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79节
从兰州而来的5万地方部队,将于10月10日左右抵达西宁,他们将分布到青海各地,建立起西华对青海的稳固统治。
等到年底12月份,剿匪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实际上也不可能不完成,剩余的马家匪军没有城市和村庄支撑,在青海12月的寒冬中,根本活不下去。
马步芬的下场成为了一个谜,再也没有人听说过他。后世史家的主流猜想,是怀疑他死在了藏区。要知道,马家军当年残酷镇压果洛等地方的藏民,结下了血海深仇。他在逃亡中,虽然有少数护卫部队,但人心惶惶,其后也确实有在半路,就逃亡回西宁的回民,说明在半路上,其人马就散去了大半,未必还能保护马家的安全。当然除了藏民袭击,也许恶劣的天气,也可能导致其小股部队的完蛋,不过,这都是历史之谜了。
第129章 宁夏、绥远与大西北
相对青马而言,对于宁夏宁马的进攻,就显得波澜不惊。
民国时的宁夏,虽无固原市,但包括内蒙古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地方超过27万平方公里,直接邻接外蒙古,地域是很大的。
不过从城市地理出发,宁夏的各城市,基本上就是“一条线”,从甘肃平凉出发,固原、中卫、吴忠、银川、乌海、巴彦淖尔。
所以西华军的战略就比较简单,沿着这条城市的曲线,一路平推。而且进入宁夏的道路,相对于进攻青海而言,要平缓许多,也利于重装备的行军,因此对于“宁马”的军队,就具备了巨大的装备落差。
所谓“宁马”,其实是两人,即一对堂兄弟,势力大的是马鸿逵,势力小的是马鸿宾,其实马鸿宾原来是宁夏之主,不过后来马鸿逵的势力更大,生生地夺取了马鸿宾的位置,因此两人是一贯的面和心不和。
马鸿逵的兵力,不到3万,而马鸿宾的兵力,则只有8千多。这个时候宁夏的总人口,还不到120万,加之地方贫瘠,扩军的能力极差。在西华军即将进攻宁夏前,他们在慌乱之中,还是扩军到了7.6万人,不过那些新军的战斗力,非常一般。
“宁马”的总体战力,就相对比较类似民国的其它军阀,远远比不上“青马”。不过他们的优势与宁马是一样的,就是拥有大量的骑兵,机动性比较好。但是宁马的军官们,能力就远远比不上青马的军官们了,这是一帮严重腐化的地主型军官。
所以宁马的战略战术,极其呆板,主要就是在中卫等几个城市,依托附近的险关据守,摆出从南到北的“铁桶防御”,而这样的防御战线,在重炮群的轰击下,基本上都只是纸糊的。
倒是宁马不断“游击”的骑兵部队,还是有一些威胁,不过毕竟火力差别太远,但西华军逐渐有了对骑兵的经验后,也就很难翻起什么浪花。
实际上当中卫失守后,还没等西华军进攻银川前面的吴忠市,马鸿逵就携带他的几个老婆和几吨的黄金,还租赁了一架飞机,直接从银川西花园机场,起飞逃亡上海。
后来了解到此事后,李思华专门命令,在上海的地下组织,要查到此人的下落,马鸿逵前世同样沾满了红军西征军的鲜血,她不想放过此人,而且她记得此人搜刮了7吨的黄金,这是一笔约25万盎司黄金、850万美元的巨款,凭什么让此人及其反动家族去挥霍呢?必须要弄回来建设宁夏。
至于马鸿宾,个人操守还不错,而且在她前世,也没有粘过红军的鲜血,所以对于他以及其它宁马军官的政策,与对于其它国内军阀是一致的。不过,这一世,她对于政府吸收这些“民主人士”毫无兴趣。
在马鸿逵跑了后,宁马的部队,立即呈现一盘散沙的格局,有的部队坚决抵抗,马鸿宾则干脆地投降。所以相对于青海,宁夏很快就被平定了下来,到10月中旬,就基本上稳定了。
西华军真正重视的,是绥远。因为绥远的省政府主席兼全省保安司令部司令,正是大名鼎鼎的傅作义。
在李思华看来,傅作义确实不负后世的大名,在国民党诸将中,无论是军事还是治理之才,都是出类拔萃的,而且对于抗日,态度坚决果断、不惜牺牲。所部35军,在国军中属于军纪最好的那一类。所以她对于傅作义,是很想以“招安”为主的,但这取决于傅作义的态度,如果他坚定地与西华敌对,那么也就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傅作义此时,还属于陕西阎锡山晋绥军的一部分,不过阎锡山可做不到完全控制傅作义,实际上,傅作义因为主政一省,现在的独立性是很强的,而且阎锡山这个人猜忌心强,几次干涉傅作义的指挥以及压制他部队的编制,所以傅作义对于阎锡山,是“面尊而腹诽”,早早就埋下了自立的种子。
傅作义自1931年接任绥远省主席后,便向国民党三届四中全会,提出“移民、实边、发展生产、巩固国防”案,并励精图治,整军经武,消解匪患,整顿税收、金融,疏浚河渠,发展工农业生产。他主政的这几年被称为绥远省在民国最好的几年,到1937年抗战爆发时,绥远省社会基本安定,经济有一定程度的恢复,财政税收增加,居然有库存现金84万元,以及白银210万两,这在军阀中简直是奇迹,而其部队的装备和给养,也因此保持了不错的水平,打下了其后抗战的战力基础。
由于阎锡山的猜忌,这个时候傅作义名义上是35军的军长,麾下辖第72师、第73师这2个师,其实能够真正指挥的部队,只有他的起家部队73师(2个旅),72师他根本调不动。而他的73师,其实也只有6个团的兵力,1万多人。不过他在绥远搞了6个“国民兵团”,国民兵的兵力数也在1万人以上。加上绥远的宪兵和警察部队,其实傅作义也是按照正规军的标准去建设的。所以其实际兵力,大约在2.5万人左右。
傅作义军队的装备也算不得很好,不过训练出色,其近战、夜战打法甚至包括官兵的意志品质,远远强于普通的国民党中央军。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军事才能,带得出好兵,1928年傅作义才能在涿州,以几千人的一个旅,防守住了10万东北军3个多月的围攻,使得傅作义一举成名。
傅作义甚至还在有限的条件下,组织了国内第一只的“闪电战”部队,他的警卫营营长王雷震,把部队中的汽车集中起来,组成汽车队,而且将其中一部分加了装甲,变成了装甲汽车,上面安装机枪,在李思华前世的时空,堪称为中国摩托化装甲部队的鼻祖。至少在那个时代的中国,有这样的思路并付诸于行动,是很了不起的。
基于对傅作义的看重,李思华在中央军委会议上提出,绥远战役,应该采取“先礼后兵”的方式,一方面我军的2个军,行动不变,以10万大军压境,逼迫傅作义做出对西华有利的选择;另一方面,中央应该请邓宝山等与傅作义交情很深的人士,去劝说他选择大义。
她提出,可以给傅作义两种选择:
一是傅作义改旗易帜,西华军将对35军进行全面升级,纳入西华野战军序列,傅作义部官兵在自愿原则下,均可以留在部队,当然此后必然按照西华军纪,进行全面政治思想教育,成为西华军中的一只。
二是傅作义让出绥远西部,西华需要的是包头以及白云鄂博矿区。这其实就可以将绥远分为两个部分,如果傅作义对于加入西华不甘心,那么可以给他留下省城归绥为中心的绥东。西华将提供傅作义部一定的武器,提升他35军的装备水平,李思华觉得傅作义暂时作为一道屏障,也是不错的选择。
至于阎锡山的晋绥军会如何动作,李思华根本不担心。阎锡山的晋绥军,只要傅作义独立出来,就剩下山西一省,她实际上认为阎锡山,都未必敢对于绥远的事变,有任何的动作,只会加强自己在山西的防御。
西华连下西北四省,威震全国,而阎锡山自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其实气焰已消,能够维持自身在山西的统治,就已经自感欣慰了。那个心雄万丈的阎锡山已经死了,剩下的不过是条蜷缩在山西的地头蛇而已。
在中原大战时,晋绥军算是全盛状态,大约有20余万人,包括10个军又4个保安纵队,以及骑兵4个师和炮兵7个旅。失败了阎锡山一度下野,部队还有步兵4个军,1个正太护路军,3个独立旅,1个骑兵军和炮兵10个团,大约十几万人。
所以即使晋军全军动员,在李思华看来也不过就是西华军2个军的兵力就能对付了。
随着西华工业化的快速进行,西华军不断地拉开与这些民国军阀军队的战力差距,一天天地变成了天堑之别。
中央军委同意了李思华的意见,一个以邓宝山为主的代表团,出使归绥。而2个军的兵力,则席卷伊克昭盟,随时可以兵进包头。
10月初的一天。
傅作义与邓宝山亲密拥抱,他在好友邓宝山的面前,没有掩饰自己的一脸疲倦。这段时间他的压力极大,西华席卷西北4省,现在又进军绥远,很快就要兵临包头,让他实在是焦头烂额。
他虽然已经在绥远全省动员扩军,但他自己也知道,他的绥军,绝无可能是西华的对手。早在西华翻越秦岭,与东北军和西北军大战的时候,作为一名有着敏锐军事嗅觉的军人,他已经开始担心其绥远的未来,感到自己在绥远“小确幸”的日子,开始危险了。西华既攻陕甘,必然是志在整个西北,而绥远近在咫尺,不被卷进去的概率微乎其微。
随着各方面情报的逐渐清晰,他对于西华的畏惧日甚一日,这完全是一个不同于民国诸军阀的势力,表现出的是现代工业列强的态势,尤其军队装备之强、训练之精良,对于各地军阀部队,几乎都是一击而溃,战力水平,远远超出了各地的军阀部队。他对于自身的绥军,虽然自负,但作为一个冷静的军人,岂有不自知之理?
西华军一开始对绥远发起进攻,他就发报阎锡山,要求他立即支援。可是几天过去了,阎锡山回电,只是说还在与晋军的高层们协商,没有给他肯定的答复。实际上他内心已经凉了半截。
邓宝山的来意,他心知肚明。他也急需要知道西华军的态度。
两人是结拜兄弟,关系密切,所以邓宝山也是开门见山,告诉傅作义这一次,是西华中央军委让他来劝说傅作义的,而且给出的方案,是由中共最神秘的二号人物李力胜亲自拍板的。西华军其实对于他傅作义,是难得的重视。
傅作义从邓宝山这里,得到了西华军事力量最准确的信息。邓宝山告诉他,西华正在陕甘进行今年最后15个师的建设,完成后,1935年底西华军的陆军,将达到90个师接近150万人的规模,远超包括蒋介石中央军在内的任何一只国内的军事力量,其空军到年底,也将达到1000架左右的规模。本来人家西华建军的目标,就是要击败日本鬼子,对于国内包括蒋介石在内,人家都并不在乎。
邓宝山在9月份,了解了西华很多的信息,例如西华对于陕甘的工业和基础建设规划,西华在1936年就要投入15亿人民币(超过6亿美元),目前陕甘的道路建设,已经开始蓬勃展开,例如到年底四川到陕西的川陕公路,就会全线贯通,西南根据地对于西北建设的支持,就有了大动脉。
他也告诉傅作义,西华原来并没有马上取绥远的考虑,是在工业规划之后改变的主意,原因就是包头白云鄂博矿区,这是西华从包头到西安“500里工业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西华是志在必得。
傅作义听得非常震惊,西华真的是大国气象,大手笔大魄力,蒋介石政府,确实远远比不上。
对于李思华提供的“二选一”方案,他当然要仔细考虑一下,而且还要与部下商量,当然不可能马上答应。他请邓宝山先住下,几天后再给他答复。
不过邓宝山在去休息前,倒是给了他一个建议,这是来的过程中,邓宝山自己苦思冥想的方案。西华对于包头和白云鄂博矿区,时间上容不得耽搁,绥军可以先让出,反正也打不过,如果抵抗,只是自己招致损失而已;他建议傅作义可以反建议西华,让傅作义与绥军关键的高级军官和政务官员,组成一个考察团,到西华去考察,根据考察结果再做最后的选择,这样大家都会服气。西华志在天下,肯定做不出来扣留他们这样贻笑天下的事情来,安全尽可以放心。
这个提议让傅作义内心一动。他刚才其实是倾向于李思华提议的第二个方案的,对于西华他打不过,但要他完全放弃又不甘心,暂时委屈忍受,不失为短期的良策,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呗。不过他转念又想到,如果最后西华取得天下,他今天这样的选择是很失分的,对于未来十分不利。而且西华能忍受他独立存在多久呢?他内心也感到有点不妥。邓宝山的这个建议,倒是正合他意,先去见识一下西华内部,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到底有多强大?似乎这样更好一点。
至于与西华交战,他现在已经完全放下了这个选择。必败的仗,有什么好打的?为阎锡山而战死吗?扯淡呢。
三天后,他答复邓宝山,接受邓宝山的意见。绥军不会与西华军交战,先退出绥远西部,请求西华允许绥远代表团到西华参观访问后,再让绥远和绥军,做出最后的选择。
接到邓宝山从归绥发来的电报,中央军委都舒了一口气。李思华也很高兴,这就意味着,无论绥远选择哪一条道路,其实西华都兵不血刃地基本控制了绥远省,而“西包工业走廊”的规划,也就可以全面付诸实施了。
绥远省面积很大,有约33万平方公里,全省辖境相当于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的海勃湾区,海南区、包头市、呼和浩特市及乌兰察布市大部(除化德、商都外)。人口有220多万,条件起码比起青海和宁夏,要好很多。
所以西北攻略的最后结果,基本上西华占领了西北五省,这五个省,国土面积达到了约190万平方公里,新增人口超过1700万。西华的战略回旋余地,大为扩展,基本上奠定了未来抗日战争发动前,西华的战略布局。
不过在经济上,负担就很沉重了,说白了,陕西还有点希望,其它4省,指望短期在财政上有什么大的贡献,都是说笑了,在未来的1936和1937两年,李思华仅从美国的收益中,就要投入西北8亿美元以上,还要从西南根据地财政中,抽取一部分投入西北,总的投资规模,会超过10亿美元。
所以李思华对于西北的计划,是在2年中,先建立其大工业的体系,使之能够对于抗日战争,提供足够的军事工业支持。至于其它的方面,只要能实现粮食自给,不做过多的要求,毕竟这个时代其人口太少,又分布于极广域的地域,很难形成大市场。
说到粮食,这是最近李思华高兴的另一个因素。
到11月底,包括海南在内的今年西南根据地的粮食产量,初步统计完成。耕地总计约1.9亿亩,平均亩产接近400斤,主粮总产量达到了7560亿斤。李思华对于这个总量很满意。
这意味着,加上新建的西北根据地,总计1.3亿人口,再加上少量的进口,平均粮食拥有量达到了600斤/人,按照25%的比例,这意味着西华政权,拥有着150亿斤粮食,这足以保证军事和其它各项建设,甚至包括对西北支援的能力。
今年因为陕西大旱,所以解放陕甘后,西南根据地不断地向陕甘调运粮食,而由于川陕公路尚未开通,所以运输压力很大。不过到了12月份就好了,川陕公路的北段即将竣工,而秋粮收割后,获得的丰收,使得李思华对于供给整个大西北不足的粮食,有了充分的信心。
第130章 苏联、美国与1935年之终
西华军秋风扫落叶一般地横扫大西北,引起了苏联的高度重视。
几个月前,加仑回到莫斯科,向斯大林汇报后,斯大林是很生气的,说白了就是有点恼羞成怒。虽然加仑自己的汇报,使用的语言是尽量委婉的,但他也必须向斯大林呈交中共的信件啊,信件里面中国同志的指责,就是真的戳心窝子了。这让他勃然大怒,指责西华政治局已经堕落为“民族主义的政党”,而不是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他们对苏联的指责完全是错误的,是他们在推卸自己的责任,他们拒绝共产国际的领导,是对共产主义事业的背叛等等。
加仑当然只能听着斯大林的语言发泄,他能说什么呢?好在斯大林知道中共的反应并不是加仑的责任,没有责罚他。
余波所及,在莫斯科的米夫和王民,因为他们拙劣的领导,以及对于工作的懈怠,而被逮捕,最终被审讯枪决。
所以苏联与西华的关系问题,就被短期搁置了,包括斯大林自己在内,一时间也没有想好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理。苏联的“面子”,在西华那里已经丢尽了,一钱不值。但要苏联低下头来与西华平等合作,西华有那个资格吗?斯大林隐约觉得,加仑对于未来中日战争的构想是对的,到那个时候,西华不能不对苏联低头,短期完全可以“冷处理”。
几个月的“冷处理”阶段过去了,但几个月后,西华突然出兵攻占了西北最主要的几个身份,俨然已经占据中国的半壁河山,这形成了远东战略局势上的巨大改变。斯大林突然觉得,苏联与西华的关系不能这样下去,西华的战略价值,已经变得非常大。
情况是明显的,苏联在欧洲领土部分,面临着德国和英法帝国主义的严重威胁,压力很大,尤其是德国复兴的速度非常快,大力整军经武,对苏联的西线构成了严重威胁。
而在远东领土,苏联的压力也是很大的,因为苏联的远东在这个时代,开发程度是很差的,根本无法支撑远东强大军队的存在,完全要依靠远东铁路从西部向远东运输物资。因此日本虽然在帝国主义中是最弱的国家,但一向觊觎远东,尤其在占领了中国东北以后,对于苏联远东领土的威胁,确实非常大。
苏联最大的噩梦之一,当然就是日本和西欧的帝国主义国家,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苏联,苏联需要避免这种最恶劣的战略态势出现。
正是基于这种战略思考,所以最近几年,苏联一直在不断试图改善与国民政府的关系,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几年关系的低潮之后,1932年与蒋介石政府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试图建立起与蒋介石政府的良好关系。
他之所以对于西华同志的指责恼羞成怒,也有这种“无言以对”的尴尬。
西华的同志指出,在大革命失败之前的3年间,苏联累计援助了国民党价值2700万大洋的装备和现金,一手扶持国民党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甚至对西北冯宇翔,也提供了大概价值1500万大洋的武器装备和资金。
然而对于同为共产主义信仰、甚至原来还在共产国际领导下的中共,却几乎从来没有军事和物资援助,反而在我党还非常弱小的时刻,反复通过共产国际,命令我党的部队,进攻国民党统治力量最坚强的大城市,这种“精神错乱”的行为中,苏联是什么意图?究竟想干什么?是想让我党尽快被国民党消灭吗?是苏联背叛了共产主义的理想,而不是我党。
这种“触及到灵魂”的尖锐质疑,自然让斯大林和苏联高层内心极为尴尬,而表面上只能坚决否认。在狂怒过去后,斯大林自己冷静下来,独自思考的时候,他也不得不承认,如果他是中共,同样会如此质疑,同样会导致对苏联的完全不信任。因为事实就在那里,苏联的行动就在那里,这些都是否认不了的。
他能向西华承认,其实苏联包括他斯大林在内,从来就没有看好过中共吗?从来就认为他们领导不了中国吗?
或许是因为国民党的军事力量,其实最早是被苏联扶植起来的,所以苏联高层,一直对国民党有一种情结。但现在很显然,苏联过去的行为,导致了严重的战略后果,西华这个具有统一全国潜力的势力,快速崛起,已经完成了半壁河山的统一,而西华本来应该是苏联的天然盟友甚至是苏联可支配的力量,但苏联过去的行为,让这种可能性化为泡影。从现在的结果来看,这当然是苏联巨大的战略错误。
在斯大林看来,西华无论如何,是中国的新生力量,他们国内的事务,会牵扯他们全部的精力,不可能对苏联造成威胁。在远东,苏联的威胁只会是日本帝国主义,而且这种威胁越来越大。现在的格局,即使西华还未必能够完全战胜蒋介石政府,但至少也能相提并论。当然从长期来看,中国这种东西分裂的势力格局,对于苏联是有利的。苏联也不希望在远东,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大的中国,那对于苏联尤其是远东地区,将是巨大的威胁。
斯大林没有忘记,包括中共在内,对于沙俄侵略割占中国的大片领土,都是耿耿于怀。在中国同志几个月前给他的信件中,尖锐地指出,包括中东路战役、包括苏联支持外蒙古独立,包括苏联在新疆同样试图支持割据势力等,苏联完全继承了沙俄对华的侵略政策,这是一个共产主义理想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做的吗?
对于这种指责,斯大林没办法回答,狡辩的话只能让对方耻笑。他当然可以回答:“因为苏联有实力,而你们没有实力。”但这类的语言,就正好证实了西华对苏联的指责——你们苏联只是一个民族主义政权,完全为了苏联自己民族的利益,不惜侵略中国。那你们又有什么资格来指责西华呢?更不要说要求西华听从苏联的指挥了。
但是无论如何,不能让苏联与西华的关系这样地“冷”下去了,应该与西华建立起正常的关系,哪怕两党之间仍然有争执,这是战略需求。想到这里的时候,他有些后悔,本来上次多伦去的时候,苏联是打算在西华开设领事馆的,不过后来由于双方谈得太差,所以多伦电报请示他的时候,他没有同意开设领事馆,而西华显然也对此根本不在意。搞得现在,苏联在西华内部根本没有机构,外交上很不方便。
从现在的情势看,苏联要与西华建立正常关系,做出一些让步是不可避免的,例如放弃共产国际对于中共的领导,例如对于中国新疆领土的承诺。不过诸如外蒙古等苏联的关键利益,是不可能让步的。
想到这里,斯大林决定,要向西华派去一个高层的代表团,可以由外交部长(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带队,与西华政治局会谈,建立正常的双边关系,并让李维诺夫邀请西华领袖访苏。
接到斯大林和苏联中央祝贺西华同志们在西北取得巨大胜利的贺电,李思华当着主席和周恩来等同志的面,将之轻蔑地丢在桌上,她的评论是:“不得不开始重视我们了?同志们,这就是苏联帝国主义的另一面,恃强凌弱、见风使舵。他们的态度对于我们重要吗?打铁要靠自身硬。”主席倒是笑眯眯的,周恩来等同志一阵苦笑。李力胜同志对于苏联的嫌恶,真的是一点都不掩饰。
西华占领西北,这个事件同样震惊了美国政府。罗斯福不得不审视自己原来对于西华的看法,他觉得自己大大低估了西华,这个势力似乎相比蒋介石政府,更具有统一中国的能量。但现在美国政府对于西华的深入了解,几乎不存在。
有着安华财团的存在,美国能够操纵西华吗?能够利用这一只力量吗?他们对于美国的态度、对于自由贸易、对于美国的利益,是什么样的政策?以前安华财团支持一个“赤色政权”,美国并没有太多关注,反正这些财团就是为了赚钱。但未来西华会影响美国更大的利益吗?需要从国家战略层面来定位了,而不是让财团们自行其是。
在罗斯福与赫尔商量之后,决定向没有外交关系的西华,通过德州财团的联络,派出一只“民间贸易代表团”,其中会有被委托的议员参加。让他们先去西华探探底,再考虑未来美国对于西华的政策。
年底的李思华,简直是忙疯了。主要的工作是对1935年建设的成果进行盘点,说白了,就是了解自身的实力,通过过去一年的大建设成长了多少,以及对下一年度的情况,根据发展趋势进行预估,以及进行一些必要的建设调整。
首先是财政收入。预计今年的收入,将大大超越年初的预计。年初预计是16亿元人民币(不含美国收益),而现在实际上应该会超过22亿元。且明年将会有爆炸性的增长,因为太多的工业项目,今年其实是建设阶段,要到1936年产能才会爆发,李思华自己预估明年可能会超过50亿元。这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现在人民币与美元的比价,大约是2.5:1,50亿元就相当于20亿美元,要知道她前世抗日战争时,日本1937年的财政收入,就大约是15亿美元左右。因此李思华有把握,1936年就能够超越日本的财政收入。而战争爆发的1937年,由于西北工业的爆发、以及西南部分产能的继续爆炸性增长,她希望财政收入能达到100亿元,这样的话在1937年,西华的财政收入就会是日本的2.5倍以上,对日本形成绝对优势。
其次是粮食。总产量750亿斤,人均达到600斤。展望1936年,西南根据地的耕地可以达到2.3亿亩,而1937年可以达到2.7亿亩(目标亩产500斤),所以1937年西南根据地粮食总产量可能达到1350亿斤。西北的主要任务不是粮食,耕地到1937年预计也只有8千万亩,目标亩产250斤,可以提供200亿斤粮食。这样到1937年,粮食总产量将超过1500亿斤,即人均粮食超过1000斤。战争条件下,西华政权可以掌控每年400~500亿斤粮食,满足战争需求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是钢铁。1935年600万吨产能顺利建成。最大的进步是,百万吨级别的钢铁厂,现在已经完全可以自建。西北的钢铁工业,都将依赖自身的力量来建设。这样可以省掉很多成本,毕竟在半军事化的条件下,人财物的消耗,都可以最低化。所以计划不变,1936年要达到1000万吨,而西北产能彻底爆发的1937年,要超过1500万吨。
在1936和1937年,除了粗钢的生产,还存在缺陷和不足的,所有与战争有关的合金钢,都必须质量和产量过关,以免耽搁战争生产。
第四是油气,1935年达到了700万吨的产量。其中缅甸500万吨,四川200万吨。1936年计划达到1200万吨,其中缅甸要完成一期的总目标700万吨,而四川要增长到500万吨。1937年则是计划中西北尤其是长庆油田产能爆发的一年,计划产量要增长到2200万吨,以满足战争和国民经济尤其是石化产业的巨大需求。
就在近期,李思华还不得不心疼地增加了约3000万美元的开支,就是为了向标准石油和杜邦化工,购买一些最新的石化和化工科技,来增加西华石化和化工产业的底蕴,完善整体产业链。
第五是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交通和电力,以及电话通讯网络。
交通上,1935年计划的各大干线公路,已经全部完成,还加上了川陕公路的北段。所以滇黔公路、川黔公路、成渝公路、川陕公路等,总计完成了1.3万公里的干线公路,西南根据地内重要的交通保障基本实现,而西北的干线公路建设,则是1936年的重点。至于各种支线和乡村公路,在几乎动员了乡寨40%~50%人力的基础上,进展的速度更是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