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96节

  尤其今年(1937)年,是西华研究生硕士教育大规模兴起的元年,因为从海南大学建校开始,经过多年的连续教育,从1937年西华可以开始从本土的高级教育体系中收获了,合格的入学研究生超过了1万人,其中理工科目的研究生超过85%以上的比例。再有10年,西华就能建立起媲美欧美的大规模教育体系。此等大魄力、大格局,老友用了“平生仅见”来形容,实为中华教育复兴的大气象。
  最后老友说,蒋介石政府,大约就像历史上的“弱宋”,无论如何折腾也无法让国家兴盛,而西华现在完全是“开国盛唐”之象,气雄万邦。他见过的中共领导人,感觉真的就像是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梅亦奇苦笑了一声,这真是个为难的事情。迁往长沙,是在1935年就已经定下来的,当时青华眼见北京的局势日益危急,为了防止突发不利状况,秘密预备将学校转移至长沙。
  学校拨出巨款,在长沙岳麓山山下的左家垅(今址为中南大学)动工修建了一整套的校舍,而且预计在1938年初,即可全部完工交付使用。
  在1935年冬,大学从青华园火车站,连夜秘密南运了几列车图书、仪器等教学研究必需品,到湖北汉口暂时保存,随时可以运往新校址。
  所以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在1935年初的时候,民国有谁能想得到西华这个“地方势力”,会如此迅速的崛起,到现在已经大有成为中国之主的架势了呢?
  但是他知道老友所言都是好意,句句属实。但这就给青华出了一个大难题。
  他向来访的西华使节,说明了青华的为难之处。早就得到授权的使者,其实也是以前从青华毕业的一位学生,这位王先生从容地说道:
  “如果校长是担心校舍的问题,那大可不必,我现在就可以做主,为青华在西华区域内,择地建设校舍,全部都由西华政府承担。”
  梅亦奇又苦笑了一声,不是那么简单啊。而且他本人也很犹豫,对于西华这种赤色政权,他内心并不喜欢,他一向的主张是:“余对政治无深研究,于共产主义亦无大认识。对于校局,则以为应追随蔡子民先生兼容并包之态度,以克尽学术自由之使命。昔日之所谓新旧,今之所谓左右,其在学校,应均予以自由探讨之机会。”在他看来,这是“昔日邶大之所以为邶大,而将来青华之为青华”的根本。”
  所以西华绝不会同意他这种“兼容并包”的,那是极权的一党制,不会予以“右派”以在大学内生存发展的机会,他对此绝不怀疑。
  但是老友信中说的对,西华如果未来为天下之主,那么青华校管当局现在的这种态度,必不为其所喜,那青华就可能没有未来了。
  所以真是两难啊,他的内心感慨。也许最好的选择,就是西华将日军挡在了北平之外,那青华就不用考虑迁址了?不知道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他只好对来使王先生,推脱此事重大,需要与同僚仔细协商,不能马上答复。
  王先生没有强迫,本来这就是来去自由。实际上,由于西华现在的教育兴起,李思华对于这些历史上的“名校”,当然没有前世的政府那样重视,前世的建国之初,是缺乏所有的人才,青华和邶大,才有那么高的地位。而在这个时空,西华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强大教育系统,尤其是理工科,可以说要甩这些“名校”十万八千里,当然不会再过于重视这些学校。
  至于这些学校比较强的“社会科学”即文科体系,正好是李思华决心要重点整顿的体系,她观察到前世就是没有处理好,到二十一世纪,包括这两个学校在内,文科真的是出了太多的拜洋犬“叫兽”和“公蜘”,很多人从头开始思想就是歪的。所以在这个时空,在文科体系,她决心要打造一套从哲学、历史到其它社会科学的“唯中国体系”,独立于西方之外的思想,才有独立于西方之外的人格。
  在这样的政策趋势下,到时候,这些“名校”的大量教授,都会被淘汰出局,失去教育资格。
  两人又沟通了其它事宜,王先生提出了为青华量身打造“保供体系”,这是在战争威胁下,西华对青华学生优先低价保障米粮肉菜,以及日用百货的供给,建立专门的交通线,提前锁定价格和数量。这也是西华对于战争的提前预备之一。
  这引起了梅亦奇的很大兴趣,这完全可以解决青华的后顾之忧,谁不担心战争威胁加大的情况下,物价暴涨和供给中断呢?他立即安排教务长与西华推出的公司对接,将此事立即确定下来。他对于市面上西华“华货”的名气,也是看在眼里的。
  此事更让他对西华另眼相看,他又想起了老友所言的西华“开国盛唐气象”的褒奖,人家确实有盛唐气象,你还没有投向西华之前,人家就先给你保障,浑不在意你最后的选择。
  邶大的校长蒋梦林,同样接待了另一位邶大毕业的西华来使章先生,章先生也带来了在西华工作的老友给他的信件,他的大多数思考与梅亦奇是一样的,但他的烦恼更多。
  他不像梅亦奇,他与国民党的渊源太深了,一向被很多邶大教授视为:“典型的国民党新官僚”,他是蔡子民的学生,而西华对他尊崇的蔡子民的鄙视,天下皆知。他在1930年出任邶大校长之前,还曾经担任蒋介石政府的中央教育部长的高职。
  他一向主张学生应该不问政治,专心学术,所以他在邶大,重点抓教育纪律,他对自己在邶大业绩的总结是:“从民国19年到民国26年的7年内,我一直把握着北大之舵……一度曾是革命活动和学生运动漩涡的北大,已经逐渐变为学术中心了。”而今,他努力塑造出来的这个“读书人的世外桃源”,看样子很难维系下去了。
  章先生告诉他,中共很感激他曾经救过中共前领袖陈独秀。所以不必担心他的国民党身份,会导致西华对他另眼相看。可是事情哪有那么简单?
  他知道,西华的提议,肯定会在学校中掀起一场波澜,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迁往国统区的。
  最后和梅亦奇一样,他告诉章先生,由于事情重大并需要同僚之间仔细商量,短期内恐怕定不下来。
  不过邶大也一样,被纳入了西华“保供体系”之内,这个时候,没有学校会拒绝的。
  在青华、邶大之外,辅仁、燕京等北平的所有大学,都逐一被纳入了保供体系,日货从此被隔绝在外。而且这个体系并不限于大学,很多商业机构等,也加入了这个体系。
  在北平,日货的市场,日益萎缩,已经很难有什么规模性了。
  在整个华北,类似北平的故事不断发生,保定、石门(即今石家庄)、邢台、邯郸、沧州等城市,日货的市场都日益萎缩,甚至被赶了出去。对于日本商人,唯一好一点的地方是天津,因为那里的日军存在比较强,西华的活动主要是破坏,经济活动相对有限。但问题是,天津的商贸是针对河北腹地销售啊,现在腹地的市场没了,天津本身又能吃下多少货?这下子,就连各地对河北的走势,也都消停了,走私逃掉本来交给国民党的关税,还是比不过西华的低价嘛。
  所以那些日本商人,只能是咬牙切齿,等待着皇军大军的到来,以恢复他们在华北的利益格局。只可惜,这只是他们的一场春梦而已。
  他们的噩梦还不止于“正常货物”的贸易,他们来钱的另一个大项,即售卖烟土,也遭到了致命打击。
  这几个月,西华的“游击队”拼了命地扫荡各地烟馆,以及运输售卖烟土的商队。凡是烟馆的老板,全被被杀,根本不管老板是日本人还是华人,甚至各地烟馆聘用的那些打手,只要敢于反抗的,也全部被击毙,西华根本不在意他们的性命,没有死的打手或者老板的其它帮手,都被带走,据说不是去挖矿,就是去修路。
  贩运烟土的商队更惨,西华将贩卖烟土视为谋财害命这样的重罪,所以只要碰到了烟土商队或者是提前知道了线报,就会将商队全部抓捕,所有老板一律枪决,手下统统发配去挖矿修路。由于商队往往配有武装,很多都抵抗西华的队伍,结果全部被伤,所有的烟土几乎都被焚毁。
  而且烟土的消费者,那些瘾君子也很惨,被西华发现了,就会被投入“戒毒营”,西华倒是在营中供应饭食和少数药物,但是根本不会提供毒品,熬得过去就活,熬不过去就去死。这就是西华的态度。
  所以现在河北民间,是谈“烟”变色,敢于参与烟土这个“行业”的现在少之又少,谁都知道这码子事,是要掉脑袋的。
  这股风,甚至还吹到了伪“满洲国”的地界,由于西华的游击队开始在热河活动猖獗,当地的很多烟馆都被摧毁,也有不少贩烟商队被杀的。至于察哈尔就更不要说了,不管是烟馆还是贩烟商队,几乎都被杀绝了。
  据说西华高层发布过命令,只要发现烟馆就处决老板,其余人的死活,看自己的命大不大。
  实际上,西华禁毒的决绝态度,民国的报纸都刊登了,民国的社会各界,都感到非常震惊,共产党真是一群狠人,而西华真是强悍,不管在什么方面。
  第155章 经济绞杀战(三)
  这场经济绞杀战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华北,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也是风云突变。西华政治局的认知是,在大战前能够削减日本经济实力的每一分钱,都可能减少他们射向西华军和老百姓的每一颗子弹,所以不择手段,全面打击。
  杜月笙最近很烦恼,他烦恼的对象,正是西华。
  自从西华杀了张啸林,就让他和黄金荣,以及其它的一些上海“大亨”,对西华忌惮无比,这是个不但强悍、而且不惮杀戮的组织。以前他们这些民国大亨,谁不是与日本有点勾当?日本海军在上海很强势,几乎是公开地横着走,谁不忌惮?都得敷衍一下嘛。
  国民党也知道这种情况,所以要求的也只是他们心向党国。戴立的手下,也只是干掉那些公开的汉奸。可是西华就不同了,亲日的态度如果稍微过分,就可能是杀身之祸。最近上海滩的大亨们,与日本人的勾当,都变得小心翼翼,害怕被西华发现发。人家还在北方,但是在上海滩的威慑力,已经不下于国民政府了。
  西华归西华,他也不是汉奸,所以不沾上就行。可是现在完全行不通了。
  第一件事情,是西华的“华货”大量地进入了上海滩,极大地挤压了日货甚至上海本地资本家的市场。虽然西华在上海,没有像在北平那样,公开地搞什么“华货超市”,但是走私非常猖獗,而且都是武装走私,谁都不敢管,据说国民党的特工队,与他们多次交手,损失非常惨重,现在都不大敢惹。
  而且据说日本人也吃了大亏,他们在上海的特工组织,据说损失惨重。
  这个时候日本在上海的驻军,主要是海军的“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大致是一个联队的兵力,总共约4000人,是当时日本海军唯一常设的陆上作战部队。虽然人数不算太多,但装备精良的程度还超过了陆军,算得上真正的精兵。
  但问题是,虽然是精兵,但人数太少啊,对于日本特务组织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限的,日本人并不知道,西华是将新组建的特种作战第3师1.2万人,在地下党的接应下,都秘密地通过长江,运输派遣到了上海及其附近,并通过长江建立了补给线。其兵力厚集的程度,是日军在上海驻军的3倍,在低烈度的冲突下,日本人如何能是西华特种部队的敌手?
  西华派遣这只部队,当然并不仅仅是因为上海的经济战和练兵,更重要的是为了未来的南京。
  由于西华特种第3师,几乎完全是在上海活动,而且补给是秘密地通过长江,所以并没有惊动在上海附近的、规模巨大而且是国民党最精锐的国军集群——根据1932年十九路军“一二八淞沪抗战”后,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的《淞沪停战协定》,国军不能在上海驻军。
  所以虽然军统和中统等国民党的特务组织,知道西华在上海“猖獗”活动,但都以为是派遣的游击队,是西华与日本人之间的暗战,实际上他们还乐得看热闹。
  只不过前段时间,由于西华大量走私,影响了国民党的利益(西华又不会交税给民国),所以他们才出手,结果简直是灰头土脸,出击的部队几乎是有去无回,这让他们非常忌惮,现在轻易不敢再出手。
  杜月笙当然不知道这些幕后的背景,他的烦恼主要是,不管是日本人还是当地的资本家,都求到了他的门下,威胁利诱,要求青帮出手,打击西华在上海的走私,对付不了西华,还不能威胁那些商家不许卖“华货”吗?
  他只能是装聋作哑,开玩笑,以为威胁商家,不会惹来西华的报复吗?他的生活如此美好,他还想多活几年呢。
  可是西华干的第二件事情,就让他觉得有点忍无可忍了,阻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而西华现在就正在干阻人财路的事情。
  西华正在全面打击上海的烟馆,西华完全不顾忌各个烟馆的背景,总是一帮乔装打扮的武装分子,冲入烟馆,所有抵抗的人(大部分是青帮成员)统统杀掉,抓到老板更是必然杀掉,然后将烟馆内所有的人都赶出来,抢走烟资,将大烟馆内的烟土付之一炬,真是狠毒至极。而青帮或者其它帮派的人员去支援烟馆,几乎无一例外,都被西华的人打得落花流水,死了不少,对方装备精良,都是机关枪,每个人身上据说都是三把枪,青帮或者其它帮派,如何打得过?
  整个上海,因此都惴惴不安。现在每个大亨,都不敢过于抛头露面。至于在报纸上怒骂或者讽刺西华“草菅人命”,靠,西华会在乎吗?
  他们这些青帮的大亨,哪个敢说自己与烟土“行业”无关?大家的主要收入之一,都是烟土。西华这样搞下去,大家还混不混了?必须有一个解决方法。
  不管怎样,虽然青帮的兄弟们“群情激昂”,但是青帮直接与西华对上,是不行的,而且根本也不是对手。他现在的想法,是利用西方列强,毕竟他们的收入,也大大受损嘛,也许西华会对这些列强忌惮一些。
  所以,他今天约了黄金荣,还请了“赤脚财神”虞洽卿等几位商界的代表,虞洽卿是上海宁波帮的代表人物,影响力非常大,他想借助他的影响力,让列强出手。
  饭局设在浦江饭店最好的包厢,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上海滩纸醉金迷,仿佛天上人间,有着这个时代别的城市不具备的畸形的繁荣。
  来宾逐一到达,大家热热闹闹地开席,酒过三巡,杜月笙正待将话题转入正题。突然楼下响起了枪声,众人都是色变,纷纷站起。
  门口响起了几枪,杜月笙心头有点惊慌,因为门外有他的保镖。
  包厢的门被粗野地咣的一下子推开,几个全副武装、手持机关枪的青年走了进来,一众大亨们,都是脸色惨白,瑟瑟发抖。
  这些大亨们此时都是站着的,对方为首的青年,却拉开一张椅子,自己坐了下去。
  他一眼就认出了杜月笙,盯着他说了一句:“杜先生,听说你正想对付我们西华?”
  杜月笙一下子吓坏了,声音都变了:“绝对没有!上海滩是有些人找到我说些风凉话,但我绝对没有答应!”
  青年冷笑了一声,又转头看了看其它人,他显然也认识黄金荣和虞洽卿的面容,说:“虞先生和黄先生也在哈。”
  黄金荣赶紧回答:“我们只是老友聚一聚,绝对没有对付西华的心思!”
  青年挥了挥手,说:“无所谓,国难当头,想做汉奸的人多着呢,贩卖毒品毒害国民的人也多着呢,他们当然会把我们当成是死敌,我们也会杀光他们,也不差你们几个。”众人的脸色更是惨白。
  青年站了起来,说道:“该怎么做,自己想想好自己和家人的下场。”
  他转身带着几人离去,众人松了一口大气,青年走到包厢门口的时候又转回头来对杜月笙和黄金荣说了一句话:
  “杜先生、黄先生,请记住,我们无所不在。”
  最后的这句话,是李思华很喜欢的一句情报战线的格言,是来自前世东德情报机关的格言,现在已经成为了西华情报机关的座右铭。
  等到这几人真的走了,众人才无力地坐下,拭着头上的冷汗。老资格的虞洽卿刚才表面镇定,这会才大口大口地喘着气,他的心脏都要受不了了。大家伙捡回了一条命啊。
  大家都没有兴趣谈话,更不要说继续吃饭了。他们都很清楚,刚才的一幕,就是西华对他们最后的警告,如果未来他们真有对西华不利的举措,那么下一次自然就只剩下你死我活。
  呆坐了一会儿,大家镇定下来之后,就做鸟雀散了,没有人还有兴趣讨论接下来的事情。
  实际上他们商量的事情,英法租界当局后来还是主动做了,但也没用,西华根本不鸟他们,他们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还死了十几个人,但他们与西华并无外交关系,想抗议都找不到人头。只能是外交机构出面,向民国施加压力,蒋介石这时候也不过是敷衍,当年你们同意日本的,国军不能进入上海,现在出事了,你们找我又有什么用呢?他巴不得在西华的打击下,日军将一切的矛头都对准西华。
  上海的“闻人”们都蔫了,可是大狗不叫,不代表小狗不吠。
  杜月笙虽然装聋作哑,可是他手下的青帮兄弟都是要靠鸦片烟土享受的呀,所以杜老板的权威也不灵了,其实不是不灵,而是他知道,他要是真的管了,这些人能反了他。你们西华有本事,就自己管吧。
  西华也确实管了,管得杜老板痛彻心扉。
  杜老板首先有所谓的上海滩4大金刚,顾嘉棠、高鑫宝、叶焯山和芮庆荣。
  这4大金刚中,对于贩毒最热衷的就是那个“火老鸦”芮庆荣,那个时代人的眼里,老鸦素来是不祥之物,而着了火的老鸦更是可怕,它落到哪里,哪里必生灾祸。从这个绰号,就可以想见当时民众对这个人的看法。
  此人的发迹史,得力于能打和不怕死,当年他在上海滩混江湖,敢打敢拼,大小阵仗经过几十回,虽然遍体伤疤,却也拼出了名声日显,成了沪西曹家渡有名的“小铁墩”,号称“打不煞的黑旋风”。
  人嚣张惯了,就不知道收敛。对于西华在上海的“禁烟令”,虽然杜月笙苦口婆心地劝告过他,但他嗤之以鼻,见识有限的人总是这样,以为自己的拳头够硬,就可以包打天下。
  所以他死了,在西华人打击一家他有股份的烟馆的时候,他冲出来护卫,结果被机关枪打出了一身窟窿,他这个肉体的“小铁墩”,在子弹面前一钱不值。
  火老鸦的死,在上海滩是一个信号,在那以后,烟馆一时间销声匿迹。
  日本上海海军特别陆战队(简称上陆)的大内传七郎少将皱着眉头坐着。在他桌子前面的,是恭敬地站立的上海日本海军特务部尾崎少佐。
  尾崎正在向大内汇报着特务部根据情报制定的一个计划,那就是引蛇出洞。
  最近的几个月,日本在上海的经济利益遭到了巨大损失。虽然损失不如华北那样重大,但是仍然无可忍受。此时大本营出兵上海的策略未定,大内的手上只有4000兵力,而且正规的上陆军只有2500人,其它包括镇守府陆战队1200人、出云号陆战队200人、第十一水雷战队120人。。
  海军已经搜集了不少的西华资料,而大内是个谨慎的人,他已经仔细研究过这些资料,得到的最深印象,就是不能将西华当成是蒋介石政府的中央军那样的弱敌,西华非常强悍、坚定和凶狠,是个强敌。所以他嘴上说着一些藐视西华这样的中国对手的话,但内心还是很谨慎的,自己兵力太少,防守有余,进攻不足。如果离开了虹口区公共租界,有可能要吃亏。
  当然他也不能看着日本商人们的一堆投诉而不理会,那样上级要他来干什么呢?持续下去足以让他被撤职查办。
  所以他必须寻找一个机会,给予西华在上海的势力,以巨大的打击。
  承担计划责任的,就是负责海军特务部的尾崎少佐。
  尾崎的思路是,随着中日交恶,中国人反日情绪浓厚,所以西华潜入上海的人员,得到上海民众的掩护,这使得他们耳目灵便、信息通畅,所以打击日本势力屡屡得手,而且武器和人员都属精良,也不是动员上海的亲日势力能够镇压的,他们明显不是对手,只能是日军主动行动,予以“膺惩”。
  但是日军出动,必须顾忌英法等国的西洋势力,所以在租界是不适合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