的军队规模的,国家牺牲了2000多万人,需要一个很长的康复期。而目前欧洲的变局,导致战后苏联可能与此前的盟友,很快变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峙局面,这必然让苏联的军事资源,还只能维持在西线。
按照总参谋部的估计,战后苏联在西线,必须保持250~300万左右的兵力,加上稳定国内,那就是约350~400万,东线因此最好能控制在100万之内,这样苏联450~500万军队,勉强养得起。再多的话,国家的康复,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所有斯大林已经在设想,与中国达成协议,共同在边境裁军,降低东线的“温度”,好让苏联在最近的几年,专心对付西方,让西方也稳定下来。
至于老账,当然是要等苏联强大以后再算,实际上斯大林内心已经隐隐约约地认知,新中国成长的速度并不逊于苏联,他此生拿回这些“领土”的机会,已经很小了,他现在只不过是还不愿意承认罢了。
斯大林的内心,燃烧着火焰——苏联的损失,必须尽快弥补。打下德国后,就要迅速用从德国搜刮的工业设备、财富和技术人员,以及其它德国附庸国的资源,来尽快地让苏联康复,这才能保障未来苏联的安全,也才能让苏联赶超美国,成为全球最强的国家!
毛泽东穿上为他特制的毛呢“中华立领”套装,准备出发。
一向简朴而不注重衣着的他,看上去有点不自在。旁边的李思华和周恩来等同志,感觉有点好笑,毛泽东这个人,多少年习惯了,穿不得好衣服。
该探讨的事情,政治局在之前的两天会议中,都已经详细地讨论过了。
按照李思华对政治局的汇报,这个雅尔塔4巨头会议,主要想干的,就是三件事情。
第一是战后分赃。不过主要是在欧洲,美国、英国与苏联之间,必须明确他们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哪些是“自由国家”,哪些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苏联是对抗德军的主力,而且肯定将占领整个东欧地区,因此东欧变成苏式社会主义的版图,已经没有疑问。不过在希腊等边缘地区,双方还有争吵来明确,由于美国有了原子弹,在这些地区,美国对于苏联的让步幅度是有限的。
他们的战后分账其实与中国无关,此时的中国,手还伸不到那么长。虽然对中东的石油很感兴趣,但是中间隔了个英属印度,而且中东此时完全是英国人的势力范围,只有美国人能伸手进去。战后的反殖民浪潮还没兴起,中国能做的事情是很有限的。
此时中国对于石油的态度,是暂时立足国内,由于疆域相对原时空,大致增加了70%,国内的石油储量其实也不少,储量相对原时空,起码是翻了2番,按照李思华给出的石油矿藏图,已经发现了大量的油田。只不过很多都是开采条件复杂,成本远比中东高而已。但是主要产量必须立足国内,所以石油的国策,就是以自我开采为主,以战后中东进口石油为辅。
因此国内对石油开采技术发展的重视,更甚于扩大石油储量。现在基本克服了陆地所有非超深油田的开采技术,也已经能熟练地进行近海油田的开采。近海油田的开采技术是在三十年代开始发展的,当时的缅华和西华,就一直跟踪相关科技的发展,到四十年代,美国和苏联都已经大规模地开采近海油田,新中国也顺势完全掌握了近海油田的开采技术。
所以不贪婪于石油,这个时候的中国真的对于美英苏的欧洲分赃没有什么想法,只不过看看能够拓展正常的贸易,为国内的工业产品尤其是轻工产品和已经发展起来的食品工业,找一个海外欧洲市场而已。
毛泽东出席谈判的重点,当然是后面的第二和第三件事情。
第二件大事,就是筹备联合国,美、英、苏、中是毫无疑问的联合国创始四大国,但美国和英国必然会推举重生的法国来形成五大国,这样三个资本主义国家对两个社会主义国家,他们才会比较放心。政治局不打算反对,这是卖戴高乐法国一个面子,何况戴高乐这个人,有着很强的法国民族情绪,又不是美国和英国的走狗,对中国没有什么坏处,还有利于开拓未来欧洲必然以法国—德国为轴心的西欧经贸中心。
联合国有个不利之处,那就是中国是单独一国,不像美国和苏联有一大帮小弟,所以必须坚持作为五大国的一票否决权,未来中国再在非洲等“中间地带”和发展中国家中,发展联合国内的盟友。
所以按照毛泽东的说法,现在也是“三个世界”,美国带领的西方资本主义第一世界;苏联带领的东欧社会主义第二世界;未来要发展中国带领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
当然,中国也不会对联合国期望多高,这就是几大国操纵国际舆论的“和平战场”而已,联合国之前不也有“国际联盟”,结果有毛用?日本侵华国联有用吗?世界大战国联有用吗?
第三件大事,在李思华提出之前,是被多数政治局委员忽略的。那就是美国已经在筹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西方最高等级层次的金融体系。也会在这次雅尔塔会议中提出来。
对李思华而言,这才是对中国而言真正的大事件。美国通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然后再建立布雷顿森林金融体系,从而彻底地建立了数十年的美元霸权,而且现在这个霸权中国还很难阻扰,因为美国此时握有的黄金储备,超过全球的2/3,而且李思华还知道,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由于西方各国将自己的部分黄金储备运往美国,使得美国的黄金储备,达到了全球的75%左右,四分天下有其三。
这些年,为了提升国内的资本投入,新中国并没有储备多少黄金,大多数都用来换取工业设备、军工科技和战略物资了。所以相对美国,现在就是“此诚不可与之争锋”的阶段。
美国肯定会拉拢苏联和中国,加入这个国际金融体系。因为核心的原则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如果苏联和中国加入,那美元就直接成为全球唯一的储备货币,美元可以对全球收取铸币税,而且可以通过美元影响苏联和中国。
原时空美国也是试图拉拢苏联,在苏联拒绝后才发动了冷战。苏联当然知道美国的企图,怎么可能答应呢?当然是拉上自己的东欧小弟们,另外搞一个系统。后来的苏联经济上“经互会”对“欧共体+美国”,军事上“华约”对欧美“北约”,就是由此发轫。
那么新中国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原时空中国在一段时间内,是拼命想加入世界银行和imf(国际货币经济组织),那是为了获得西方资本,同时人民币相当于已经加入了美元圈,当然要在圈内,尽量争取自己的份额。直到后来与美国开始脱钩,态度才转向建立自己的系统。
在新时空,既然从货币到经济上,都已经确认了“内循环”的大原则,那就要在美苏两强之外,另立第三个山头,所以肯定不会加入世界银行和imf,更不会参与这种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大循环。
但是按照“缓称王”的原则,我们不会像苏联那样僵硬,早已定下的策略是,以第一岛链作为“自由贸易之弧”,实际上就是以日本、台湾、沪苏直辖市、平津直辖市、东港直辖市、海南、新加坡直辖市,打造一组与西方和其它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这一组区域,无可避免在国际贸易上必须使用美元作为贸易货币。
这个策略主要是考虑两方面,与西方和其它国家的一定贸易(例如占全国比例10%左右)是有利于国家发展的;另外就是让美国有着幻想,暂时稳定中美关系,让国家在十年之内,有着发展上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然,毛泽东的重任,还包括与斯大林的谈判,中苏边境需要稳定下来,否则双方大军临境,对双方都很不利,最好能达成协议,双边裁军。
这一次的雅尔塔会议,毛泽东的压力不小,陈毅和宋长彩副总理,以及财政部长陈云,都会随团。
第244章 四巨头与二战落幕
毛泽东走出雅尔塔的会址里瓦几亚宫,打量着周围的景色。
里瓦几亚宫是原来沙皇的夏宫,这是一座环境幽雅的乳白色皇家庄园。开阔的草坪、远处隐约可见的黑海海岸,十几摄氏度凉爽的天气,以及清新的空气,让毛泽东的精神一下子放松了很多,从刚才的唇枪舌剑中解脱出来。
欣赏了一会美丽的景色,毛泽东想雅尔塔这个小城不愧是苏联著名的旅游胜地,一百多年来无数俄罗斯贵族在这里建立了庄园,用来度假。听说苏联高层也经常来这里度假。
按照资料,这里原来是希腊海员建立的雅尔塔城,很长时间这里是希腊人的地盘,但现在主要的居民早已是俄罗斯人,这就是历史呀。
毛泽东将思绪收回,又想起了刚才的谈判。他现在明白,为什么李思华那么讨厌英国的那个丘胖子了,无能自大之辈!还以为是大英帝国、欧洲白人殖民世界的时代呢,语言不断挑衅,对新中国的根本态度还是藐视的,真是可笑,他不是不知道新中国的强大,而是那种白人贵族在这几百年积累起来的傲慢,本质上就认为白人相比有色人种高人一等,还想着对中国居高临下,真是扯淡!
此人毫无自知之明,在他的领导下,英国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殖民遗产,实际上在与会的四国之中,未来英国必然是最弱的,最终必然会跌回其作为小岛国家的本质,却还是一副帝国主义老大的姿态,我看那个杜鲁门,对他的态度也有些不以为然。
毛泽东慢慢地踱步,他对于迄今为止的进展,还是满意的。
尤其是与斯大林的谈判,双方非常坦诚,取得了良好的结果。
毛泽东的态度很明确,中苏之间在1941年的条约中,已经完全明确了中苏边境,双方已经没有历史遗留问题,所以两国完全可以友好相处,中国的态度是明确的,在条约签署后苏联最艰难的阶段,中国也没有在边境搞小动作,今后也不会。中苏关系如何发展,取决于苏联的态度,中国现在边境地区保持庞大的兵的力,就是因为对苏联在打败德国之后的态度不清楚,如果苏联将在西线庞大的兵力东调,那么中国自然需要保持庞大兵力以让两国边境平衡。
斯大林也很直接,他的说法是,如果说苏联高层对于1941年中苏条约没有愤怒,那是自欺欺人,苏联认为中国当时是借势压人,利用了苏联最脆弱的时刻,攫取了自身的利益。但是历史是扯不清楚的,过去的事情都过去了,两国需要往前看。
中苏都是社会主义大国,两党有着共同的信仰,这是两国能够克服过去的恩怨,和平共处的基础。苏联不会将西线的大兵力转移东方,因为苏联在战后,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欧洲与意识形态对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们,必然是有对峙的,苏联作为欧洲为主的国家,战略方向肯定是继续以欧洲为主,因此不会威胁中国。
正以为苏联的主要战略方向在西线,因此对于东线中国军队的庞大规模,深感压力,两国既然战略方向不同,实际上已经完全没有冲突的必要,在两国边境各自保持庞大的兵力,对双方都不利。
两人思想上的思路是一致的,因此达成共识就很快。双方很快议定,二战结束后,双方在边境的兵力,各自应该控制在100万人之内,在雅尔塔会议后双方完成协议,即开始在边境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