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08节

  此时一野在热河的战役也接近尾声,失去4个主力师团之后,多田骏抵挡不住一野的攻势,在损失了3个师团之后,率领剩余的3个师团退入东北,而关东军在东北此时也仅有10个师团,在接应到多田骏后,立即以13个师团近40万人的兵力,拼凑了一条东北防线,并且动员了日本在东北的所有力量,急促扩军,甚至连日本女人,都组成了一个个的“挺身队”。
  关东军紧急催促日本军部,必须立即扩大关东军,否则东北有可能不保!
  实际上,他们的担心是暂时多余的,西华不是不想利用日军东北暂时空虚的机会,但在当下,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关键就是,经过从7月初到9月初两个月的大战,尤其是三个野战军,都发动了大会战规模的大战,物资包括武器、弹药、油料等方面的耗损都极为惊人,前期的蓄积快要打空了,需要一段时间的蓄积。这也就是必须要掌控好战争的节奏。在这个时代,即使是美军,也必须要有节奏,谁的物资都不是可以及时地无限供给的。
  所以接下来,一野在占领整个热河后,在察东和热河屯驻下来,形成与东北日军的对峙形势。而四野和三野,则合围天津地区,但暂时围而不攻,等待物资丰盈后再发动河北的最后攻势。
  不过,河北的最后攻势,其实是不需要了,日军已经决策要撤出天津,放弃河北。三野消灭香月清司之战,就是河北的终战。
  第173章 大本营的新野望
  日军撤出河北,自然是日军大本营的决策。而这个决策背后,充满了日军内部的争吵。
  在华北方面军主力覆灭后,石原莞尔的态度,是日军侵华之役,已经完全失败,需要撤出所有兵力,全力保卫“满蒙”,其实哪还有“蒙”,已经只剩下“满”了,蒙古地区已经丢光了。
  无论如何,石原莞尔的这种态度,让日军的高层们都大光其火,他娘的当初你极力建议立即侵华,10月计划就是你拟定的,虽然提前了3个月,但是整个计划的轮廓,仍然是遵循了你的意见。现在第一步失败了,你就打退堂鼓了?皇军的威严荡然无存,这个非国民!
  在这个时间,没有人愿意承担失败的后果。他们也确实不服气,觉得日本的潜力还没有发挥出来,西华军充分利用了这点,提前完成了战备,从而对日军形成了巨大的火力优势。他们也不相信相西华的军工生产能力和财力,能够保证西华军对日军的长期火力优势。日本是个工业国,军工生产的能力,正在战时机制下飙升,怎么可能就此收手呢?
  就算是日本的资本家们,即三井三菱这些财阀,也不愿意收手啊,他们在华的巨大投资,以及借给军部的大量款项和军工资源,一旦失败,损失之惨重,简直是财团历史上的百年浩劫,这残局如何收拾?
  所以石原只能辞职。他其实已经并不是在抱怨那些“陆军马鹿”破坏了他的10月计划,二十根据与西华实战的结果——西华战备非常充分,而既然西华已经完成了充分的战备,那么就不会傻傻地等待日军完成战备,必然会先发制人。所以日军不去发动卢沟桥事变,日军也不可能再获得3个月的准备时间,一切的事情,早已成为定局。
  石原虽然辞职了,但是他最后的建议,确是被日军军部接受了。
  石原知道军部不愿意接受停止侵华的结果。他的意见是,如果不愿意停止,那么需要认知,华北战局已经无可避免的失败,需要立即撤出在天津剩余的20多万部队,除了东北的关东军外,那是日本陆军最后的精华。
  放弃华北的话,重心转向哪里呢?石原的建议是,一方面要加强满洲国的防御,西华早晚会进攻满洲国,目前日军的兵力确实不足,但他建议用日本国内的新兵师团补充给关东军,让他们利用成熟的培训体系,尽快形成新的足以对抗西华的大兵团。
  另一方面,石原建议立即将在天津的兵力重新组织,派遣山东。他的理由是,模仿中国历史上的南北朝对峙,西华如果不满足于满洲,那么就需要占领中国南方,替代蒋介石政府,形成新的南北对峙格局,等待未来的机会。
  中国的南北对峙,关键就是在于三条江河,长江、淮河以及黄河,守江必守淮,而守淮又不如能够守得住黄河。
  目前日军已有5个师团,虽然只是三线师团,但比民国的军阀军队,总要强很多,他们已经开始登陆山东,随时可以打垮韩福渠,占领山东。如果天津兵力迅速转运,就是争取抢在西华南下之前,占领黄河南岸,从而建立黄河防线,这就需要用兵山东和河南。
  但石原提醒,日军未必能守得住黄河,西华的火力实在太强,所以只能是“机动灵活的守御”,如果黄河不能守,那就退淮河,而淮河不能守,就只能退到最后一步的守长江。他没有接下去说,但日军的高层谁都知道,如果长江也不能守,那日军的侵华,自然已经是一败涂地,什么都不用说了。
  这个战略被日军高层迅速地接受了,他们不是不知道华北局势,已经无可挽回,只是面子放不下而已。现在有了石原的策略,这即是日军的“转进”,而不是彻底的失败了。
  而且日军高层都觉得石原的新策略很高明,黄河、淮河、长江三条天然的防线,有利于日军将连续失败的态势重新稳定下来,重整旗鼓,就是需要这样的策略。很多人有点惋惜石原的辞职,但也没办法,日军在华北的大失败,损失超过了90万陆军,而且几乎都是最精华的部队,单是21个一等师团,在华北就覆灭了11个,超过半数,这是不折不扣的帝国之殇,石原不负责,难道要大将们负责吗?
  不过石原也因此逃过了一劫,本来已经有人要策划让他“被自杀”了,现在被高层阻止,都搁下了,日军版本的“人才难得”呀。
  9月7日,天津日军开始大举撤退,被地下党发现,四野判断日军要逃,随之进攻。但日军撤退速度很快,海军几乎出动了所有可以运载的船只,这使得他们逃离的速度很快,四野没有咬下日军的多少肉,仅仅2天后,9月9日,天津光复。
  河北大会战的结束,使得西华的威名震撼世界,这个时候,全球列强都认知到,一个新的强国,恐怕会在西华的手上诞生了,武官们搜集的各种战争细节不断被发回本国的军事和政治机构研究,这使得西方列强认知到,这场战争虽然日军的装备较弱,但本质上是一场欧洲水平的大战,西华的百万大军,已经达到欧洲水准的战力强度。
  所以在西华占领北平和天津后,强力驱逐了所有租界机构,收回了所有的租界,这些国家大声抗议,但其实没有任何实质动作,开玩笑,去威胁一只刚刚在现代化战争中胜利的百万大军,人家会把你放在眼里?这个时候列强的威慑,对于西华来说恐怕还不如草纸。
  要求各国退出交回租界的命令发出后,英法的抗议最激烈,但是撤离的动作一点都不慢,他们都知道这一切都无可挽回。而美国相对从容,驻天津的第15步兵团,全员上船撤离,他们的团长感叹说,一个大国崛起了,而美国军人最舒服的一个基地,没有了。美军在天津服役,是那个时代最舒适的基地,因为天津商贸发达繁华,美军在那里用美元,可以享受近乎“奢华”的生活,所以当然有点舍不得,不过,这一切都结束了。
  不过包括美国在内,还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列强,向西华提出正式建交,一方面是因为西华并没有正式建国,现在各国在西华的外交机构,基本都以记者身份的“通讯社”之类存在。另一方面,是这些帝国主义的傲慢,他们总觉得应该是西华先请求与他们建交。当然,毛泽东和李思华都对此嗤之以鼻,等到二战的时候,再看到时是谁求谁。
  在中国内部,自然震撼性就更加强烈,前期日军发动侵华时的投降主义,现在几乎被一扫而空,投降派犹如过街老鼠,根本不敢再多说,本来活跃的汪精卫等人,现在极为沉默。
  在民国的知识分子中,这种震撼尤为强烈,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西华成为中国之主,击败日寇,统一中国,已经不是一种很小的可能性,而是至少七八成确定的未来,看好日本的人已经变得很少,看好国民政府国民党的人,更是十去其九。事实明摆在那里,西华在2个月的时间内,就消灭了日本的百万大军。
  所以他们不得不思考,自己未来如何迎接一个西华统治的新中国。类似胡适这样的慕洋犬,已经不得不考虑从中国出走,跑到美国去生活了,不过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很多以前发表诋毁、污蔑或者批判西华的知识分子,现在也开始变得沉默,他们的内心开始慌张了。
  这样的胜利有一个直观效果,那就是在以学生为主的青年知识分子中,倾向于西华已经成为明显的趋势,“到西华去”已经成为了一种时髦的大潮流。
  毛泽东和李思华他们,暂时顾不上这些方面,他们关注的重点,仍然是军事。日军从天津的撤退,他们当然不会认为是日本的认输,而必然是转移侵略的矛头,他们基本判断一致,都认为日军必然会加强在南方的攻势。
  很快事实证明了他们的预判,日军在青岛登陆山东的情报确证了,天津日军,几乎全数登陆山东,并且在青岛附近进行临时紧急整训,按照地下党的说法,应该是将全部兵力,用几个一等师团的番号进行重组,他们已经发现了日军第2师团的番号,不过现在的师团长是安井藤冶,岗村已经升任第11方面军司令官,所谓的第11方面军,其实就是这个天津方面20多万日军的重组。
  华北方面军司令多田骏已经自裁,临死前推荐了岗村,认为他头脑清晰冷静,对于西华军了解极深,目前日军中无人可及,是日本难得的将才。
  岗村对日军的重组,是编制8个师团,即试图复活被消灭的第2、第3、第5、第6、第8、第9、第10、第11师团,不过由于是临时整编,以前师团的特色,几乎都看不见了,例如第2师团本来是仙台师团,可是现在部队中哪有那么多的仙台人呢?
  岗村真正的麻烦,当然是复活这些残兵败将的士气,否则士气消沉之下,哪里谈得上是日军的一等师团呢?
  得到日军登陆山东的情报,西华中央军委很快判断出日军必然会依托黄河,建立与我军的对峙局面。而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必然会沿着黄河侵占至少黄河以南的国统区。目前国军主力主要在淞沪前线,山东是军阀韩福渠,而河南则是蒋介石的大将汤恩博。
  按照李思华的说法,这两人相对日军,就是“两头猪”,蒋介石实在是不会用人,看门也需要狗啊,用猪怎么看门?韩福渠本人是军阀,倒也算了,可那个出了名贪婪和虐民的汤恩博,被称为河南四大害“水旱黄汤”之一,其余三者都是天灾,而汤恩博就是人祸。所以李思华是极为看不顺眼此人的,下决心必须尽早干掉此人。
  情况既明,西华的对策也出。林彪的4野,此时占据华北,变成了西华的总预备队。三野南下,沿邢台、邯郸转向东面,目标直指济南。而原来全军的总预备队二野,终于轮到他们出动,由陕西入山西,从渭南向东通过山西进入河南,沿着黄河南岸进攻,目标是洛阳、郑州和开封。此地的国军,虽然在抗战期间不予消灭,但是驱逐出去,让他们去做点有用的事。
  按照上述的策略,实际上西华形成分别在黄河北岸和黄河南岸的两大军事集团,这样向东进攻,其实目标就是占领整条黄河流域。
  西华将日军进攻山东和河南的情报和判断,通知了国民党和蒋介石,并且公开告诉他,西华二野60万大军,将进入黄河南岸,与日军进行大规模会战。常军在河南的部队,建议先撤退,因为他们挡不住日军的进攻。
  蒋介石虽然愤怒得连骂“娘希匹”,但他其实也没有办法。不让西华来,他也不觉得可以靠汤恩博守得住河南。国民党的情报系统,其实也已获得日军在青岛登陆和重组的消息,而这个情报让蒋介石不能不痛苦。
  因为日军已经在山东汇集了30余万大军,韩福渠肯定是挡不住的,日军现在上海地区,只有9个师团20多万人,他的60万部队,现在抵抗得都非常吃力。怎么可能指望韩福渠有任何机会守得住?而日军占领山东,必然要入河南,这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
  脾气平定下来,他也只好命令汤恩博撤往河南南部南阳、驻马店以及平顶山等地,将河南北部,让给西华与日军去会战。
  抗战的新格局,开始迅速形成。
  岗村宁次巡视着日军的营地,面色严峻。
  虽然8个一等师团的番号名义上复活了,但他心中很清楚,战力肯定是比不上之前的师团的,相对西华的劣势就更大了。因为士气肯定无法完全恢复,这些士兵都是与西华战争的釜底游鱼,怎么可能对西华军,恢复强大的自信和士气呢?不过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至少现在没有那种狂妄自大轻视西华的蠢货了。最桀骜的基层军官,在西华军面前也不会以为只靠“武士道”就能击败敌军。
  对于石原辞职前的这个“三河计划”,岗村是赞同的,不过他内心相对悲观一些,他认为前两条河,即黄河和淮河,都不可能抵挡住西华的进攻,尤其是黄河,本身渡口就多,而西华还能直接从黄河南岸攻击过来。
  他认为,日军只能是依靠海军的优势,占领长江,与西华隔江对峙。他的心态,其实已经认为单独的日本陆军,无法打得过西华军,必须要将海军的筹码都压上来。
  当然海军要能守住长江,核心其实是空军空战获得的空中优势。如果西华军占据了空中优势,以其在轰炸机方面的“特长”,日本的海军是守不住长江的。
  推演到这里,岗村认为其实最终战争的胜负,是取决于两国工业力量的强弱。对此岗村比较有信心,他始终不相信,才发展了几年的西华,能够比得上大日本帝国几十年工业发展的积累。
  实际上,岗村的认知,现在几乎是日军中所有比较“睿智冷静”军官们的一致看法。
  让这些军官们担心的,其实就是日本已经押上了一切,长期高频率的军工生产,耗尽了日本这个缺乏一切资源的国家的血肉。所以日本的工业力量即使强于西华,也只是早期,在战争开始后的1~2年时间,如果战争持续到3年以上,他们都不敢想象那种结果。
  中国是个大国,日军虽然占据部分地区,但是当地资源开发,尤其是稳定地开发很难。但西华得到中国民众的支持,在战争的训练之下,最多2年时间,其工业力量在高速发展之下肯定逐渐会赶超日本。
  所以岗村的想法是,通过山东和河南的防线,与西华机动拉锯,耗损西华的军工储备,而日军则通过巩固长江防线占领江南,同时动员日军的全部潜力好开发满洲及江南的资源,在2年之内积蓄到极致,然后与经过1年多长期鏖战可能会短期疲惫的西华军决战,以决定亚洲的前途。
  岗村的这种思路,从日本的角度看,自然有其合理性。然而他忘了一条,中国历史上之所以有南北对峙,都是因为民族政权在各自的区域内都具备深厚的统治基础,得到大多数民众的支持。而日本这种彻头彻尾的侵略者,而且打好的主意,就是掠夺南方,想形成南北对峙的格局,简直是妄想。
  由于李思华这个bug的存在,日本当然远远低估了西华的工业力量。实际上,已经起飞的西华工业体系,在9月份这一个月的生产,就能让超过200万军队的主要作战体系,满血复活。
  正义的民族复兴之战,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潜力。几乎所有与战争相关的工厂和生产体系,现在都是24小时运转,而且技术和工艺的熟练程度,以及不断改进的加工效率,都使得生产力的扩展,超过了李思华乐观的预计。
  例如在9月份,西华的钢产量就超过了220万吨,除了钢铁系统的正常生产,前期大量的电炉系统,将从美国进口的废钢铁,迅速地转化为正常使用的好钢铁,使得兵器和弹药工业,几乎可以满负荷地获得足够的钢铁材料。
  其它必要的金属,例如铜、镍、钨、铅、锑等的生产都出现了井喷。油气的生产也在快速扩张,其它矿产,例如作为主要化工原料的盐矿、煤炭等的产能,由于大量人力的投入,产量更是飙升。
  整体来看,西华军工的供应链目前的情况非常好,这使得在前两个月大量消耗的背景下,最多到9月下旬,西华军的几个大战略集团,从一野到四野,都将获得非常充足的军工补给。
  相反,在岗村他们没有注意到的地方,日军的军工生产,已经开始出现了本质性的衰弱。由于在华北的巨大失败,损失了90万以上的精锐士兵,使得军部被迫再次扩军,数目高达150万,而最优秀的兵源就是日本工人。这使得一些工厂的熟练员工开始大量减少,这些工厂被迫使用女工、朝鲜人,以及招募农民,他们的生产技巧,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提升上来,因此工业生产的效率,其实是走向衰弱而不是强大。
  第174章 向着黄河前进?
  早在日军开始侵华的7月,日军华北方面军就已经占领了山东处于黄河北面的德州。韩福渠的部队在德州算是激烈地抵抗了一回,有3个师损失过半,使得韩福渠不得不放弃黄河北面的山东领土。
  在西华与日军进行河北大会战的8月,日军114师团以及新编第47、48、49、50这5个师团以及1个混编旅团,共计11万多人,从青岛沿着胶济铁路西向攻击济南,已经因为日军前期的攻击而丧胆的韩福渠,直接放弃了坚守济南,他的部队名义上有3个军,但一共只有5个师和1个旅,德州血战就让他的部队垮了一半。
  韩福渠放弃济南后,接下来又放弃了泰安,这使得日军打开了通往河南的大门,也让蒋介石对韩福渠恨之入骨,埋下了他在河南被国军枪毙的后果。
  在日军攻击济南和泰安的时候,西华的泰的山根据地地方部队已经有2万多人,而在山东中部的其它4座山脉构成的根据地中,也已经有10多万人,整个山东中部5座大山构成的根据地,总计接近13万的地方部队,而在半岛区域的3座大山,还有约5万人左右,总计达到了18万人左右的地方部队。
  此前西华曾经计划,通过空运加强这18万部队的武器装备,用他们与日军的5师团+1旅团部队作战,将日军侵略山东的行动,控制在沿海地带,因此在日军突然侵略济南,而韩福渠逃跑后,泰山地方部队与日军进行了惨烈的战斗后脱离,潜伏到了泰安附近的泰山地区,而山东中部的其余10余万地方部队,则向泰安开拔,准备在泰安先发起战役,消灭泰安日军。
  在日军突然转移天津日军之后,这个计划被取消,因为通过胶济线,日军可以迅速集中30余万兵力,这十几万地方部队是打不过的。
  所以西华的计划最后调整为,泰山地方部队向淄博转移,准备未来用于切断胶济线;而其余地方部队则转而依托鲁西泰西以及沂蒙山区,尤其是重点扩大鲁西根据地,准备接应由陕西经河南北部而来的二野大军。当然,在日军占领山东期间,这些部队必须不断发动游击战和骚扰战,使得日军不得不在交通线附近,保留大量的部队,削弱日军整体军力的应用。
  在西华军没有正面阻碍的情况下,日军侵略山东的速度很快,9月10日左右,日军前锋已经抵达山东最西面的郓城、梁山一带,隔河就是河南的濮阳。而在9月中旬左右,日军在青岛重新编制的8个师团,已经在黄河防线上分开布置,其中与西华直面的前锋,是德州与聊城,它们构成了日军以济南为中心的山东军事格局的北面和西面的防线。
  这就是日军给西华军三野出的难题。三野此时忙于收复河北南部的衡水、邢台、邯郸诸城,而在完成后,与日军就形成了衡水与德州之间,隔着卫运河对峙,而在邯郸与聊城之间,隔着漳卫河对峙的局面。日军以水为军,阻挡西华攻击的态势明显。而此前的铁路,例如经过德州的津浦线等,均被日军截断。
  到9月下旬,经过陇海线而来的二野进抵洛阳,在洛阳以东与已经占领郑州、开封和许昌的日军形成对峙。现在的局面让西华中央军委颇为恼怒,在西华与蒋介石政府谈妥接管河南北部后,汤恩博跑得比兔子还快,对于日军向河南的进攻没有任何抵抗,直接就跑到河南南部去了,这使得日军侵略河南的速度太快,使得西华原来提前拿下郑州和开封,在河南与山东的省境与日军作战的企图失败。
  不过李思华倒是想得很开,蒋介石政府怎么会让西华好受呢?名义上是双方合作,暗底下还不是拳来脚去。
  所以到9月下旬,西华与日军双方,形成了在山东与河南的对峙局面,西华军方面,是已经完成补充和满员的2个野战军,2野和3野共计120万人。日军则由30多万暴增到了近80万人,在9月份日军拼命地补充山东方面的日军,总共输送了22个师团共计45万人。不过日军仍然处于明显的下风,他们准备的重点,自然是利用河流的阻隔之战。
  实际上,岗村已经下了决心,如果在河南的战役不利,那么日军要随时准备,利用津浦线南下安徽,放弃整体的黄河防线。
  日军近期确实在大举扩军,原来的70师团制,现在已经变成了100师团制(大约270万人左右),但是训练新兵需要时间。所以在华东并没有马上增兵,暂时也用不着,虽然蒋介石政府在江浙沪抵抗得很顽强,但日军还是占了上风。不过10月之后,形势必然变化,日军增军华东,是肯定的结果。
  西华军二野抵达洛阳以东,与日军对峙后,没有修整几天,10月2日,就直接对日军展开了狂风暴雨般的进攻!
  李朴为首的二野兵团,战法与喜欢厚重兵力的四野林彪和三野徐向前不同,他是将部队“分进合击”,赋予了旗下4个集团军较大的自主权,分别执行不同方向的攻击。
  二野的4个集团军的司令员,都是李思华前世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流战将,从第5集团军军到第8集团军,4位司令员,分别是王金山、杨德志、杨晨吾和许广达,都是方面之才。这下子放虎归山,立即就在河南掀起了对日军的腥风血雨!
  王金山被称为“王疯子”,最擅长于攻坚拔寨,向以坚忍不拔著称,所以他的第5集团军,担负了沿着陇海线向日军主要防御方向进攻的职责。
  杨德志和杨晨吾的第6、7集团军,则在伊川集结后,第6集团军沿登封向郑州方向攻击;而第7集团军则沿汝州、汝阳攻击平顶山和许昌地区。
  许广达的第8集团军,则在空军掩护下,从孟津渡河,向河南北部的焦作、新乡攻击前进,他们还得到来自山西晋城的地方部队支援。
  在这样的狂暴攻击下,日军在河南的部队很快不支,日军进入河南的部队大约仅有30万左右,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火力也是一样。所谓的机动防御,就变成了在节节损失后,节节后退。
  发现西华军仍然火力优势极大,毫无军火补给衰弱的情况,而且出现的番号又是新的,与之前在华北的部队完全无关,这使得岗村心头发麻,西华到底有多少军队?
  到10月中旬,日军在损失了六七万人后,再也支持不住,开始边战边退,退往山东的菏泽、商丘一带。不过他们在撤退中损失很大,因为西华鲁西根据地的地方部队全面发动,迟滞他们的撤退,使得不少日军部队损兵折将,等到撤出鲁西,全军的损失已经超过了12万人。
  在鲁西区域,二野也有自己的麻烦,山区比较多,交通条件不好,进攻的节奏也就只好放慢。
  而在10月8日,三野也开始对德州全面进攻。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重要一段的卫运河,并没有对三野的进攻构成太大的障碍。运河的水流比较平缓,而两岸的土地都比较平整,日军的滩头阵地很难维持。在空中轰炸机的打击以及对岸西华重炮的远距离轰击之下,很快抵挡不住。
  而在清除了日军在对岸的威胁后,三野的舟桥部队大显身手。
  这段时间,后方已经运来了大量的钢铁浮船零件和浮箱。工程兵们将浮船组合拼接起来,然后在河面一字排开,用铁锚固定后,这些浮船就变成了稳定的浮桥墩。接着,利用浮桥连接梁,将浮桥墩依次连接起来,用钢索加以固定。最后一步,则是在上面铺设钢板,形成平整的桥面。
  这样的浮桥,足以让坦克装甲部队通过,三野新到位的第13集团军的坦克师,就第一个冲过了浮桥。
  步兵过河的要求相对低一些,就用钢铁浮箱在河中拼接成为浮桥,铺上木板就可以过河。
  所以决定性的,还是火力优势。日军无法取得空中和重炮的优势,也就难以阻止西华军的渡河攻击。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