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40节
“作为文明古国历史传承数千年的我国,在历史研究上本来就具备巨大的优势,居然也有些人“言必称希腊”,历史学也拜倒在西方面前,实在是不知所谓,这不是所谓的开眼望世界,而是彻彻底底的下贱!”
李思华说到这里的时候,全场一阵嗡嗡声,场内一些“历史学家”脸色青一阵白一阵,太难堪了。他们知道从此之后,他们以往的那些仿西方“历史著作”,在国内恐怕擦屁股都嫌硬。
李思华继续指出:
“作为全世界唯一不曾断档的古文明和原住民,我们才应该是阐述人类历史的当仁不让的主角,我们民族活到了现在,一些后起的蛮族,哪有我们祖先记载的史料真实?西方现在拼命在树立自己对人类历史阐述的权威,甚至不惜史无前例地造假,而我们历史学界的一些人,居然在积极地打配合,说他们是猪脑子,都是侮辱了猪!为什么我们要清洗历史学界,因为忍无可忍!”
李思华尖刻的话让台下一片喧嚣,有人晕了过去,被抬出去了。
台下的史学家陈英阁、钱木、顾吉岗等人面面相觑,面色激动,他们不知道自己该说什么好,脑子里乱哄哄的,原来是因为这样!
李思华冷冷一笑,继续说道:
“所以新中国新时代,需要的是怎样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呢?需要的就是能够以中国为根基,以中华源流为主流的视角看世界,而不是卑躬屈漆于西方假学说的面前。”
“当然,古代和过去的中国历史研究有弱点。例如几乎都是故纸堆中的研究,缺乏对客观证据即考古和古迹遗迹的研究,这是因为过去陈旧的观念,也是因为普通的历史学家,缺乏挖掘古迹的资本和队伍,国家将在考古方面建立起完整的体系,不仅要考古,还要能够对古迹进行良好的保护。”
“我一直觉得,我国研究历史的人应该是最有自信的,祖先五千年以上的不间断的文明史,无数灿若星河的历史古迹,怎么可能没有自信呢?对比一下,西方那里都是最近千年才崛起的蛮族,他们的历史相比我们,可以说是极为薄弱和简陋。可就是这样,居然也有一些软骨头、慕洋犬,实在是可耻!”
台下一些青年学生代表听得热血沸腾——我们的历史学就应该是这样,站在人类文明传承的顶峰,俯瞰万族!
梅亦奇有点敬畏地看着台上的李思华,从哲学到历史,这是何等的重塑河山的气魄,是开创万古、一洗山河的心胸!他觉得她确实有资格瞧不起过去的文史哲领域,相比之下层次确实太低了呀,井底之蛙。
梅亦奇还注意到很多学者,以及那些青年学生眼中的光芒和野心,李思华是在鼓励中国的学人“开宗立派”,在新中国的新时代,建立起新的文学、历史和哲学传承,这是何等伟大的事业?难怪他们都那么激动了。
“以我为主,继往开往;一洗山河,重塑中华。”冯友蓝喃喃地说了几句,他的内心很激动。
第221章 日本始动与苏德战争前夕
这个年代并不是原时空二十一世界那样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聆听李思华讲话的经济学家们,还有那些文史哲方面的学者们,并不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进入新的最疯狂的一个时代。他们更不知道,李思华的心中,也燃烧着穿越以来最强烈的野心之火。
最不为人所知的是,日本最近几个月,内部上层建筑之间的争论,已经激烈到了何等程度。
自从1940年11月新中国启动对英法的东南亚会战,就吸引了日本上层建筑的高度关注,不,应该说是几乎全部的注意力。有人希望强大的英国和法国,能够给新中国一个教训;有人期望双方能够长期鏖战,彼此消耗,从而为日本带来新的契机;而有的日本人则是密切观察,英法在亚洲尤其是东亚,到底还有什么样的能力。
而当中国在1941年1月就结束了东南亚会战,完全在中南半岛驱逐了英法殖民势力,整个两个多月的过程,完全可以用“摧枯拉朽”来形容,很多原来对新中国忿忿不平的日本军官,看到了英法殖民军队的惨状,反而心平了,原来不是只有只日军打得惨,英国和法国现在也一样惨,大家在新中国面前都是矬子。
这就是人性,就像打架,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被大个子揍了,难免忿忿不平,而如果有几个人都被大个子揍了,就会觉得这是理所应当的,大家都倒霉了,反而心平了。
新中国在东南亚的成功,让日本上层建筑,嫉妒得有的人眼睛发绿,而有的人则因此兴奋得眼睛发红,他们都发现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法国已经完蛋了,而英国在东方的力量,不堪一击!
这两年多以来,日本的日子简直是地狱,一向忍耐度极高的日本农民,都暴动了好几次,农村有大批人饿死,因为食物都被政府夺走了,下层的士兵们几乎都是满怀愤恨,对于上层的不满与日俱增。
一旦失去了中国东北,土地资源过于贫瘠的事实就表征出来,日本人对土地的利用已经达到了极限,但仍然不能够控制饥荒,近七千万的人口规模就显得太大,而朝鲜和台湾殖民地只是两个小地方,并不能解决日本的问题。现在这两个殖民地也是暴动连连,因为盘剥太厉害了。
日本的上层建筑几乎都感到,自己坐在了火山口上,民众的怒火,必须有一个出口,否则焚烧的可能就是自己,大规模兵变的可能性,已经不是开玩笑了。百姓穷到卖儿卖女,大人小孩都陷入癫狂,必须把这股疯狂的劲头,尽快宣泄。
著名的豺狼参谋辻政信,就公开地对同事们说:“日本需要战争,哪怕战败也比现在要好,战败了大家也许还会生存下去,再不战就只有等死了。”
辻政信自从听说了石原莞尔的“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计划”后,就成了这个计划的积极支持者,他游说军内,一开始很少有人当真,但是这两年下来日本经济崩溃、百姓生活困苦到发狂,陆军军人的生活也变得非常困苦,就连一向奢华的海军士兵,现在也大不如前。
这就导致岛国小民那种民族性被激发了出来,一个民族在狭小的地方呆久了,自然会有征服其他地方的欲望——狭小的地域,造就了他们狭小的心态,使得他们认为,征服就是一切。
既然打不过新中国,征服东亚大陆已经成为泡影,那就转移方向,澳大利亚计划的吸引力,开始不断上升,就连最保守的军人,也开始觉得,至少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不成问题,那里有油气有橡胶,加上朝鲜的煤和铁,日本的弱点就弥补了很大一块。
当然,石原莞尔这类比较“清醒”的军人知道,日本不可能单独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能够腾挪的地域不够,尤其是美国人,就在边上的菲律宾,肯定会变脸。所以日本的战略,要么不打,坚决忍耐。要打,除了荷属东印度,还必须包括菲律宾以及全部太平洋岛屿,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目标——澳大利亚。
这就必须是倾国之战了,日本已经一败于新中国,如果二败于美国,日本能否存在都不一定了,可是如此忍耐下去,日本势必“自然”地沉沦,强大的海军,需要强大的国力来支撑,而现在,日本的国力,已经无力支撑海军强大下去。
要是失去了海军的保护,单单考虑到中国的报复,就会让所有日本人恐惧得难以想象,从新中国的风格看,他们的领导人,可不是那种讲究“以德报怨”的傻子,而是报复心极其强烈的,南京长江南北的两座镇倭塔还在呢,东北又添了2座。
赌吧,赌上国运,赌上一切,不在沉沦中爆发,就在失败中如樱花般凋谢。这种心态逐渐开始在日本上层,也在日本军队和国民中蔓延——与其痛苦地慢慢死去,还不如痛快地快快去死。
石原莞尔再次被启用,与海军的山本五十六大将,联合主持对太平洋战争的顶层规划,不管打还是不打,计划先做好总是对的。
新中国的东南亚会战,就像是让日本帝国这一堆干柴,触碰了一些火星,开始燃烧起来,接下来,苏德战争则让日本的“星星之火”,燃烧成为“决死”冒险的燎原大火。
1941年5月22日,苏联召开了军事上的最高决策会议——国防会议,重点就是讨论苏德战争的可能性。
应该说,苏联的军事情报质量,远远好过德国,这是当时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因此苏联情报机构,能够将德国下层渗透成筛子。在原时空,未来苏联还会将美国渗透成筛子,要不然其原子弹等的进程,就不会那么快。那个年代,尤其是知识分子,很多人愿意相信,苏联就是底层人民的地上天国,保卫苏联,就是保卫人民发展建设地上天国的希望。
然而,苏联也终究没能渗透德国和德军的高层,因此畅通的下层情报,反而让他们头疼,到底德军下一步的动向是什么?
德军对苏联的战备确实是在步步提升的,能够观察到德军在与苏联相邻的地域,不断增兵,例如罗马尼亚边境,现在至少有五十万以上的大军。如果说纳粹对苏联没有野心,在座的苏联高层,没有一个人会相信。
但是战略上,德国完全没有必要现在就发动对苏联的战争。他们对占领的西欧和中欧,还需要时间消化,尤其是对英国,还没有打垮英国,英国的全球力量,正在逐步整合,显然英国必须是德国的当务之急,现在发动对苏联的战争的话,就会陷入英国与苏联的两线作战,这也太愚蠢了,斯大林也好,多数苏联高层也好,都不敢相信已经在欧洲战争中证明了自己领导力的希特勒,最终会如此疯狂。
而且确实有事实证明——德军不断在挪威海岸增加兵力和空军部署,显然在准备对英国的登陆战事(原时空后来证明是德军的伪装),德国的解释也很有力——他们现在苏德边境的战备,是为了迷惑英国,使他们确信德国将进攻苏联。德国迄今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向苏联运送物资,一点都没有改变。更重要的是,德军此时(四五月份)正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使得德军往东线调兵,看上去也合情合理,不一定是针对苏联。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条约,并不仅仅是瓜分波兰,而且双方交换必要的物资,苏联提供德国石油、原材料和战略物资,德国提供苏联生产设备和科技,整个条约签署还不满两年,在大大得益的情况下,德国就要违背了吗?
在座的高层,只有朱可夫是强烈地认为德军肯定会进攻苏联,他并且建议立即提前由苏联发动对德国的进攻,先发制人。
朱可夫知道,1940年11月,苏联曾经向德国建议,苏联加入轴心国,其实就是苏联德国结盟,德国对结盟提出了苛刻的条件,在苏联修改德国条件,再次将新的建议送交德国后,德国迄今再也没有回复。从那的时候开始,朱可夫就认为苏德战争不可避免,所以他才要求干脆先发制人。
不用斯大林发言,朱可夫的意见就被其它高层驳斥了,开玩笑,就算德国要进攻,也不会马上开始,而此时的苏联红军,正好处于一个关键的过渡期,正在忙于改革组织,更新装备、更换领导、改进训练方法、修改防御计划。自己还没准备好,拿什么去进攻德国?
斯大林其实知道得更多,例如德国裔的间谍理查德佐尔格,已经报告了德军会在6月下旬,对苏联发起全面进攻,类似的情报还有几份,但是他实在难以相信,因为没有任何坚实的理由,支撑德国可能的行动。
他实在是不想战争马上发生,只要再有一年,苏联军队就将迈向巅峰,各种先进的兵器正在更新,例如t-34坦克,开始小规模地试用,而一代新的苏联军官,正在成长和成熟,军队的指挥在难堪的苏芬战争之后,正在加速改革,苏军军官的指挥水平,开始快速地提升。
德国实在是没有理由进攻苏联,苏联才是欧洲的第一工业大国,而且人口超过1.8亿,德国只有不到7000万人,只有苏联的1/3强。虽然德国占领了法国和欧洲其它地方,但这些地方满怀敌意,短期这里的人口,反而会牵制德军的兵力,而不是马上变成德军的助力。
德军现在面对的直接敌人,可是大英帝国,以前的世界霸主。虽然德军前期取得了对英国的节节胜利,但在不列颠空战中,也遭受了巨大损失,他们应该很清楚,英国不仅是只有本土的力量,英国人会从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印度,以及其它英联邦的自治领,动员起庞大的力量来进攻德国。
一旦德国对苏联开战,就意味着德国要同时对抗以前的全球霸主和欧洲第一工业大国,这是何等疯狂而愚蠢的行径!德国完全没有任何胜利的可能!
德国也应该知道,苏联并不是没有防御,1940年7月,苏联就制定了对德国的防御计划,从那以后,西线的苏军兵力快速增加,现在边境地区苏军就有5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而且苏联已经快速地将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有计划的迁到了乌拉尔山脉。
斯大林做出了最后的判断,德国不可能迅速进攻苏联,他们至少需要基本击败英国。不过苏联的军事建设,需要更加地加速进行。
他的内心实际上也有着侥幸心,只要再有一年,到1942年底,以苏联的工业和军事实力,单独就可以击败德国,那个时候,才是苏联对德国开战的好时机,他希望,德国能够让他的期望实现。
斯大林并不知道,由于此前糟糕的苏芬战争,让德国完全轻视了苏联的实力。德国人根据苏芬战争的结果判断,苏联的大清洗,让苏军成为了一只孱弱的军队,并不能发挥苏联的工业实力。希特勒和很多德国高层,现在对苏联的认知是这样的——对比德军在法国战役的优异表现,苏联只是一栋破房子,只要拍拍门板,整栋楼就会倒下。苏联的那些强大的工业数据,现在变成了根本不值得重视的背景板。
斯大林也搞忘了一点,那就是“胜利会让人冲昏头脑”,现在的德国人就是如此,他们发现,自己太强大了,几个月时间,就将欧洲的一切强国击败占领,就连强大的法国,也只抵挡了2个多月。相比之下,苏军去打一个300万人的小国芬兰,最后损失了几十万人,这样垃圾的军队,如何能是德军的对手呢?
如果没有苏芬战争,德国可能谨慎得多,例如当初德国人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双方坦克的生产能力。在德国全国一年只能生产1000辆坦克的时候,德国军官团参观了苏联的一个“红十月”拖拉机厂,这个厂的产量,就达到了一天22辆坦克,这意味着,如果这一个厂发挥全力,一年满负荷就可以生产7000辆以上的坦克,一个厂的产能是德国全国的7倍!当然这都是比较落后的轻型坦克,但这是工业力量上何等的差距!苏联相对德国,虽然没有质量,可是数量的优势太大了。
但随着欧洲战争的胜利,德国人的这些顾忌逐渐变成了过去。现在他们的想法是,苏联空有庞大的工业力量,但没有能够让这些工业力量真正发挥作用的强大军队,这正是德国最好的机会!一个一举击败苏联的机会!
即使是斯大林和希特勒这样的大国领导人,也总是倾向于高看自己、低看敌人,他们此后才会发现,自己大大低估了敌人,斯大林低估了德国的力量,而德国更是大大低估了苏联的力量。
苏联国防会议还讨论了东线,即中苏边境。
负责远东的大将,约瑟夫罗季诺维奇阿帕纳坚科,向国防会议汇报了远东的局势。他非常忧虑,因为新中国在边境地区的兵力,正在不断加强。
中国陆军主力的7个野战大兵团,现在除了负责西南和东南亚地域的七野、负责东部华北、华东、华南地域的二野、调到中原作为中央预备队的五野外,其余精锐的4个野战大兵团,一野、三野、四野、六野,几乎都集中到了中苏边境附近。东北是四野、蒙古边境是三野、西北是六野,而华北则是中央预备队一野。中国陆军已经发展到了520万左右的规模,而现在主要针对苏联的,就有4个野战兵团240万人,加上一些其它陆军部队,接近300万人的规模。
这样解放军在其北方的规模,已经是苏联在远东和后贝加尔两大军区等部队规模的两倍,在苏联前期加强之下,在两大军区的陆军总数,也不过是150万兵力。
而且中国陆军的军备水平非常不错,阿帕纳坚科认为其仍然在苏联远东军队之上,尤其是坦克装甲力量。他认为此时中国军的坦克部队,无疑是全世界现役部队中最先进的,他们是以接近重型的32吨中型猛虎坦克为主,而就算是前期在欧洲取得赫赫战功的德国坦克装甲部队,也主要还是以1号和2号轻型坦克为主,还没有赶上中国军队的水平。
目前苏联与猛虎坦克战力接近的t-34开始小规模使用,t-34也是32吨,使用76毫米坦克炮。但是目前远东2大军区都还没有,有限的装备,肯定是优先西线的。
而中国军的坦克装备规模已经很大,在其一野、三野和四野,都已经出现了坦克军的编制,这种坦克军,一个军就有3个坦克师,坦克总数达到1200多辆,攻击力非常强。每个坦克军还装备了一个强击机师,中国军使用的强击机与苏联的非常类似,这实际上抵消了苏联此前在陆军强击机方面的优势。现在远东和后贝加尔军区,根本没有与中国坦克军同等级的先进部队。
而在空军方面,苏联远东两大军区的劣势更大,迄今为止,苏联在两大军区装备的战机,刚刚突破4千架的水平,其余1.4万架都配置西线。而中国在其北方,肯定已经是超过1万架。中国穷兵黩武的军备建设,简直令人震惊。
最后阿帕纳坚科坦承,如果现在与中国开战,那么远东和后贝加尔军区,肯定不是中国军的对手,无论陆军还是空军,都只有甚至不到对手一半的规模,而且兵器的先进程度上还有落差。在军事指挥上,他也不认为此前经过中日战争实战出来的中国军官们,就比不上苏联的将官。实际上看看东南亚战争就已经很清楚了。
等到阿帕纳坚科说完,国防会议上一片沉寂,大多数的高级军官,都被阿帕纳坚科的报告震惊得呆滞了,原来新中国这么强了吗?他们本来对于东方,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都是轻视的。
斯大林也给震得不轻,这些数据他是知道的,但被他信赖的阿帕纳坚科,现在居然是如此肯定而悲观的态度,则让他发现,自己应该是大大低估了新中国的军事力量。
阿帕纳坚科的态度,并非仅仅是因为数字上的比较,苏联现在对新中国的情报机构逐渐完善,情报的质量逐步改善,能够提供一些真实的情况。而为了某种未来的原因,新中国也有意开放了一些对苏联武官的信息,例如允许他们参观某场军事演习之类的行动,目的就是让他们了解新中国解放军真实的战力,决不低于此时的苏联军队,以免他们未来的误判。阿帕纳坚科一直都是这些情报的第一处置人,了解得越深,自然头脑就越清楚。
斯大林决定,向中国派遣莫洛托夫亲自率领的外交代表团,向中国提议边境问题可以谈判,主要当然是外蒙。他指望用“积极良好的态度”来稳定中国要收复领土的情绪,实际上他当然不准备放弃外蒙,先发烟雾弹再说。总体来说,他对于苏联的力量很有信心,苏联的工业体系,正在进入高效率的生产阶段,在东线很快会赶上中国的军力的。
第222章 中苏谈判和苏德战争?
莫洛托夫走进中南海的会议室,一路上他看到有的房间已经被封闭。他听说中国即将迁都,在中国内地襄南盆地的新行政首都——华京,即将投入使用。看起来日子已经很接近了,在中南海都已经看得到搬迁的准备。
周恩来和外交部长李玉振,正在会议室里等着莫洛托夫。
李玉振正在寻思着莫洛托夫这个人。
这个时代并不是原时空的网络时代,可以得到对方的很多信息。大家基本上都要依靠驻外机构的汇报。不过李总理似乎从海外情报机构那里,得到了一些莫洛托夫的信息,告诉了他和周恩来同志。
莫洛托夫是一个奠定苏联外交基础的外交家,是一个对手眼中的“不知变通”者,他的信仰就是苏联,始终“行其所信,信其所行”,极为坚定,在斯大林的“大清洗”中,表现了他对信仰、对事业有着近乎冷酷的忠诚,可以见好友将死而不救,可以漠然地签署逮捕令及处决名单。
此人才华横溢,酷爱工作,办事有板有眼,一丝不苟,每天的日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是一个极其冷静和毫不留情的人。他曾经说过:“我没有把我对我我的亲人们的感情放在第一位,而是为了事业,尽可能地多干工作,我已将我自己、我的一生献给了这一事业。”
此人在外交谈判上非常有耐心,被称之为“无限的耐心”,一直冷静沉着,仿佛不知疲倦。对手们有时会气急败坏地斥责他愚蠢,因为他似乎听不懂对手们那些“聪明”的话,总是有如复读机一样地宣布苏联的立场——这种态度,很容易将谈判对手刺激得气急败坏。
显然,莫洛托夫在外交上是一个非常强劲的对手。李玉振想起,就在前几个月,莫洛托夫还在国际上声名大噪,因为苏芬战争苏联对其首都赫尔辛基轰炸的时候,苏联的真理报表示,苏军飞机的确在赫尔辛基上空执行过任务——他们投下了面包,来拯救那些在腐朽的资本主义制度下,饥寒交迫的芬兰贫苦大众!
芬兰人愤怒之下,将苏军扔下的炸弹和燃烧弹,称之为“莫洛托夫的面包篮”,而将玻璃瓶制作的燃烧瓶,称之为“莫诺托夫鸡尾酒”。莫洛托夫变成了芬兰人心中的恶魔。
由此可见,此人为了苏联利益,是不折手段的。其语言的表述,听听就可以,随时会为了苏联的利益而改变。和这种人耍嘴皮子完全没用,能够有效的就是双方的实力对比,以及彼此的利益权衡。
莫洛托夫带着苏联代表团,走进了会议室。
周恩来微笑,走向莫洛托夫,与其热情拥抱。李玉振也微笑着走上前,与苏联代表团成员逐一握手。
周恩来表示对苏联代表团同志们的欢迎,双方寒暄后,双方落座。
莫洛托夫微笑着说道:
“我带来了斯大林同志对中国同志们的慰问。斯大林同志委托我向中国同志们祝贺,祝贺你们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已经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将一个过去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了强大的工业国。”
双方的沟通逐步进入了实质,气氛开始从轻松进入了严肃。
莫洛托夫表达了苏联对于中国军队在中苏边境空前集结的不满和不安,认为这严重威胁了双方的和平共处,苏联需要知道新中国到底对中苏关系是一个什么样的定位和态度,两国是否可以和平下去?
周恩来不动声色地说道:
“我们当然希望中苏两国保持和平,何况我们两党具备共同的马恩思想信仰,两国的力量,都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力量。”苏联代表团有人面露笑容。周恩来平静地继续说道:
“我国的外交原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
他停顿了一下,让苏联人消化这几句话的含义。然后话锋一转,说道:“然而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毫无疑问,现在苏联继承沙俄的侵略政策,继续占据着我国的大量领土而不归还。苏联的所作所为,显然并不是与我国和平共处的正确态度。包括外蒙、包括唐努乌梁海、包括外东北地区等我国的传统领土,现在或者被苏联占领,或者被你们直接划入了苏联领土,这是对我国不折不扣的侵略。既然苏联是侵略者,那我们在军事上抵御侵略,是最自然不过的选择。”
苏联代表团一阵骚动,莫洛托夫却不为所动,心中冷笑。中国人的胃口真大,不怕吃不下噎着吗?还想着外东北,简直是做梦!他平静地说道:
“并不是中国以前的封建朝代,曾经占领过这些地域,这些地域就变成了你们的领土了。苏联与中国的边境,是历史上政府之间经过谈判,按照国际承认的规则,签署条约确定的,苏联并没有侵略中国。”
他看到中国代表团有几个人面露愤怒之色,于是话锋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