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36节

  特使递交通告书,史密斯急不可耐地打开,文件有英文版,所以他急促地浏览了一下,然后巨大的愤怒席卷了他的脑子。
  中国的要求远远不止下缅甸!他们其实是要求英国,完全放弃中南半岛以及马来亚和新加坡,当然还有香港!这是要把英国在远东几百年的努力全部夺取!他们简直是无耻之尤!这是对大英帝国巨大的侮辱!
  史密斯对特使愤怒地喊道:“中国的要求,是我此生所见过的最无耻的要求!这是对大英帝国的彻底侮辱!你们会付出代价!不就是战争吗?几百年来,大英帝国从不畏惧战争!它的所有对手,都倒在了帝国的面前!”
  中国特使非常平静,说道:“不,你见过并知道你们英国无数的更加无耻,包括对我国贩卖鸦片毒品。不过,今天我不是来和你争论的,只是奉命递交通告,你们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同意我们的提议,并从上述地区撤离,时间是到10月31日。超过这个时间,中国和英国,自动进入战争状态。”
  史密斯赶紧补上一句,他头脑清醒了过来,说道:“包括缅甸在内,他们是独立的民族政府,你们这是对民族国家的侵略!”
  特使冷冷一笑:“例如你们在下缅甸的巴莫傀儡政府吗?你脑子应该清醒一下,我们会在乎你们英国人的傀儡政府吗?”
  特使转身离去,史密斯站着喘了好一会气,最终才颓然地坐回了座位。能够怎么做呢?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他知道丘吉尔首相和英国政府,肯定不会就此放弃东南亚,但英国能派出的力量有限,至少在下缅甸区域,他是很悲观的,自己这个缅甸总督,肯定是做到头了。
  同样的一天,新中国的通告,被另一名特使送到了法国在安南的殖民当局。
  事情当即在英法两国激起了强烈的反响。
  法国总理贝当也是个白人至上主义者,当然对新中国愤怒至极,然而在愤怒之余,其实更多的是凄凉,在他看来,中国无非是因为法国战败投降了德国,一个战败国还占领着中国相邻的小国,这个时候中国当然要捡便宜。现在所谓的“维希法国”,只剩下法国南部作为其“国土”,法国繁荣的北部,已经算是德国直接统治的一部分,他有什么力量来改变远东的局势呢?
  中国的态度早有征兆。6月法国投降德国的时候,维希政府宣布继承法国在东南亚的统治,中国当即宣告拒绝承认,事情当时还被上海的法国记者报道过,不过维希政府也只能装聋作哑。现在中国人要动手了。
  贝当也只能希望在德国获胜后,未来法国有机会重新收复这些殖民地,反正现在,他也只剩下“期待未来”了。
  真正反应激烈的,是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原时空,英国遭到日本重大打击前,这位高傲的贵族就极度蔑视日本的军力,曾经说过:“我认为日本不敢对抗美英俄等国的联合战线...…只要我提到的舰队一到, 尤其是开到一艘‘英王乔治五世号’战列舰,日本更会迟疑。这可能真正起到威慑作用。”他居然认为英国派一艘战列舰到远东,就会把日本吓倒!可谓对日本无知到了极点。
  当然,最后打脸的是,英国以“威尔士亲王号” 为核心的东方舰队,开战后就被日军炸毁。事后丘吉尔才如梦初醒:“我们和美国这次都大大低估了日军的空战效率。”尤其搞笑的是,英国以战列舰两艘、驱逐舰四艘组成的远东舰队即z舰队,日军覆灭它们的代价仅仅是3架飞机,而丘吉尔仅仅承认是“这次”,内心还是认为这是“偶然事件”!
  在新时空,丘吉尔对新中国的态度,其实就像在原时空他对日本的态度一样,极度蔑视非白人的国家力量,在他眼中,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都不过是一群“黄皮猴子”,怎么可能是高贵白人的对手。
  丘吉尔能力有限,不过意志坚强。虽然本土面临着德国海狮计划的狂轰滥炸,但英国海军的兵力是有富余的,于是在痛骂新中国之后,做出的决策与前世如出一辙,不过将1艘战列舰换成了2艘航母,这是海军的“专业建议”,派遣"暴怒号"和"竞技神号"航母、“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以及4艘护航驱逐舰,组成远东舰队到新加坡支援远东殖民地。其实这两艘航母上合在一起,搭载不过70多架战机,实力是很有限的。但加上威尔士亲王号,这已经比原时空的远东舰队更强大一些。
  丘吉尔还紧急指示印度殖民地加速动员,按照英军的计划,总共动员150万印度军队,现在又咬牙增加了50万人,总计要动员200万军队。前期动员的印度部队,除了支援欧洲战场的,紧急派遣新加坡11万,马来亚19万。重点当然是东部七邦,要保卫印度嘛,计划动员50万印度新军,配合最新提拔为14集团军长斯利姆的15万战斗力较强的英印军,总计在东北七邦集中65万军队,对抗未来中国军的“侵略”。
  只不过,有了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背叛诺言,不允许印度独立的事实。现在动员起来的印度人,又有多少战斗力呢?
  时代已经变了,丘吉尔这种白人至上主义者,还将新中国视为过去他们遇到的清朝这样的腐朽落后对手,只能导致更惨的失败。
  到9月底,中国对英法两国的通告已经被全世界知道,德国是最早就从维希法国那里知道的,美国和苏联知道得较晚。这个重大消息,也让这三国有着不同的反应。
  希特勒的第一反应是不悦,他觉得中国占了德国的便宜,如果不是德国打得英法两国落花流水,尤其法国都干脆投降了,中国是不会有这样的机会的。
  不过他平静下来之后,就是高兴了,这意味着中国加入了对英国的战争,他们与德国虽然不是盟友,但其实站在了同一条阵线上。
  德国根据对英国“海狮计划”,对英国狂轰滥炸,双方的空战进行得异常激烈,可是德国空军并没有能占到绝对上风,轰炸机的损失不小,在9月17日,希特勒只能不情愿地宣布推迟“海狮计划”,虽然他不承认,
  但实质上,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已经失败了。为期三个月的不列颠空战中,德军损失了1800架战机和3000多名优秀飞行员,这让希特勒也感觉肉痛。
  就在这样的时刻,中国准备对英国开战,这当然是个好消息,至少他们可以帮助德国消耗英国的实力,这将为德国最终的胜利,创造新的机会。
  嗯,看在中国对英国开战的份上,德意志帝国就不计较他们趁机占领东南亚的行动了。希特勒自负地想着。
  对于罗斯福,反应则是很恼火。
  在英国必然衰落后,如果说美国对于东南亚,没有未来的想法,那当然是不可能的。结果现在中国居然不顾自己才建国1年半的条件,决然地对英法进行挑战,罗斯福自然有了被冒犯的感觉。
  他找来赫尔和陆军参谋长马歇尔等人,对东南亚的事件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美国能做的事情相当有限。
  马歇尔此前曾经在天津租界服役,所以对中国是很熟悉的,也对中国有着巨大的兴趣,他在陆军参谋部,已经对中日战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所以这个时刻,在美国他就算得上对华军事事务上,最权威的将官。
  马歇尔指出,新中国还是毫无疑问的陆权国家,他们的海军还非常孱弱,但正因如此,他们的陆权思维,是非常强烈的。
  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现在显然是新中国陆军的力量,可以抵达和发挥的地方。实际上他们的陆军高达400多万人,在东亚完全是无敌的陆军。
  从他们与日本的战争中可以发现,他们对日本陆军几乎是碾压式的,日军并不是弱旅,当年曾经打败了俄国,而且一直训练非常严格。
  所以新中国虽然刚刚建国1年半时间,但他们是不折不扣全球有数的几个陆军强国,而且空军也非常强大。而中国与东南亚有着密切联结的多个陆地口岸,他们出军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是非常方便的。
  结论很清楚,英法一定挡不住中国的进攻,但马歇尔以为,由于海军缺陷,中国不会越过海洋进攻海岛,例如荷属东印度群岛。他们的进军边界,就是他们陆军可以通过陆路攻击得到的地方。很可能,他们的目标,就是整个中南半岛,在欧洲大战的背景下,他们肯定能达到目标。
  罗斯福沉吟了一会,又问马歇尔:“美国可以做些什么呢?”
  马歇尔摊了摊双手,苦笑道:“美军现在还是只很小规模的军队,我们几乎不能做什么,美国陆军在中南半岛,不可能会是中国军队的敌手。中国又不会有海军出来,与美国海军交战。而在近海,他们的空军够用了,不会让任何一国的海军,发挥重大作用的。”
  赫尔也不赞同与新中国翻脸,他在来见罗斯福之前,已经对最近中美之间的贸易做了些调研。他说道:
  “泰迪(罗斯福的昵称),中国人已经对我们可能的行动,早就做了准备。”
  罗斯福示意他继续说明,赫尔说道:
  “去年在中国李思华的主导下,中国从我们这进口了一大批工业设备和技术,很巧的是,这些设备和技术的交货期,全部在今年6月之前。他们在开战之前,已经完成了与我们的大贸易。而现在这几个月,中美贸易量明显地下降了,他们已经预防了我们可能对他们的制裁。”
  “中国与日本不同,日本的战略物资,无论是钢铁还是油气,甚至是其它很多金属,都主要依靠我们,所以我们可以发挥对日本的重大影响,说白了就是我们捏着日本人的脖子。”
  “但中国完全不同,它是个巨大的国家,各种资源几乎都有。按照fbi的调查,当初李思华像苏联一样,从我们这获得了大量的工业技术和设备,现在主要的战略物资,他们几乎都能够自产,并不需要我们提供。我们能拿捏他们的,其实很少。”
  (备注:当时cia没有成立,fbi负责部分对外情报。)
  “根据中国自己宣布的数据,1939年他们的钢铁产量达到了2300万吨,已经超过了苏联和德国,而油气产量超过2100万吨,仅次于苏联。泰迪,中国不是弱国,不是我们之前熟悉的蒋介石政府,他们是一个强国,有着强大的政府、军队和基础工业,虽然他们的科技还很落后,主要武器都是来自德国,有一些来自我们。”
  “美国的主要目标,还是应该放在欧洲,那里才是世界的王冠,我们现在不能转移太多的注意力。”
  罗斯福点头同意,但他暗暗地警惕,向赫尔说道:
  “不能再让中国自由地从美国获得科技和工业设备了,要加以限制,这毕竟是一个共产党的国家,而且他们已经开始妨碍美国的利益了。”
  赫尔对此表示同意。
  斯大林的反应最复杂,有轻松有沉重。
  轻松的一方面,当然是中国将矛头指向了英法,他们的战略重点是东南亚,尤其是中南半岛。这说明,中国至少暂时,无意在远东和中国北部,挑战苏联的利益。这就像和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一样,德国果然将矛头转向了西线的英法。
  所以在斯大林看来,苏联的东线和西线,现在两条线都安全了,苏联的战略态势,变得前所未有的好,此时有点像他羡慕的美国,可以旁观对手们之间激烈战争的成败,还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充实苏联的力量,一旦未来还有战争,苏联就可以准备得更充分。
  沉重的心思是,新中国这帮领导人,完全与过去的国民党蒋介石等人不同,他们的进取心非常强,敢于而且不吝于使用军事力量,面对英法这两个貌似强大的国家,他们一旦抓住机会,就坚决地挑战,绝不畏惧。
  今天他们挑战英法,未来有机会,会不会挑战苏联?完全不能认为没有这种可能性。苏联必须更强大,才能让中国人发现无懈可乘!
  他站起来注视着世界地图,将目光投向中苏边境。
  中国对于苏联的防范心态很重,根据情报,他们在北方庞大的军事力量完全没有动用的迹象,在其东北、蒙古边境和华北,有着包括三个野战兵团在内的庞大陆军,规模超过了200万,是苏联远东和后贝加尔军区部队数量的1.5倍。
  在北方中国空军的兵力更是压倒性的,在打败日本后,他们的空军完全没有缩减规模,反而在继续扩大,相对苏联在这些边境地区的空军力量,几乎是压倒性的优势。
  所以其实在东线的压力很大,毫不客气地说,苏联在东线处于劣势。他不由得又想起陆军遭遇的坦克劣势。
  现在总算松了一口气,苏联扩军需要时间,而且不可能达到同时对德国和中国都具备优势的程度。德军在欧洲的表现太犀利了,这给苏联也造成了巨大压力,虽然德国不太可能转头进攻苏联,但至少苏联必须保持足以应对战争的能力,因此在东线可投入的军事资源总体是有限的,很难追上中国目前在北方的军力。
  现在中国的注意力转向了东南亚,苏联的压力就减轻了。新中国的领导人当然不是笨蛋,不会两线作战,这在战略上是自杀。
  但是根据情报,英法在东南亚的力量现在是非常薄弱的,中国吞并了此地之后,就会变得更强大,未来对苏联的压力也会更大。
  他的内心不由有些焦灼。他想着,关键还是要靠自己,远东和后贝加尔乃至西伯利亚军区的力量,还得不断加强。中国的工业发展很快,苏联这两年有点懈怠了,要加强纪律和管理,布尔什维克的精神不能放松。
  中国对英法的宣告,犹如在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水珠四溅,让世界的目光从欧洲大战上短暂转移。人们发现,世界大战的规模似乎又要扩大了,这真是个兵荒马乱的年代。
  第216章 会战开始与远东舰队的选择
  10月31日,中央军委指挥大厅,一个巨大的西南和东南亚地形沙盘前。
  刘伯承参谋长亲自向在北平的全体军委委员解说开战前的态势。
  到目前为止,英法两国总体都是负隅顽抗的态度。但法国显然非常消极,其在安南拥有5万多驻军,以及若干仆从军,陆军战力不值一提。其在远东的海军力量也很弱,由轻巡洋舰“拉蒙皮盖特”号和4艘炮舰组成,同样很弱。
  母国都投降了,难以想象这只法军还有坚强的战力。因此预计安南乃至柬埔寨和老挝的战事会比较轻松,我军的压力不大。
  东线安南战役,预计兵分四路,一路出云南红河州、入安南的老街,一路押送蒋桂军(以他们为先锋,但重兵监视)从广西钦州入安南的广宁。这两路,是攻占安南北部。
  第三路则是从海南,由海路登陆广平。平虽是海路,但风险不大,第一是空军掩护,第二是潜艇和鱼雷艇部队已堪一战。这样从海路如果顺利登陆,就截断了越南南北之间狭窄的中部。
  以上三路消灭安南北部的法军后,全军入安南南部,以及柬埔寨。
  第四路则是由云南普洱出发,在长山山脉根据地地方部队的接应下,直接入老挝。
  然后东线则是从老挝和柬埔寨南北两个方向,对暹罗形成夹击之势,重点是柬埔寨,因为暹罗的核心曼谷,距离柬埔寨比较近。而西线进攻下缅甸的一路,也会从暹罗的西部进攻,实现三路围攻暹罗。
  所以东线第一阶段的最后任务,是完成对暹罗的占领。
  西线则是两个攻击方向。第一是下缅甸,以仰光为方向;第二则是东北七邦,这是整个中南半岛会战的硬骨头。
  西线针对的英军,显然远远强过了法军。
  由于几年前在西华时代,在藏南(东北七邦)已经派遣了一些地方部队和特殊人员进入,建立小型根据地和发展当地情报组织,因此对英军的情况是很清楚的,而在下缅甸,就更不用说了。
  根据情报,英军其实分了两个集团。
  第一个大集团,在以英帕尔为核心的藏南(东北七邦),总兵力高达60万,但本土兵不到10万人,其余50万都是印度兵,且印度兵中最富有军事经验的那部分,在早期就已经被英国人募集到了欧洲和北非战场,目前在藏南的这些印度兵,军事训练的程度相当有限。
  第二个大集团,在以新加坡为核心的马来亚,总兵力也达到了43万,本土兵加上英联邦中盎格鲁的军队不算少,大约有13万人,其余近30万都是印度兵和少数马来军队,成分与藏南的部分差不多。
  再次,就是下缅甸的仰光,英军几乎已经撤离了缅甸其它所有的地方,将2个英缅师和1个旅都集中到了仰光,总兵力大约5万人,看样子会试探在海军的掩护下,能否守住仰光,但也没有增兵,应该一旦不利,就会立即全面撤离的架势。
  在香港的英军已经大部分撤退,剩余的一点兵力,大致是掩护殖民机构,今天最后登船,他们完全撤离了香港。
  因此,英军的总兵力虽然达到了约108万人,但其实并不是很强。他们真正有点底气的,其实是地形而非军力,例如藏南,很多崎岖蜿蜒的山地,不利于重装备的行动,英军有以逸待劳的地理优势。
  东线我军主力是陈赓第7野战军。西线我军主力是徐海冬第5野战军。西线的担子明显重一些,但我军在两个主要方向上,优势都是明显的。除了主力部队,还动用了150万地方部队,他们作战任务是其次的,主要是占领后的地域治安,但在前期可以作为辅助,五野就可以得到40万地方部队的协助,这样在藏南方向,实际上我军是3个集团军45万人加40万地方部队,合计85万部队的格局。
  空军方面,总共动用5个航空军约5000架战机,其中轰炸机就有1500架左右。这一场会战,空军的角色非常重要,尤其在藏南(东北七邦)会战上,地形的限制,使得空中打击更加重要。
  综上所述,总计6个进军方向,东线4个,西线2个。明天凌晨后,我军即会发动全面进攻。
  军委委员们讨论着相关的军事部署,不过李思华没有表示什么意见。她一向觉得,拿下东南亚,在军事上从来就没有太多的困难,英法都困于欧洲,在东南亚的实力小得可怜,而英国人居然试图依靠印度这样的雇佣奴仆军来对敌大国,在战略上本身就是可笑的,所以军事上她很放心,不需要关心太多。
  她重视的,还是治理。完全可以想象,在中国占领东南亚后,英法都可能扶助那些“独立势力”,用军火支持他们建立游击队,骚扰对地方的治理。就算是苏联,也不是不可能,他们扶助越盟有什么问题吗?严格意义上来说,对于英法扶助的那种必然以当地的“士绅豪强”、“独立领袖”为主的势力,她还不太在乎,在乎的就是苏联这种共产主义理想混合民族独立的意识形态下,游击队和独立势力的坚强性,就会远超英法扶助的利益团体。
  所以她和毛泽东商量后,经过中央军委常委的讨论,出台了配合主力作战的系列措施,这些措施并未通报周恩来等人,因为他们与阮必成等人的以往交情,知道还不如不知道。措施包括:
  一、派出3个特种师入中南半岛,安南一个,下缅甸一个,泰国一个,他们将成为对抗可能的游击风潮的“石敢当”,每个特种师届时都会分成两三百个战术小组,在各种发现抵抗势力的战场,消灭他们。
  二、现在长山山脉、豆蔻山脉等已经建立根据地的地方部队,迅速扩大规模和范围,因为无论是法军还是英军,已经顾不上他们。所以这个时候应该尽量控制大范围的山区,抵抗组织游击队不能入山,在山外的乡村和城市,就根本不可能在我们的打击下生存。
  三、重点打击越盟,他们算是有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领导核心,所以必须是优先消灭的对象。反之,下缅甸各种独立势力很多,但几乎都可以看成是国内民国时期的小军阀,反而容易对付。
  四、发挥经济手段,迅速减少流入民间的武器规模。例如英法可能将武器分发给普通民众,我军每占领一地,就可以出台“武器换粮食”、“武器换衣服”等经济措施,收缴武器。
  李思华设想,通过这些短期措施,迅速地让中南半岛平静下来,从来进入建设期。
  中期而言,当然是移民混居和民兵组织来形成坚强稳固的统治结构。她计划到1945年之前,通过一五计划这5年,将总数可能高达6000万的新解放区原居民,至少移民4000万分置内地,剩下的2000万原居民中,其实华人可能高达1000万;同期从内地移民至少6000万人,使得中南半岛国民总量达到8000万以上,完全变成以汉人为主体,这是考虑到将原居民教育到完全具备同一民族公民意识,是需要较长时间的,所以先“行政解决”,以免西方外国势力的渗透和煽动。
  这个移民大计划与大流动一起,让1940年中央通过了一笔30亿元(超过10亿美元)的特别预算,就是在内地加速不满员乡寨和在很多城市城区的住所建设,“宁可房等人,不可人等房”,有房住、有饭吃、有地种,管你还有没有“民族意识”,至少会立即太平下来。
  李思华近期就主要在安排这些工作,其意义并不比主力的军事行动低。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