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03节

  中日双方,乃至全球关注中日战局的大国们,都意识到了,华北将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全世界最大的血肉磨坊,西华与日军空前的大战,即将展开!
  第165章 全球震荡与战前准备
  “观战团”的武官们很快将他们对战况的描述和判断发报给了他们的母国,引起了部分国家的重视。最重视的,是德国和苏联,这是关注度不一样的缘故,至于英法,还是受制于传统的历史印象,并没有太过重视,其实英国也不能算是不重视,但它重视的主要是政治和外交,在军事上很少关心。
  在军事上最重视的当然是德国,尤其对于相关德制兵器的技术和战术应用。德国的总参谋部,专门建立了一个对中日战争的跟踪小组,处理相应的情报,定下来每半个月召开一次研讨会。很可惜这个时代等待照片的寄到,是比较漫长的时间,暂时还只能根据武官的文字描述,来分析战况和兵器效果。
  但是粗略的分析,也使得希特勒和德军总参谋部,对于德制主战兵器的信心增强,尤其是空军,这一次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可谓是大出风头,这堵了很多人的嘴,因为他们觉得高空水平轰炸才是王道,敌军防空防力量下,斯图卡这样的轰炸机生存的几率太低。但是此次西华对于斯图卡的使用,使得德军确证了一点,斯图卡确实在密集防空火力下或许难以生存,但绝非一种无用的武器,关键是在什么样的战争场合中使用而已。
  苏联也很重视。其实在战争开始的时候,苏联的武官基本上是漫不经心的,他们以为会看到一次还比不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水平的战斗,因为国民政府军队给他们的印象,都是很糟糕的。所以当他们观察到了西华与日军的战斗后,简直是雷霆般的震慑,让他们目瞪口呆——苏联对西华的了解太浅薄了,完全误判了西华的军事力量,西华正规军显示出来的火力水平和作战能力,以这些武官的认知,根本不逊于同期的苏联军队,或者说,要比大多数的苏联军队还要强。此时此时苏军能配备到西华标准装备水平的军队并不多。
  苏联武官,对于日军的力量是很熟悉的。没办法不熟悉,在远东,苏军当然是以日军为主要的潜在敌军,任何一个武官,第一要务就是了解和熟悉日军的情况。所以对比西华与日军,苏联武官们干脆地做出结论——如果西华如同传闻中那样,拥有北平攻防战同等级的军队150~180万以上,日军必败,他们是侵略者,西华拥有中国民众的支持,只要军队与日军的力量持平了,那么西华必胜。
  由于中日战争而重新关注起中国事务的斯大林,则大吃了一惊,他以往对中国的关注,几乎全部是政治和战略因素,从来没有考虑过军事,而且最近这一年多由于西华的“蛰伏”,他很少注意西华,偶尔惊动他注意力的,主要是日军在中国的侵略,这让他感到不安,他担心日军整合中国的力量后,未来会对苏联不利。
  所以武官的报告,才让他震惊不已,上次苏联外交部长访问西华后,已经在西安设立了领事馆,可是他近期几乎没有读过领事馆的工作报告。所以这几天,他将苏联所有近期关于西华的情报和文件报告,都通读了一遍。结果是,他发现自己完全低估了西华,这已经是一个工业化取得了巨大进展的国家,能够支撑他们与日本这样的列强进行现代化战争,而且不落下风。
  斯大林召开了政府高层、强力部门与总参等军事部门参与的中日战争高层会议,决定升级对西华的工作层级,从现在开始,要把他们作为西方列强那样,投入相应的人力和财务资源,尤其重点要了解清楚西华的工业能力以及军队能力,他们的军工体系,军事体系。而对于最近的中日战争,苏联采取了与德国类似的方法,一个斯大林会亲自参加的每半个月一次的军事分析会议。
  让斯大林心里潜在不安的一点,是武官们报告,西华采用了不少德制的武器,其战斗机和轰炸机都是德系的,而且全部是最新型,德军自己都还没有大规模武装,由此可见西华与德国政府和德军的关系,其深厚程度,一定超越了表面的没有外交只有贸易的表象。
  日本是明显地敌视苏联、亲近德国。而现在西华隐隐约约也有这个趋势,这使得斯大林有点焦灼。他很明白,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是,西华政治局高层现在明显是一个民族主义的政府,而对日战争明显会强化这种思想倾向——战争当然会激化民族情绪,以前的亲苏派就更会被压制。
  而在民族情绪下,过去沙俄甚至是苏联成立后有过的对中国的一些扩张主义的倾向和行为,必然引起西华民族主义政府的不满,共同的信仰并不能消除这种不满。相反德国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完全丧失了在远东的利益,所以与西华的合作反而比较单纯,不侵犯彼此的利益嘛,自然亲密度容易上升。
  现在看来,原来想当然的认为西华不可能在军事上是日本的对手,所以必然要向苏联请求支持的想法,完全是基于错误认知上的狂妄自大。西华甚至有可能只依靠自己的力量,就在中国大陆击败日本,从而建立起一个新中国。
  这种趋势,无疑将是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如何重视都是不为过的。
  斯大林的思考继续深入。苏联对于中国格局的干涉能力是有限的。德国已经重新崛起,尤其是军事上全面崛起,对于苏联的压力很大,别看现在双方表面上的关系蜜里调油,但实际上都彼此戒备。苏联自己号称是面向欧洲和亚洲两个方向的“双头鹰”,但重点无疑是在欧洲,苏联本质还是欧洲国家。德国因此必然是苏联的第一大敌,是苏联主要力量必须集中的方向。
  相反苏联在远东的存在是有限的。苏联远东地区的工业基础和人口规模都很小,即使可以临时派遣强大的军队维持一个强大的远东军区,但毕竟只依靠一条远东铁路,几乎所有的补给都要从欧洲运过去。因此从战略上来看,苏联在远东只能是守势,短期最多是以攻代守。
  所以在不损失苏联的前提下,结好远东的最强者是必要的,否则就会造成对苏联次要方向的重大压力。如果西华能够打败日本成为这个最强者,那么在共同信仰的基础上,苏联付出一些代价,未必不能与西华形成亲密关系。
  斯大林以个人和苏共中央的名义,向西华发出了贺电,祝贺西华的同志们在北平攻防战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同时谴责日本的入侵,表示苏联愿意向西华提供援助。苏联在西华的领事馆,将具体负责与西华对接,协商援助事宜。
  西华政治局接到斯大林的电报后,召开了对苏工作会议。
  自然有同志愿意接受苏联的援助,毕竟都是社会主义国家嘛。不过毛泽东反对,他说“拿人手短,吃人口软。”今天占人家的便宜,却不知道未来可能会付出10倍的代价。
  李思华同意毛泽东的意见,她建议只和苏联领事馆商谈正常的贸易,在西华占领新疆后,是很容易与苏联建立物资贸易的交通线的,目前从迪化到阿拉山口等地的公路也接近修筑完工,所以与苏联的贸易,可以通过苏联的中亚铁路体系,联结阿拉山口的中方公路体系。一些战略金属等战略物资的贸易,我们与苏联可以做起来。
  而且双方贸易的互补性很强,目前西华战略资源的很多品种,自产还是不足,目前主要依靠从美国进口,如果能在苏联这里打开缺口,那就多了一条渠道,对于稳定供给很有好处。而苏联的轻工业很弱,且农产品的品种单调,我们输出农产品和轻工产品,与苏联之间比较容易达成贸易平衡。
  这样的交易,双方互惠互利,谁也不占对方的便宜。而且还可以避免使用外汇,采用货币互换或者是易货贸易都可以进行。
  李思华的意见得到了大家的同意。当西华的建议反馈到斯大林那里,也让他又吃了一惊,他还没见过不要苏联援助的国家,更不要说是在战争之中了。这让他感觉都了西华的戒备、以及自尊。他感叹了一声,终究是大国,不是那些有奶便是娘的小国。
  在苏联与西华达成了一致意见并签约后,苏联与西华之间,通过中亚和新疆的贸易,逐步发展了起来。
  美国则表现得非常低调,公开的言论都是一些希望双方尽快结束战争状态,保障平民生命安全之类的废话。
  罗斯福最近因为国内恶化的经济形势,很有点焦头烂额,对于国际事务的关注度是下降了的。而且对于中日战争,美国上层建筑的意见空前统一,双方都是对美国产品的重要进口国,战争越是激烈,他们就要进口更多的美国货,对于经济危机下的美国,这就是一针强心剂。所以“死道友不死贫道”,美国对于战争的真实态度,是“乐观其成”。
  西华对日军北平攻防战的胜利,震撼最大的对象,无疑是蒋介石及其政府。蒋介石清晰地认知到,西华的强大,已经远远超越了他的国民政府。
  所以他的心理现在是复杂的,娘希匹的日本人,很可能要从国民政府这里,通过军事胜利来“恢复皇军军威”,从留学日本的时候开始,他就知道这些日本人是个什么尿性。
  所以短期他毫无与日军媾和的可能性,而且未来媾和,也只能是极为机密、不能签订任何条约的。西华取得的空前胜利,使得全国的民气都开始倾向西华,他这个“中央政府”的权威性正在被逐步腐蚀,他心里清楚得狠。全国的民众,必然会对比西华与国民政府之间在抗日上的各自表现,与日本媾和,就会被民众所抛弃。
  他的内心不无恐惧,西华太强大了。他很担心国民政府的这些军队,以及那些军阀,会开始认为西华必然是未来中国之主,而不再是他蒋介石。这种思潮流行开来,必然导致未来的背叛和民国的力量被削弱。
  但又能怎样呢?先准备好与日军的淞沪之战吧,不能表现出足够的力量,在谁那里都没有说话的余地。他感叹了一声,又投入了军事准备的相关工作之中。
  7月15日,南下河北的林彪4野,与北上日军主力第2、5、6、9等师团前军撞上,发生接触式的激战,不过由于双方都很谨慎,所以基本是“一触即分”,双方都不愿意马上就发生决战,因为都觉得自己这一方,还没有完成准备。从15日至17日,中日双方基本形成了一条从十渡、岳各庄、义和庄、廊坊到宝坻、玉田的弧形对峙战线。
  日军此时已经占领了天津和唐山等地,所以其进军方向,主要是从唐山、天津、黄骅这3个沿海区域,3路分进到北平前线汇集。按照其23个师团的大计划,除了前期已经安排进军,目前基本已经抵达前线的9个师团以外,其余14个师团已经从河北各地,向着北平前线急促行军而来,预计到7月20日前,总计70万兵力,可以全部就位。其中的5个新师团,已经海运天津,直接就近补充。
  林彪的4野,也已经全部在这条战线沿途部署到位,其中罗楠挥13集团军,在完成北平攻防战后,也已经抵达前线,北平已经交给了地方部队。而13集团军此前的兵力损失不多,大约只有4000多人,抵达前线后,补充的兵力已经到位,所以现在4野也是完整的4野,4个集团军共计60万人。
  理论上,由于4野先于日军完成集结,存在一定的利用日军完成集结仍需要4~5天的时间差,提前各个击破的可行性。但在军事会议讨论之后,否决了这种意见。主要是时间太短,而且日军前军本来就是几个最硬的骨头,没有太多可能一下子击破,最后还是会被日军的增援兵力缠上。不如按照原计划,等待日军完成集结,而我军利用这几天的时间积累大量弹药,对日军“聚而击之”。
  所以这几天,就成为双方大战之前拼命准备的时间。在北平的附近,西华军利用寻找到的几个平坦的地形,在紧急建立至少4个野战机场,这样包括南苑在内,就有5个机场可用,足以容纳上千的战机加入会战。到7月中旬,西华的战斗机发展到7个航空师,其中的4个都会参与此次会战,单单战斗机就高达1280架,然后还有300架的ju87俯冲轰炸机,以及最新出炉的100架ju88红龙战斗轰炸机。总的战机规模高达1680架。甚至24架b-17高空轰炸机,也会从察哈尔方向直接支持对日军的轰炸。
  日军也有类似的准备,在感觉不妙的石原莞尔的坚持下,陆航第1和第2航空军的主力,总计超过1500家以97式为主的战机,都转场日军控制的河北各野战机场,集聚了日本陆军此时的陆航精华。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石原的命令是,现在有多少新增的战机,就全部飞到河北去。他很清楚,日军军工生产目前原材料唯一跟得上的重要兵器,就是战机。7月份战机的生产量已经能够接近1000架,如果能经过3个月的时间,到9月份陆航几乎可以补给超过3500架战机。每次他想到这个,就会痛骂寺内这些“陆军马鹿”,提前发动,让他的10月计划泡汤的情况下,就是失去了空中优势。
  但实际上,这也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而已,西华到7月份,战机生产量也接近500架,由于技术的优势,提供的新增战力,并不次于日本,而西华的扩张将比日本更大,等到1937年底,就可以达到月产2000架的水平,反超日本。
  林彪的4野,正常装备的105mm以上的重炮,是2400余门,但为了与日军决战,现在已经增加到了4000门以上;而其它小口径的野炮、速射炮、迫击炮等上万门,近战使用的m34高射炮有7千多门,整体集中了2万多门火炮,可谓是世界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高密度火力集群,对于日军形成了绝对优势。
  日军此前只有5个重炮旅团,在最近几个月的军备中,紧急扩充到了25个,目前有13个在河北,不过此前的北平攻防战已经损失了2个,现在还剩下11个,装备有150mm以上重炮约600门,其余还有一些野战重炮联队、重炮联队和高射炮联队。每个师团还有一些75mm为主的步兵炮。整个日军的炮兵火力,重炮不超过800门,而75mm以上的炮不超过1200门,再就是剩下的迫击炮等小炮,数量也不超过3000门。全部火炮不超过5000门。
  所以4野与日军的决战,单单在炮兵火力上,就是4倍以上的差距,更不要说空中轰炸了,日军的轰炸机是很差劲的,主要是伴随步兵进攻,在西华战机的打击下,难以有什么轰炸的行动,与西华的轰炸机群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实际上,在没有空中优势的前提下,他们甚至难以穿透西华步兵的防空火力进行轰炸。
  双方剑拔弩张,气势空前紧张。此时从南京又赶来了很多西方驻华武官,他们大多又向日军提出了“观战”,也有向西华提出的。日本和西华两面都同意了他们的要求。而大量的民国和西方记者,也都云集前线。所以北平和前线的信息,通过武官和记者们的描述、照片和信息,不断传向全国和全世界。
  然而,就在全球都等待着北平南部战线的消息的时候,在热河,突然迸发出另外的灿烂火光,震惊了全世界!
  第166章 粟裕的大纵深突破闪电战
  7月19日上午9点左右,粟裕站在坦克部队前行的一辆指挥坦克上,他的心情,现在非常振奋,又带着一丝惶恐,全军的压力,现在都集中在他的肩膀上。
  他率领的,现在是第1和第2集团军的混编装甲部队。包括2个坦克师近千辆坦克,超过1500辆的装甲运兵车(可以载运1.6万多人,即一个步兵师的兵力),以及大量的6轴汽油机重卡和10轴柴油机重卡。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这个时代的第一只全机械化部队。
  兵力也不少,全军实际上是8个师,2个坦克师、4个摩步师,2个步兵师,超过12.5万人(单单维修师,就配备了5千人)。其中1个步兵师是使用装甲运兵车,而另一个步兵师则用重卡运输,使之变成了临时的摩步师。这样的全机械化部队,也只有在热河这里的平坦地形上,才能毫无顾忌地使用。
  弹药油料都配备得很充分,两型重卡都是超配的配。用彭总的语言来说,妈拉个巴子的一野的好东西,全部都给你配上了,其它部队日子都不过了。全军的眼睛,都盯着你粟裕呢。
  他很清楚自己的使命,那就是两个字——“突破”。根据情报,日军现在热河有10个师团,其主力部队,为藤田进第3师团、矶谷廉介第10师团、弘前第8师团、山室宗武第11师团这4个一等师团。所以他的目标,就是突击闪进,冲垮这4个师团的防线,从而使得日军的整体防御战线破碎,为一野对这10个师团的歼灭战打下基础!
  这4个师团,目前在热河的黄旗、丰宁、黑山嘴、虎什哈一带,组成了对西华察北、察东方向的防线。
  粟裕望了望前方,距离日军已经不远了,日军已经很可能发现西华军的到来,他命令全军停下,对全部坦克和机械进行检修。
  正在承德的日军热河方面军的司令官多田骏,此时正在和第3师团的师团长藤田进通话,藤田进向他报告已经发现西华军来袭,规模极大,侦查兵发现敌军装备了大量坦克。
  多田骏命令他固守阵地,同时通知了其余的9个师团,他考虑集中兵力与西华会战,自己有10个师团及一些其它部队,高达30万人的兵力,虽然比不上河北,可也不是可以欺负的。西华的出击,在他看来,正是为他的伟大功业,提供了机会。
  多田骏和参谋们讨论着,他脸色露出了狞笑。自己在前线,有4个帝国最优秀的主战师团,而其余6个师团,在三天之内就会赶到,先挡住西华的进攻,在兵力汇集后,再全面反攻,让西华知道皇军的厉害!
  他对于北平攻防战的失败,是比较不以为然的,认为是被狭窄的地域所限制,使得西华的火力优势发挥到了最大。所以他命令前线4个师团,一定要注意弹性防御,利用皇军士兵小战术精熟的优势,不要在前敌阵地上布置密集的兵力,而是要机动灵活,并且不时对西华军发动反击。
  藤田进却没有司令官那么乐观,他仔细地研究了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发来的战报,对于西华军的火力印象非常深刻,这是大敌,不可轻视。他命令全师团提高警惕。
  藤田进想着,日军的火炮太少了,自己统帅的这个一等师团,目前也只有64门75mm步兵炮。日军不是不想增加师团的火力,但是要增加火炮就必须考虑运输问题,需要大量的卡车,而油料的消费也非同一般。日军,还是打不起现代工业国家奢侈的战争。
  15公里外,西华的坦克和装甲车开始一辆一辆地发动起来,还有卡车,基本上就是三个战斗群,坦克冲锋战斗群、跟着的装甲运兵车战斗群,以及在最后的卡车牵引的重炮战斗群。至于摩步化步兵,他们在队伍的最后,最大的作用是“补枪”。
  全军出发,向着日军第2师团的阵地席卷而去!在接近日军5~6公里的地方,牵引火炮停下,逐一展开,准备炮击,而坦克则继续前进接近日军阵地。日军已经发现了西华军,也已看得到全军出动,望远镜里甚至可以看得到在战壕中穿梭的日军士兵。
  死神的呼啸响起,粟裕抬头看去,这些轰炸机将与炮群配合,充当第一波攻击的火力。而在天空远处的一个个黑点,则是护航的战斗机。
  听到“死神的呼啸”,藤田进心里喊糟,日军陆航的战斗机,此时大部分调往了河北,而东北航空队的战斗机,大部分都在辽宁和吉林,在热河的不过只有一百多架。虽然己方的侦察机,肯定已经将情报传回后方机场,己方的战斗机也已出动,但光是看西华现在攻击的架势,他就不觉得陆航的飞机,能够阻止这些轰炸机的行动。
  远处的天空中出现了爆炸的火光和声音,肯定有战机被击落了。双方的战斗机,开始了对彼此的绞杀战。
  日本的战斗机群,果然没有能阻止赤龙轰炸机群,不过并不是毫无战果,他们的阻击,击落了一架赤龙轰炸机,还击伤了一架,然而大机群仍然驾临到日军阵地的上方。
  藤田进痛苦地闭了一下眼,损失无可避免。
  然而西华军的攻击远远超过了他的想象,就在轰炸机开始“下蛋”的同时,西华军的约600门重炮,在数公里外,开始轰击!
  轰炸和炮击整合在一起,日军的阵地几乎是天摇地动,藤田进这才发现,按照以前参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标准,而修筑的工事战壕,在这样的打击面前极为脆弱,大量的日军士兵,虽然按照过往的经验,是做好了防护的,但在这样的打击下,仍然是死伤遍野。
  日军有少数的重炮开始还击,但数量相差太大,他们立即遭到了西华军炮群的重点攻击,很快歇火。
  西华军的炮击持续了5分钟。当炮火停止,藤田进立即命令已经受到重创的部队进行重整,并且立即组织几只反击的部队。刚才一轮的几乎“单向挨打”,让他怒火满腔,接下来武士的短兵相接,必然让这些西华的混蛋,知道皇军的厉害!
  然而接下来他就看到了此生没有看到过的奇景。
  他知道这是坦克伴随装甲运兵车的突击,然而过去理论上听说过的事情,现在变成了自己目睹的现实,还是让他感到目瞪口呆。日军也有坦克,但从来没有如此集中的使用过。
  满山遍野的坦克和装甲运兵车,向着防线快速地突击过来,数量到底有多少,根本数不出来。
  师团剩余的75mm步兵炮,以及重机枪开始开火,然而每一次开火,都会导致坦克炮的还击,一共只有几十门的步兵炮,很快被坦克炮歼灭。而且他还发现炮弹偶尔远远打在坦克车上,居然不能击破其正面的装甲!
  他目睹的两个战果,都是炮弹从侧面打中了坦克,才使得坦克破损停车,但也没有爆炸。至于重机枪的攻击,在这些坦克的装甲面前,就是造成了叮当的响声而已。
  对方的坦克相当于是快速机动的千门大炮,而那些装甲车也是快速机动的千门重机枪,在这样的武力打击下,第2师团如何能防御得住?
  藤田进命令立即反击,他让步兵用集束手榴弹和掷弹筒,尽量接近坦克和装甲车,去炸掉他们!
  上千日军冲出了阵地,他们个个面目狰狞,已经无惧生死,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炸毁敌军的坦克和装甲车!
  然而他们的行为,正是西华坦克和装甲部队演练的重要针对战术之一。李思华将前世的军事经验,包括日军对付美军坦克,以及我军对付美军坦克的战术,都掰开了揉碎了,教给了此时的西华军,反过来他们对于应付这种战术,也就早有准备。
  装甲车突前,对坦克进行掩护,他们的重机枪弹雨,使得日军的死士,很难超越有效爆炸距离。而部分装甲车打开,里面的步兵爬出,他们几乎都装备着加兰德m1步枪,是优秀的射手,射程又远,有效射程高达750米!
  日军使用的三八大盖,有效射程只有600米,不过训练有素的日军精兵的射速非常精准。所以双方的射程差不多,但是问题是西华步兵有着装甲车和坦克车的掩护,而日军的士兵则需要一边躲避重机枪的扫射,一边用枪还击。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死士陷入了绝境!他们或者被重机枪打爆,或者被飞过来的“流弹”集中而倒下,很快,这些死士就消失在了战场上。
  藤田进目眦欲裂,他还想命令更多的士兵再出击,反正也没有其它办法。然而已经来不及了,坦克和装甲车利用他们的履带,越过了壕沟,冲进了日军士兵密集的群落,炮击、碾压、扫射。就像是一把大锤击落,日军瞬时四分五裂,到处的惨叫声,就连枪炮的声音也无法压得住!
  坦克和装甲车根本不停地一路横扫过去,留下满地的尸体和血迹,直接击穿了日军的防线,当他们打穿出去,藤田进正努力重新组织残兵的时候,坦克和装甲车集群又突然转身,再次从反方向碾压过来!
  这一下,就击破了日军士兵的心理防线,这些以“真正的武士”自居而骄狂自大的士兵,此时魂飞魄散,再也组织不起来,一向以高度组织性出名的他们,开始不由自主地四散逃亡,就算藤田进亲自开枪枪毙了两人,也没有结束乱像。而正当他狂呼乱叫,指挥基层军官们重新组织部队的时候,一发坦克炮命中了他和边上的几位军官,让他成为了日军侵华被击毙的第3位师团长。
  藤田进死去后,日军彻底崩溃了,少数被一些大佐、少佐组织起来的小股抵抗,立即就会被连绵的炮击所覆盖,剩下的日军士兵,分散向各处逃亡。
  坦克和装甲车辆集群,没有继续追赶。2个步兵师才是这个时候追击消灭残敌的主力。
  刚才的一轮大战,有一百多辆坦克有不同程度的损毁,装甲步兵车的损毁程度也差不多,所以修理立即开始,而后方的重卡群,则不断地将补充的弹药、零件和油料送上来。
  粟裕观察了一下时间,整个战斗过程仅仅2个多小时!居然就彻底打垮了一个日军的一等师团!
  他收回了追击的兵力。他知道,刚才这场战斗,其实是打了一个日军的时间差,日军前线的其它3个主力师团,正在急行军赶来。本来日军就是计划用4个主力师团先抵达西华的进攻的,然后等待剩余的6个师团赶到,发动进攻一举击败西华。可是他们无论如何没有想到,日军最精锐的师团之一的第3师团,居然只抵挡了2个多小时!
  在接下来的2个多小时,部队进行了修整和进食,只有修理师是最累的,他们连续不断地工作。不过粟裕没办法再等了,他命令全军出发,这下子,少掉了约50辆坦克和更多一些数量的装甲车。
  通过侦察机的情报,粟裕已经接获了日军其它3个主力师团赶来的方位,他的目标,就是与其对撞,这3个师团都是行军状态,根本没有工事防护,正是坦克装甲部队最理想的攻击目标!
  如果等待日军的到来,这些日军距离30公里左右,还需要2个多小时,但日军的溃兵必然会提前遭遇到他们,而日军的陆航也会通知他们,陆航至少能够判明第二师团已经崩溃,那就不知道他们会不会调整计划。所以不如直接前行对撞,让日军不及反应或者撤退。
  重新装满了油料的坦克、装甲车和重卡重新启动,轰隆声中,朝着日军到来的方向,呼啸而去!
  粟裕没有猜错,此时日军的大部队,即矶谷廉介第10师团、弘前第8师团、山室宗武第11师团,以及2个重炮旅团,超过10万人的主力部队,正为第2师团的惨烈遭遇而震惊诧异不已。
  多田骏正与他们电报紧急联络,商量对策。已知的最新信息是,西华军装备了大量的坦克和装甲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前所未见。藤田进的第2师团,正是因为没有碰到过这样的攻击方式,猝不及防,才会短期就崩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