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45节
这就造成了澳大利亚兵力上配备的失衡,例如澳洲的空军实力,并不逊于日军此时的10艘重型航母上的超过500架战机,但问题是,日海军航空兵是集中的一个拳头,而澳大利亚则被迫分散,其800余架战机,此时有500多架在悉尼到墨尔本一线,在其它地方可用的,不过是300架左右。
这就使得日军的登陆变得非常轻松,3个小港口,除了布里斯班还有激烈的抵抗外,其余两个根本没有多少守卫部队。而布里斯班也没有能抵抗多久,实际上,那里的澳军几乎是新兵,战争刚刚爆发2个多月,能有多少训练?在空中优势导致的轰炸下,就几乎溃散,接下来大量日军登陆,布里斯班的抵抗很快结束,整个过程不到3个小时,澳洲其它地区都来不及支援。
占领这3个港口后,日军迅速向南部推进,但并没有太过突进,他们要等待大部队登陆。在布里斯班南下不到百公里的地方,日军选择有利地形,开始修筑野战工事,他们要先扛住澳军的反击。
接下来的十多天,对于双方就变成了“生死时速”。澳大利亚的兵力并不少,利用最近的2个多月时间,他们名义上,从不到10万军队,扩张到了超过80万军队。在得知日军在北面登陆后,澳军高层也立即知道了,这是国家巨大的危险,超过50万部队,开始向布里斯班前线集合,他们要尽快反击,将日军赶下海去。
澳洲的公路体系很好,因此50万军队的集结,不过是一天多的时间,在5月27日,澳军就开始组织小规模地反击,而到28日,澳军就开始能够组织大规模的反击。
此时,日军在前线不过集中了10万出头的兵力,有着巨大的规模劣势,一度形势非常危急!澳军新兵虽然缺乏经验和军事训练,但毕竟是保家卫国,士气很高,很多人不畏牺牲,让日军的压力空前的大。
澳军的空军也集中开始轰炸日军,而日军舰载机提供的支持是有限的,在空中劣势下,前线日军可谓是血流成河,但是坚忍不退。他们在路上,已经知道了大计划,知道这是日本“最后的机会”,皇国存亡,就靠他们的牺牲苦战了。
两只士气都很高的军队,就这样地拼死厮杀,日军的阵地几度动摇,但源源不断登陆部队的补充,让他们终究坚持了下来。而运输舰送来的一些陆军航空兵战机,在布里斯班机场等地方完成重新组装调试,终于在5月31日开始,可以向前线提供一些支持。
澳军的拼死反扑,终究被日军接了下来,随着日军通过7天左右的时间,将绝大部分日军送上澳大利亚之后,转折点随之而来。
日军总指挥官阿南惟几,与部下山下奉文等商量后,决定了一个反包围的策略。
日军参谋部很清楚,他们具备一个潜在的优势,就是澳军到现在为止,应该还不知道日本出动陆军的规模,他们能够判断日军至少动员了几十万军队,但很难猜想到居然有120万这样的巨大规模。因此,就可以利用这个优势让澳军误判。
在正面战场,日军集中了40多万部队与澳军对攻后,没有继续增兵,目的是制造澳军的错觉,即日军登陆部队的主力,就是这么多人,澳军仍有机会将日军赶下海去。
而其它的日军,则分兵利用夜色掩护,从侧翼急行军绕过澳军阵地,准备到澳军后方,切断其补给线,并实现与正面阵线日军对澳军南北夹击,一举击败澳军主力。
澳军的侦察机还是在天刚刚明亮的时候,就发现了侧翼包抄的日军大部队,这让澳军大惊失色。实际上日军步兵的行军能力是单日40km,一个夜晚也不过走了十七八公里,还谈不上实现了对澳军的包抄,基本是与澳军平行而已。如果澳军利用卡车撤兵,还是能够跑出去的。
但是!主要都是新兵组成的澳军,一旦开始撤退,澳军将领深知就有可能一泻千里,正面日军一定会击破留下的阻击部队,他们陆军航空兵的攻击,已经变得规模越来越大,澳大利亚空军已经逐渐抵挡不住。
说白了,澳军已经被日军“黏住”了,撤退谈何容易?
澳军二战最出名的将领伯里曼弗兰克霍顿,此时在中东为英国效命,因此担任澳军指挥官的是托马斯.布莱梅,在原时空他后来成为澳大利亚二战唯一的元帅。
他在澳军中的威信算是很高,但此时也是一身的冷汗,国家命运就在他的选择之中!
最后,他艰难地选择了抽调部分澳军,去攻击侧翼包抄中的日军,因为不能撤退、无法撤退。他只能赌澳军能够挡住包抄的日军。在他想来,日军主力还是在正面战场,包抄的日军只可能是规模有限的,因此他抽出10万多的澳军,向包抄日军进攻。
这就形成了联结在一起,但又是两个战场,正面和侧翼。问题是日军的兵力太多了,布莱梅发现日军越打越多,又有新的日军集团,超越了侧翼战场,向着后方继续包抄。
布莱梅绝望地发现,日军的规模远远超过他的判断,更重要的是远远超过了澳军的规模,相对日军,澳军还缺乏军事经验,太多的新兵,使得战术组织很困难,这样的战斗,日军开始占据上风。
打到6月5日,澳军50万集团,基本陷入了日军百万大军的进攻中,日军剩余的兵力,也切断了澳大利亚从悉尼继续支援布里斯班前线的路线。
澳军已经被日军分割成几块,而在日军越来越强的陆军航空兵的打击下,澳洲空军已经所剩无几,让澳军陷入了日军的连续轰炸扫射之下,这使得他们坚持阵地战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弹药越来越少,他们不是在自己选择的有储备的防线,而是赶来试图将日军赶下海的,双方都是临时阵地。
6月12日,为了澳军余部的性命,布莱梅被迫宣布投降,此时澳军的人数仍然很多,不小于30万。但是士气已经消退,失败是无可避免的了。
布莱梅自己无法接受,自杀了。其余的澳军全部放下武器,沮丧地向日军投降,山下奉文这个时候笑了,这是多好的劳动力呀!
到6月15日,日军已经攻克麦觉理港,18日,日军就已经兵临澳大利亚最后的防线——悉尼-蓝山防线!
澳大利亚早已全国动员,可是军队不是短期之内就变得出来的,急促之下武装的,其实不过是民兵,与正规军是无法相比的。
澳大利亚这种白人心态下的国家,自然在彻底失败前,是不会考虑向日本投降的,他们将剩余可抽调的20万军队,以及几十万民兵都派往这条防线,并准备在悉尼打巷战。
可是打巷战也是要基础的,澳洲的重要城市,可不是苏联那种内地城市,而是几乎都临海,在失去了空中优势之后,日海军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接近港口,用大炮来攻击城市。
日军此时的陆军航空兵,通过不断的运输,已经增加到了1000多架,澳洲的天空已经暂时被日军统治,因此悉尼就遭到了疯狂的炮击,被日军侦察到的重要阵地,几乎都会招来舰炮的精准攻击。
澳军的主力已经在布里斯班之战中损失,剩下的军队和民兵,终究很难短期就适应这样高强度的攻击,整个悉尼-蓝山防线,也不过抵御了日军5天的时间。
6月24日,在这个最后的澳军集团崩溃之后,澳大利亚就真的裸奔了,已经组织不起来规模性的军队了,接下去的,就是游击战略了,政府只能是分发武器,并且选择澳军和情报机构的基层人员,让他们分头组织游击队,保持对日军的袭击,试图将澳大利亚变成日军的死亡之海,一直等到美军未来的大反攻!
在两次会战,基本消灭了澳大利亚的正规军后,日军就开始疯狂地占领城市,尤其是堪培拉和墨尔本这些重要的城市,澳洲的精华,不管是财富、工业还是其它资源,都集中在这些城市中!需要抓紧时间掠夺!
澳洲的富裕是远远超过贫瘠的日本的,有些军官看到这些富裕的城市眼红,建议日本的移民,应该进驻这些城市,消化变成日本自己的实力!
但无论是杉山元,还是石原莞尔等人,都深知美国实力的可畏可怖,澳洲这些城市都在沿海,到时候是很难防御美国强大的海军和航空兵的。这些城市不是不可以利用,但无论如何,首要的还是建立起大分水岭的日本复兴基地,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在美国未来的大反攻中,坚持住这个新日本。
于是,日军的计划不变,移民中除了选择部分作为“维持队”,帮助日军维持澳洲城市的秩序,对付游击队的打击外。主要还是运进大分水岭,建设山区基地,尽快将在澳洲海岸掠夺的大部分财富和工业基础,都在大分水岭重建!
不仅是在澳洲掠夺的部分,很多日本的精华工厂,也将在未来半年左右的时间,海运澳洲,在大分水岭择地重建。
而移民到来后,就开始疯狂地建设大分水岭,石原莞尔计划将这个6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不仅建设大量的山洞和谷地工厂,用到处的隧道和山区小道联结,开垦所有可用的零碎耕地,从而形成一个空前的山区大阵地,各个节点之间要形成多维度的联结,彼此支援,整个日军100多万部队,以及大量的移民,都要变成山地战的专家!
空前的日本大移民,终于开始!原时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新时空这里已经变得面目全非。
第229章 日本大移民和大分水岭基地
1942年的6月底,日军开始在澳洲疯狂地掠夺粮食。
每年5月底到6月,正是澳洲最重要的一类粮食——冬小麦的收获季节(除了冬小麦外,二类是大麦和燕麦),日军攻占澳洲的这个时刻,正巧可以得到大量的小麦,正好为日本大移民提供充足的食物。
此时澳洲冬小麦的年产量,大约是250百万蒲式耳(1蒲式耳等于27.216公斤)左右,即相当于680万吨或者说136亿斤。如果日军抢到了大部分的粮食,就能保证每个移民至少几百斤小麦的粮食,这足够他们食用一整年的。
更何况,澳洲大量饲养的牛和羊,更能提供大量的肉食,日本简直是“鸟枪换炮”了。这真的就是“澳洲跌倒,日本吃饱”。所以趁着季节抢粮,就成了日军首要的头等大事。
就在日军抢粮的同时,日本占领澳洲的消息,让除了中国以外,全世界的大国们,都目瞪口呆。
最受冲击的当然是美国和英国。
美国在对日宣战后,即开始筹划以澳洲为美军的反攻基地,但是万万没有想到,日军在偷袭珍珠港开启太平洋战争后,从3月初到初6月底,短短4个月,不仅占领了菲律宾和荷属东印度,还击败了号称近“百万”的澳大利亚军队,占领了澳大利亚!
这就使得美军在太平洋上,完全缺乏大型的前进基地,最近的主要基地,就变成了夏威夷这个群岛。这意味着美军接下来打击日军的物资乃至人员,几乎全部要通过万里迢迢的海运,单单是成本之高,就让美军高层们感到非常棘手。
本来有澳大利亚在手,至少粮食和肉食,是不用大量运输的,而且澳洲有工业基础,很多弹药补给、舰船和飞机维修等等,都可以在澳洲进行,但现在都不可能了,这简直是太糟糕了。
但是绝不能让日本在澳洲站稳脚跟,要是给了日本几年时间,让日本彻底消化了澳洲的工业,以澳洲丰富的铁矿和煤矿,结合荷属东印度的油气,日本的造船,不就跟美国一样了?那不就意味着美国在太平洋上的海军霸权,至少去掉了一半?
绝不能让这种情况发生!再困难也要打!美国对打垮日本的重视度,空前上升,此前先重点欧洲战场,在顾及欧洲战场的前提下,再以次要资源和军队来对付日军的构想,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不得不采取两个战场“均衡对待”的立场,虽然不可能将重心从欧洲转到太平洋,但对日本的军事战备资源,也开始以比以前大得多的比例,向太平洋倾斜。
美国高层有了定论,对于在太平洋和澳大利亚上肆虐的日本,越晚打垮它,就需要付出越多的代价。
然而军事准备是需要时间的,美国其实不太可能从大西洋转移多少海军兵力过来,那会引起盟国的激烈反应,一个萝卜一个坑,大西洋的海军都是有重要用途的,对于德国人一点都不能放松。
没有办法放松啊,由于相比原时空美国推迟了4个月加入盟国,苏联的坑就比较大,缺乏原料的他们虽然
在1941年打赢了莫斯科保卫战,但在眼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非常艰难,德军一向弱势的情报,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变得精准了起来,苏军有两个集团军招致了重大损失,使得斯大林格勒被围攻的态势没有丝毫改变。
英国的态势也不利,1942年5月26日,在北非战场,隆美尔调集3个德军师和2个意大利师,击溃了英军南线的2个旅,打到英军第7装甲师师部,俘虏英军将领梅塞。6月13日,隆美尔的德军又一次逼近托布鲁克,防守托布鲁克的英军于1942年6月21日投降。
所以美军在大西洋一点都不能松懈,这个时候怎么可能从大西洋大量抽调兵力呢?
只能是依靠军工生产“胜利计划”的产能,按照目前的计划,至少还要4个月,美军才能组织起包括10艘航母在内的新的大舰队,目前日海军在太平洋有10艘重型航母,而美海军已经失去了可靠的基地,舰队的实力不强的话,过去送菜吗?
过去的4个月,美国刚刚将工业从民用转向军工,确实产能开始爆增,但总是需要足够的时间的。能够在被日海军消灭后7个月就重建舰队,天下仅此一家,而且这还是初期,按照胜利计划,今后每个月都能生产2~3艘航母。
最后美海军定下了新计划,那就是3个月后即10月初,派出新的太平洋舰队,如果还未能达到足够匹敌日海军的实力,那就边打边补充。美国可不相信日本人几个月的时间,就能在澳大利亚玩出花来,无非就是将防御阵地修筑得更坚实。但当初澳洲防备日本时的弱点——海岸线过长,随处可以登陆,也是未来日本防御美军的同样弱点。
占领澳洲,日本举国狂欢,这几年来日本在侵华战争中失去的锐气,仿佛又回来了。只有少数的高层例如石原等人,才知道这口气有多么虚弱。
山本非常着急,从4月起,就不断催促日本内阁准备好第一批移民,并建立好不断移民的机制,他深知以美国的实力,重建大舰队的时间会很短,日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
日本内阁此时对于大计划的态度是空前一致的,旧官僚们也没有在这个事情上拖延,关系日本国运,每个家伙都是重视的,只是那种旧机构自身的“自然拖沓”而已。
日本工商大臣岸信介,在组织移民上起到了重大作用,作为当初的“满洲五大臣”中负责实业和工商的人物,他长期积累了“统治经济”的经验,说到底,其实就是日本特色的计划经济、强制经济。因此按照他的那一套,以及在他手下当初东北殖民机构的那些熟悉统治经济的官员,使得他部门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其它部门,以至于后来首相近卫干脆任命他担任移民总负责人,授权协调和调动日本本土的资源,并联络财界。
在岸信介出任负责人后,日本移民的组织、条理和速度确实开始迅速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7月15日,第一批移民超过400万人,就从日本本土出发,大约20~25天一轮,总的移民计划是疯狂的4000万人!计划在7个月内完成。这个计划,完全是按照山本五十六承诺的“一年”海运安全时间来倒推的,这就是计划经济的特点。
这个计划,其实就是将日本分为两个,旧日本留下不到3000万人,一旦未来日本失败,是争取其民族存续,是“乞活”;而派到澳洲的4000万人,则是争取日本转换国基重生的“新日本”,是“搏命”。
日本也很清楚,无论是美国、还是英国,都不会允许日本在澳洲活下来变成新日本,所以这里可能会有覆灭的危险,如果发生最糟的情况,那么旧日本无论是向美国还是中国投降,都要争取让日本民族活下去,无论如何的卑躬屈漆都无所谓,只要能活。
在这个计划中,日本那些上层建筑的家庭,也几乎都是一分为二,一部分人留在旧日本,而另一部分人则去新日本,无论哪一支活下来,都算是家族传承下去了。就算是天皇的家族,裕仁也狠心将年仅9岁的皇太子明仁,送到新日本,以之构成新日本的“道统”和统治核心。
得到了裕仁和近卫青睐的岸信介,被许诺出任新日本的首相,这让他更加干劲十足,拼了命地组织大移民行动。
日本在太平洋的军事行动以及大移民行动的细节情报,被源源不断地送到李思华的案头,除了高仓健三郎,从西华时代起类似的间谍安排就很多,因此关于日本的情报是很充分的。
看到日本大移民行动的细节,李思华很有感慨。
日本的决心超过了她此前最乐观的预计,本来她预计日本能够移民1000到2000万,具备独立在澳洲存在的潜力,就是最多了。她的考虑是日本不会放弃以本土为基,对澳洲只是分割子体,进行尝试。
但现在看来,这根本不是“分割子体”,而是“克隆人体”了,完全是想建构一个新的日本,日本的野心和疯狂,不能不让人目瞪口呆,这个民族一旦找到“机会”,其贪婪和坚决要走到尽头的精神,确实是其它民族都没有的,这大概就是日本民族两千年身处几个危险的小岛,融入基因的特性吧。
无论如何,她很满意,澳洲这个饵足够大、足够好,让日本拿出了最大的筹码,不惜动摇本土民族的存在。
她冷冷地想着,如果是二十年前,日本这么干,还真有成功的一些可能性,通过在澳洲与美国搏命,让美国牺牲上百万人,同时让美国发现不牺牲大几百万甚至千万美国人的性命,不动员倾国之力,无法消灭日本人,那日本就真的可能赢得在澳洲存在的机会。
但是!现在已经是什么阶段了?再有几年,就是原子弹的时代,美国发现常规战争不能彻底消灭“澳日”的时候,就会动用核武器。1945年左右的危险还不大,美国没有足够数量的核武器,但是到了1948年呢?
无论如何,从美国的立场,甚至是英国的立场和澳大利亚的立场,不可能与在澳洲的日本人共存。就算日本人投降澳大利亚,但要求在澳洲活下去,澳洲人敢吗?肯吗?按照日本人对占领地区残暴屠杀的不例外,她可不相信日本人会狗改了不吃屎。750万澳洲人,到时能活下来三四百万就不错了,这将是何等的深仇大恨?走出这一步,日本与盎格鲁之间,就是彻底的血仇了。
所以多数澳洲日本移民的下场,对李思华来说,已经可以预见。她不由得闭上了眼睛,想象着对由于日本侵略,多少年来悲惨死去的千万中华子民喃喃地说:“请你们再耐心地等待几年,盛大的祭奠正在准备,会有仇敌的千万血肉,作为对你们的祭礼,这将是对你们真正的超生。”这才是汉风大复仇的中华哲学,以仇敌的血肉,祭奠牺牲者,从而让民族的图腾升华!
对于李思华来说,所谓的“澳洲计划”,就是一次对日本,也对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甚至包括新西兰的完美复仇,让这些原时空和新时空的中华仇敌,去彼此拼命厮杀、死伤累累,各自不仅是财富的消耗,更是重大的人命牺牲。
中国也不是没有损失,例如澳洲的金矿,被迫提前出售,而几个铀矿,只能是暂时停止开采。
但现在看来,她可以安慰自己,至少计划的前半段,得到了完美的实现。
就在7月份,日军展开了对新西兰的攻击。日军的目的,并不是让新西兰彻底地成为新日本的一部分,能保住澳洲部分,就不错了。对新西兰主要是掠夺,掠夺新西兰的一切财富和工业,将其青壮全部拉到大分水岭作为奴隶劳工,加速大分水岭的建设,这样除了日本移民外,岸信介预估从澳新两国,可以得到200万以上的男性青壮劳工和童工,以及同等数量的青壮女子或童女,或者作为配种、或者作为军妓、或者作为适合女性劳作的奴隶劳工,例如纺织业。
至于剩下的新西兰,会配置部分日军,建设抵御美国进攻的基地。美国一定会试图全面重占新西兰,作为其反攻澳洲的大型军事和补给基地。所以日本会在新西兰执行彻底的“坚壁清野、焦土战略”,摧毁一切农田、工厂和城市,使得除了日本自己基地以外的新西兰领土,重新回到蛮荒。
难以想象的疯狂残忍日本澳新战略,开始加速执行。
除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人,此时最痛苦的,莫过于英国。
丘吉尔突然发现,英联邦在本土之外的真正三大支柱,除了加拿大外,澳洲和新西兰都崩溃了,英国的力量大大损失。
但是不仅如此,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调来欧洲的超过40万军队,此时已经完全没有心思继续欧洲战争,他们强烈要求返回本土作战,他们的家人和一切都在那里,而不是在该死的欧洲。
他试图让这两国军队留在欧洲和北非,可是这些军队的将领和士兵都已经疯狂了,这样的要求只能让他们变得仇视英国。
可是,一旦放他们离去,北非等地势必出现大的窟窿,德国人就可以缓过气来,对战争的进展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
但是他能如何办呢?如果不让这些军队走,说不定他们就会哗变了。他不知道,原时空日本有可能进攻澳洲,这些军队也想回去保护澳大利亚,他没有许可,导致澳洲和新西兰军队失去了对英国的信任,在美国介入下,很快投靠了美国人,抛弃了英国。
如果说原时空,他还可以用日本毕竟没有直接进攻澳洲和新西兰的理由,强迫这些军队留下来,作为英军的一部分,继续欧洲和北非战争。但在新时空根本就没有这个可能,人家都亡国了,个个心焦如焚,哪有继续为英国打仗的任何士气?
丘吉尔只能是痛苦地叹息,他不能不同意这些军队的撤离。他们将加入美国人为反攻澳洲和新西兰准备的太平洋战线。
本来在北非即将陷入困境的德国隆美尔军团,赢得了喘息的机会。本来在1942年的7月,德国和英国两军在北非的部队都已经打不下去,大家都筋疲力尽。但是英国对北非的补给能力远远超过了东线吃紧的德国。到8月份,新上任的英军统帅蒙哥马利的第八集团军,将会有两倍于德军的兵力和飞机,五倍于德军的坦克。这导致了原时空隆美尔在北非的最终失败。
可是现在少了澳新两军40万人,英国在各地的兵力都不敷使用,哪里能够向蒙哥马利提供原时空那样充足的兵力呢?所以最后的结果,就是英军在北非,仍然以防守埃及为核心,因为短期能够配给北非的兵力,最多是德军的1.2倍,飞机和坦克也只能达到1:1.2和1:1.8的比例,英军具备一定的优势,但要说击败隆美尔这头“沙漠之狐”,似乎还不足够。
所以此前英军计划的大反攻,即1942年10月,在北非的东线由英军发动阿拉曼战役,而在北非西线则由英美联军在西北非登陆。现在也不得不推迟,英军已经无力增兵,需要美军来增援。所以10月的计划,至少要推迟3个月以上。
欧洲东线的苏联,也不得不承受着比原时空更大的压力和损失。
就在这个7月份,德军集中了150万的兵力,正式开始围攻斯大林格勒(即伏尔加格勒)。这一战苏联无可退避,因为如果德军占领斯大林格勒,就意味着苏联会丢掉高加索油田,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苏联的石油供应有超过95%,是来自于高加索油田。所以丢了这里,苏联就几乎可以宣布战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