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21节

  在这样的情况下,日军的空中劣势开始逐渐暴露,中华空军的轰炸机群越来越嚣张,对地面防线的打击也越来越剧烈,如果没有密集的战壕,岗村甚至无法调动部队,一旦被空中发现,就可能会被空中的轰炸所消灭。
  所以,面对一野的疯狂攻击,岗村哪里还有力量去加强朝阳防线呢?他只能督促朝阳防线日军,全面加强警戒,但是兵力的不足,不是光靠加强警戒就能弥补的。
  10月14日,早已准备多时的林彪四野,终于打出了洞穿日军防线的最后一击!在半个多月前,在朝阳日军防线不远的地方,就已经有中华军的前线部队与之对峙,不过日军发现中华军的兵力并不多,因此只是保持高度警戒。
  林彪的四野,其实是在100多公里的后方准备,在这半个多月中,其实并非只是等待,而是大大优化了从四野在凌源附近驻地,一直到朝阳附近的东西两条道路,使得可以通过摩步化而快速行军。
  所以在14日的深夜,四野第13、14集团军,从凌源经建平,越杨树湾而从西线直扑朝阳,而四野第15、16集团军,则从建昌经尤杖子,越清风岭而从东线直扑朝阳。两军对朝阳日军,从东西两线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钳形攻势!
  如果按照现代的速度,他们大约20公里/小时的进军速度并不算很惊人,但在那个时代,连续几个小时如此速度的军队,就简直是机动性惊人,在大量卡车的运输下,从晚上11点到凌晨5点多,四野全军都已抵达朝阳前线,在稍事休整后,凌晨6点刚过,天几乎还是全黑的时候,四野就从东西两个方向,就已经向朝阳日军发动了狂暴的攻势!
  日军仅仅赢得了半个小时左右的整军时间,他们刚刚进入阵地,甚至还在通过战壕进入自己战位的时候,中华空军的俯冲轰炸机和战斗轰炸机群,已经光临,接着就是阵地上狂暴的爆炸,而中华陆军的重炮,也开始疯狂地炮击!
  远远看得到中华军的工程坦克,开始在阵地前排雷,但是日军几乎被压制在阵地上,只能苦苦等待中华军的炮击减弱。
  然而,中华军的炮击毫无减弱的趋势,半个多小时过去,仍然是高频率丝毫不减的炮击,日军指挥官柳川平助急红了眼,他只好组织以反坦克火力为主的敢死队,冒着阵前的炮火,拼命地试图突破弹幕的封锁,去袭击摧毁中华军的工程坦克。看着一队队由最精锐最坚决的日军士兵组成的敢死队,不断地在穿越火力线时,被炸得血肉横飞,柳川简直是心如刀绞!
  只有少数日军敢死队能够穿越火力线,而中华军早有准备,工程坦克就是一个个的掩体,中华军的狙击小组,就在坦克的掩护下等待着日军敢死队,一个狙击手、一个火箭筒手、还有一个机枪手兼观察哨组成的3人狙击小组,成为了日军敢死队的“死神”,他们在冲锋途中,就被一个个地子弹点名,消逝在了冲锋的路上,只要少数几辆工程坦克遭到了破坏。日军的敢死队虽然无穷无尽,但中华军的火力,更是无穷无尽。
  日军谁也没想到,中华军的重炮连击,居然持续了2个多小时,这简直是世界纪录,至少柳川这个熟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将,也不知道此前是否有过这样的战例!
  效果是明显的——不仅大多数的日军防线阵地,几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而且中华军突破了雷区——接下来,就是“坦克人海战术”的表演,中华军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冲过了日军阵地,而他们的左右和后面,都伴随着同样冲锋的中华军,他们全力打击着已经遭到重大损失的朝阳日军!
  日军的前线阵地是很“厚”的,所以虽然中华军有坦克装甲冲锋,占据了明显的上风,但通过战壕而来的日军也是源源不断,他们试图用血肉之躯,打败中华军的“钢铁之躯”!
  然而,实力就是实力,同样是源源不断,中华军的兵力规模明显大过日军,在失去了重火力的情况下,日军的反冲锋,一波一波地消逝在了中华军部队的枪口和炮口之下。
  一直打了2天,直到10月16日的傍晚,柳川手头的兵力几乎已经耗损完毕,没有办法再补充前线,他才长叹一声,命令还在战壕中战斗的日军们,通过战壕,利用等会的黑夜,向阜新方向撤退——本来退往锦州的路线,已经被四野切断了。
  柳川能够趁着夜色撤走的日军,其实已经不足6万人了,而且很多已经溃散,他们并不在柳川的指挥之下,而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有的不了解情况,还试图向锦州撤退;有的干脆准备逃到沈阳再说。
  第193章 岗村绝命锦州城?
  德国武官德特里希兴奋又激动地观察着四野突破朝阳防线的进攻。
  很难得到这样的机会,抗战之初,各国武官还能得到一些“现场观战”的机会,但等到后来,无论是中华还是日本,几乎都拒绝了各国武官的观战,如果不是德国与原西华的军工关系密切,德特里希也得不到观战的机会。上次他碰到驻西安的苏联武官,听他骂骂咧咧地说中华军拒绝了他又一次的观战申请。
  他深感这一次观战,他的收获非常大。这是怎样狂暴的一场战斗!
  后来他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
  “那真是一幕幕可怕的景象——日军的阵地被大火袭击,被爆炸声震撼,整个地域原来的黑暗地区,闪烁着炸弹的光芒。还有几乎连续不断爆裂的炮弹、气球、信号弹和发动机的摩擦声,震耳欲聋的声响中,到处都是火药的味道,道还有灰尘和烟雾。而在你自己身上,你的灵魂里,莫名地还会有兴奋、期待和惊奇,对于军人来说,这就是战争的味道。”
  “人们通常只能希望下一颗炸弹不会落在他们身上。即使在黑夜中,也能看到空中有一架架的战机坠落,他们就像是被击中的鹬。飞机的种类是如此之多,甚至没有人知道哪些是日本飞机,哪些是中华军自己的。”
  他向德国的总参谋部提交的报告里,对中华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尤其是对空军轰炸的使用,他描述道:
  “中华军不仅仅是凭力量和速度取得突破的,它是靠战术制胜。有史以来第一次,战争胜负不由被称为武力之尊的传统步兵来决定,而是由快速的摩托化步兵师、更是由空军来决定的。”
  “中华空军与日本陆航进行了大量的空战,但空战不是真正的目标,而是保障中华空军能够轰炸日军的前线阵地、机场、坚固防御点和火力点,以及摧毁日军的地面组织,来实现其根本目的。”
  “至于空中处于劣势的日军,则完全处在相反的境地,交通大受阻碍,步兵没有保护……”
  在军委总部,得到林彪四野顺利突破朝阳防线,正向义县急促行军,此后可以分兵,一路参与围攻日军锦州防线的侧后,一路准备直扑沈阳。总部是一片欢腾!
  毛泽东兴奋得一拍桌子:“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李思华也非常激动,东北战局进展至此,日军已落入全面被动,粟裕的“四饼三馅大卷饼”策略大获成功,日军锦州守军,现在必然再次分兵,否则就会被我军两面夹击,死的更快!
  周恩来高兴得以茶代酒,他今天特别想喝酒,不过指挥部里,当然不能喝。只能将杯中茶一饮而尽,来平抑自己激动的心情,他说道:“面壁十年图破壁,今天,我们真的可以说是破壁了!”大家都很有感慨,周恩来的这一句“面壁十年图破壁”,还是他在21年前即1917年写下的,那么多年了,革命胜利的前景,终于东方既白!
  刘伯承眼睛都湿润了,他拿下眼镜,仔细地擦拭着,其实也是在平静自己激动的心情,多少年的奋斗,最后的胜利已现曙光,他能不兴奋吗?想起过去在自己面前牺牲的一个个同志、一位位老友,心情的酸涩和甜蜜,难以言表。
  朱朱德在兴奋之后,脸色转为深沉,他想起了当年牺牲的前妻吴若兰,她没有能够看到今天革命即将胜利的大好局面,是多么可惜啊!他摇了摇头,把这些思绪抛开,冷静地说:“日军的垂死挣扎,非同小可。其主力目前损失不大,虽然已经陷入困境。需要提醒前线同志们,谨慎和坚持。”
  毛泽东跟着说:“发报给前线指挥部彭、林、叶、李,中央军委祝贺他们的突破,望再接再厉,冷静沉着,坚决彻底地打垮日军的反扑。宜将剩勇追穷寇!”
  冈村宁次,这个时候则陷入了绝望之中。
  中华军从锦州战线侧后,正向锦州逼近,他手中的50万大军,在中华军一野的连续打击下,已经死伤数万人,但现在还必须加强后方阵地,否则等到中华军四野,从后方夹击锦州,日军必将崩溃。
  可是这样前方阵地就更加薄弱了啊,岗村长叹一声,绝境之下,他也激发了凶性。他将锦州日军的参谋长武腾章找来,两人商量了一下,都明白日军已经陷入了绝境,如果从海上撤退,还能撤出一些兵力,但也很困难,因为中华军的空中优势太大了。所以就是干脆死战,大家都战死在这里好了,以身殉皇国。
  岗村的判断是,在日军再次分兵后,当面的中华军一野,必然开始全面进攻,所以已经无所谓后方和前方,只能是均衡配置兵力,无论是南面还是北面崩溃了都一样。
  中华军从后方进攻的方向,是双羊、大薛一带,他让武藤章率领17万日军6个师团固守,告之全军这是拼死一搏,没有退路。两人约定,高天原再见!意思就是“成神”,大家都去死!
  锦州防线的南北两端都进入了激烈的攻防战。
  粟裕的坦克装甲兵团,终于在10月19日开始行动,他们从东大屯一带迂回锦州北面,然后从锦州北,犹如刀子插入牛油一样,以狂暴的攻势,截断了日军南北方向两个集群之间的联系!然后他们选择了日军北面集群作为主攻方向,林彪四野也适时发动了对日军北集团的总攻,双方南北夹击,力图首先歼灭日军北集团!至此,“四饼三馅卷大饼”的战略意图全面实现,实际上已经是五饼四馅,因为粟裕兵团的穿插,又将核心之馅的岗村锦州集团,硬生生地打穿分割成了2大块!
  日军已经知道覆灭在即,在长期的武士道法西斯主义教育下,这个时候他们的士气并不低,当然并不是普通的士气,应该说是决死的“死气”,在日军侵华的战略彻底失败之际,这些侵略者不甘心其意图的彻底失败,因为那样对他们而言,确实比死了还难受,所以现在,就干脆去死!
  10月底的东北,已经开始雪花飘飘,白山黑土之上,到处是殷红的鲜血,雪白映衬着血红。
  中华军知道日军还有最后的一股气没有发泄,这个时候正是最猛的时刻,因此打得极有耐心,尽量发挥重炮的优势,只有粟裕的坦克装甲兵团,不断机动攻击,将日军切割成一个个小块,通过猛烈炮击打垮再打散,然后步兵去消灭残余的敌人。
  在这个阶段,中华军重点打击的是日军通过战壕和道路的交通节点,意图彻底瘫痪各部日军的调动。在狂暴的打击下,不到三天的时间,日军就有超过一千个交通节点被破坏,使得日军无法进行撤退、补给和调动。
  在前线,白天是装着犁刀或者沉重滚轮的工兵坦克,作为先导在雷场中为后续部队开辟道路。晚上,则使用大功率探照灯和照明弹,令日军睁不开眼,继续引导中华军的向前推进。
  日军步兵频繁使用反坦克地雷、炸药包、掷弹筒以及其他类似的近程武器,来打击进攻中的中华军坦克装甲和步兵。绝大多数中华军的指挥官,都会绕开这些孤立而坚固的日军据点,继续向后方突击。摧毁它们的使命,则交给了爆破步兵,他们会炸毁一切的据点。
  每当中华军打出日军战线的一个缺口,就会引出日军的大量敢死队,它们凶猛而不断地反冲锋,与进攻中的中华军缠在一起,拼死决战,中华军的损失也很惨重,但是,胜利的决意,让中华军毫无退缩之意,进攻、进攻、再进攻!狂暴的攻势,一浪接着一浪,永无停歇!
  到10月26日,实际上锦州防线上,无论是日军北集团,还是南集团,都已经被切割成了无数分裂的小块,他们被中华军重兵包围,耐心地用火力敲开“外壳”,再逐次消灭。岗村实际上已经无能指挥大部分日军,因为通讯都已经被打断了,他也无所谓,早就预料到的,无非就是一死而已!
  在前两天,他已经向关东军的总部和本土的日军大本营,拍发了他的“绝命电”,指出日军在东北的会战已经失败,日本应该以保存日军的元气为主,尽量将军队撤往朝鲜,或者用海船接回本土,接下去的作战,对于日本来说,只是无谓的耗损了。至于他本人和锦州日军众将官,已经决心死战到底,就死在锦州前线上,为防通讯中断,所以提前与诸君永诀!
  他发到日军大本营的绝命电,杉山元并没有呈报给天皇裕仁。因为他明白,岗村的建议,在日本当下,那是完全的“政治不正确”。日本从上到下,谁肯放弃满洲呢?那一定会被骂成国贼,会被“天诛”的,如果不是岗村决死之心已下,就连他杉山元本人,也会严厉斥责,前线指挥官岂能畏战?
  岗村的绝命电,在关东军总部也同样石沉大海,梅津和本庄繁其实很清楚,岗村说的是对的,但谁肯担这样的责任呢?说得不好听一点,这些日本士兵,全死在东北,他们这些高官跑回日本,也最多是退役,不会有生命危险,毕竟为皇国奋战过了嘛,但要是一力主张撤军,保住了一些军队,却会被日本高层推出来作为替罪羊,成为全日本最嫌恶的对象,按照日本政治上的惯例,必然遭遇“天诛”,有的是人要用他们乃至他们家族的性命来泄愤,所以他们何苦呢?
  岗村是因为自己不想活了,决意死战,所以才敢说这样的话,所以何苦去扩大呢?梅津和本庄繁,都决定装糊涂。中华军又没有值得一提的海军,日本本土还是安全的,他们还有在日本本土的前程和利益。
  锦州前线,鏖战到11月1日,在粟裕兵团和林彪四野的夹击之下,日军北集团终于覆灭,近20万日军灰飞烟灭,打到最后,实际上有不少的日军试图投降,但中华军懒得鉴别,谁知道他们的投降是真是假,都打到这个份上了,一体消灭就是了。
  消灭日军北集团后,林彪四野迅速从北面合围了锦州地区,日军岗村南集团,全面陷入了一野与四野的合围重击,覆灭在即!
  其它几个方向上,到10月29日,三野第9和第11集团军,首先突破了日军的松原防线,日军且战且退,到11月7日,三野3个集团军及其它部队近50万兵力,将日军30多万剩余的军队,合围在了哈尔滨!残酷的巷战开始!三野仅仅修整了一天,就向哈尔滨展开了连续突击!
  二野在攻克了双辽之后,11月10日,切断了四平与公主岭之间的道路,留下第5集团军围攻四平,其余2个集团军,则朝向公主岭这个长春最后的南大门,展开攻击!
  11月14日,日军锦州南集团终于覆灭,岗村用手枪自杀身亡。加上朝阳防线,日军原来在朝阳-锦州防线的70万军队,绝大部分覆灭,朝阳方向,大约还有六七万人逃离,但锦州方向,能逃掉的人不足万数。
  日军最后的兵力,逐渐被迫向着东北最大的三个城市,即哈尔滨、长春和沈阳集中,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即在这三个城市,试图展开长期的巷战,以拖延时间来疲敝中华军,等待合适的反击时机,虽然谁也不知道凭什么还能反击。
  在这3个最大的城市,哈尔滨日军还有不到30万;长春日军最多,接近40万,不过有部分还在公主岭方向抵御中华军,尚未实现对长春合围;而沈阳的日军最少,加上从朝阳和锦州前线逃回来,也只有20万出头,很明显,由于此前沈阳的日军,大部分都投入到了朝阳-锦州防御,因此现在守军就不足了。
  其余日军在中苏边境的郓春西到海拉尔的边境上,大概还有个十几万,这些军队,原来是防御苏联人的。对于三座城市,其实无法也无力支援。
  不过兵力有富余的中华军,并没有因此采取什么重点进攻沈阳的方式,而是全面合围3大城市。一野包打沈阳,六野则加速行军,准备与二野合围伪满洲国的首都长春,而四野则需要长途行军,如有必要配合三野包打哈尔滨。不过黑龙江的地域广大,在占领3大城市后,占领整个黑龙江仍然需要时日。
  哈尔滨的巷战是最先爆发的,日军对哈尔滨的经营很久,现在更是重兵密集的纵深防御,日军以松花江为天堑,在哈尔滨构筑了三道防御地带,纵深达到20~40公里;整个防御地域,包括外层、内层和市区三道环形围郭。在这三道围郭之内,是无数的战壕、散兵坑和火力点。
  此时在欧洲西班牙,从1937年2月开始的马德里保卫战,已经打了快2年了,但是马德里仍然没有陷落(后来是1939年3月陷落)。所以日军在长春、哈尔滨和沈阳,都声称这将是东方的“马德里”,永不陷落之城!
  日军在这三个城市,充分准备了火力:在可以预计得到的几个中华军进攻的主要方向,几乎是每3公里正面就是1个师团,而每1公里正面超过400门火炮,甚至还有103辆97坦克!完全是日军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防御强度!
  面对日军如此的防御,三野的进攻也就更加谨慎。首先在空军的支持下,对于日军三道防御阵地,进行了空前的详细的空中侦察,标定了尽量详细精确的炮击网格,在事前准备上下足了功夫。
  进攻开始后,三野首先是空中轰炸结合重炮炮击,尽量将日军的阵地“犁深多遍”,炮击强度是空前的,一个波次就超过了3个小时,随着日军还击火炮的逐渐沉寂,重炮不断前移,打击更远的目标。日军的痛苦在于,由于缺乏空中优势,日军对阵地和各大要点的防御,始终是被动的,中华军的步兵进攻前,单纯的火力对轰,日军总是处于下风。
  中华军2个火箭炮师也不断机动,对发现的日军密集地域进行面打击。这种重炮+火箭炮+俯冲轰炸的复合型攻击,持续了4天!彻底清除了日军比较明显的阵地和防御点,然后才是中华军组织起来的巷战队伍,开始的逐个区域、逐条街道的攻击!
  日军利用有利的地形,顽强扼守每一条战壕,每一个散兵坑,给予中华军不小的杀伤,他们甚至击退了中华军几次的坦克突击。
  在攻击不利的情形下,三野集中了大部分的火炮,重点攻击比较开阔的松花江南平房区西侧一带,在数千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两个坦克师近千辆坦克,出现了一个奇景,它们排成几列纵队向前推进!前面的一批坦克被击中起火,后面的顶走它,继续前进!在坦克掩护下,中华军士兵伴随攻击!
  这样的血与火,让双方的情绪迅速地趋于疯狂,到最后,中华军士兵们甚至高呼着口号,向前冲击,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就接着往上冲!最后此时防守在日军这个主要高地上的部队,逐渐不剩下多少人,终于经受不住中华军狂潮般的冲击,被攻击部队淹没了,哈尔滨的巷战,进入了市内的最后地区!
  对于市区的攻击,中华军派出了无数个突击群、突击分队和狙击小组,从四面八方向市区攻击。中华军此时的巷战已经非常有经验和系统化,除了在进攻前,首先用火炮和轰炸机对目标地域进行轰击外,步兵则在坦克和配有喷火器以及爆破器材的工兵掩护下,一小段一小段的前进。
  对于建筑物,士兵们甚至从后院、地下室甚至下水道渗透进去,从而攻占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楼房。日军利用部分坚固的楼房、隐蔽的地下室、地下道、排水沟壕等,为日军提供了多个暗处发挥火力的支撑点。因此,中华军不得不逐栋楼房地争夺,逐条街道地攻取,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哈尔滨这座城市,也遭受了很大破坏。
  在哈尔滨战役期间,围攻长春和沈阳的另外两大城市战,也全部展开。尤其是长春,那里是伪满洲国政权的所在地,更是日军关东军总部的所在地。战斗的规模更大,也更残酷!
  第194章 苏联可能的变脸?
  1938年11月12日,北平。
  刚刚从西安迁入北平的中华临时政府中央军委举行了秘密高层军事会议,讨论的话题非常敏感,就是对苏联面对新中国即将成立的行为进行预判。
  李思华先对苏联的军事力量做了介绍。除了毛泽东外,没有人知道她为什么会那么清楚苏军的力量,不过力胜同志敢于说出来,自然肯定是八九不离十的。
  李思华指出:
  “从抗日战争爆发开始,加之欧洲形势开始紧张,苏军开始急促地扩大规模,在1937年以前,苏军的规模并不大,仅有50多万人,那个时候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建设工业力量上,第一个和第二个五年计划,才是斯大林带领的苏共领导层主要的任务。当然,其背景是,当时日军只有17个师团30万人,而德军尚未复兴。”
  “但19137年末以来,在一年的时间内,苏军已经急促地扩大到200万人,其中在远东的大约是70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苏军几乎是以2:1的规模在配置其西部和远东两个方向的军队,远东军区、后贝加尔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这3个与中国接壤的军区,可能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都会占据苏军1/3的规模和资源。”
  李思华强调,根据“情报”,预计苏军将在最近3年中至少扩军到450万人,主要是针对德军,其本来的计划也有部分是针对日军,现在换成了中华以后,并没有能改变其原有计划,所以如果苏军计划继续执行,在远东的兵力很可能将在150万甚至更多,由于其机械化和火力水平远在日本之上,因此对我国的威胁性并不亚于日本。她具体介绍了苏联面对中国方向的军事部署:?
  “苏军近期进行的远东增兵,正是其扩军计划在当下的部分,预计到1939年,其远东军区,将有红旗第1和第2集团军、第15和第25集团军;后贝加尔军区,则有第17集团军和第36集团军。目前可能是这6个集团军,但未来在西伯利亚军区,可能再增加第24和第59集团军,但这部分可能要到1940年获或以后。”
  “所以远东和外蒙的苏军,其陆军主力就是6个集团军,这些集团军的编制和我军不一样,它们由几个军(步兵军、机械化军、骑兵军)和几个独立师(步兵师、坦克师和混成航空兵师)组成,每个集团军的总兵力不超过10万人。”
  “但是,其中有的集团军的装备水平非常高,例如后贝加尔第17集团军的麾下,是坦克61师、摩步36师、摩步57师等,然后有4个航空兵师!包括2个战斗机师、1个轰炸机师以及1个混成航空兵师。这是一个典型的“空地一体化”的以攻击为主的集团军,中华陆军都没有这样的编制,算得上非常奢侈。”
  “但其它的集团军,编制就可能完全不一样,例如后贝加尔第36集团军,它包括步兵第91师、210师、209师,骑兵51师、坦克111师以及1个强击航空兵师,其36集团军与17集团军的编制巨大的差别,大家都可以好好思考体会一下。”
  “苏联集团军的这种编制,我认为体现了苏军的一种战术思想,那就是战机伴随陆军进攻而攻击的空陆一体化思维。”李思华介绍了苏军正在发展中的关键武器,即伊尔-2型强击机,尤其是其双座型,她强调这就是一种“空中坦克”的军事思维,飞行员背部防护装甲厚度也从7毫米增加到12.7毫米。武器装备也有所加强,其机翼上安装了20毫米的航炮,机翼上还挂载了8枚先进的火箭,既可对空又可对地发射,还可挂500千克的炸弹。它将在1939年完成,此后必将成为我军坦克装甲部队的大敌。她的总结是:
  “当然,伊尔-2其实与我们的赤龙俯冲轰炸机类似,但更多用途一些。其在战斗机的打击下是很脆弱的,大家都是同样的弱点。所以,决定性的,还是空中优势在谁的手里。”
  这个时候,她意味深长地看了几个人一眼,尤其是总政的任弼时等曾经留学苏联的高层。然后说道:
  “我知道,我们总有些同志,对如此警戒苏联不以为然,共同的信仰让他们产生了亲切感嘛,不过,我要说的是,这是一种极其有害的情绪,苏联是个民族主义强烈、大国沙文主义强烈的国家,我们也是民族主义国家,两国之间最基础的关系,就是各自的国家利益。”
  “苏联对于我们中华的态度到底如何呢?我们从他们在外蒙的动作,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李思华指着外蒙地图,面无表情地说道:
  “1934年11月,苏联与外蒙有了所谓君子协议,苏联向外蒙提供军事保护,如果外蒙受到军事进攻,苏联将提供帮助和支援。”
  “1936年10月,苏蒙签订所谓《苏蒙互助议定书》,这就是一个正式的军事同盟。”
  “1937年日军侵华后,苏军从9月起大举进入外蒙,在外蒙与我国及伪满洲国边境大量开始驻军。”
  “如果说到此为止,苏军的行动还能用提防日军侵略来解释的话,在我中华军明显击败了日本,华北和西北都安定的情况下,苏军不但没有撤走外蒙驻军,反而在不断加强,时至今日,其后贝加尔第36集团军,几乎就变成了以外蒙为其大本营。图穷匕见,这如果不是侵略,那是什么?他们防备的,已经是我们,而不是所谓的日军,害怕我们夺回外蒙国土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