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87节

  胡汉明是国民党右派,与他的理念不符,但不妨碍两人的交情。在中央党部刺杀案之后,戴立全力缉拿他,他在大陆存身不住,就是在胡汉明的帮助下,逃到了香港,而且胡汉明积极斡旋活动,向当时的香港总督打招呼,意思是此人是反蒋人士,但不是犯了刑事的罪行。这让蒋介石政府,无法借助港英当局的官方力量,来寻找和抓捕王亚樵。
  虽然最后戴立亲自赶到香港,动员了一切力量,搜寻王亚樵的下落,戴立派遣的特务,还混进了王亚樵的“铁血锄奸团”组织,这使得他在香港暴露,在特务追捕之下侥幸逃脱,不得不躲藏到反蒋西南派李济深的老家梧州,在这个小城,他和20余名部属以及家眷,已经在李济深家的祖宅,呆了7个月。
  无论如何,他对于胡汉明是非常感激的。胡公之死,岂能无报?当初他起念要暗杀蒋介石,不就是因为憎恨此人在412等事件中,屠杀了无数革命的同道和志士吗?胡公就是最新的一个。
  这件事不能算完!他内心暗暗发誓,蒋介石不死,刺杀不止!“生若能尽欢,死亦能无憾”,王某一生肆意行事,大丈夫死则死耳,岂能屈辱偷生?他内心隐隐有所决定。
  至于戴立这条蒋介石的走狗,现在大约是他最为鄙视和仇恨的对象。
  当初王亚樵为了革命,在湖州当地招兵买马。戴立与后来蒋介石的大将胡中南等都来投靠他,王亚樵均受编给任队长之职。期间,王亚樵与戴立、胡中南意气相投,情投意合,于是他与胡抱一、戴立、胡中南四人结拜为金兰兄弟。可是这个当年的“兄弟”,现在却是追杀他最得力的走狗!
  皇浦军校成立的时候,戴立和胡中南,都因此而去投奔革命。几位“兄弟”各奔前程,但他万万没想到,现在拼了命、想取他性命的,居然是戴立!这个走狗,现在对他公开悬赏100万大洋,呵呵,没想到有一天,我王某的项上人头,居然那么值钱!
  从对往事的思考中回过神来,他对于此行的目标,又不由得内心沉重起来。
  他的重要部下于立奎,在南京参与刺汪被捕。于立奎对他忠心耿耿,现在于立奎的小妾婉君,也因为在香港生活困难,跑到了梧州,当然是指望王亚樵的照顾。今天她说有重要的事情,请王亚樵去她的住处商谈。他是个讲义气的人,怎么也得走一趟。
  婉君居所在一条巷子中,地方不大,这里不是什么达官贵人愿意住的地方,都是一些市民的居所。他警惕地看了看周围,没有人在这条巷子中。
  当然,他也不是很担心自己的安全,虽然他身形不高,但从小习武,一手枪法,可以称得上百步穿杨,而且他是“双枪将”,左右手都打得很准。
  在婉君居所的门口停了下来,他又朝左右看了看,开始敲门。
  门开了,但开门的不是婉君!一把石灰撒了过来,他的眼睛立即被石灰粉蒙住,眼泪直流。
  他赶忙往后一跳,拔出双枪,但来不及,两颗子弹已经打在他的身上,他往地上趴去,闭着眼睛开始开枪,但内心一片冰凉,这一次凶多吉少!
  就在此时!巷子另一边的楼上,二楼窗户突然打开,然后就是几挺机枪开枪的声音,弹雨朝着大门内开枪的特务们射击过去,有人向着婉君屋子内投掷了多颗手榴弹!
  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中,屋内的特务们立即大乱,一个个倒下,而射击的密度极大,特务们已经来不及向外面地上的王亚樵补枪了。
  王亚樵双眼紧闭,他不知道发生了怎么回事,双枪连续发射,直到打完了所有子弹,他才松开双手,勉力地维持着神智清醒,等待最后的结果。
  “王亚樵先生,我是李宗仁长官派来的宪兵第一连连长舒齐雄,我部奉命来救你,消灭蒋介石派遣的特务。”听到喊声,王亚樵心神一松,晕了过去。
  李宗仁面色深沉,他刚刚看完宪兵连从梧州发回来的报告。
  他并不关心王亚樵的死活,他和王亚樵也没有交情。只是,这一次是几天前,西华的周恩来,亲自发报给他,请求桂军救下王亚樵。按照西华的情报,蒋介石手下戴立的特务团队,已经潜入梧州,准备刺杀王亚樵,消灭这个蒋介石的心腹大患。
  他虽然诧异西华为何会重视王亚樵这样的一个刺客,不过还是卖了西华的面子,何况广西乡亲、老前辈李济深也拜托过他。而且他对于蒋介石政府居然派遣特务团队来广西刺杀,极为恼怒,今天可以刺杀王亚樵,是不是明天就可以刺杀他和白崇禧了?不给这些特务一个教训,他们还真当桂系是没牙的老虎了。
  想到“没牙的老虎”这个词,他内心就隐隐作痛。
  这几年桂系太难了,僻守广西一隅,好不容易今年等到机会,“南天王”陈济堂决意“反蒋”,联络桂系共举大业,他和白崇禧欣然同意。著名的“两广事变”于是在6月发动。
  陈济堂与蒋介石积怨已久,当初汪精卫在广州“另立中央”时,陈济堂是汪的积极支持者,且在汪政府中任过要职。蒋介石因此从来不信任陈济堂,也从不把陈当成自己人,处心积虑地要解决他。随着陈济堂在广东的势力日益壮大,蒋介石愈发不安,想尽各种办法削弱陈的势力。
  陈济堂觉察到蒋介石的行动,深感蒋介石正精心布置,驱他入瓮,与其做砧上之肉,不如登高一呼,联桂倒蒋,如果能够成功,不仅能除心头之患,说不定还能取而代之。哪个军阀没有野心呢?
  让陈济堂在1936年下了决心的是一件荒唐的事情。
  他的大哥陈伟洲,粗通文字,喜欢谈论怪力乱神,笃信风水命相,早年在家乡,就做过阴阳先生,为人算命看风水,而陈济棠最信任的便是他,尤其一向很相信他的相面本领,按照陈伟洲的说法,“蒋介石面有死气,难过1936年这一关。”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后来有人还是觉得陈伟洲相法如神,因为1936年末的西安事变,蒋介石确实差点丧命。
  其实这当然是扯淡,这位“大师”怎么没有看出陈济堂自己今年大祸临头呢?这个陈伟洲,不过是个神棍,本性也不好,陈济堂曾经让他负责禁烟,结果他自己私设仓库囤积鸦片,做独门生意。所以就是个江湖混混罢了。
  然而陈伟洲的说法,正中陈济堂的下怀。除了陈伟洲,他还另外请了“大师”扶乩,得到四字秘诀“机不可失”,于是大喜过望,遂厉兵秣马,加紧联络李、白,准备相机举事。
  他和李宗仁密谋的时候,还信誓旦旦地说了这两件事,彼时李宗仁诧异,这个南天王赫赫威名,怎么会相信江湖神棍呢?当时就有不祥的预感。后来他才知道,陈济堂一向相信这些玩意,在广州,一些旁门左道的江湖术士,麋集其幕下,竟参与决策机密。
  不去管陈济堂的荒唐,当时李宗仁和白崇禧判断,桂系数年蛰伏,广西已有十万大军,所组建的空军,也有英、美、日等各式战机五六十架,实力不可小觑。眼看西华不断崛起,内心十分焦虑,难道就这样等下去吗?而陈济堂统帅的广东军队共有20万,有空军战机近百余架,两边联手,三十万大军,反蒋报仇,未必不可能,确实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两广联军,以“抗日北上”的名义,6月出师,然后就一直不顺。
  先是受阻于湖南。两广粤系和桂系,要挑战盘踞南京的蒋介石,拉拢湖南的何键入伙,实为第一要务。所以桂系一方面派遣数万大军,渡过湘桂边境的黄沙河,拟往岳阳、羊楼洞等地,径趋武汉。另一方面,派大将李平仙,作为两广总代表,来到湖南与时任省政府主席的军阀何键相晤。李与何当年同为唐生治旧部,交情颇深。
  此时的何健在西华威胁下,大大加强了湖南的军备,号称有“健卒十万,饷械充足。”所以他站在哪一边,几乎就决定了民国内部的这一场大戏,会如何演变,如果站到了两广一边,表面上看,蒋介石政府确实就危险了。
  然而何健是个老狐狸,对于两广的内部虚弱,看得很清楚,短暂犹豫之后,坚决地站到了蒋介石一边,这使得两广的大计,进退维谷。如果先与何健大战,蒋介石就得到了坚强的盟友,两广明显处在下风。而桂系又必须通过湖南,才能北上,这就被堵死在半道。另外,在6月10日,蒋介石已经派军抢先控制了衡阳,堵住了两广联军的北上之路,在军事上先胜一着。
  第142章 民国暗影(二)
  正在进退维谷之际,陈济堂内部又发生了大变故。原来陈对粤军的管理,是外强内空,他根本控制不了粤军的局面。
  7月4日,陈济堂的第一大将,第一军军长余汉谋首先叛变,集中兵力向南雄韶关挺进,对陈济棠实行所谓“兵谏”。当天,陈济棠的空军司令黄广瑞突率四十余架战机,飞投民国中央。
  而第二天,第二军副军长兼东区绥靖主任李汉珲挂印离职,翌日通电反陈。形势就此急剧恶化,7月13日,蒋介石公告由余汉谋代替陈济堂,出任其原来的本兼各职。
  陈济堂只带了十几个人,狼狈跑到了香港。他为人确实厚道,临走还赠送了李宗仁20万大洋,以表歉意。走的时候他才明白,原来“大师”说的“机不可失”,是指他空军的飞机飞不能“失”啊,飞机一失,自己就败了。
  李宗仁和白崇禧,对于粤系这短期的一连串变故,自然是目瞪口呆,陈济堂在广州8年,到底干了些啥?对于粤军的统治是如此脆弱的吗?居然心腹大将,一个个地都如此容易就被蒋介石收买了?
  大势已去,李、白只能再向蒋介石低头,桂军退回广西。还好西华对于蒋介石政府的压力巨大,蒋介石也不敢主动再挑起与桂系的战争,事态才这样稳定了下来。
  回到广西两个月以来,李宗仁的内心满是屈辱和愤怒,但又是无可奈何,实力不如人、策略阴谋还不如人,失败得也无话可说。所以在王亚樵这事情上,能够给蒋介石一个小挫折,也算是心头小出一口恶气。
  他冷冷一笑,听说这个王亚樵,矢志不渝要刺杀蒋介石,就让他活下来。前两个月,他回到广西,此人还来拜访他和白崇禧,想说服他继续反蒋,可是他知道什么呢?力不如人啊。
  想到西华,他不由得叹了口气,人家真的是蒸蒸日上啊,桂系这个时候可不敢得罪西华。情报人员告诉他,西华在贵州黔南山区,已经修通了通往广西的多条道路,虽然不是那种典型的干线公路,但现在的交通情况,已经改善了很多,足以支持西华军队向广西进发,这让他和白崇禧都不时忧虑。
  从王亚樵这件事情,也可看出西华对于人才的重视。周恩来的密电,就说西华认为王亚樵“人才难得”,是未来抗日和清缴汉奸的一把快刀,所以恳请李宗仁保全其性命。
  但自己和桂系这面呢?人才缺乏啊,尤其是政党和情报方面的人才,王工度算一个,但自己其实对其也不放心,而且此人做事太过激烈,与桂系诸多将领,包括三号人物黄旭楚在内,关系都太过恶劣。且其态度太过亲共,这也是个隐患。
  与蒋介石的交锋,屡次失败,其实都不是失败在军事上,先在政治和情报上,就先输了。未来桂系,必须加强在这两方面的能力。
  王亚樵从深沉的睡眠中醒来,他立即觉察到了身上的痛楚。他睁开眼睛,自己是在医院,得救了。
  他一共挨了三枪,还能不死,真的是命大。特务一开始就打中了他两枪,然后在后来的混乱中,他又中了一枪。
  看到他醒了,病房里的护士通知了门口的护兵,他们很快带来了两个人,其中一个是军官,另外一个戴着眼镜,看上去像一个教书先生。
  那个军官自我介绍说他是李宗仁麾下宪兵第一连连长舒齐雄。王亚樵赶紧向他道谢,他还记得当时就是这个人喊话,是他带着桂系的军队救了他的命。舒齐雄笑着说不用道谢,上峰所命,而且他和不少弟兄,一向仰慕王亚樵这种真正的“大侠”,不断做下惊天大事,让人感佩。
  舒齐雄向王亚樵,介绍了西华的特使张先生。这位先生是专门来见王亚樵的,这让王亚樵感到很诧异,自己与西华,素无来往啊。
  舒齐雄介绍说,是西华的周恩来先生,亲自向李宗仁发来电报,他们得到了戴立的手下,要刺杀王亚樵的情报,而且那个于婉君已经是戴立的线人,王亚樵的处境非常危险,所以恳请李先生出手,这才救了王亚樵一命。
  其实他们都不知道,戴立曾经通报过白崇禧,请求桂系,对于他们计划刺杀王亚樵一事给予方便,其实就是对他们的行为装聋作哑。当时白崇禧同意了,在他看来,只是一件“小事”,都没有和李宗仁说起。不过后来西华请求下,李宗仁下了决心,白崇禧也就改变了主意。当然,他们也不在乎戴立事后的暴跳如雷。
  不知道底细的王亚樵当然非常感激,不过他很奇怪西华为什么要救自己。
  这位特使张先生,当着舒齐雄的面,也不讳言,拯救王亚樵的事情是中共二号人物李力胜,亲自要求周恩来先生安排的,李力胜同志获得戴立要刺杀王亚樵的情报后,说“人才难得,王亚樵完全可以是我们对日战争中,清除汉奸和日寇的一把快刀。”
  原来如此,王亚樵恍然大悟,对于李力胜把自己当一把刀的利用之意,他也没有觉得算是侮辱,自己这种无政府主义者,一向相信“血溅五尺改变历史”,本来就想做一把最强悍最锋利的刀。如果能杀掉那些汉奸和日寇,被西华利用又何妨?而且李力胜是西华二号人物,西华已大有席卷天下成为中华之主的趋势,被其看重,怎么也算不上侮辱吧?
  张先生道出来意,想邀请他到西安会商。西华预计1年内,日寇必然全面侵华,西华与其的决战之日不远。为了未雨绸缪,西华将在华北例如北平和天津等地,建立锄奸组织,这是地下战争的一部分,所以邀请王先生合作,共襄盛举。
  舒齐雄在旁边听得目瞪口呆,原来西华与日本人,已经要发展到准备这种大战的程度了吗?他有点热血沸腾,虽然信仰不同,但杀鬼子是每个中华男儿的本分不是吗?恨不得自己也能去华北战场,参与盛举。
  王亚樵当即慨然答应,这是民族大义,能参与此事,是自己和弟兄们的光荣。他痊愈后,即带着在梧州的弟兄们,北上西华。
  张先生请他在痊愈后,通过桂系送王亚樵他们到贵州,然后西华会安排他们去西安。
  这件事是李思华偶尔想到的,她最近经常在自己的记忆里,回忆1936年和1937年的重要事件,突然想到王亚樵在9月被刺杀,她当即觉得王亚樵这样死去,太可惜了,于是安排了上述的行动。在前世的历史上,她对于王亚樵也很有好感,此人是真正履行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志士,为人慷慨悲歌,不屈不挠,有古烈士之风,绝不逊色于中国古代的那些名震天下的刺客。
  对于李思华而言,她并不重视王亚樵的个人能力,这在大势面前,能改变多少趋势呢?但因为王亚樵在全国的巨大名声,他将是很好的一块招牌、一面旗帜,而西华的情报机构,正在部署华北锄奸的相关行动,此人正当此用。
  张先生和舒齐雄走后,王亚樵躺在病床上,陷入了沉思,他有点感慨自己的前半生。
  世人都把他当成了一个“大侠”武夫,其实他本来是一个文人,而且是顶尖的那种,他自幼读书,聪颖过人,在清末参与科举考试,居然是甲等前十名。
  如果在清朝的太平岁月,他考取个进士都很有可能。然而时代变了,国家陷入如此境地,列强侵略,民不聊生,而军阀们你争我夺,他怎么还能读得下书呢?
  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做过的一首词《念奴娇西江烟雨》:“西江烟雨哭陆沉,魑魅魍魉狐兔,北土沦亡黄流注。中原烽火弥路,悲恨相继,万里烟尘,江山知何处。堂堂中华,难忍东倭猖寇,醉生梦死内战,媚倭求存,何言对国人!闽海羊城兴义师,苍苍太无情,天涯海角,足迹无门,千载留泪痕。鸥蒙山重,北顾延河非孤云。”
  家国沦丧、兵燹连年,让自己的悲愤怆郁之情,一直淤积于心,只能是通过杀掉那些倭寇和汉奸以及反动派,来得到化解。
  西华的邀请,也许是让自己能够在长期郁闷之后,一舒心志的机会。大难不死,此身还要多杀几个败类!
  想到此次的遭遇,他眼中寒光一闪,此次对于蒋介石岂能无报?那不就成了缩头乌龟了?我现在杀不掉你这个混蛋,那我就杀掉你重要的下属!
  几天后,一封电报,被他最重要的手下华克志收到。
  而舒齐雄向李宗仁汇报了西华来人与王亚樵的对话。李宗仁沉吟不语,他更重视的是,西华给出了明确的时间,1年之内日寇必然全面侵华,西华已经在全力备战。
  他不知道西华哪里来的情报,不过西华如此重视并全面备战,显然对于这个情报,是深信不疑的。他也恍然大悟,为什么西华占领西北五省后,迟迟没有向蒋介石政府进攻,似乎有点“蛰伏”,原来是与日本的全面战争就在眼前,所以顾不上先针对蒋介石了。
  大势将变,他们桂系应该如何规划自己的下一步呢?
  事后,蒋介石自然暴跳如雷,将戴立骂得狗血喷头,可是戴立也委屈啊,事前白崇禧答应得好好的,结果转头就变了卦,将自己的一组人马都坑了进去。事后他去责问白崇禧,狗日的居然回答他,因为西华要保这个王亚樵,桂系得罪不起!他娘的,桂系公然勾结西华!
  蒋介石知道内情后,逐渐平静了下来,桂系表示出得罪不起西华的态度,他也无可奈何,他知道桂系现在极为忌惮西华,据说西华从贵州到广西的交通已经大为改善,随时都可能发兵广西,如何不惧?这种情况下他蒋介石要压桂系去对上西华,人间会听他的?扯淡嘛。
  这件事不能就这样算了,这个王亚樵不会死心的,总是个心腹大患。他安排戴立在各地的特务,一定要注意搜寻此人的踪迹,他能躲得过这一次,还能一直躲得过?
  10月中旬的一天,湖北武昌。
  湖北省主席杨永太,正由一批人陪同,视察着武汉大学,虽然表面上笑意盈盈,但他的内心有着无法形容的愁怅。
  几个月前,一向作为蒋介石首席幕僚的他,被迫离开了蒋介石的左右,来到湖北省上任。别人当他是失宠了,但他内心知道,蒋介石是在二陈反扑下,为平息国民党内部对他不满所采取的措施,让他到湖北,其实是避祸。可是,他真的能避得开吗?离开了蒋介石的庇护,二陈会放过他吗?
  “蒋家天下陈家党”,陈果夫cc系的实力太强了,而自己作为政学系的首脑,与之敌对的态度太过明显,使得自己成为了陈果夫的死敌,让他恨得咬牙切齿。
  不要说陈果夫和陈立夫的cc系,过去几年,自己可谓“结仇满天下”,由于蒋介石的高度信任,所有国民党的重要军政文电,都须经杨永太先行过目,然后才能呈蒋;许多军政要人来见蒋介石,也须经杨永太安排。这等炙手可热的权力,如何不受人嫉恨?
  他最近已经意识到,随着国民党内部各反蒋势力的荡平,蒋介石越来越无法容忍二陈把持党务的现状,力谋削弱cc系的权力。而他不幸,就成为了过去几年蒋介石对付二陈最犀利的一把刀。二陈对他的仇恨,已经并不是政治上的争端了,简直是你死我活的那种。
  他并不后悔得罪二陈,国事多艰,只有委员长能够拯救这个国家。对于西华那等赤色政权,他满心只有仇恨。
  来到了湖北,cc系也没有消停。
  他还没有抵达湖北的时候,cc系就散布谣言,派遣一些走狗,窜入省内的一些学校,大肆宣传政学系是“亲日派”,挑动学生上街游行。
  这些天真的学生们听到政学系的卖国消息,义愤填膺,到街上游行,高呼“打倒政学系”、“打倒杨永太”、“反对杨永太接任省主席”等口号。一时间,武汉反杨赴任之声颇高。
  这当然让他非常狼狈,虽然委员长愤怒之下,湖北cc系暂时偃旗息鼓,但余波荡漾,自己在湖北任上,还是非常艰难。
  说他亲日,其实也不算冤枉了他。
  杨永太此人的大弱点,就是不坚定,总是投机主义。他当初追随孙中山,因为其在广东的势力远远没有滇桂军阀势力强大,心里便动摇,孙让他担任财政厅厅长的时候,就迟疑不就,以致孙某周围的国民党人士,对他都十分反感。
  后来他投靠西南陆荣廷等实力人物,背叛了孙。等到孙卷土重来,他只好北上去北洋政府投靠,但又不得重用。所以时人讥讽他为“三姓家奴”,在政治上靠不住。
  所以他作为蒋介石的幕僚,一向主张亲日,原因倒不是他天生就想当汉奸,而是他认为民国不是日本的敌手,所以只能是绥靖让步,等待将来的变数。这大概也算是一种“知识分子的软弱性”吧。这种态度在“聪明”的知识分子中间,其实很常见。
  就像李思华前世的历史,当美国人用贸易战什么的来压迫中国,试图割中国韭菜的时候,总会看到一帮“聪明”的大v和公知,主张让步,让美国人满意的重要性,在他们心中远远超过了国家利益。李思华一直很奇怪,以他们的聪明,难道不知道美国是无法满足的吗?你今天让一步,明天他就会逼迫你让两步,永无休止。在她看来,这些人啊,无非就是觉得中国不是美国的对手,所以能苟且偷安,就偷安一时。
  所以学生们骂杨永太是“卖国贼”,某种意义上也没有骂错。当然杨永太不会如是想,他一向觉得这是“为国忍耐”,这些天真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杨永太当然不会知道,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他在十来天后的10月25日,应邀赴日本驻汉口领事馆宴会,宴会结束后,在汉口经汉关乘坐专用轮渡,准备回武昌时,被刺客枪杀。时人多以为是cc系二陈下的手,当然各种说法都有,他的死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不过在这个时空,由于广西梧州的一个人没有“正常”地死去,杨永太的命运也被改变了,嗯,不算是改变,而是提前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