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37节

  11月1日凌晨,解放军兵分6路,对中南半岛开始大规模进攻!
  东线从广西进入安南的蒋桂军,总指挥李宗仁,副总指挥孙立仁。
  在刚进入安南的时候,两人是有着担心的,担心的当然是共产党将他们当成炮灰与法军消耗,共军躲在背后讨便宜。
  这两年来,虽然在广西蒋桂军还保持着军事训练,但重武器是严格控制的,主要是训练轻武器,重武器例如炮兵训练,都是到解放军的演练场“借用”装备,说实话是有些憋屈的。
  在这次行动前,解放军为他们更换了大量装备,主要是共军淘汰下来的美制武器,据说就是共产党领袖李思华当初从美国购买军备的一部分,以民国标准看还不算旧,也就使用了五六年。说实话,以前孙立仁在税警总团,至少在轻武器上也是这个水平,但对于李宗仁而言,现在的装备简直是鸟枪换炮,比过去的桂系装备,高了好几个层次,他同意共产党代表所说的,现在国军的装备,比起欧洲战场上的英法德军并不逊色。
  所以李宗仁和孙立仁内心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军人豪气,共产党代表的话不好听,但是真的大实话,如果国军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力量,不能有血战的决心,就算中共安排他们去爪哇立足,他们又凭什么立足呢?该狠狠打的仗,就必须狠狠地打,再心疼也得咬住牙。
  不过进入安南后,大出他们所料,法军在此时的“中越边境”一共只有2个团的兵力,一轮攻击后,剩下的法军就投降了,毫无战意。
  当他们看到共产党代表的一脸坏笑后,反应过来,其实解放军早就知道情报,怎么可能不知道呢?难怪行军路上,他一点都不担心。
  代表告诉李孙两人,安南的主战场,其实是法国印支总督驻地的岘港,法军一共只有5万人,所以法国人在军事上,几乎变成了龟缩尝试保住岘港的准备。目前我空军正以海南为基地,对岘港进行连续的大规模空中打击。从海南南部的三亚等地到岘港,直线距离只有400公里左右,完全在空军的各型轰战机的作战范围之内。
  解放军要求的行军速度并不快,因为顾及地方部队接管安南北部。等到11月10日国军接近岘港的时候,李宗仁就已经听说法国总督已经下令法军投降,从海南越海而来的解放军,在昨天已经占领岘港,并接受了法军的投降。
  显然,连续七八天的大规模轰炸,不仅大量杀伤了法军,让他们本来就很低的士气崩溃了,更主要的是总督和法军的所有将官都明白了,这是毫无希望的战斗,实力相差太远了。
  接下来解放军并没有让常桂国军继续进入安南南部,而是让他们向柬埔寨方向进军,一直到柬泰边境的沙墩附近,然后等待进攻暹罗的命令。
  东线波澜不惊,西线可是风起云涌。
  西线缅甸地域战场,又可以分为南线(下缅甸)和西线(藏南)两个分战场,五野的3个集团军(第17/18/19)是投入西线作战,而第20集团军则是投入南线作战。
  第20集团军在南线的进攻是非常迅速的,实际上英军已经放弃了仰光以北的绝大部分地域,将5万左右的英缅部队,全部部署在了以仰光为核心的莫塔马湾沿海地域,显然是想在安达曼海的英国海军支持下,尝试坚守仰光。
  第20集团军很快就接近了仰光地域,但陆军没有急于进攻,而是空军从上缅甸开始大规模的轰炸,并在当基、勃固抢修野战机场,以加强空军的打击效率。
  实际上,新中国的潜艇部队,第一次正式投入了作战,他们潜入了安达曼海,这些天一直在搜寻英国远东舰队的所在——英军在仰光的抵抗,显然比法国坚强一些,但只要打掉了远东舰队,剩下就只有投降一条路。
  远东舰队司令菲利普斯的选择是有限的,看上去中国没有强大的海军,他可以自由行动,但实际上从战略来看,要么呆在新加坡,那就是对缅甸战事消极处置了,这违背了英国派出航母的用意。要么就必须支援仰光。
  所以为了支援仰光,远东舰队就必须进入安达曼海靠近缅甸的海域,但问题是,两艘航母载机有限,不可能与中国空军对抗,这就很难接近缅甸近海,对仰光的支援就是有限的——只有到了近海,才能用战列舰和驱逐舰的舰炮攻击中国的陆军,但是到了近海,很容易被中国空军的侦察机发现,从而遭到空中袭击。
  菲利普斯发现,似乎英国远东舰队只能作为一只“海上游击队”存在,中国现在几乎是一个纯陆权国家,就连对外贸易,也是雇用其它国家例如美国的货轮,其自身的货轮,几乎仅在近海存在,得到他们强大空军的保护。远东舰队甚至没有什么“破交”的机会,对方又不依赖海外贸易,难道要去袭击美国的货轮?还嫌英国的麻烦不够吗?
  这就是一只巨大的刺猬,让菲利普斯感到无从下手,总不能去攻击中国在缅甸若开邦海岸的货轮,那很容易被中国空军发现,他们陆基轰炸机的航程,足够发动对舰队的攻击,舰队还必须保持隐蔽性。
  史密斯总督的求救电报,几乎每天都有,英军是无法固守仰光的,防线在对方的狂轰滥炸之下,已经摇摇欲坠,一旦对方陆军发起进攻,肯定会立即崩溃。难道要让舰队突然接近港口,立即对中国军发动炮击,然后快速机动地离开继续隐蔽?菲利普斯这两天一直烦恼地思考着,。
  菲利普斯的性格比较固执和保守,是个十足的“大舰巨炮主义者”,本来是看不起航母舰载机的,对于这次派出航母原本不以为然,不过此时他反而觉得自己的战机太少了。他又不是傻瓜,德国空军在打击英国海军上的战果,足以让他警惕。
  他最后决定,还是要逼近缅甸海岸,寻找攻击机会。
  两天后,即11月19日,中国u7ii潜艇201号。
  年轻的潜望镜观察员宋春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瞪大了自己的双眼,仔细地再观察,没错!是英国的远东舰队!
  从西华时代起就建立的海外情报网络,英国情报站的重要基础任务之一,就是调查英国海军的情报,所以英国著名的军舰,中国海军都有较为详细的资料,宋春波很快就辨认出了它们,暴怒号航母!竞技神号航母!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它们都在这里!
  他转头对着船长喊了一声:“舰长,发现英国海军远东舰队!两艘航母一艘战列舰,它们都在!”他的嗓音都因为激动而破音了。
  舰长张长风嗖地一下蹿了过来,顾不上说话,立即凑上潜望镜,自己观察着。看着看着,他的嘴角咧开了笑容,回头吩咐:
  “立即发报!我舰发现英国远东舰队主力!暴怒号航母、竞技神号航母、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均在,其它还发现4艘驱逐舰,……,方位…….,敌舰队正向北航行,速度…….”
  无线电电文发出,张长风浑身像是通了电,他的肾上腺素已经飙到了最高,他命令全艇战斗准备,小心地跟着这只舰队,先不要太接近,等待命令!
  电文发到,缅甸当基附近的一个野战机场,早已备战的红龙战斗轰炸机群,立即开始行动,总计约400架战斗轰炸机,将分为2个波次袭击英国舰队,他们没有战斗机护航,因为bf109的航程只有800多公里,现在远东舰队的距离大约就是400公里左右,战斗机无法拥有滞空战斗时间,只能是依靠红龙机群自己了。
  红龙战斗轰炸机的航程超过2700公里,并且具备与舰载机的格斗能力,所以在当下是最适合的机型。
  在空军轰炸机群准备和起飞的同时,201潜艇附近的其它7条中国潜艇,也在极速地赶往英国舰队位置,这就是“狼群战术”,七八条潜艇构成一个集群,一条或者一部分前出侦察,发现敌军船队后,将船队信息上报,指挥中心在预定区域,集中艇群趁夜进攻。
  不过今天不用等到夜晚了,因为潜艇集群不是单独作战,实际上将由空军轰炸机群发动第一击,而潜艇集群则趁乱继续攻击远东舰队,双方将配合形成“空潜一体战”。
  第217章 远东舰队的覆灭与藏南决战
  菲利普斯觉得一阵心惊肉跳,有点不祥的预感,他走上了指挥舰即威尔士亲王号的甲板。
  已经是下午四点多,11月的天气,安达曼海的天气仍然炎热,不过毕竟不是中午,吹过来的风已经有一点点凉意,阳光也不是中午那样刺眼,有点金黄色的感觉。
  如果是和平的年代,他一定会感觉此时非常舒服,这是海军最喜欢的天气,不过他此时一点都放不下心。
  呆了一会,他回到自己的宿舍,准备小憩一会。然而还没等他睡着,凄厉的警报声响起!
  他跳了起来,冲入指挥室,众人向他汇报:“敌机来袭!”远东舰队的舰艇已经使用了雷达,所以可以预警,而且临时放出的侦察机也确认了信息的准确。
  菲利普斯内心苦涩,但表面镇定地命令所有舰艇的高射炮战斗准备,而舰载机中的战斗型号全部起飞迎敌。他也只有这两招,不过不一共只有70余架载机,其中部分还是不适合空战的,能够勉强升空作战的,也不过只有50架左右的战机。
  很快肉眼就可以看到中国空军在空中黑压压一片的轰炸机,他们有一部分已经在和英国的舰载机空战,但由于数量劣势,大部分的敌机冲过舰载机的阻碍,冲着远东舰队的各条舰艇,压了过来!
  高射炮开始密集地发射,菲利普斯看到有几架轰炸机被高射炮打得凌空爆炸,但是大多数的敌机仍然在冒着炮火冲过来,他们一点都不畏惧!?1
  敌机开始轰炸,看得到空中炸弹的不断的黑点坠落。菲利普斯不由闭了闭眼,损失已经无可避免了。
  他耳边轰的一声巨响,整个威尔士亲王号剧烈震动了一下,菲利普斯的额头磕在木柜上,开始出血,舰船一定是被炸弹命中了!菲利普斯脑子里闪过这个念头。
  这个时候,他听到大副凄厉的喊声:“鱼雷!左满舵闪避!”他从指挥室站稳看去,水面上几条白线正指向威尔士亲王号迅速接近,他的内心不由得冰凉一片,敌军的潜艇也在!这是空中和海下的双重夹击!
  虽然船舰试图急促转弯躲避鱼雷,但是鱼雷已经太接近了,没有能躲开,至少有2枚鱼雷命中了威尔士亲王号的腰线,剧烈的爆炸声响起,海水开始从被炸开的大洞中急促涌入。
  201潜艇中的张长风大声地喊道:“为了致远!”可他说到致远两个字的时候,已经是哽咽了,大副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两人都是满面泪痕。
  中国的海军沉沦多少年了?自1894年甲午海战之后,海军就只剩下了耻辱!整整46年了!今天的新中国海军,终于取得自己的第一个称得上“战果”的战果!
  在这最后的时刻,菲利普斯朝着海面四方环顾了一周,几乎每一艘军舰,都在冒烟,两艘航母上也燃起了大火,我的舰队完了,他颓然地坐下,毫不注意自己的安全,也没有什么安全可谈了。
  两个多小时后,轰炸机早已撤走,张长风的201潜艇和其余7艘潜艇仍在,海面上大多数的英国军舰已经沉没,只有1艘竞技神号航母和2艘驱逐舰还在挣扎,但都已半沉,最后还是会沉没。有些英国海军士兵漂浮在海面,挥手投降。
  几艘潜艇都浮了上来,他们救出了少数英国海军士兵,但绝大多数的人,包括舰队司令菲利普斯在内,都已沉入海底。
  消息传回国内,有多少人泪眼滂沱。北洋时代的海军总长萨镇斌,在他的书房里,缓缓书写下“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当年邓世昌英勇殉舰之后,光绪帝写下的挽联。写完之后,他看着对联,无法遏制地突然失声痛哭,只能用手捂住自己的嘴,不想让哭声传得太远……
  远东舰队的覆灭,震撼了全球,而两天后,英国缅甸总督史密斯,宣布英缅军向中国军队投降,缅甸的战事,基本结束。东线和西线的这一部,开始准备进攻暹罗。
  当中南半岛的会战很快进入第二阶段之后,藏南的会战却激战正酣。
  藏南的会战是从大规模空袭开始的,重点就是3个城镇,英军的前线基地英帕尔、北方铁路中枢迪马普尔、以及北方重镇科希马。除了这3个城镇外,重点还包括德穆对面英军的中路防线。
  进攻藏南的路线,可以有北中南三条,北线从霍马林出发,但是要翻越崎岖山岭,不但卡车、坦克通不过;就是马车、独轮车也过不去,粮食和弹药都不好带,所以被放弃。
  实际选择是中路和南路两条战线。中路其实就是德穆的正对面,是古代缅印古道这条路,这里是斯利姆带领英军防范的重点。
  南路则是从钦邦攻击米佐拉姆邦,这条线比较便利,但远离英军主力,只能作为辅助线,完成攻势占领米佐拉姆后,再由南向北进攻。
  在德穆对面防守的斯利姆,在中国空军的连续轰炸下,很快支撑不住,他决定将部队撤往英帕尔,利用英帕尔优越的内线条件进行抵抗——英帕尔内部已经修成四通八达的沥青交通网,非常方便英军进行军队和物资调动,而且英帕尔有着高等级公路,通往北方铁路中枢迪马普尔、以及北方重镇科希马,能够通过上述两个仅相距100多公里的城市,得到补给和兵员补充,这条公路甚至能够运输坦克和大炮。
  斯利姆认为,他的撤退,将使中国军队变成远距离补给,造成后勤的难题。
  在斯利姆撤退后,中路2个集团军很快搭建浮桥,渡过了钦敦江。中路第18、第19集团军在3天之内,就打到了距英帕尔西南约20公里的比辛布尔地区,将英帕尔的南部通道完全封锁,随即展开了对英帕尔的进攻。
  斯利姆欣慰地发现,中国军几乎没有携带重炮,其火力强度甚至不及此时的英印军。然而空中的劣势太大,对方是用空中打击替代了火炮的攻击。斯利姆利用英帕尔内线的交通便利不断地调集兵力补充,与中国军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然而到11月24日,形势巨变!中国军一部突然攻占了英帕尔至科希马之间的密宣,将英帕尔的北部通道死死堵住!这就中断了英帕尔与迪马普尔和科希马之间的联络,补给中断了!
  斯利姆大吃一惊,中国人怎么会出现在北线?他完全可以肯定,中国军根本没有从北线派军队进攻啊?他们难道是从天而降的吗?
  实际上,就是从天而降!在战斗打响后,中国在藏南各个小根据地的国卫部队组成的“游击队”,就纷纷通过山岭山路,向密宣方向集结了1万多兵力,然后突然攻击了没有太多兵力(仅有2个营守军)的密宣并占领了它。
  关键是一占领密宣,中国就空降了一整个空降军三万多人,然后运输机开始疯狂地补给,不仅是普通弹药,甚至是轻型火炮都拆成零件加泡沫保护,空降下来,由部队在现场组装。事实上,英军想短期打通这条生死攸关的交通线,已经不太可能。
  赵云腾看着逐渐成型的防御工事,微笑了起来。
  在战争前,他已经被调到19集团军参谋部,这个他不太喜欢。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甚至直接与李思华通讯要求),他参加了国卫部队组织的这次行动,作为19集团军联系空降军的参谋代表。
  他内心有点自豪,因为利用根据地武装攻占密宣,然后空降阻断英帕尔英军北方补给的主意,就是他想出来的,并且最后得到了五野司令部的采纳。
  当初他走遍了英帕尔四周,早就注意到密宣的关键咽喉作用,这里只是个过道,联通英帕尔和迪马普尔两地,由于英帕尔与迪马普尔相距仅100多公里,平时密宣的地位很低,但在现代战争中就不一样了,只要阻断了此地,英军就完全没办法恢复与北地的交通补给。
  英帕尔储备的物资再多,毕竟也只是一县之地,能够支撑多久,南北通道一断,就剩下西方翻越山岭一条逃路——也可以说是一条死路,没有经过严格的山地训练,大多数人只能死在山岭中。
  现在密宣集中了空降部队3万多人和地方部队1万多人,总计5万人的大军,而超过200架运输机以每天超过1500吨的物资弹药规模进行补给。赵云腾觉得,英国人就算有二三十万大军来攻,短期也奈何不得,何况密宣这里地势起伏,是军事防御的理想之地。
  斯利姆确实如赵云腾所想,集中了30万大军来进攻密宣,试图重新打通交通线。他的60万大军,集中了45万在英帕尔,其余15万在迪马普尔和科希马,现在他只能从英帕尔内线调集20万军队,又从北线调集10万军队,从南北两个方向对攻密宣。
  然而,中国军的攻势开始变得极为凶猛,尤其是空中打击。超过1000架轰炸机,每天能够倾泄10万吨以上的炸弹,英帕尔的各条防线,都变得摇摇欲坠,而打通密宣也变得遥遥无期,对方的部队,兵力虽然处于绝对劣势,可是在空中轰炸的支持下,无论是北线和南线,都难以形成有效的突破。
  斯利姆苦涩地认识到,对方的空中优势太大了,完全弥补了由于地理环境无法运输重炮的劣势。英国本土此时刚刚从德军海狮计划的打击下恢复过来,根本无法向印度大量运输战机,在整个前线,能够集中的战机不过是几百架,在这些天几乎都已经消耗殆尽,对方的轰炸机正变得越来越肆无忌惮。
  他焦虑地想着,就算还能支撑,但是对方肯定会在英帕尔附近,修筑能够起降运输机的机场,那个时候就会有中型火炮被运输过来,对方陆军的火力也会变得越来越强的。
  斯利姆与参谋部的军官们商量到最后,也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拖下去,再寻找机会,对方的补给会不会出问题?只能是这一个期待了。
  很可惜对方注意到了雨季,在用兵时完全避开了这个时间段,否则英军的处境要好很多——这里雨季的雨量非常大,所以道路的泥泞、不测的山洪,咆哮的江水,都将是一切军队的大敌,行军、运输、给养都会陷入困境,而英帕尔内线依托沥青公路的交通线,就会形成很大的优势。可惜,这样的场景,斯利姆现在只能是梦想而已。
  他不知道,在异时空,他就是利用日军的狂妄自大,将战争拖到了雨季,结果让日军最后崩溃了,其实打败日军的,不是英军战术有多么高明,而是这里残酷的雨季气候,每年从6月到10月。
  在新时空,这样“避敌锋锐”、拉长敌军补给线的策略,基本就是无效的了,解放军用空中运输弥补了陆地交通上的不利因素。实际上,调集的庞大民兵和筑路队伍,正在抢修德穆到英帕尔的公路,时间最多2个月,这条公路也会贯通,那个时候解放军连重炮都可以运到前线。
  斯利姆拖下去的企图,注定不会成功,因为印度士兵先崩溃了。
  骚乱是从第17师和第20师、这两个几乎都是印度人的师开始的。他们已经遭受了20多天的连续轰炸,无数他们的朋友和同胞,就死在了他们面前,整个阵地都是七零八落,虽然给养食物暂时还能供上,但也是时断时续,英帕尔境内的很多公路,每天都会被中国空军炸断,所以英帕尔虽然有积储,但有时候还是会发生困难。关键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有些印度兵的心态就变化了。
  印度人并不是真的喜欢当英国人的仆从军,说白了为的还是钱,当兵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英国是靠出钱雇佣他们来卖命,所以打顺风战还行,一旦逆风或失败,非常容易动摇。
  就在二战中,德国人在北非俘虏了很多印度兵,德军尝试出钱雇佣他们,结果几乎所有被俘印度兵,都转头去打英国人,变成了德国的仆从军。所以要说印度兵对英国有忠诚,那就是宣传上的笑话了,他们只是对英国出的钱忠诚。
  针对印度兵的这种特点,解放军心理战部队构思了很多宣传材料,通过轰炸后的空投,来煽动印度兵。
  很多并不是直白的口号,而是柔性的分析,例如通过传单,劝说印度兵一定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否则钱没了,家变成别人的,父母只好贫病而死,而自己的老婆变成别人的老婆,自己的孩子流离失所等等。公认最恶毒的一句广告语就是:“等到你人没了。别的男人,用你的钱,睡你的老婆,打你的孩子。你甘心吗?”
  这些广告并不是单单用很多印度兵不懂的英文,还使用了多种印地语,例如西部印地语、东部印地语、比哈尔语、拉贾斯坦语和山地印地语等,以确保尽量多的印度士兵读得懂。
  印度兵并不是傻子,天天挨炸,是个人都知道,英军处于绝对的下风,所谓的增援根本没看到,更多的不利消息,悄悄在军营里流传。
  第17师和第20师,此前已经遭受过严重损失,但斯利姆兵力吃紧,只能再次将他们调到前线,这让这两个师的印度兵的心理压力,一下子越过了阀值,他们哗变了,拒绝接受命令。焦头烂额之下,斯利姆还不敢公开镇压,他害怕如果被别的部队的印度兵知道,可能激发更大规模的哗变,那这一场战争就不用打下去了。
  所以斯利姆根本不敢让其它部队的印度兵去平息“叛乱”,他只敢调动完全英国本土和其它英联邦国家的部队,试图进入哗变军营,逮捕一些领头的士兵,将其它士兵威胁和安抚下去。
  可这就应了那句老话:“没有不透风的墙”,谁也不知道17师和20师的部队哗变的消息是如何传出去的,结果很多其它部队的印度兵都知道了,他们纷纷拒绝上前线的命令,有些甚至携带枪械,强行离开军营,他们抢夺给养,试图离开英帕尔这个只有死亡的鬼地方。
  这样的骚乱犹如一阵飓风,扫过英国的军营,让其士气大大低落,很快反应在了前线上,第18和第19集团军也感觉时机成熟,立即发起了总攻。
  总攻的序幕,仍然是空中轰炸,连b-17机群和最新出炉的b-24高空水平轰炸机群也来助阵,这一次的空中打击极其猛烈,无数英印军士兵丧失,这就导致了全线崩溃,印度兵再也不听指挥,他们开始夺路而逃,有的甚至对英国本土和英联邦来的士兵攻击,斯利姆很难在短时间压制下去,这导致了最终防线的崩溃。
  斯利姆在前线,还剩余近20万部队,但大多数都哗变或者是被解放军炸瘫了,解放军的大部队犹如水银泄地,打垮英军已经心态崩溃的前线部队后,不断反卷包围和追击退却整理的英印军部队,很快阵线就变得不可收拾了。
  斯利姆只能带领指挥部的军官们,带着一批部队向西突围,南北已经被锁死,难道跑到中国一方的东面吗?西面的山区再难走,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往这个方向逃跑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