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20节

  但是日军这一次广泛地使用了布雷,在300公里防线上的重点地域,几乎是全面布雷,其前线形成了广泛的雷区。日本的军工产业,近期拼命地生产地雷,雷就是为了在东北广泛使用,迟滞我军的攻击。
  其次,极大地加强了反坦克反装甲火力,很多壕沟就是专门设计的反坦克壕沟,其中设有大量的反坦克火力点,不过由于日军反坦克炮水平较低,因此主要是“死士”型的火力点,讲求接近我军坦克或装甲车,近距离攻击。
  再次,是多层铁丝网,用来迟滞步兵的进攻。
  所以同样只是一层战壕防御网,但内容确实是截然不同,对我军的威胁程度,大大提升了。
  第2道防线,是在第1道防线后方的400~600米处,几乎第1道防线拥有的所有防御手段,第2道防线同样拥有,不同的是,增加了很多轻型机动火炮的配置,例如大口径的迫击炮。这些炮都修筑了专用机动道,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原来的炮位,转移到新的炮位继续发炮。
  因此第2道防线,如此就对前线第1道防线,构成了比较坚强的支撑,在中华军攻击日军第1道防线的时候,这些火炮就不断支援前线,打击我突击火力和兵力,并且以机动灵活的配置,来化解我军的火力优势。
  第3道防线,是在第1道防线后方的4~6公里处,除了此前2道防线的火力配置外,最大的特点,就是日军远程火炮和重炮,就主要配置在这条防线。同样修筑了大量的壕沟型专用道,而且在很多地方都用钢筋混凝土修筑了大炮的隐蔽炮位,这些工事都进行了伪装,主要是试图骗过空中侦查的伪装。
  日军甚至在这条战线上准备了大量的骡马,准备让他们拉着重型火炮快速机动,随时转移。
  所以前3道防线,就形成了一个综合防御体系,是充分地考虑了如何规避西华火力优势,以及发挥日军火力的综合设计。
  第4道防线,是绵延数十公里的地堡、暗堡火力点群,准备了大量的反坦克、反装甲火力。这显然是预防中华军如果突破了日军的前三道方向,就通过这几十公里的堡垒群,不断打击和迟滞中华军的攻击,使得日军能够比较从容地撤退,与后方日军会合,重新在后方建立新的防御体系。
  参谋们觉得日军这种防御的弱点,就是几乎没有预备队。因为日军担心在中华军的优势火力下,一旦开打,预备部队难以再进入防线。这就为我军在决定性方向上大量集中兵力和兵器,单点突破创造了条件。
  汇报完毕,与会的将军们议论纷纷。林彪也不由得倒吸冷气,他说:
  “日本鬼子长进了啊,这种防御体系,可比之前在华北的难打多了。这虽然比不上李政委说的那种法国的马奇诺防线,但在日军的历史上,大概是空前的了,他们以前只崇尚进攻,现在不得不学会防御了。”
  其它将军们也有同感,对于如何打破这种防御,开始了激烈的探讨。
  日军布雷很讨厌,但这一点,是被李思华此前就预测到的,在我军发展的兵器中,就有一种在前线大量排雷的工程坦克,这种排雷坦克就像是大型拖拉机前方加装了一个很大的“犁”,它们前进时,会将泥土深深地犁开,地雷自然会被引爆,而工程坦克自身的装甲和钢板,则使得它自身无损,通过工程坦克,快速开通坦克装甲等部队的进攻通道,是没有问题的。
  不过,这样就达不成对日军进攻的突然性了,肯定会大大地惊动日军嘛,例如利用夜晚的突袭,就不太可能了。另一种做法是让工兵隐秘排雷,但是这样大的雷区,不惊动日军的可能性也是小概率,意义不大,而且工兵可能会牺牲惨重。
  所以突破的主要战术,大家的意见比较统一,就是寻找适合的“决定性方向”,集中火力兵力,打破日军防线这条“线”上的某“点”,先是空军轰炸,主要是前3条防线,然后集中重炮,同时攻击3条防线,轰炸和重炮,对日军3条防线,形成全面压制。然后精锐步兵跟随少数坦克攻击,打掉暴露出来的一个个的反坦克火力点,基本清扫后,坦克装甲集群才大规模进攻。
  彭总看到粟裕一直没有发言,似乎在出神地想着什么,就问粟裕有何意见,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粟裕有点不好意思,说道:“大家刚才说的突破日军防线的方法,我没有什么意见,这是战术上的组合。不过,刚才我是突然想到整个东北会战的战略方法,所以有点出神了。”林彪也来了兴趣,让粟裕仔细说一说。
  粟裕指着地图,说道:“日军防御的特点,是主要兵力集中到了赤峰-朝阳和锦州一带,其次在前线到沈阳的区域之内,部署了大量兵力,日军在这个区域,至少有100万左右的兵力。而且是从赤峰到锦州,兵力越来越强,防御也越来越完善。”大家都点点头,这是事实。
  “这样的厚集兵力,加上严密的防御,完全不讲策略的硬碰硬的话,我军的损失就会很大。日军这是梯次防御,我的想法是我军能不能来一个从远到近的梯次进攻。”
  “二野和三野可以先发动,他们从草原越过锡林郭勒后,就可以威胁通辽和白城,形成随时进攻长春和哈尔滨的态势。这对于日军来说,就是绕过了他们的前线防御,直接进攻他们占据的东北腹地。”
  “林总的四野可以第二波发动,打破赤峰防线后,进攻通辽,做出直接进攻长春的态势。”
  “有了这两波大迂回大纵深的进攻,日军此前密集锦州朝阳防线的决心就可能被动摇,因为我们上述的攻击并不是纯粹的假动作,随时可以变成真实的大进攻,先进攻长春也是很正常的,伪满洲国的首都嘛,而且可以截断日军整体东北的防御中心。”
  “所以日军就可能不得不分散兵力,必须加强在长春和哈尔滨的防御。他们当然会把在东北其它地方的日军都拉上去。”
  “这个时候,叶总的六野再发动第三波攻击,在赤峰和朝阳之间突破防线,攻击阜新,威胁沈阳。”
  “由于日军的兵力不足,这个时候他们就只能从锦州和沈阳分兵,去防御阜新可能被突破的危险,这个区域不能不防,否则我军攻占后,既截断了沈阳与锦州的联系,又可以继续直接攻击沈阳。”
  “这样日军就会发现,他们最严密设防的朝阳-锦州防线,我军就是不打,一路又一路的主力绕过或者在比较远的薄弱防线上突破,去进攻日军相对薄弱的后方,他们的防线不起作用,只能被迫分兵 。”
  “在日军分兵后,彭总一野再行动,我第1集团军做先锋,突破削弱后的朝阳-锦州防线,迂回锦州后路即锦州北面,一野的大部队跟随第1集团军迂回锦州北,然后一野从锦州北和南面,实现南北两个方向对锦州的合围和夹击,一举击破锦州之敌,占领锦州。”
  “这样,我军对日军的主要攻击,都转移到了日军的后部,不打头,转过去踢屁股。攻击的难度就大为降低,而且让日军陷入全面顾此失彼的境地!”
  这个方案,让大家都非常感兴趣,很有意思!彭总仔细地看了一会地图,一拍大腿,哈哈地笑着说:“粟裕这个方案,我军是4层饼,日军就是3层馅,从西向东卷饼,这是4层饼包裹3层馅的大卷饼!”指挥部里充满了欢快的气氛,大家都哈哈地笑了起来。
  彭总和林彪都在内心感慨,当初李政委坚持将粟裕任命为我军第一个集团军的司令员,使之成为全军装甲坦克部队的首个“创始”首长,大家都有点想不通,一个游击队长,凭什么出任这样重要的职位?可是现在看一看,这样的策略,能是一个普通的军官想得到的吗?李政委一直说,粟裕在战场上颇有灵感,时有天外飞石一般人难以想象的战争思维,果然是名不虚传,李政委的眼光真是锐利,慧眼识人啊。
  很快,基于这个“4饼3馅大卷饼”设想的大纵深大迂回穿插会战方案,在细化后被上报了中央军委,并得到了军委的批准,毛泽东对这个方案非常激赏,他喜欢这样充满了想象力和灵感,又都是阳谋、让敌手无法选择,只能被动应战的战略战术。
  最后的会战调整,开始迅速进行。
  在中华临时政府的内政上,同期则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对当初参与苏区长征后“反共清共”运动的反动派的斩草除根,以及对国民党当年参与各种反共清共,手上有我党同志或者支持我党民众血债的人员的清算。
  由于被蒋介石出卖,当年在江西和河南南部率领特务、还乡团和中央军,屠杀了无数苏区民众的“别动队”主要成员,悉数在岳阳附近落网。他们率部抵达岳阳附近,还以为蒋介石是要他们在当地进行清共,为湖南“前线”创造有利于国民党抵御当时西华军的“社会环境”,他们自觉与共产党仇深似海,当然是蒋介石的死忠。却不想,大难临头各自飞,蒋介石自己有了活路,对于他们这些喽啰的性命,那是毫不在乎。
  在他们抵达的时候,迎接他们的是国民党52军的军长关林征,他们能有什么怀疑的?却不料进入驻地,就被52军缴械,最后全部被交给了共军。一些家伙悲愤地痛骂关林征,关林征理都不理他们,他自己还一肚子怨气呢,蒋介石跑了,居然没有选择他这个猛将,事先一点风声都没有,让他心理大受伤害,平心而论,他没有想背叛国民党政府的心思,就算与共产党决死一战,他也有牺牲的准备,可生生地就被蒋介石抛弃了,让他愤恨之极。
  所以当时西华军发电报给他,请他协助用52军缴械和逮捕别动队成员的时候,他一点都没有犹豫。他和共产党的仇怨不深,在这个时空完全没有交过火,他有什么可怕的?西华军还邀请他加入西华“国防大学”接受高级军官教育,摆明了给他一个继续当军人的机会,这更让他怦然心动。
  实际上,当时情报机构更倾向于选择宋希连,但被李思华否决了。他们选择宋希连的原因,是其曾经是中共党员,但1926年退党,此人身段比较“灵活”,在大势之下应该会很坚决地执行当时西华的命令。但李思华拒绝的原因是,就是此人执行了我党高级领导渠秋白的死刑,干嘛给他这样的机会?虽然不会杀他,但此人必须服刑,为他过去的反革命付出代价。
  关林征以“牛脾气”著称,情报机构担心他会死犟,李思华反而不认可,他要真是个犟种才怪呢,在国民党那种讲关系的军中,会容忍犟种的存在和步步高升?最后的结果果然印证了李思华的判断。
  1935年西华会合中央苏区的时候,探讨过是否打回苏区,解放苏区的策略,但最后高层还是否决这个策略。因为西华本身从西南而西北,然后对日决战、统一全国的策略早已确定,而且所有的一切都是为此准备的。如果改变策略,提前攻击江西,还要越过湖南,那就意味着在工业力量仍然薄弱的时候,提前与国民党决战,大概率会引发日军提前侵华,那时候西华的准备是非常仓促的,西南根据地的工业化刚开了个头,就要对上已经初步工业化的日本,尤其在空军等方面,会处于绝对的劣势。从整体和时间来说,也许要付出大得多的代价,革命不能感情用事。
  为了这个决策,无论是毛泽东,还是李思华,都痛苦和内疚了好一段时间。虽然通过“红色威慑”行动,使得国民党没有敢大规模地屠杀苏区的民众,李思华前世大几百万民众被屠杀的事情没有发生,但至少也有近百万民众,还是死在了别动队和还乡团以及中央军的手中。现在则要为他们彻底地复仇,以慰亡灵。
  她对于前世我党对于康泽和邓文仪的待遇,是耿耿于怀的。康泽在解放战争中被俘,一直被关押进行“劳动改造”,据说是因为“改造一个特务头子具备特别的意义”,她可不知道这有什么利益,只觉得难以宽慰地下的几百万民众的冤魂。至于邓文仪,前世跑到了美国,后来高龄回到大陆,还得到了邓小平等同志的“亲切接见”,这让她感到恶心。
  所以在这个时空,她早早就告之毛泽东,她绝不同意让这些刽子手苟活,一定要用他们的脑袋,血祭死难的同志和民众,她的人生哲学,从来就是有仇必报,有仇今世报。看到她如此坚持,毛泽东同意了,在毛泽东冷静的政治评估中,大清算当然有负面的政治影响,但也不是没有好处,此时中华临时政府具备的实力,承受得起反噬。
  她还警告了周恩来和邓小平等同志,绝无可能放过这些屠夫和畜生!
  康泽几位头目,在当年“红色震慑”行动中,已经被作为主要目标刺杀了。但后来的别动队成员,还不是满身罪孽?怎么可能放过?
  专设的干部团队,对所有被俘的别动队员等人进行了仔细的甄别,这些别动队员将当时苏区的一些妇女儿童,卖到了武汉和合肥,根据供词,武汉和合肥地方政府进行了大量的搜索工作,尽量找到了还活着的妇女和儿童。
  按照专案的特别规定,当初从国民党手中买下这些人的工厂老板、妓院老板、“士绅”和相关人等,都被逮捕,工厂和妓院的老板以及士绅是一律死刑,他们当初买下的时候很清楚是怎么回事,他们是参与迫害民众的帮凶。
  别动队的所有人,被分成了若干队,押送到当初发生大屠杀的各个地点游街示众,包括江西南部的所有县城、大别山区、河南天台山和老君山等地区。每到一地,公告宣读这些人的罪行,祭奠死难的同志和民众,然后枪决所有罪犯,这些人都是经过甄别的,在哪里犯下的罪行多,就在哪里枪决。
  实际上除了别动队,还有大批的还乡团和“铲g义勇队”成员被处决。
  除了清算苏区血债外,还广泛地清算了当年参与412反革命运动,以及其它各种反共运动的血债累累的人员,只要是当年有意识地参与杀戮我党同志和民众的人员,李思华根本不愿意给他们所谓“劳动改造”重新做人的机会,就是以杀为主,罪行较轻的,也统统送去终生挖矿。
  这一场“大清算”,当然让各种“民主人士”恐惧得魂飞魄散,他们发动了全部力量,试图劝说中共停下这一场运动,周恩来、邓小平等高层,最近可谓门庭若市,就是宋庆邻,也亲自向周恩来游说。
  但是周恩来等同志或明或暗的劝说,都被李思华顶了回去,这件事情,她就是铁了心了。
  她将原来在各个苏区因为肃反,而被挂起来的夏西、戴计英、朱理志、聂洪军等三十多个人,组成了一个真正的“肃反领导小组”,要求他们负责严厉清算。她亲自对他们讲话说,当初你们冤杀了无数同志,迄今党内对你们当年的行为不原谅,现在是给你们一个赎罪的机会,杀自己人都那么狠,对血债累累的反动派,看你们的表现!
  在这些肃反“专家”的带领下,从上海、江浙到湖北、湖南、江西、广东、福建等新解放区,这几个省自然是风声鹤唳、血雨腥风。其实党内尤其是机会主义中间派别,是很有意见的,但他们都不敢公开表示意见,李思华的那句话让他们太难堪:“你们有什么资格代表地下的万千同志和民众的冤魂,对这些刽子手说原谅和宽恕?”这场大风暴,持续了好几个月。
  李思华自然也有政治上的考虑,这几个省是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区域,清理得干净些,有利于尽快去除国民党影响,便于新中国对其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造。至于民主人士的“离心离德“,她本来就不在乎。
  她当然知道有些人会将之与斯大林的“大清洗”相提并论,不过她更不在乎,生若能抒志,死亦可无憾,如果不能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逻辑行事,才是此生最憋屈的事情。她在乎自己在那些人心目中的“声誉”吗?扯淡呢!
  第192章 四层三卷卷东北?
  9月17日,中华军二野和三野共计8个集团军为主的140万主力部队,以及四十万的地方部队,越过了此前已经筑路的大兴安岭西麓低山丘陵区。
  两只大军沿途都在“下蛋”,二野的第7集团军和部分地方部队,留在了锡林郭勒到兴安盟一带;而三野的第10集团军及部分地方部队,则进军呼伦贝尔,控制东北边境的态势明显。到9月23日,两只野战军分兵而行,二野其余3个集团军向通辽前行进攻,目标似乎指向长春;而三野其余3个集团军则北向兴安盟和白城,似乎是进军黑龙江,随时可以向东进攻哈尔滨。
  接近10月的东北边疆已经开始迅速变冷,所以部队做了充分的防寒准备,否则接下来东北的严冬酷寒,可是真够喝一壶的。
  沿途各支东北抗日联军,纷纷归纷队。他们将作为各支部队的向导,以及带领特种部队,深入日占区,配合主力部队进行骚扰,目的很明确,就是让日军一旦脱离了主要的阵地,就陷入“全面敌区”之中。
  到9月27日左右,日军已经清晰了解了中华军的动态,他们以为的前线锦州一带,中华军仍然保持平静,但从西北方向,两只西华大军进行了大迂回,似乎是向着长春和哈尔滨进攻,中华军要先打日军的后方!
  这让梅津美次郎和本庄繁有点不知所措,中华军的攻势太出意外了,锦州才是东北的门户,东北的精华地带,也在沈阳-长春-哈尔滨此线及其以东。这是一种徉动吗?是为了调动日军吗?
  岗村宁次已经重新被起用,他担任了关东军的参谋长。他的判断是肯定的,中华军的目标,肯定是调动日军在锦州一带的大军。
  但是所有的情报,都肯定中华军的规模极大,认为是中华军的精锐,即二野和三野的大部分。无论如何,通辽的位置极其重要,它是长春的西大门,于是日军在长春、四平一带的40多万大军中,有15万被派遣到通辽一带据守。
  日军尽量加强了通辽防线,但是时间来不及,物资也没有那么充分,大多数都提供给了锦州防线了,所以最大的招数,就是大量布置了紧急的雷区。雷区主要在通辽的西面,从敖包苏木、傅家屯、梅林营子,一直到丰田镇和辽河。至于巷战,那个时候通辽也只是一个小城,支持不了多久。
  10月2日,二野第5和第6集团军,出现在了通辽的西面。
  在敖包苏木到傅家屯一带,出现了大量的中华军坦克和装甲车辆,很明显,这就是主攻方向,日军几乎将大部分的重武器和兵力,都集中到了这个方向。
  白天中华军没有攻击,而夜晚来临,地雷爆炸的声音,开始在“主攻方向”方面响起,日军的反击并不奏效,西华军用无尽的重炮火力,掩护着他们的排雷行动,日军被迫组织了多只敢死队,尽量接近雷区,破坏中华军的排雷行动,但是很难,因为中华军并不是使用人力,而是使用排雷坦克。
  最前面的排雷坦克,是使用犁刀,这些犁刀深入土壤,将地雷引爆或者是挑出来推到边上,再由人工引爆。而在犁刀坦克之后,则是滚压坦克,它们是在坦克的前方,有一个非常重的滚轮,滚轮将被前面犁刀拉开的土壤压平,少数没有被犁刀挖到的地雷也纷纷因为滚轮的重量而被压爆。
  这两种工程坦克的结合,使得一条通向日军防线的平坦大道开始出现,如果让这条道完成,那么中华军的坦克装甲部队,显然就会在重炮掩护下击破日军阵地,日军指挥官稻叶四郎瞬间就急了,他立即组织手中的所有反坦克火力,不惜冒着炮火,也要冲上去击毁中华军的工程坦克!
  这个事后,负责驻守南段,即梅林营子一带的日军,报告中华军同样在工程爆破雷区的情报,被稻叶四郎忽视了,至少那里不是中华军的主攻方向,开玩笑,日军的侦查兵都盯着中华军的坦克装甲集群呢,他们一直在北段后方活动,由于重炮和空战劣势,日军也没办法威胁到它们。
  然而真正的主攻方向,确实就是南段。在北段的坦克装甲,都是充气橡胶坦克和大炮!这些装备外形十分还原,成功迷惑了日军,使其认为中华军的主攻方向在北段!
  所以结果可想而知,在中华军完成了对南段通道的开辟后,重炮疯了一样地打击了日军的南段阵地,而此时赤龙和红龙的混编轰炸机群,也对南段阵地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轰炸,稻叶四郎才反应过来,原来中华军的主攻方向确实是南段,他被骗了,不过他始终没想通,之前看到的坦克和装甲车,不是确实在北段吗?而且那么大的规模?
  他试图赶紧向南段调运兵力和设备,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二野第5集团军的坦克师,有着大量步兵的配合,首先击破了南段已经被轰炸和炮击打得支离破碎的防线,反复碾杀之下,南段日军首先崩溃,中华军南段的主力,像是铁流一样,攻入了通辽的主要地区,他们迅速地从日军后方北上,准备合围日军!
  稻叶深知,他可以说是没有退路,如果退出通辽,他的以步兵为主的部队,必然在中华军坦克机械部队的追击下,全面崩溃。所以他一咬牙,命令全军死守!
  然而日军的后方,并没有太多的防御,屁股被捅了的结果,就是遭到了中华军东西方向的双向夹击,通辽城中的守军全部冲出来,攻击中华军,试图反夹击,但是中华军部队越来越多,最后通辽守军被分割成好几块,遭到了中华军的连续打击!
  实际上,日军兵力处于劣势,火力更是劣势,能够依靠的,就是完整的防线,当防线被突破后,依赖自然地形进行防守,自然就逐渐不支。
  整个围歼战持续了2天多,日军这15万兵力才逐渐被消灭,只有少数日军向着北方大漠逃跑,中华军派遣了一个摩步师进行追击。
  通辽失守的消息传到关东军总部,只是加重了日军指挥官们的郁闷,因为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就在通辽之战开启的10月2日,中华军第6野战军,突破赤峰防线,他们用1个集团军包围了赤峰,进行围攻,而其余3个集团军,则直接向东前进阜新,预计几天之内就会接战!
  就像通辽是长春的西大门一样,阜新就是沈阳的西大门。中华军的猛烈攻击,证明了他们确实是真的在采用大迂回的钳形攻势,两个左勾拳,打向了日军占据东北的两个最重要城市!
  而且糟糕的消息并不仅限于此,中华军三野部队,已经接近了松原,他们的攻击目标,显然是哈尔滨,在这个时刻,中华军的獠牙,向着东北最重要的3个城市,都张开了大口!
  日军突然发现,原来锦州-朝阳,并没有他们原来想象的,是中华军必取之地!现在中华军的3股大兵团的大迂回战略,已经让日军此前的作战想定,变得支离破碎!
  关东军司令部爆发了激烈的争论,岗村正确地指出了,无论中华军的动作是什么,其中的目的一定包括削弱锦州-朝阳防线日军兵力的企图。
  梅津和本庄繁其实内心也有点同意岗村的判断,可是中华军这是阳谋呀,根据此前的情报预估,中华军已经从西面席卷过来的这3路大军,分别是3、3、4个集团军的番号,应该就是45万、45万和60万大军没错了,按照冒死的侦察机,以及前线侦查人员的情报综合,数字不会有大的出入。
  这就造成了日军的严峻局面,中华军进攻后方三大城市(沈阳、长春、哈尔滨)的兵力已经高达150万人,而且明知是二野和三野这两只中华军的劲旅。朝阳-锦州防线日军汇聚了100万兵力,后方虽然在通辽损失了约15万部队,但最近大本营一直在不懈地为满洲补充兵力,所以后方仍有百万大军,但中华军的兵力仍然至少是皇军的1.5倍以上啊。
  所以后方的百万大军,几乎只能应付2个方向,对于接近阜新之中的第6野战军,日军的防御兵力无论如何是不够的。
  这种明牌之下,争议到最后,岗村也只能无奈地长叹一声,这是本质上的无奈,如果六野突破了阜新,直取沈阳,锦州前线也就不可能稳定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最后日军的决策是,从朝阳-锦州防线,抽调30万大军,紧急增援阜新,务必完善沈阳防御。
  10月7日,六野围攻阜新防线,日军援兵及时赶到增援,双方在阜新一线,打成了尸山血海!例如前方之一的“红帽子镇”,真的就打成了一片血红的帽子!
  就在同日,对日军来说,似乎最大的考验来了——中华军一野,全面向锦州防线进攻,西华军的重炮,几乎在一天之内就倾泻了超过百万发的炮弹,将日军的锦州防线打得千疮百孔,中华军的空中打击也像是发了疯,这是东北战场最大的一场空战,早有准备的日军陆航,拼了命地阻击在中华空军战斗机群掩护下的空中轰炸集群,一天之内双方合计损失的战斗机超过1000架!
  陆航不得不向关东军司令部诉苦,这样的空战持续三四天的话,陆航就可能不存在了!就算还有飞机运过来,陆航都要没有能够飞它们与中华空军作战的飞行员了!
  关东军司令部忧心忡忡,梅津命令岗村到前线直接担任锦州日军的司令员,到了拼命的时候了,日军艰难地抵御着中华军4个方向的东北攻势。不知不觉之中,日军集中在锦州附近的兵力,按战前的标准,已经大约只有50万人了。而在朝阳附近的日军,逐渐减少到了20万左右,他们的兵力,不断被抽去填补锦州前线的需求或者损失。
  抵达前线的岗村,其实看到了朝阳防线的空虚,可是他已经无法从锦州抽出兵力去加强这条防线,日军已经没有预备队了。到10月13日,日军陆航的损失已经超过了2500架战机,这无疑是世界历史上空前的损失率,虽然中华空军作为进攻一方更不利——他们还要冒着日军有一定威胁的高射炮火,但交换比仍然是日军不利——差不多是2.5左右,日军牺牲的2500架战机,还没有换取中华空军损失超过1000架!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