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02节
他抬起头,冷冷地对众将官说道:“如果就这样撤退,皇军的军威,将荡然无存,西方各文明国家将轻视日本。我们可以死,不能让皇军蒙羞!”
“宛平有西华军的大量炮兵力量,步兵突破不易。那就将后方的兵力都集中到长辛店去,必须要打开一个缺口,让那些观战团看看,皇军的军威不可辱!哪怕就是万岁冲锋,也必须给我打垮了西华军!”
“突破长辛店后,再迂回到宛平后方,前后夹击,歼灭西华军!”
日军各将官都轰然应是,在前线的兵力调整,立即展开。而那个观战团,也被邀请立即转场——皇军将转换主要的进攻方向。
在这些武官中,心态最轻松的是德国的武官,虽然天津已经没有了德国租界,但还有德国领事馆,他就是领事馆的武官。此时他实际上心情很激动,因为他知道在日军空中肆虐的俯冲式轰炸机,就是来自他的祖国,我们德国必然重新崛起!年轻武官的心中,充满自豪,不过他也不敢说出来,怕被日本人打死。
至于其它的武官,尤其是英法的武官,则神色沉重。无论是西华还是处于下风的日本,表现出的战力,都远远超过了他们事前的预估,他们敏锐地感觉到,无论谁胜谁负,西方列强在中国北方的好日子,都到头了,这样的两个势力,谁都不会把西方列强在远东的实力放在眼里。
就在日军调整部署的时候,在北平附近的空域,一场战斗机之间的大战又打响了!
日军的陆航,在昨天进行了紧急调遣,将东北航空队目前最先进的所有97式战机,都派遣到了前线机场,因为91岛式实在太拉胯,对付p36都不行,更不要说西华空军的那种德式战斗机了。
在7月10日,日军拼凑了200多架战机后,在得知西华军的俯冲轰炸机肆虐日军的消息,全军出动,准备尽量消灭这些威胁重大的轰炸机。
西华在南苑的100多架战机全部升空,日军以同等数量的战机,试图与西华战机格斗纠缠,而让剩余的其它战机,绕过空域战场,去袭击西华的轰炸机群。
这个策略自然很容易被识破,所以西华空军的数量虽然少于日军陆航,但仍然有部分战机分出来,去追击试图绕道的敌机!
空中很快形成了混战,一架又一架的双方飞机,冒着黑烟从空中坠落。
空中缠斗了超过20分钟,日军陆航见难以击破西华空军,油料已经不多,且自身损失太惨重,几乎每一架西华的战机,都要用至少2架自身的战机来交换,如果97式挨了对方一炮,往往就是凌空爆炸,薄皮大馅的弱点表露无疑,而反观西华方面,有的战机已经被日军几次击中了,却还能战斗。
然而陆航飞机的撤退,已经很难顺利了,因为从张家口方向增援的西华空军机群已经赶到,陆航加速逃离,但西华空军紧追不舍,日军很多战机,在追逐中被击落,此时陆航的还击显得乏力,因为很多97和91飞机,在刚才的角斗中,几乎已经耗尽了机炮存量。
最终,这场空中格斗,以日军陆航损失150多架战机,而西华空军损失近50架的战果而告终。但是日军陆航短期再无力干涉前线了,在连续两天多的战斗中,损失战机200多架,陆航在东北和华北的航空力量,都遭到了太大的损失。此时,陆航的军官们,已经不是很愿意替步兵部队火中取栗,飞行员培养不易,他们需要能够和西华战机匹敌的战机,而不是让宝贵的飞行员,用落后垃圾的战机,去和西华拼命!
日军调军的企图,也被西华军所侦查确认,毕竟此时北平的天空上,西华占优,侦察机的出动,也就比较频繁。
长辛店方向,炮兵一时来不及转场,所以陆军对陆军,必然是一场恶战。空降部队尽可能地增强了长辛店我军的防守力量。
长辛店与宛平,可以看成是永定河两岸平行的两条进京路线,长辛店在永定河之西;而宛平,在永定河之东。长辛店是一条具有近千年历史的老街构成的古镇,在卢沟桥畔,距天安门仅19公里,是西南方向距离北平最近的乡镇,也是西南进京的必经要道。
7月11日,长辛店就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恶战!长辛店集结的空降部队,只有少量空降军常备的反坦克炮,日军虽然已经损失了几乎所有的重炮,但还有很多山炮,虽然在这个方向,已经将宋哲元部的炮队都几乎加强了过来,但是在炮战上还是处于下风,不过也就是不止于完全没有还手之力罢了。
但毕竟轻炮小炮的杀伤力是有限的,它们的射程,甚至比不过西华军的重机枪。所以日军也只是利用这些炮火,掩护步兵部队的冲锋进攻,武官们看到了一场有点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斗,不过火力的水平更强了,尤其是西华方面。空降兵几乎全部装备冲锋枪,单兵火力的密集程度,远远超过日军冲锋的步兵,日军主要的武器,是三八大盖的步枪。
不过有一利必有一弊,冲锋枪的射程相对有限,比不得日军步枪的射程远,所以不少精于射击的日军,在离开阵地稍远的地方,利用精准的射击,不断袭杀伞兵,掩护最前线冲击西华阵地的士兵。
双方都装备有大量的掷弹筒,西华军方面还有更好的巴祖卡火箭筒,这些步兵决斗中的“重武器”,造成了重大的杀伤,战场上很快变得尸横遍野,血腥无比。
那些观战团的武官,大部分都看傻了,二战几乎已经过去20年,很多武官并不是参加过一次大战的老兵,而是战后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这样残酷的战斗,缺乏心理承受力,呕吐的人都不少。
日军的凶猛进攻一浪又一浪,似乎毫不停歇、毫不犹豫地投入无限人力,根本不吝惜士兵的生命,而西华军同样顽强无比,前方的阵地,就像是一个吞噬人命的旋涡,一波又一波的日军士兵冲进去,就消失在烟尘中!
日军在战前大约有7万人,在7月8日凌晨的战斗中损失了约6千人,而在7月10日迄今的大战中,已经伤亡了近2万多人,完好整齐的部队,已经不足5万人,这让华北方面军所有的将官,都杀红了眼,损失太大了,一定要膺惩西华军,将他们彻底干掉!
对面的西华空降部队,在长辛店的战斗中,因为缺乏炮兵的支援,死伤也很惨重,伤亡的人员超过了6千人,整体伤亡率已经接近了25%。但这就是国战,士兵们的士气仍然高昂!而且他们知道,增援已经不远了。
天色逐渐黑了,日军的进攻终于平静了下来,暂时停止了。当然,这只是日军需要短期的喘息,就在这个时间,日军从各部队中一拨又一拨地选拔敢死队,头上缠上用血写着“七生报国”之类字样的布条,他们面色狰狞,大口大口地吃着饭团,等到深夜,他们就要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为皇军雪耻!
观战团遗憾地离开了,日军以深夜无法保证安全的理由,将他们赶走了,还嫌白天日军丢脸丢得不够吗?事先在各国面前显现大日本皇军赫赫军威的企图,现在已经是荡然无存。
不过其实日军不用羞愧,这些武官对于日军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他们的战斗意志,根本不是西方军队能比的,尤其是英法美德几个西方大国的武官,都统一地认识到,对付日军这样狂热又单兵技能精巧熟练的军队,只有用强悍得多的火力压倒他们,才是正理,否则西方军队,很难打出西华军这样顽强的对攻。
“观战”下来,在各国武官的心中,西华军已经和日军一样,都是极为强大的武装力量了。英国武官更是清晰地意识到,恐怕英印军的战力,是比不上西华军的,英国在缅甸的机会,并不会因为中日战争而增加。他看了德国武官一眼,心想这些狗日的德国佬,使得英国在全球可以使用的力量,变得极为有限。
已经与第2师团会和,重新指挥第2师团向北平前进的岗村宁次,知道这几天日军进攻不利,已经证明对面之敌为西华军的时候,再次向寺内寿一司令官建言,日军必须赶紧撤退了,根据目前的战斗情况,可以证明北平就是西华军设置的一个大陷阱,否则西华军,不会预先有部分军队部署到了北平,张家口过来的西华军主力,很可能在后天,甚至有可能在明天就会赶到,如果日军不先行撤退,恐怕有陷入西华军重围之下的大危险。司令官不可不慎!
日军先撤出北平,南退与第2师团等日军主力会和,再次进攻北平,才是用兵的正理!
寺内寿一并不是不知道岗村的建议是有道理的,可是他现在骑虎难下了,已经损失了那么多的兵力,在大本营看起来,岂不就是他寺内寿一无能?作为华北方面军的司令官,本来是多大的荣耀,指挥的日军超过百万大军呀,完全可以称得上是日本军史的第一人了,可是一出场就是这样的一个结果?
他现在根本不敢向东京的参谋本部,汇报具体的伤亡数字,甚至不敢向东北的关东军通报。而他手下的日军将领和参谋们也都杀红了眼,谁也不甘心这样的结果。这就是赌徒,永远觉得继续的下一注,会有翻盘的机会。这个时候的寺内寿一,内心也是这样的侥幸,就让20师团和109师团,夜晚再最后攻击一次,也许这一次能够打垮当面的西华军!
然而,此时林彪4野的前锋,已经抵达了附近,4野此时并没有像粟裕第1集团军这样的具有完整装甲战力的快速集团军,但其中也有少数部队(1个集团军)实现了基本的摩步化,在出张家口后近百公里,通过了燕山的山地地带后,后面的路程,对于这部分军队而言,速度自然就快了。
接到空降部队阻击的战况后,林彪命令基本实现了摩步化的罗楠挥第13集团军,全速前进,务必将截断日军南逃之路,全军抵达后,在空降部队配合下,全军展开,包围日军主力,聚而歼之!
所以13集团军甩开了大部队,依托装甲运兵车狂飙猛进,已经在傍晚时分,抵达了北平南郊,9个师像一把扇子,截断了日军的南退之路,并迅速向左右展开,形成了对日军后部的弧形攻势!
误判了西华军行军速度的日军华北方面军总部,此时的驻地在黄骅一带。
新的情报传来,日军的侦查系统已经发现20师团和109师团等部队的后方南部,出现了大量的西华军!这就像一桶冰水,让狂躁的指挥部的气氛,突然就冰凉了下来。
寺内寿一无力地坐在椅子上,他想不出办法来,用眼睛扫了一圈身边的“精英参谋”们,没有人说话,有的还低下头去。大家都知道,这个时候说漂亮话容易,可是谁想听呢?具体的办法呢?增援的27万大军还在路上,又没有长翅膀,至少还要3天才能赶到。
这些部队此前几乎都在扫荡中国在河北的各种地方势力,占据城池,在战略变更后,临时调整赶往北平,已经算是速度很快的了。
事前谁能想到,2个师团为主的6万多兵力,居然打不下北平,还可能被歼灭呢?这6万多人,本来并不是为一个北平城准备的,而是为整个平津地区准备的,现在相当于将一个“大面”上的兵力都抽到了一个“点”,后继的兵力自然就出现了真空,一下子补不上了。
寺内寿一别无他法,命令将现在的突发情况,电告前线的川岸文三郎和山冈重原,让他们根据前线状况,自主决定接下来的策略。说白了,就是方面军已经没有办法了,将自主权丢给了这两位前线指挥官,到底是死战等待援军还是突围,他们自己看着办。
川岸和山冈当然傻眼了,形势突然变成了极为恶劣。他们的前线临时指挥部,立即就爆发了剧烈的争吵。
有的参谋主张死战,这种人最多,他们对“皇军”的战力有迷之自信,认为不过是坚守3天以上,就会有转机。更激进的建议夜袭计划不变,只要打破了当前之敌的防御,日军反而可以有巨大的回旋余地。只有一个参谋建议绕道向北,向热河方向突围,不过他的意见当然被激烈地否决了,还有人骂他非国民。
川案和山岗商量之下,决定立即转入防御,对于北面的西华守军,是以攻代守,压制其反击的能力,而主力集中于防御南面的西华援军。虽然形势恶劣,日军要被南北夹击了,但毕竟北面的西华守军数量较少,主要的战役方向,当然是南面。
其实他们没有注意到自己心态的变化,现在他们那种中国军都是渣渣的心理,已经没有了。而且心中,已经将西华军当成了当年俄军那样的强军。
第164章 北平攻防战的终结与河北备战
7月12日,完成了布局的罗楠挥13集团军,一点都不耽误时间,向20师团和109师团发起了全面进攻!
这个时候,已经有一些著名的西方和民国的记者,跑到了战争前线。最有名的莫过于纽约时报驻华的首席记者阿班。此人原来在美国报界已经做到了总编,却突发奇想,来到民国,成为了纽约时报的驻华首席记者。他在民国交友广泛,影响很大。他是那种具备“高层影响力”的特殊记者,其在华的居所,位于上海百老汇大厦的顶层,手下记者、助理与仆役成群,出行则由车夫驾驶最新款轿车,还有保镖伴随。国民政府高层及日、美、英、苏等国在华的高层,无不将他奉为上宾。
而民国自己的著名记者,例如邹涛奋、顾执宗等,均赶到了北平现场,他们就像阿班一样,是站在西华一边对战争进行采访,西华与日军惨烈的战争,通过这些记者的笔触,传向全国和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是那段时间全世界的热点新闻之一。一
尤其是德国这个全民军国化的国家,对于战争的关注度是最高的,而德军,则是最关注西华与日军之战的军队,因为西华军中准备了不少源于德国的武器,他们非常关注这些武器在实战中的表现,试图总结优势劣势,从而加以改进。更重要的当然是双方使用的战略战术,这是对未来德军的很好参考。
13集团军的进攻,自然是他们采访观察的重点,而一些被日军赶出来的武官,也恳求西华能够允许他们观战,这一点被西华政治局同意了,现在西华扩大一些国际影响,也是应有之事。
13集团军还没有形成坦克装甲力量,主要的重火力是重炮(105mmm以上的榴弹炮和重步兵炮等),每个师就达到了56门,9个师加上军部,集团军整体就拥有接近600门重炮。
在攻击日军4万人的防线的时候,这些大炮被集中使用,所以记者们和一些武官就看到了令人目眩的一幕:接近600门重炮的连续打击,空中灿烂的烟火,日军阵地被掀翻的烟尘,到处的尸横遍野,以及西华军空中打击力量的“死神呼啸”,似乎是无限的火力,连续不断地倾泻在日军的阵地上,到处都被炸翻了。
武官们的神情尤为严肃,他们知道,这才是西华的正规部队,而其拥有的火力打击水平,完全超过了欧洲此前的标准,他们以一战的水平来衡量,这已经不知道超越了多少,让他们大为震惊,很多武官听自己国家的外交官说过西华的“桀骜不驯”,对列强嗤之以鼻、毫无尊重,当时他们还笑西华不知道天高地厚,但现在他们发现是自己才不知道天高地厚,拥有如此的武力,难怪西华根本不把列强放在眼里。
在这样的火力打击下,20师团和109师团以及第1混成旅团为主的南向前沿防线,很快就灰飞烟灭。而在接下来的徐进弹幕的掩护下,西华的步兵开始冲锋,从突破口一拥而入,迅速开始通过突破口,然后反卷分割包围日军,对顽抗的日军进行四面合围的全面打击。
主要的几个包围点,西华的m34高射炮群又布置在附近进行连续的炮击,日军至少有3/4的士兵,是死于炮击。
按照西方武官们的观察,如果是在欧洲,战争打到这个程度,守军毫无疑问已经没有希望,必须投降了。但是眼前的日军毫无投降的意思,他们虽然被分割成若干个小的据点,但是拼命反抗,而且不时还坚持反冲锋,宁可死在敌人的枪下,也不投降,他们神情极其疯狂,狂呼乱喊,拼命向西华军反击,没有了子弹,也想冲上去拼刺刀。
各国的武官看了也不觉胆寒,德国武官就念叨着:“这就是日本人的武士道吗?”可是西华的战士显然毫不逊色,他们面对日军的疯狂,毫无惧色,而且更有章法,一个一个的三人小组非常有节奏地与日军对攻,这种三三制让武官们看得两眼放光,自家的军队能否做到?恐怕并不容易,这需要3人之间、各个3人小组之间很好的默契,以及对彼此绝对的信任。
在西华毫不吝啬的强悍火力打击下,日军的数量迅速减少,而且大部队的集结,几乎已经不存在,因为人多的地方,必然遭到西华重炮或者是轰炸机的打击,一下子就会被打散,根本聚集不起来,所以最后在几十平方公里的一个“大面”之内,日军被打散成为一小股一小股的兵力,仍然在负隅顽抗。
这个时候,西华军的打法就显得不急不躁,他们每发现一小股日军,就是合围,使得他们无法继续流窜,或者是呼唤炮群先打击,或者是密集的掷弹筒或火箭筒的打击,最后才是三三制的小组步兵进攻,直到将日军全部杀死。再进行对下一股敌人的绞杀,而日军在大范围之内显然已经被合围,基本跑不出去。所以西华宁可慢一点,也不愿意增加士兵的损失。
这一场大战,让阿班等人目瞪口呆,对于阿班来说,他从来没有想过战争是如此激烈、如此残酷,两军士兵都毫无怜悯,全是你死我活,就没有见到任何投降和俘虏,决死的决心都是如此坚决!这让阿班感到胆寒,他敏感地想到,西方列强在远东作威作福的日子已经结束,开玩笑,他从来没有听说过如此顽强的西方军队!
民国的记者,邹涛奋和顾执宗等同样目瞪口呆,他们采访过很多民国的军阀,包括中央军部队,可是今天见到西华军对战日军的酣畅淋漓和强悍无匹,才知道了真正的强军是什么样子的。顾执宗长叹一声:“今天算是明白了,为什么到过西华的人,有很多都称赞西华是盛唐气象。唐军的强悍,不图复现于今世。”
在场的民国记者们,都点头称是,就连中央社的记者,也是暗暗点头。可不是吗?这一场大战,西华就像是盛唐之军,以堂堂正正之优势,压得日军抬不起头来,一直到最后开始覆灭。而日军像极了那些倒在盛唐之下的游牧民族军队,看起来凶悍无匹,可是在强大的唐军面前,最后还是灰飞烟灭。在场的民国记者们无不感到极为振奋,日寇的侵略,必然被我国击败,百年国耻,雪洗就在今朝!
到7月13日下午,持续了2天的13集团军和空降第1军对日军的合围之战,基本落下帷幕。
在这次战役中,日军前后投入第20师团、第109师团,第1混成旅一部,以及2个重炮旅团,全部兵力共计约7万人,结果除了两三千人逃掉外,绝大部分被歼灭,这是日军现代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败!
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林彪率领的4野其余3个集团军45万人,已经朝向日军北进的大部队,即包括5个主力师团在内的27万人大兵团的方向席卷而去,他们没有接近北平,而是直接从北平南郊转而向南,两军很快就会发生空前的大碰撞!
在热河方向,一野以粟裕第1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的装甲部队混编为前锋,迅速向着日军在热河的主力部队,即藤田进第3师团、中村正雄第15师团以及弘前第8师团席卷而去。粟裕军的行进速度达到了惊人的30公里/小时,就是要对这3个日军在热河的主力师团形成惊人的第一击!
两个集团军的全机械化部队,达到了6个师,超过10万人,其中包括2个坦克师,接近1000辆坦克,装甲运兵车约1500辆,而所有士兵都能被卡车载运,所有主战武器都实现了自走化或者可以被卡车载运,这两个集团军的混编装甲部队,可谓是西华目前最强大的一只拳头!
在山西方向,三野从阳泉进攻河北,一举攻克井径煤矿,向着石家庄一路平推而去,日军在河北侧后的部队惊觉,导致华北方面军在黄骅和衡水的重兵,不得已向石家庄前出接战。
日军开始大为警觉,他们在河北的特务力量,在前期西华扫荡中,没有损失得像在北平天津那样严重,此时已经警觉,西华兵力的规模远远超过了想象,虽然他们还不能判定是180万部队,但估计至少超过120万是有的,这让他们立即向大本营紧急汇报,西华动员的部队并不低于日军,此时日军本来在河北和热河两地有40个师团,超过100万人,但损失了7万人之后,还有90多万,他们至少已经知道了,苦战在前!
“砰”的一声,茶杯跳了起来,参谋本部的大本营会议上,气恼的石原莞尔真是愤怒万分,寺内和香月这一群马鹿,破坏了他的10月计划,果然招致了大败——他现在把所有失败的责任,都归因于华北方面军的蠢动。
面对大发雷霆的作战部部长,其它的一些高官不响了,他们此前其实对寺内他们的提前发动,内心是暗暗叫好的,以皇军在华北当下的强大实力,何必忍耐呢?足以击破当面西华之地了,谁知道连北平都未占领,就直接打败丢掉了7万人,其中还包括第20师团这个一等师团,实属皇军现代历史上从没有过的大败,而2位师团长,川岸文三郎战死,山冈重原自杀,也是皇军如此高阶军官中,在战争中殉职的第一次。
这样的现实,使得支持寺内的他们已经丢尽了面子,只好面对石原的嘲讽和愤怒。
日本陆军参谋总长,事实上的日本陆军第一人,闲院宫载仁亲王咳嗽了一声,提醒石原道:“无论如何,现实已经发生。大本营需要面对的,是接下来如何与西华对战,击败西华。”
石原冷静了下来,参与军事会议的大将与参谋官们,接下来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倾向性的结论是:
一、日军在华北的兵力,仍旧有38个师团,而在7月中下旬,原定参与华北会战的最后5个师团,也会抵达热河,而日军在河北的部队已经满编。两边的兵力还是足够的,去掉东北临时支援的5个师团,河北和热河两地,仍有43个师团,加上一些其它部队,高达120多兵力,足以与西华进行大会战。
二、当下的急务是武器弹药的不足,包括陆航的战机兵力也不足,需要日本国内的大力支援。日军与西华军接战后,不应该急于发动大会战,而应该暂时坚守,等待补充一定的战备,尤其是陆航的加强。
三、热河方面,集中10个师团,作为未来平津会战的侧翼。而主力方面,则在河北集结23个师团,以70万的空前兵力,击破北平方向的西华军主力。而河北剩余的10个师团,则与山西西华军形成对峙对战。总体先保证北平南面的会战,因为北平的得失,在国际上完全会被作为评判日军胜负的标志。皇军军威,在此一役!
四、寺内大损皇军军威,导致皇军损失2个师团,罪在不赦,但临阵换将,实属不可取。所以决定让寺内戴罪立功,经过这一次的挫折,他应该学会谨慎地作战了。
五、损失掉的20师团和109师团,在日本国内重建。不过比较尴尬的是,2个师团的军旗全部都丢了,或者被焚毁,或者成为西华的战利品,这是皇军前所未有的耻辱。这两个师团必须重建,这是军事需要,但是否还使用以前的编号,则等待圣裁。
日军的部署变更,立即发出,羞耻之下的寺内寿一,这个时候可再不敢有什么尥蹶子的作为,他现在完全是罪人,必须戴罪立功,所以大本营的指令,被他严格的执行了,在华北的日军,分成了2个集团,分别向北和向西集结,准备对战相应的西华军。
而在日本政府和军部,天皇裕仁大为不安,召开了几次御前会议,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的大将们,都拼命安慰裕仁,这只是不幸的小挫,在皇军警醒后,西华再无机会云云。裕仁也只能是将信将疑,而狂热的日本民众,也被浇了一盆冰水,这样的大败,是不可能完全封锁消息的,开始有人思索,日军到底能否战胜华军这样的,以前肯定是“大逆不道”的课题。
胜利的消息,传遍全国,极大地振奋了各地的民心士气,让很多投降派也沉默不语,这个时候说投降,真的可能被打死的。一向主张亲日妥协的汪精卫等人,这个时间的声音,都有点销声匿迹了,主张抗战不是他们的喜好,但主张投降,简直就是招骂,也只好暂时不发声了。
只有胡适等反动文人,在报纸上酸溜溜地感叹一些民众在炮火中牺牲的事情,责备战争无道德,牺牲的永远是民众云云,其实就是暗暗指责西华坚定抗日,导致民众牺牲,还是曲线卖国的那一套。
毛泽东、李思华、周恩来等西华政治局的高层,对于西华军抗日的“开门红”当然是非常高兴,这实现了抗日战略的第一步。毛泽东亲自拟稿,祝贺前线官兵的胜利,勉励他们戒骄戒躁,不怕牺牲,坚决地打出西华军的威风,表现民族武力的强大和气势。
在占领北平后,总政的任弼时以及总后等机构的一批同志,已经进驻北平,他们主要完成3件大事:
第一是对宋哲元部队的整理。李思华认为这只部队暮气已深,改编的价值不大,应该以解甲归田为主,少数军官经过政治培训后另行使用。
第二是领导接替主力部队的地方部队,实现对北平的有效控制和管理,迅速恢复北平秩序,恢复基本的民生经济,建立地方基层组织管理体系,将此前的纠察队转化为正式的民兵武装。
第三是建立前敌物资转运体系。控制了京张铁路和几条从张家口和其它察哈尔城市到北平的交通线后,大规模的军备物流已经开始,4野与日军的决战,需要准备大量的武器弹药和物资。
西华在河北和热河,得力于地下党组织的完善,情报比日军及时和准确得多,此时对于日军的军力布置变化,已经有了清晰的判断。
日军的主力,是即将与林彪4野对上的23个师团,这将形成西华60万对日军70万的大会战格局,但是西华不怕,而且决定集中火力,以压倒性的火力优势,击破当面之敌,将敌军向南面驱赶。
徐向前的3野60万兵力,应该尽快击破当面的10个日军师团约27万人,要敢于打大歼灭战,而且时间要快,争取击破日军后,从河北的南部向北部进军,最终实现对日军河北主力的南北夹击大包围!
彭德怀的1野60万兵力,主要的任务就是实现对热河10个日军师团约30万人的击溃和包围,1野是目前西华最强悍的军团,拥有超过1000辆的猛虎坦克,所以虽然兵力只是敌军的2倍,但应该充分利用热河地势平坦导致的坦克装甲优势,出敌不意,坚决地打大歼灭战,尤其是那几个日军的一等师团。
总的来说,西华到目前为止,最初的战略计划,到目前为止调整得不多,这是因为日军迄今的战略战术,并没有出乎西华的预案。
李思华近期主要督促的工作,就是全力以赴地组织前敌军备物流,尽量地为届时的决战,准备充分的火力,这正是她构思了10年的“无限火力摧毁日军”的大计划,她不容有任何大的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