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78节

  在马云海西侧几公里外,骑兵总指挥兼骑8旅的旅长马彪,正在安静地等待着随时展开的战争,他是马家骑兵老将,是马步芬的堂叔。这一次马家本家算得上精锐齐出。在他身旁,是骑兵团长马得胜,他是个年轻人,资历浅,但勇冠三军,求战欲望极强,是马步芬的爱将。他不太沉得住气,在山坡上走来走去,焦灼地等待着战争开始。
  马彪向着东面望去,东边负责骑14旅指挥的,是他的得力干将马元祥,此人作战勇敢,但个性残暴,在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中,曾经亲手砍杀百名西路军被俘士兵。“这个疼怂,可别给老子丢人。”
  青海的9月底,已经很凉,在这野外,温度不足10度,不过今天太阳光炽烈,让人并不感到很冷。
  马元海心里更加焦躁了,因为刚才,空中飞过了两架飞机,在青海原来都没有,这肯定是西华军的侦察机,步兵的阵地瞒不过人,不知道那两只骑兵,被发现了没有?
  大约在下午两点,随着隆隆的声音,西华军出现在了青马军的望远镜里,马元海自己观察着,心里就是一沉。他娘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象的步兵纵队行军出现,打头的是啥?怪模怪样的汽车?看上去像个异形的馒头,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坦克?
  接着观察,他注意到这些铁壳子慢慢地移动,构成了一个“闩”字型,把西华的步兵掩护在内,他娘的,这怎么打?
  他沉住气,这个“闩”字型不断扩大,“坦克”与“坦克”之间的距离,开始变得宽大,中间的缝隙不断扩大,这让他眼前一亮,也许有机可趁?等会等到它们足够分散,就袭击一次,看能不能从这些铁壳子之间的缝隙中,打穿进去。
  青马军的步兵阵地,离开峡谷口大约有6公里多,他们本来就要将西华军,吸引到步兵阵地前,然后骑兵袭击的时候,让西华军来不及撤退回峡谷。
  在观察完成,在前线观察的马元海等高级军官,都先撤回了阵地后方,等待着西华军发现青马军的阵地。
  在坦克驶出峡谷口后没有几分钟,坦克上的观察哨,就已经发现了青马军的骑兵斥候异常的多,并将情况报告给了上级。其实也不用他们报告,在前期董振堂猜疑青马军动作的时候,就已经电告空军进行侦查,而两架侦察机的侦查结果,已经发现了青马军的步兵阵地,而且还发现了一处骑兵阵地,正是马元祥统领的骑14旅,他们并没有进行隐蔽作业。
  在将情报通知给董振堂的时候,要求空军轰炸机部队配合作战的申请,就发到了兰州机场,转场而来的30架斯图卡轰炸机,这个时候已经起飞,从兰州到西宁的直线距离也不过是200公里,完全在它们的作战半径之内。预计40分钟左右,会飞临战场。
  董振堂直接率领的南线西华军,是一野第5军,军长罗楠挥,来自红四方面军,是出名的智将,在士兵中有着非常高的威望,有着‘兵中之王’的称誉。他看到青马军果然如董振堂所料,出现在了峡谷外面,冷笑了一声,让敌军等着见识一场他们前所未遇的现代战争吧。
  在马元海看来,西华军非常谨慎,他们行进的速度很慢,6公里多的距离,足足花了超过20分钟,但自然不知道,西华军是在等待赤龙轰炸机群的抵达。
  西华军显然已经发现了他们的阵地,离开阵地还有约2公里,就停了下来,前线的“铁壳子”,大约有100多辆,拉成了一条横线,而步兵们很狡猾,分成了一个个三人小组,匍匐了下来。这让他的脸色更为阴沉,他想着,要不要先攻击一次,看一看情况?
  这个时候,天空中一种低沉的尖啸开始出现,而且越来越响,他愕然地朝着天空看去,马家军的士兵们也是如此,有十多个黑色的小点出现在了天空!
  他猛然醒悟过来,这肯定就是轰炸过东北军和西北军的西华军轰炸机。他赶紧命令,后面阵地的一个师赶紧隐蔽,而前面阵地的一个师,冲上去,和西华军搅在一起,他们的飞机就没法轰炸!
  人马的声音鼎沸,青马军开始冲锋,虽说是步兵师,其实仍然混杂着不少骑兵,这些骑兵冲在前面,挥舞着马刀,很快坦克群上的观察哨们,就已经看得清楚他们狰狞的凶相!
  西华军在青马军冲锋的时候,董振堂也命令,前进接敌!
  坦克群的炮塔开始调整位置,每辆坦克装备有1门37毫米火炮,辅助武器为5挺7.62毫米机枪。很快,坦克上的火炮先发射,然后就是超过500门机枪的声音响起!
  冲锋的青马军立即一滞,他们还来不及分散开,血花立即开始在人群中散开,大量的士兵被火炮炸飞,被机枪撕裂,整个队形在短短的十几秒内,变得七零八碎!
  坦克群开始加速冲击,用火力横扫着青马军的100师,马元海目瞪口呆,立即命令,全线散开撤退!但不许退回阵地,飞机马上就要轰炸,退回去挨炸弹吗?
  这个命令下去,青马军的士兵们开始往后方的两侧跑,很快就散了开来,坦克群也开始分散追击,而其后的步兵们,则按照三三制的组织,全面开始追击青马的溃兵。
  在这个时候,赤龙轰炸机飞到了青马军的阵地,开始俯冲,马元海见到每个飞机,就像是母鸡下蛋,可是它是下一大串,他心胆俱裂,但是此时已经毫无办法!
  来轰炸青马军步兵阵地的,其实只有15架赤龙轰炸机,其余的15架飞机,去轰炸那只被发现的骑兵了。但15架赤龙轰炸机的一次投弹,也超过1000枚炸弹(每架74枚),立即将整个青马的阵地笼罩在一张炸弹之网内。
  猛烈的爆炸声,在青马步兵阵地上连续响起,整个阵地笼罩在烟尘中,无数的士兵惨叫声不绝于耳,半空中残肢碎枪,到处飞舞。
  轰炸完成,晕头转向的马元海清醒了过来,刚才他亲眼目睹,他的副官就在他不到10米远的地方,被炸弹碎片直接切掉了半个身子。
  他立即命令,全线撤退,这个仗,不能这么打,青马军根本没有与西华军直接正面交战的能力,不过他没有丧胆,反而是一种强烈的复仇欲望,主宰了他的神智——青马军无数的子弟,不能就这样白死了!
  他还不知道,在他东侧的马元祥骑14旅,比他现在的状况还要惨,马元祥直接就在15架赤龙轰炸机丢下的炮弹爆炸中升天,而从来没有这种经历的马群,生物的本能,让它们立即就乱了,到处逃串,马家军的骑手一时都控制不住。而骑14旅本来就是听到枪炮声响起来,就开始从侧翼冲锋,被轰炸的时候,距离西华军阵,大约只有1公里多了,所以被西华军东侧的近200辆坦克群发现后,目前正在进行一场追逐中,马群并没有太强的耐力,追逐一阵,就跑不过坦克了,很多马家军的骑手被迫下马步战,不是被坦克点名,就是被跟上来的西华步兵击毙。这只骑军,已经损失大半。
  在马元海西侧的马彪,则幸运得多,也反应快得多,战役一打响,他也率领骑8旅,开始从西侧试图袭击西华军的本阵。作为先锋的,正是马得胜的骑兵团,可是他们马上撞上了铜墙铁壁,在西华军的西侧,同样有接近200辆坦克,所以马得胜的团,几乎在第一轮攻击中,就损失大半,马得胜当场就被坦克炮击炸碎了。等到马彪发现前锋攻击不利,都被那些铁壳子挡住,他反应过来,这一定是西华军的坦克。
  他很冷静,立即命令骑兵转头撤退,脱离与西华军的接触。而他的西侧,地形相对比较混乱,坦克的追击,就显得不那么犀利,这让骑8旅超过一半的部队,得以建制保存。
  大约1个多小时后,这片战场相对安静了下来,偶尔还有几声枪声传出,那是战士们在对没有死的青马军补枪。李思华的命令,得到了忠实的执行。
  傍晚的时候,马元海与马彪终于会和,两人的眼睛里都是血红血红的,这个亏,吃的太大了。整理跑回来的青马军后,发现无论是骑兵还是步兵,都损失了一半以上。
  马元海狞笑着对马彪说:“我们要是就这样回去,如何向子香交待?我马家军的子弟,就这样白死了?”
  马彪重重地点了下头。他当然也不服气啊,马家军的长处,还一点都没有发挥呢。他说道:“白天他们的火力太猛,还有飞机助阵。今天晚上,我们干他一家伙!”
  马彪的计划是借助夜色的反袭。将剩余人马,借着夜色隐秘地运动到西华军临时驻地旁,然后在深夜,让骑兵短促突击,在最短的时间内冲入西华军内砍杀,如果得逞,那么步兵随后加入攻击。在夜晚,他不相信西华的火力还能充分发挥,至少他们也没办法可以瞄准,只能是盲打。
  这个计划得到了马元海的高度赞同。两人让青马残军,抓紧修整,等到夜深再出发,现在他们离开西华军的距离,不过是十多公里,很快就能赶到的。
  这只青马残军的大部分士兵,根本还没有丧胆,在随军阿訇们的鼓励下,他们的眼中,同样充满了复仇的欲望。
  大约是晚上9点左右,这只经过重新临时编组的青马军,悄悄地向着西华军的阵地而去。
  董振堂和罗楠挥,确实没有预料到,青马军白天遭受了那么大的损失,居然晚上就敢来反袭。虽然李思华事前强调青马军擅长反袭,他们也只是按照一般的军事规则,安排了部分明哨和一些暗哨。
  所以在半夜2点,青马军开始突袭的时候,真的是一时猝不及防,被青马骑兵突入阵地,尤其坦克群这个时候都熄火,根本来不及发动。超过200名士兵还来不及还击,就倒在马刀的开辟之下,哨兵确实发出了警报,但青马骑兵的突击速度实在是太快。
  不过部队训练有素,很快反应了过来,单兵强大的火力,在短促的慌乱后,很快将马家军的疯狂压倒了,第5军大量准备了卡宾枪和冲锋枪,密集的子弹之下,马家军的骑兵一个个摔倒下来,坦克开始一辆辆地发动起来,向着青马骑兵碾压过去。
  但这些坦克追击青马骑兵的时候,正与青马的步兵撞在了一起,黑暗中这些狂呼乱喊的青马步兵,在钢铁弹流的轰击下,很快也只能溃散。
  愤怒之极的董振堂和罗楠挥,立即命令全军追击,要把这只疯狂的军队彻底消灭,两人都自责自己轻视了中央的警告,低估了青马军队的疯狂,造成了不必要的战士牺牲。
  坦克群领先追了出去,它们的航程,是113公里,马家军的骑兵,马匹是不可能跑那么长的时间的,所以只能是靠着自己的机灵,避开坦克的追击,在被激怒的西华军的连续追击下,大部分的青马军,都被消灭在这个过程中。
  整个追击过程,一直到下午两三点才结束。大量的坦克在这个过程中被迫抛锚,维修师们都在拼命地修理。
  最后,青马军方面,只有马元海,带着一千多人逃脱,连马彪也死在了西华军的追逐中,被流弹击中,坠马而死。战争前青马组织起来的三万大军,几乎全军覆灭。
  而西华军,则伤亡两千多人,绝大部分,是在青马的夜袭中伤亡的,这让董振堂和罗楠挥两人都深感羞愧,自己掌握的是何等强军?居然还会被一只落后的军队袭击,造成了重大损失。
  不过,这个教训也来得及时,全军由此对青马的疯狂,都有了深刻的印象,深深体会到了中央军委,为什么如此重视这只军阀军队的原因,大家都坚定地认为,我军要彻底干净地将青马军消灭干净。
  第128章 青海战役(三)
  于天云是从甘肃张掖进攻西宁的西华军第6军的军长,年仅25岁,湖北黄安人。
  他同样不知道,由于李思华在这个时空的出现,他的命运有了巨大的改变。他原来是红四方面军红30军的军长,其政委就是李先年,可谓红四方面军的顶梁柱之一。在原来的历史上,传说他是反对张国焘分裂红军,被张撤职,最后被张的亲信,在长征路上扔到河里淹死,非常憋屈。
  在新的时空,由于看重他是直觉型的天才将领,李思华给了他被重用的机会。这一次他独当一面,率领革命军第6军,从张掖出民乐,翻越祁连山中段的扁都口,准备先攻占西宁的北大门门源县,关死青马北逃的大门,再从北线向南进攻西宁。
  这条路上的险阻,当然就是古代就很著名的“大斗拔谷”,尤其是其中的险要通道——扁都口。“扁都口”其实是藏语“扁麻多”的转音,意思是金露梅,这是祁连山中一种植株低矮的灌木,花量极多,花朵精致,金黄色最多,也有白色、粉色的,每到夏季,扁都口峡谷漫山遍野,盛开金露梅,极为壮观美丽,由此而得名。
  整体“大斗拔谷”,指的是一条险要狭长的山谷,是古时关陇及河湟地区进入河西走廊,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峡谷险隘深邃,时宽时窄,险要无比。
  由于马步芬对于北线西华军,是以迟滞为主,因此安排了2万人左右的,以保安部队为基础的骚扰和阻击部队,但这些保安团的战斗力一点都不弱,其实都经过类似正规青马军队的严格训练,主要是青马平时负担不起太多的主力部队及其装备给养而已。
  这些保安团的战斗意志很强,在接获马步芬的命令后,直接从门源集结,然后快速行军进入了扁都口,利用狭长的山谷,层层阻击第6军。
  第6军此时相对“轻装”,携带的重火力器具相对不多。不过他们也有特别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是全军第一个全面换装国产m1加兰德步枪的部队。
  这种7.62毫米口径的半自动步枪,空枪重4.37公斤,容弹8发,全长1.1米,初速865米/秒,而有效射程高达730米。按照李思华的记忆,还对步枪的导气装置进行了改良,改成为在枪管下方开导气孔的导气装置。解决了刺刀装配不稳,准星移动影响精度的问题。
  这种步枪可靠性高,射击精度高,易于分解和清洁,它后来在二战中被证明是一种可靠、耐用和有效的步枪,甚至被公认为二战中最好的步枪。巴顿就曾经吹嘘过这种步枪,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了不起的战斗武器”。
  在中国它被昵称为“大八粒”,苏联的莫辛纳甘步枪,也很有名,在国内被称为“水连珠”,不过它是1890年左右的产品,到现在已经比较落后,苏联的最新步枪,青马是搞不到的。不谈太多的细节,在两个关键指标上,青马只有精锐才能使用的莫辛纳干步枪,有效射程只有549米,容弹只有5发,相比m1加兰德,就相去甚远了。何况,青马保安团中,就连水连珠这种落后的步枪,也很少,比较多的是汉阳造等老式步枪。
  这就使得在峡谷中的“冷枪冷炮”对射下,青马军队难以压住西华军。西华单兵的射击精度,在大剂量子弹的训练下,远远超过了青马军,而且由于枪支的优势,比你射的远,容弹量又比你大,整个火力上,西华军仍然是压倒性的优势。而且携带的2磅火炮等,也随时追着青马稍微人多的地方开炮轰击。在这样的情况下,青马很难抵挡住西华前线部队的不断进攻。
  所以发现“冷枪冷炮”不奏效,他们开始疯狂地集群“同归于尽”地袭击,由于地形狭窄,展不开大兵力,因此他们经常一两百人组合,狂呼乱喊,冲锋上来,试图与西华军短兵相接拼命,在开始吃了一点小亏后,西华军也适应了这样的打法,在轻重机枪、掷弹筒等火力的加成下,青马军的白天攻击几乎就很难了,损失太不成比例,冲锋一次搞不掉几个西华士兵,自己的人却几乎有去无回。
  负责北线青马军的,是马步芬的亲信,青马老将韩起功。像他这样的汉人,在马家军的地位其实很尴尬,主要就是看马步芬个人,对其是否信任,而这种信任,其实要用自己的战绩来保证。所以韩起功很着急,到了晚上,简直是无所不用其极,各种隐秘的、或者声东击西掩护的夜袭,几乎是整夜不停。
  夜晚是比较麻烦,主要是火力没有精准度,也很难完全看清敌军的数量以及位置,所以在夜晚的伤亡率还是比较高,整个夜晚,成为了一个血腥之夜,于天云整晚都没能合眼睡一会。
  所以在夜晚,西华军就没有继续前突,而是坚守现有地盘,仔细地布置了明哨暗哨,所有的特种单位,都稍微前出,构成了一个个小阵地,实现各种交叉的火力布置。于天云气得咬牙切齿,这个青马,果然与民国的其它军阀们不同,凶狠狡猾、斗志旺盛。不过等到天明,看他们还有什么办法?
  天色已经蒙蒙亮,韩起功长叹了一声,在这个峡谷的阻击战,是失败了,这个峡谷,毕竟只有28公里长,天亮后肯定挡不住西华军出谷。剩下的,就只有等到西华军出了峡谷以后,再择地利用骑兵的突击优势,对西华军进行突袭和埋伏了。
  所以天亮后,于天云发现,青马的骚扰部队已经不见了踪影,他们撤退了。这让于天云松了一口大气,他担心的其实不是青马军,而是高原刺骨的寒风和高海拔的眩晕,不少战士的高原反应,都比较厉害。能够早一点脱离这个峡谷,就能好很多。虽然部队出发前已经都有若干天,口服红景天等预防药物,但人的适应力终究还是各式各样的。
  韩起功并没有在峡谷出口,堵住西华军而寻求直接交战,他知道西华军出谷时,肯定会极其警戒,那样占不到便宜。他准备的战法,还是要等到夜晚,利用夜色的掩护,来最大程度地削减西华军火力的优势,并增强其骑兵突袭的突然性。出了峡谷,到门源县还有超过150公里的路程,西华军至少要走4~5天,他还有的是机会。
  西华军出谷,大约行军了超过10公里后,于天云已经想到了,青马在吃了西华军火力的大亏后,很有可能放弃了白天袭击,而会选择晚上袭击,由于其骑兵优势,晚上突袭的突然性会很强,确实不可小觑。
  于是在傍晚扎营的时候,于天云做了精心的预防。这一路上基本是“荒漠态”的,缺少树木,不过部队携带的铁丝很多,于是他让部队在各处营地的外围,都远远地拉上了3层铁丝形成的栅栏,并挂上铃铛,触碰就会响动。在铁丝外围和每层钢丝之间的开阔地,还选择了一些地方埋设地雷,由暗哨掌握,随时拉爆。在铁丝网的内侧,都集中了大量的轻重机枪火力。近千门的各种轻型火炮、迫击炮,也集中了东西南北4个方向的集群,以备重点打击。
  不过第一天晚上的准备,显然是白费了。韩起功率领的青马军,在这个晚上只有不断的骚扰,并没有直接袭击。他们的损失并不小,因为于天云早将手中的特战单位都撒了出去,他们不停地对由于骚扰而暴露的青马骑兵和小股部队,进行狙击和围歼。这个晚上,仍然是个血腥之夜。
  第二天的白天,青马军又变得偃旗息鼓。于天云并不敢大意,他始终觉得,青马军可能是在等西华军放松警惕。所以到了晚上,他仍然是要求部队按照昨晚的布置,再重复了一遍。
  这个晚上,同样还是只有骚扰,没有突袭。于天云不由得哑然失笑,这是准备让西华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吗?青马军真的还算沉得住气,连续两天的行军,西华军离开门源,已经不足100公里了。
  第三天,白天很安静,西华军大约行军了30公里,傍晚宿营于天云还是让部队照着前两天的规矩,一点都不许松懈,他有强烈的预感,青马军不会再等了。越靠近门源,道路和地形越来越平坦,青马军的突袭,就很难再达到突然的效果。有部下来向他抱怨,这样部队太累了,被他骂了回去。
  凌晨2点左右,人类正常睡眠最深的时刻。
  突然有铃铛响了起来,这种被人的力量触碰铁丝所导致的响声,与被风吹动的响声相比,要响亮得多,频率也密得多。警戒枪声响起,青马确实来夜袭了。
  不过青马军本来也没有指望袭击不会被发现,他们要的,只是缩短西华军的反应时间。
  雄浑的马蹄声震动着大地,伴随着一些马匹的嘶鸣,青马骑兵大规模冲阵。于天云已经被惊起,他本来就是和衣而卧,随时准备应变。他带领军官们快速来到前线,准备应对青马军的进攻。
  三层铁丝网还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青马骑兵很多人都被绊倒,连人带马摔在地上,后继的骑兵急忙勒马减速,整个冲击速度被明显削弱,冲锋的时间也就被拉长。
  上千挺轻重机枪的急促射击声,青马骑兵的狂呼声,一些地方被投掷的火把燃烧起来的声音,掷弹筒、手榴弹、地雷的爆炸声,各种声音五花八门,让营地前线,成为了一个狂躁的世界。
  肉体的力量终究比不过武器的批判,青马骑兵的突击,被西华军强大的火力打击下,很快就崩溃了,大部分的人已经跌下马来,陷入西华军三三制下,各个步兵小组的联合打击;而剩余的骑兵,开始转换方向撤退。
  不过这个时候,炮群已经基本定位了青马军大队的位置,近千门轻型火炮,开始了雷鸣一般的射击,炮弹带出的一道道焰光,掠过半空,照红了天际,炮弹落地的爆炸声,压过了战场上的一切声音。
  看到青马军已经崩溃,于天云下令前军的一个师,全面追击,而另外两个师,则以整建制的方式、重火力在外围,在两翼席卷,需要预防青马军的再次反袭。
  果然,刚才对第6军的袭击,并不是青马军的全部。在追击过程中,另一只青马军试图突然袭击追击的部队,正好和西翼的一个师撞上,在他们火力的连续打击下,这最后的一只青马军也崩溃了。这一次是真的崩溃,整个战场到处是逃跑的溃兵,甚至还出现了不少试图投降的士兵。按照政策,西华军坚决不受降,说实话也有点不敢受降,已经充分领教了青马军的疯狂,西华军的士兵们,都觉得无法理解这些青马士兵的思维逻辑,对于他们的投降,也不知道到底是真是假,整个战场变得更加血腥。
  等到天大亮,战场变得安静了下来,有组织的抵抗已经不存在了。实际上,韩起功的2万人马,也只剩下了不到2千的残兵败将。他自己都想跑了,担心马步芬盛怒之下会要了他的命,但是家眷都在西宁,他只好硬着头皮,带着这些残兵,凄惨地逃向西宁。
  其实他不用担心,早在他回到西宁前,马步芬就已经自己跑了。
  南线战役的结束,比起于天云这里的北线,要晚两天,是9月28日结束的。在9月28日,马步芬已经知道了韩起功大败的消息,提前跑路的骑兵,早有人把讯息,送到了西宁的马步芬处。在一开始,马步芬的反应,确实如同韩起功的担心那样,他对于韩起功咬牙切齿,要枪毙了他。
  不过再等了两天,当南线同样大败,马元海仅以身免的消息,也传到了马步芬那的时候,他就完全目瞪口呆了,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彻底失败。动员了青海所有力量,组建起来的8万多大军,其实最精华的5万人已经完蛋了,剩余这点人,要说能够继续抵御西华军,他自己第一个不相信。
  所以他剩下的路,只有“逃”这一个字了,但是逃到哪里去呢?通往民国的路径,都在西华军的手上,无论是向陕西还是甘肃,都不可能。只有想办法去新疆,然后从新疆去阿拉伯世界,这才是他的生路。虽然他与新疆地方政府的关系不好,但这个时候,也顾不得了。
  在悲痛和沉思了半天后,马步芬做出决定,他带着全家和财产,由少数精锐部队护卫,先从西宁向西,进入藏区,再绕行进入新疆,然后再想办法,从新疆去阿富汗或者印度。
  10月2日,马步芬就着急忙慌地逃跑了,在逃跑前,他将西宁的防务,全部交给了他的族叔马良,马良也是没办法,马步芬将他的家眷都带走了,要他尽忠,他能有什么办法呢?
  所以不管是韩起功还是马元海,跑回西宁的时候,都没有事,马良还敢枪毙了他们不曾?两人以往的地位,都在马良之上。可是西宁这个时候,群虫无首,接下来怎么办,就吵成了一锅粥。
  属于汉人的将官,大部分只敢旁听,不敢表示意见。他们混在这个狂信的回人群体中,所有的权威都是来自于马步芬的授权,这个时候还能说什么呢?
  至于马家的“自己人”中,现在也是意见极为分歧,有要与西华军血战到底的,有主张和谈的,不过就是没有人敢说出“投降”二字,这个团体骄横惯了,而且思想极度落后于时代。这个时候的主体意见,也不过以为是过去的“招安”而已。
  西华军当然毫无招降之意。10月5日,北线和南线两军,分别从西宁的北面和东面,在西宁城外实现会师,然后立即包围西宁,展开了进攻,甚至对于西宁这个“地方政府”,连劝降信都没有一封文书。
  实际上西宁城内此时已经四分五裂,一些马家军部将,各自带走了一些人马,西宁城根本组织不起来有效的抵抗,大军开始进攻后,西宁城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大战,只是在一些街道,狂信的教徒们和一些士兵,在一些狂热的马家军官的带领下,与西华军发生了不同级别的冲突和巷战,都被西华军坚决彻底地镇压了。西宁很快恢复了平静。这个时代的西宁,不过是个小城,人口大约5~6万,谈不上什么“城市战”。
  占领西宁后,2个军只留个2个团在西宁城内,大军开始分头“剿匪”,占领青海其它重要的县城,这个时候的青海,总计不到130万人,每个县,几乎都是几万人的水平,失去了商贸中心的西宁,其实那些“落草为匪”的马家军,根本支撑不了多久。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