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29节

  赵云腾知道,几年前缅甸根据地,就开始拼命地修筑通往藏南的公路体系,这显然是藏南会战的关键支撑。他决定最近要申请去藏南,了解现在的交通情况,这显然将是整个东南亚会战的关键。
  他感觉到的我军的缺陷,其实就是海军的缺陷,不要说是外海,就是中南半岛的内河,也需要加强,如果我们在海军和内河水军上能有改善,整个会战肯定就会顺利得多。不过他也知道,海军可不是那么短的时间就能改善多少的,但多少改善一些,也是很好的帮助,他决定在最近写给李思华的信件中,要把这件事说一下。
  7月的天气,赵云腾脸上的汗水不停地流下来,有时候汗水浸入了眼睛,很不舒服。
  不过他心里的感觉还好,本来担心的中南半岛雨季,看样子其效应,在那加山脉这里,不是很明显,但就是热,虽然在山中,还是很热。
  他来到的地方,是印度与缅甸之间陆路交通的2个口岸之一的西嘎岭区,印度和缅甸之间的陆路交通很差,自从缅华兴起之后,更是完全断绝。以前英国人通过印度人统治缅甸,其实主要还是通过海运。在陆地上,那加和若开山系,就像是一道屏障,隔开了两个地域。
  陆路交通虽然困难,但赵云腾理解李思华当初的考虑,总比从西藏方向要方便到不知道哪里去了。原时空国家为什么被迫在1962年对印大胜的背景下,仍然放弃了藏南?不就是交通补给上的无可奈何嘛。换言之,西藏方向到藏南的交通建设,短期是无可克服的,但缅甸到藏南方向的交通建设,则是短期可行的。
  道理并不复杂,以北段的“那加丘陵”为例,海拔基本在1500~2100米左右,只有少数高峰,达到了3000米或以上。在这个海拔的山区,修筑道路是可行的,远比从西藏方向4000米以上雪线下来,来得便利。
  边境原来也只有两个口岸,分别是moreh/tamu即西嘎岭区,是moreh(曼尼普尔)与德穆(缅甸佐公岭)之间的过境关口。另外在zokhawthar(米佐拉姆)和缅甸钦州间原来还有一个边境口岸。
  缅甸省新筑的公路,已经通达了这个口岸。一路上,按照赵云腾的观察,他实际上放心了很多。在这里筑路,比起他原来想象的艰难险阻,其实条件尚可,尤其是德穆这里入藏南。
  因为这条道,本来就可以算是“川滇缅印古道”的一部分。古代人在海运还不可行的时候,就已经通过这条陆路进行贸易了。1700年前即所谓的公元二世纪,东罗马的商人已经通过行经上缅甸的这条古道,与中国进行贸易,上缅甸那个时候,就变成了陆路交通的枢纽,最古老的缅甸王国,即顶兑太公王国,其实就是从中国和罗马商人们,在伊洛瓦底江畔的一个休息站发展起来的。
  当时这条路上贸易集市很多,商业活动的盛况非比一般。汉朝时匈奴很多时间截断了丝绸之路,东西贸易就是靠这条“南方丝绸之路”,要不然为什么以云南保山为治所的永昌郡,在东汉朝那么重要呢?
  所以缅甸与印度之间的陆路交通,完全具备基本的修筑公路系统的条件,之所以英国人不干,当然是因为海运的成本低得多,而英国又是海洋霸主,所以干嘛要花钱修一条陆路呢?
  新中国缅甸省修筑的通往藏南的道路,当然不仅这一条,按照赵云腾所知,几乎有4条公路在修筑,到1939年底,全部都会修到现在的“印缅边境”地带。
  赵云腾还知道,英国人不是傻子,他们对于新中国在缅甸省的大举修路,警惕性很高,他们当然不会相信缅甸省筑路,是为了未来的“贸易”,反而是肯定新中国会对英属印度下手,这使得英国开始大力增强在印度的军事准备,不过以新中国的标准来说,英国在印度的军事准备,还是比较低级的,毕竟英国人的力量现在绝大部分,都被德国牵制在欧洲。
  这种准备还是很明显的,目前本土英军在印度已经增加到了10万人左右,比起赵云腾所知的前世历史,几乎扩充了一倍,前世二战前英国在印度驻军仅有5万人,按照军事情报部门的预计,还会继续增加,估计最后会有一个集团军(3个军)驻扎印度,主要就是中印方向,也许前世的英国第14集团军,很快会出现在印度。
  英印军也在快速扩充,已经从最早的20多万人翻了一倍多,现在已经超过了50多万人,印度已经变成了一个英国人从本土英军到印度仆从军,总兵力超过60万人的大兵营。
  赵云腾用望远镜观察着远处英属印度方向的情况,对面主要还是印度的“边境警察”,也没有几个人。英国尚未将防线推到“边境线”上。对面的道路,就还是传统的骡马小道。
  他冷冷地笑了一声,等到德国人在二战把英国佬打痛了,再看英国人如何在印度防守?按照英国人在二战中的实力,他们能够武装的,大约是150万印度军队,一大半大概只好调遣欧洲——不调走也不行,武装起来了如此规模的印度军,英国人自己也担心他们造反搞印度独立,需要尽快送到欧洲去当炮灰,宁可换成自己本土的军队来加强印度。
  所以赵云腾按照二战规模来估计英国在印度的防守规模,可能就是最多30万本土军队,加上50~60万左右的印度仆从军。当然这个本土30万是很值得怀疑的,这是要在英国能够完全动员其自治领的前提下,即从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招募完成整体扩军。中英冲突的时候,或许英国只能是有1个集团军,即15万的本土部队规模。
  30万加60万,最终90~100万的英国最大动员兵力。赵云腾内心反复地念叨着这些数字,男人对于战争的那种兴奋,渐渐从心底浮起。他用力地望着远方,仿佛看到了阿萨姆邦的萨地亚城,那个英国修筑的从加尔各答到萨地亚这条东孟铁路的终点,这条3227公里长的铁路,撑起了英国对所谓东北七邦实则我国藏南的统治,也是英国人在这个区域军事力量的最重要支点。
  转念间,他也为自己很早以前的错觉而惭愧。最早他以为在二战爆发的条件下,新中国如果压迫威慑英国,就可能逼迫对方让出藏南和其它地区,不战而胜。现在看来,简直是幼稚的幻想。即使是二战,对方在亚洲也不是没有力量的,不击败对方的力量,想轻松地获得利益?白日梦嘛。
  只有击败英国在印度的军力,然后以将英国势力从整个印度驱逐出去为威胁,才能逼迫英国签下城下之盟,拿到新中国想要的。
  “一寸山河一寸血”,他嘴里不由得吐出了这句诗,深深地看了对面一眼,转身离去,心里想着不远的将来,我必将重返。
  离去的赵云腾并不知道,就在对面不远的地方,威廉约瑟夫斯利姆,前印度高级军官学校校长,现任英印第5师师长,正以忧郁的目光,观察着新中国这一方。
  如果赵云腾注意到了他,无疑会重视的,因为这个斯利姆,在他的原时空,曾经被1998年2月号的英国《焦点》月刊吹嘘为“世界十大军事统帅”的榜首。虽然除了英国人,没有人会把英国人的吹嘘当真——英国人在二战表现太糟,只能拿着少数几个将军吹嘘。但至少,这个斯利姆在英国将军中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历史上正是他率领英国印度第14集团军,击败了进犯的10万日军,取得了英帕尔战役的胜利。
  斯利姆刚刚上任,他敏锐地觉察到了英军此时在“印度东北”的窘境,兵力不足,军备也不足。根据情报,在上缅甸驻扎的华军,是其第五野战军的2个集团军,总兵力超过30万人,并且有更多于正规部队数量的“国卫部队”,至少有40万人。而且很显然,华军在上缅甸是2个潜在作战方向,第一个当然是下缅甸,中国第17集团军显然在那个方向。第二个当然就是对面的“印度东北”方向,是其第19集团军。而他们还能便利地得到在云南境内的第18集团军的支持。
  需要尽快让14集团军满员,还要增加印度师的数量,否则一旦与中国冲突,英国必然处于下风。斯利姆叹了一口气,有点忧心忡忡。
  1939年东南亚的热风里,一只幼虎,正在逐步的成长。
  第205章 小老虎先学爬树?
  “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
  头枕着边关的明月,身披着雨雪风霜
  咱当兵的人,就是不一样
  为了国家的安宁,我们紧握手中枪
  说不一样,其实也一样
  都在渴望辉煌,都在赢得荣光
  ……”
  教战士们唱完这首《咱当兵的人》,赵云腾站起身来,几个月在热带的摸爬滚打,原来的“玉娃娃”终究也黑了不少。从小的营养好,他此时的身高,已经有大约1.63米,虽然年纪小,但并不比普通的士兵矮,所以他坚持自己的负重和战士们一样,都是20公斤以上,行军的时候又到了。
  现在是10月的雨季末尾,雨水还是很多,这个时候的山地军事训练,尤其艰苦艰,赵云腾一辈子还没有吃过这样的苦,好在总算咬牙坚持下来了,每一个好兵,都是这样磨练出来的。
  9月1日,德军进攻波兰,英法对德国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名义上开始了,不过近期是很奇怪的“静默战争”,双方虽然宣战,但谁也没进攻谁,英法就眼睁睁地看着德国和苏联瓜分了波兰。
  前世赵云腾就研究过这事,按照他的想法,这个时候英国和法国都是懵的,他们此前的战略完全失败了,德国没有去进攻苏联,反而在8月份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而且约定了共同瓜分波兰,苏联取得了未来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的领土。
  战略失败,就意味着战争,可是无论是英国还是法国,当然都不愿意与德军开启大战,他们此前的一切努力,不就是为了避免开战吗?所以只要德军不动手,他们仍然在犹豫和侥幸中,直到德军继续地扩张,他们才明白过来,全面战争已经无可避免,所以这几个月的犹豫,也就可以理解。
  对于新中国,9月1日的欧洲宣战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李思华预测的世界大战,确实已经开始了。“历史的车轮开始转动”,军队备战的准备,也就陡然加速。
  在这样的背景下,9月赵云腾就被安排,提前进入了他实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山地战训练。
  整个藏南(东部七邦)地域,包括缅甸的克钦邦、钦邦这些地域,可以说都是山地,山地战训练的重要性毋庸多言。实际上,他所在的第19集团军最大的特色,就是山地战,全军9个师,就有3个师,是专门的山地师,而其余6个师,也全部经过山地作战的训练。
  热带山区作战,最大的特点就是耗费体能极大,体能要求很高,就是这方面的要求,让赵云腾吃够了苦头,虽然他身体底子很好,可毕竟才13周岁,长得高但没有完全发育成熟,体能还远未达到青年的巅峰。大家很照顾他,他最小嘛,可是山地战的特点,就是很难照顾个别人,例如无法乘车只能徒步,所以赵云腾也只能自己坚持。
  山地兵的训练,各项登山技能自然是基础,包括攀岩、延绳滑下法、识图作业等,但远不止于登山。例如山地起伏,导致气候多变,每天白天可能热到发晕,可是晚上有的地方的气温,难以想象热带可以冻死人。还要学会快速搭建隐蔽所和依靠指南针行军,这是非常必要的生存设施。
  这些训练,总让赵云腾想起前世的“荒野求生”,其实完全不是一码事。军事上的需求,当然与荒野求生不一样,例如大家需要学会攀岩,但山地部队绝对不主张行军攀岩,不是没有办法的时候,吃饱了撑的才去攀岩呢?山地部队是需要背负沉重的装备在山区作战的,攀岩的话,设备怎么办呢?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再难上加难。
  渡过了期初的困难,赵云腾就开始爱上了山地兵。他觉得,在山间清新的空气中,闻到火药味以及步枪撞击肩膀的感觉,让人感到无比愉悦。
  甚至那些一刻不停地跋涉一整天的残酷训练,也让他偶尔感觉到诗意,红色的晨光照耀着队伍,前去完成野外射击和其它训练;晚上在星光下,穿过一个又一个宁静的山村,跨越茂盛的田野,一公里接着一公里地,沿着宁静而又美丽的山峰向前进发。
  调动、训练、行军,以及更多的行军,赵云腾觉得这样的部队生活,是如此的踏实和坚定。
  他学会了好多以前想都想不到的知识,例如如何在山区中观察天气变化趋势,并保持对暴雨的警惕;例如尽量采用之字形行军路线,以降低敌军可能袭击的损失;例如如何充分利用当地可以用来驮运装备的牲畜,在山区他们比一切车辆都可靠。
  他还没有学会那些“高阶技巧”,例如特种工兵的技能训练,例如将堵塞道路的落石用炸药清除,或是在山区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或是搭建跨越沟壑的绳桥,或是在山区的急流中搭建浮桥,或是修建碉堡及其他防御工事。他毕竟本职是参谋,而不是一线的作战士兵,那些技巧,不经过长期的训练,是无法掌握的。
  这让他感慨,在人类每一个微小的领域里,都是大量知识的积累和应用。新中国山地兵的起源,在几乎10年前就起步,当时李思华从德国聘请了山地战的专业军官,来搭建起我党山地部队的雏形。在山地部队成长的过程中,实际上与德国是相互影响,很多中国的特色,开始融入训练和行动。例如高原地区的“红景天补充剂”。
  赵云腾知道,德军正是因为远东的经验影响,在欧洲已经组建了庞大的山地部队。最有名的一个山地师,被叫做“雪绒花部队”——雪绒花是一种生长在阿尔卑斯山脉的植物。它在十分恶劣的高海拔环境下,依然能很好的生长。
  中国山地师的编制,此时与德军类似,一个山地师下属若干山地步兵团,山地炮兵团,山地工兵营,山地反坦克营,山地通信营,自行车(或摩托车)营以及师直属后勤部队。两军的不同,是此时中国山地师的作战对象,是在热带季风气候中,而德军主要是欧洲高寒的山区,例如阿尔卑斯山脉。对于德军,滑雪很重要;对于中国军,防范热带山林毒物最重要。
  山地部队在行动时,基本上只能靠人力运输,最多加上一些畜力辅助,因此无论是单兵装备,还是重型装备,也或后勤物资,都要充分考虑到士兵的负荷能力,编制的确定过程,就是根据这些因素确定的。
  像赵云腾现在这样的“普通士兵”,负重要20公斤,实际上还有负重近30公斤的战士。他们往往是某种迫击炮或无后坐力炮的负载者,例如一门60mm的迫击炮,需要5个人来负担,有人背炮管,有人背弹药。
  他珍惜着这样的训练生活,正式的任职命令已经下达,他将在一个山地营的营部参谋的职位上,正式开始他的军事生涯。
  陶金瑞警惕地注视着前面很暗的小树林,他刚才分明看到了小树林中有影子闪过,他觉得那是人。
  周围的伙伴们悄悄地跟了上来,他们望了望领头的“小参谋”。他点了点头,做了个手势,大家分散着朝着小树林的方向潜入。
  赵云鹏的心里痒痒的,可是周围两个战士别的没管,虎视眈眈地盯着他,不让他亲自出动。
  不一会,听到小树林中有惊叫声,再隔了一会,战士们带着两个人出来了,并且向他表示,前面安全,这个小树林可以作为晚上宿营的临时据点。
  这里是曼尼普尔接近英帕尔平原的山区,赵云鹏的这一次行动,是为了侦查英帕尔英军基地,他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对这个基地有直观的认识。为此,他找到杜琪说项,好容易才让杜琪同意了,当然,条件就是他不能参与直接作战。
  曼尼普尔是与缅甸实皆省相邻的地域,在原时空是印度东北七邦之一,也是印缅陆路通道最主要的必经之地,离开赵云鹏曾经考察过的缅甸德穆西嘎岭区口岸,不过是100多公里。在未来,曼尼普尔的英帕尔平原这里,必然是最主要、最关键的首战和决战之地。
  在古代,英帕尔这个地方能够发展起来,就是因为从印度到缅甸的陆路上,这是中间几乎唯一的平原,这个平原长度大约64公里,宽度大约32公里,其实按照中国人的叫法,这就是云贵那种比较大的“坝子”,这就是个约2000平方公里,一县之地的坝子。
  但这个小小的坝子很重要,因为它处于关键的交通枢纽,而且是所谓东北七邦27万平方公里的心脏部位。这里是所谓四战四塞之地,易攻不易守,但是强势的一方,以此为基地,就可以极为方便地攻击周围的几个邦,例如阿萨姆、那加兰、梅加拉亚、米佐拉姆、特里普拉等,都在它的四周。原时空英军为何以此为“东北印度”的根本之地,在此与日军决战?实在也是无可选择,丢了这里,基本上就丢了这块26万平方公里的地域。
  所以未来解放军(新中国最新对军队的命名,已经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攻打藏南,这就是战役的核心目标。
  作为前世印象深刻的历史事件,赵云腾对于藏南是有着作为中国人的深刻眷恋的。西藏虽大,唯有此处是真正的粮仓。有了藏南,西藏才能成为完整的一个军事防御区、甚至是政区。但是前世没有缅甸,在青藏铁路建成前,没有力量据守藏南,只能放弃,这是国家永远的痛。这个时空,通过缅甸,就极大地降低了控制藏南的难度。
  扎营之后,赵云腾审问了抓住的两个人,在懂得曼尼普尔语的傣族士兵的翻译下,发现其实是一对逃婚的男女,从不远的庄园主家里逃了出来,这倒让赵云腾乐了,哪里都有追求人生解放的人啦。
  姑娘还是长得挺漂亮的,如果不是突出的异域风情和语言,单单看相貌,和云南那边的女子非常相似。这里主要都是黄种人,赵云腾前世,也看过一些东北七邦原住民的照片,即使是几十年后还是这样,汉藏人种相貌的特征非常突出。
  不过想到宗教,又让赵云腾有点头疼。这里以前是一个佛国,结果后来因为一个国王改信印度教,结果后来多数原住民就成了印度教徒,再后来伊斯兰势大,又有很多人信奉伊斯兰教,原生的佛教倒是只有在山区,还有少数人信仰。
  知道他们是“曼人解”(曼尼普尔人民解放军)的部队后,逃婚的两人倒是镇定了下来,而且有点高兴了。他们本来就是想取投奔最近名气很大的这个组织的,听说他们军纪严明、帮助老百姓推翻那些吸血的殖民者和庄园主,分田地呢。
  赵云腾让小夫妻在营地住一晚,明早指点他们方向并开介绍信,让他们去投奔设在这里的小型根据地。
  他现在带领的,是一个山地侦查排,到了英帕尔以后,谨慎地用了快20天时间,几乎将英帕尔周围的山地都走遍了,还抵近对英国基地进行了仔细的观察。随着了解的渗入,赵云腾脑子里逐渐形成了一个计划。
  途中并不是没有碰到危险,英国人很清楚周围有着游击队在活动,也有派遣山地部队在附近活动,试图清缴这些游击队,他们认为这些游击队的存在,无疑是对英帕尔基地的一种威胁,为此,清剿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不过到目前为止,他们清剿的成果并不多。
  曼尼普尔人非常讨厌这些殖民者,更讨厌那些印度人,英军只能避开一切人来活动,印度人自然叫苦不迭,而本土的英军又损失不起,现在英国人还是“有节制”的,但随着英军不断增多,我方的警惕性也越来越高。
  赵云腾的小队就比较倒霉,碰到一次英军的山地小部队,双方小小地激战了一场,各自撤退,各自发现对方火力不弱,都没有敢追击,侦察排有3名士兵负了轻伤。
  回程的路上,赵云腾思考着,英帕尔是个橄榄型的小平原,如何对付这颗“橄榄”呢?难度肯定不小,在这里,英军能够集中不小的坦克和装甲部队,还有火炮,火力不弱。而我军由于地形限制,很难在陆军火力上形成优势,重炮根本运不过来,坦克可能只能使用轻型,装甲车也是如此。
  所以破局的关键,不应该是与英军比拼陆军山地的厮杀,我军的山地部队,应该变成侦察机和指向器,为空军提供准确的目标,例如英军的兵力集中地域、军火库、交通要地、主要堡垒等关键目标。1
  这就是以己之长攻人之短,在藏南,英军能够集中的陆军力量,除了人数外,单位火力不弱于我,但是英国为了保护本土,在印度不可能有强大的空军力量,而我军至少可以调集半个国家的空军打击力量,对英军形成空中力量上的绝对优势,以山地部队塞住英帕尔这个地域往各个山区丘陵的主要通道,然后空军以轰炸为主打击英帕尔英军基地的各个要地,这就像一口高压锅,四面都堵塞住了,空中轰炸就犹如给锅不断加压,直到把英军力量全部“高压烹熟”,最后实现会战的胜利。
  当然,也未必要“四塞”,因为我们的战略目的,并不是为了全歼英军,或许可以“围三阙一”,逼迫他们退向达卡,在途中再追击击溃,我军损失就能更少。
  回到部队,他并没有把这个想法大大咧咧地提出来,他还只是个小参谋,不能太放肆,也许19集团军参谋部里,有着更好的计划。他只是在休息日去看杜琪的时候,向杜琪说了自己的想法。杜琪也是笑而不语,他可不是十几年前的那个生瓜蛋子了,十二年军队和革命的历练,早就让他成为了一个老练坚定的革命者,自然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赵云腾的思路,也只是一种决策的参考方向而已。
  赵云腾任职的部队,是19集团军170山地师的山地侦察营。
  对于他来说,接下来的日子,就是日复一日的训练、演习、行军、总结。在有些“枯燥”的军人生活中,这个小参谋,正在不断地成熟。
  当一件件事情,深入地一层层下去,就仿佛有着无尽的知识和技巧,山地,有山岭、山坡、山谷、山崖、山脊、山麓等不同地形,通常还伴随着荒野丛林或者是湍急河流,各种地形如何处理?如何作战?控制制高点是重要的,但如果敌人先期控制了,如何根据地形攻击?山地协同作战,通讯相对困难,如何保证协同的效率?
  这些一个又一个的小点,成为了他训练之余,不断研究的重点。
  在他暂时够不到的顶层,新中国缅甸、云南等几个地方的战略支点,也在发生着变化。
  第五野战军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集团军即第27集团军,使得五野完成了其短期的最终形态,即4集团军体制的大型野战兵团。这个新集团军的驻地,就在第19集团军的东面,未来,他们将是对19集团军的支持部队,在野司的考虑中,19集团军前突,而27集团军备后,已经成为藏南会战的基础兵力格局。
  未来对东南亚整体会战的布局,逐渐开始清晰,西面以云南和上缅甸为主要基地的五野,东面以广东、广西为主要基地的七野,两个野战兵团,负责整个会战。
  大量的机场,正在上缅甸和其它目前“边境”的地方修筑,一切的准备,暗无声息,但是行动很快,中央军委的命令,是到1940年上半年,完成全部军事准备。
  改变东亚大陆的力量,正在积蓄中。
  第206章 中苏之争谁家之天下??
  几个月前,1939年的5月,中南海内,毛泽东看着李思华递给他的文件。
  即使以毛泽东的大心脏,内心也不由得极为震撼,他的手甚至抖了一下,他惊异地问着李思华:“真的要做到这个地步?这简直是穷兵黩武了呀。”
  李思华苦笑道:“这确实是到6年后即1945年我们必须做到的,否则就不能在一个接近平等的武力基础上,与苏联或者美国对话。这就是二战导致的结果,各国的武力空前强大,因为大家都把主要的资源,投入了战争和军备,然后用5年多的厮杀,磨练出了强大的军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