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74节
抵达汉中后,随行的地方部队分头占领了汉中平原的各个要地,开始组建汉中根据地的体制。而主力部队几乎没停,一野副司令员陈赓亲自带领的一个军,直接开向了褒谷口,进入秦岭地区,他们在褒河的东岸分散开来,用迫击炮和一些山炮,轰散了过于接近的对岸东北军,怵于对方的火炮威力,东北军前面的散兵,都不敢再过于接近。
而西华军安静下来,他们随行的筑路大军,却开始拓宽山路,视东北军为无物。东北军的士兵不时听到爆炸声,开始还以为是在大炮,后来发现,其实是筑路大军在开山炸石,拓宽道路,难道他们是想边修路边打仗,慢慢地打?
7月16日,王一哲也亲临鸡头关,观察西华军的动向,两军现在基本上是隔着褒河的对峙状态。东北军在西岸,而西华军在东岸,不过当然不是那么简单,东北军深知西华军的火炮厉害,因此并没有隔河对战的意思,而是大部分集中到了鸡头关的山岭上,在沿河地带,仅放了少量分散的部队。
王一哲看到西华军的动向,也觉得纳闷,难道对方要先修路吗?
他观察了两天,也没发现有什么异常,对方就是在不断地修路。
7月19日清晨,他还没吃完早饭,副官就冲进了他的掩体,说道:“西华军开始渡河了!”
王一哲精神一振,说道:“我们赶紧去看看!”
他们从山峰上用望远镜看去,从褒河西岸远处冒出来的一股西华军,在西岸占领了一片河边的崖地,布置了针对东北军的防御阵地,然后开始与东岸西华军之间拉绳桥,其实就是两边用钢索串联,要是有个十几根钢索,再搭上木板,就能够临时行军。
这种过河方式,是王一哲预料过的,不过他还是奇怪,这样固然能让人员过河,但是稍重一点的装备,就肯定不行了,光是桥面的摇晃,就是解决不了的,而且这又不是那种很牢固的真正建筑,临时拉的,能顶多久?
他沉吟了一下,吩咐安排2个营,进行骚扰,看看能不能终止掉敌军的动作。不过显然证明这是很困难的,甚至很难接近西岸冒出来这股西华军的阵地,这股西华军,似乎主要是作为炮兵的观察哨,在他们的指挥下,西华军的火炮又狠又准,2个营死伤了一片,赶紧退下来。
天空中西华军的侦察机不断掠过,王一哲的内心满是阴霾,对方将自己的部署看得清清楚楚。
西华军的临时索桥,大约到午后,就可以使用了,在他的望远镜里,西华军的一个个单兵,不断通过索桥过河,一直过到了傍晚,他估计,至少过来了二三千人,可能是一个团的兵力。西华军渡河的这里算是河道比较窄的一段,按照他的估计,可能不会超过50米宽。
过桥后,西华军迅速展开,驱逐了在前方的东北军。王一哲发现,还是打不过,这些虽然是轻装,但是几乎都是手持轻机枪,火力极猛,其中还有神枪手,射击非常精准,前线部队的伤亡很大,他已经被迫换了一个团上去。
到了下午比较晚的时候,王一哲发现,对方不再继续从索桥上增派人员,而是开始放木船,这些木船一头扣在钢索上,保持木船沿着钢索运动,另一头则是长绳,长绳被人员沿着索桥先到西岸,然后西岸派了些人拉船。木船于是就沿着钢索从东岸到西岸,这样,比较激流的水流,也无法改变木船的方向。而且两岸的钢索,显然在下午时分,被不断地加强,不会很快就不能用的。
王一哲看着一船又一船的物资被送上西岸,他并不知道都是些什么物资,是武器弹药吗?望远镜里也看不清楚,夜幕已经降临,对方在两岸都有大量火堆,可是望远镜就看不了了。
第二天上午,他终于搞清楚了对方在干什么。大约十点左右,副官就冲进来告诉他:“西华军在筑桥!”
他嘴里的一口茶,立即喷了出来,目瞪口呆地盯着副官:“你说什么?”
副官赶紧说道:“没有错,他们正在挖桥墩!”
王一哲赶紧和指挥部的其它几个高级军官,都跑到山峰上去向下观察。
看了两眼,他就确认了,西华军确实正在修筑桥梁,两岸都已挖出几个大洞,显然西华军是连夜施工。而且现在西华军的施工队正在向几个大洞中,放置钢架基础,在西岸他还看到了两个怪模怪样的机器,他其实在东北看到过,那玩意,是用来搅拌洋灰砂石的,一晚上的功夫,西华军居然把这样两个大玩意也弄过河了?
可是,西华这样再赶工,怎么样不得一个月吗?他们会是这样慢悠悠地向陕西进攻吗?真的是先修路、再进攻?
他的心情有点放松,至少西华军应该不会马上就拼命。不过实在是太奇怪了,这样打仗,他们要打到哪一天?他问出自己的疑问,不过周围的军官们都是面面相觑,他们内心是一样的狐疑。
接下来的3天,他们就看到施工队搭好桥墩的钢架,浇筑混凝土砂石,两岸各4座,一共8座桥墩全部立了起来,这让他们都木然了,王一哲也早就停止派兵骚扰,他倒要看看,西华光是修这座桥,要花多少时间?
7月23日的下午,王一哲又来到山峰上观察,时间才2点过,桥墩显然已经全部完工,他不得不佩服西华的速度。但是桥面呢?难道铺设木头或者是洋灰板吗?那也撑不住重装备啊?
突然,他发现对岸似乎有一阵喧嚣。他仔细看去,对面出现了一辆他重来没有见过的大卡车,他数了一下,居然有十个轮子,不由惊叹了一声,这样能载多少货啊?他突然反应过来,这就是西华前期,要拓宽道路的原因,让这样的卡车能够通行。
大卡车开始卸货,看不太清楚,从形状上他猜测,应该是些钢材,看样子西华真的要修筑一座钢桥了,他们是真的不着急。
大卡车开走了。对岸前期通过炸山,已经整理出一个小广场,建材都堆在那里。接下来又是一辆大卡车,两个小时,连续来了十几辆,都卸完货走了。他很好奇,西华军到底准备如何修桥面。
第二天他就知道了。怀着昨天的好奇,他一早就来到山峰观察。
很快,一大群人抬着奇形怪状的钢材来到了桥墩上,东岸已经有小型的龙门吊,钢材被吊起横放到桥墩上,与桥墩的结合部被放进了桥墩中预留的坑中,然后一群人爬上桥墩施工。有人负责对钢材和桥墩结合部浇灌混凝土,有人负责将钢材拼接起来。
观察了2个小时,他终于反应过来,原来对方的这些钢材,全部是预设好形状和尺寸的,他们并不是在桥上加工和焊接,而只是在桥上拼装!
他一下子大惊失色,这样的话,也许几天时间,这座桥就可以通行,而且很能用一段时间,拼接的那也是钢桥啊。就算结构不如正常建筑的强,但短期使用,能有什么问题呢?
其它的东北军高级军官们也反应了过来,面面相觑。他们这下子知道了,西华军确实有办法,短期就筑起一座钢桥来,毕竟,这座桥的宽度,只需要50米左右。
参谋长在边上幽幽地叹息了一声:“这样看来,再有三天,也许西华军就能过河了。”
王一哲也叹息了一声:“加上前面修筑桥墩的时间,一共就是7天,7天一座钢桥,神乎其技。”
众人讨论了一阵,有人提出加大兵力,集中一个师,干西华军一下子,看看能不能击穿他们在西岸的部队。但是大家讨论下来,还是觉得没辙。西华军在对岸集中了大量的火炮,再多的兵力,没有足够火力的话,很难动摇对方。
晚上,王一哲组织了两波敢死队,携带炸药,试图渗透西华军的阵地,他也曾想过利用夜色掩护,大举进攻一次,但还是没敢,毕竟一旦西华军有了准备,死伤会非常重,对方的炮群,一直打得非常准。这样的仗,他打不起。
分成两个方向的敢死队,都在死伤多人后,狼狈而归,夜色对他们当然有掩护,但西华军非常警觉,在前线设置了多层挂有铃铛的铁丝网,还有不少暗哨,根本闯不过去,王一哲也只好暗暗叹息,看起来,只有依托鸡头关的山崖天险,打一场阻击战了。
果然就是7天,这座钢桥已经可以通行,对方的主力大举过河,按照侦察兵的观察,从番号来看,应该是一个西华军。王一哲是知道西华军的编制的,他心里暗暗地盘算,那就是近5万人,这应该是对方的前锋部队了。
67军防守鸡头关的兵力大约是1个师,已经撤出了河岸,全部散布在了鸡头关天险,以及在天险之后的一些利于屯兵和隐蔽的地方。鸡头关及附近的阵地其实比较狭小,只能摆得下一个团,其余兵力,先作为预备队。
重机枪、迫击炮、掷弹筒、轻机枪、大量的手榴弹,最好最全的武器,67军都配给了这个前线团,这也确实是他们最精锐的兵力。看着巍峨的阵地,以及西华军要攻上来需要克服的很大的坡度,以及崎岖的地形,王一哲不觉又有了一些信心。
陈赓在山下,用望远镜抬头看着山上敌人的阵地,不由咂舌:“乖乖,东北军这是严阵以待呀,不到黄河不死心。”
第1军军长黄敬豪迈地说:“那就让他们见识一下,什么是现代战争,他们东北军过去的那一套,落伍了!”这个当年跟着曹子卿追随李思华的“老兵”,现在也成长为一名高级军官了。
陈赓哈哈一笑,观察了一下正在布置阵地的炮兵群落,心里默默计算了一下时间,然后命令通讯员:“通知空军,下午2点,攻击正式开始,他们打头阵!”通讯员立即去通知电台发报,离开预计攻击的时间,还有2个小时左右。
在距离山脚大约一公里外的几个地方,足足300门的炮群准备正在进行,这些炮都是一个种类,4只脚伸开,都有轮胎,说明它是一种牵引火炮,但是看上去并不大,在火炮中有点娇小玲珑的样子。是的,它的全重,只有1981公斤,即不到2吨,正因为如此轻小,所以它就顺利成章地成为了这次翻越秦岭所使用的主力火力——在骡马和人力的辅助下,它可以在小路上翻山越岭。
这种炮,就是后世大名鼎鼎的博福斯m34型40mm高射炮,这种炮,原来是德国克虏伯与瑞典博福斯联合研制的,不过后来两者分道扬镳,克虏伯去研制了威力、射高、射程更大的88高射炮,而博福斯则在中小型高射炮上继续发力,这种高射炮,因为其杰出的性能,西华的德国工作小组,也将其引入了西华自产,未来西华的高射炮,就是这款m34与德国88的组合。
这个瑞典博福斯,就是诺贝尔家族的企业,没错,就是那个诺贝尔奖的创始人。这款炮炮口俯仰-5°~+90°,标准射速120发/分,最大射程7160米,身管56.25倍径,看到这个+90°就知道,接近垂直的时候射高达到五六千米没问题,所以秦岭这里最高大约2000米左右的海拔,正好是这款火炮的用武之地。王一哲心目中的“五大险关”,没有一个不是这款炮,不能从山脚打到山顶的。这就是现代武器的力量。
而且最厉害的其实是它的射速,一分钟可以120发,一个炮群集群起来,短时间打出去的火力简直是可怖,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早期的“密集阵”了,正因为如此好用,所以才在二战中大放异彩,成千上万的飞机,都损毁在了这种高射炮下,以至于这种火炮,总产量超过了6万门!
第122章 秦岭烽火(二)
在这些m34高射炮就位后,每门炮前后轮胎的中央,各放下一根双脚支撑,而火炮的左右两边,也各拉出一根支撑,在这4根支撑就位后,火炮就稳定了,处于随时可以发射的状态。
一箱又一箱的炮弹被运到了高射炮的旁边,这些都是高爆弹种,用于攻击山头,是再合适不过了。
m34号称高射炮,其实是个多面手,从飞机、攻坚到攻击坦克,没有它不拿手的。
全部准备完毕,阵地开始变得安静下来,大家都在等待着时间的到来。
鸡头关守军,都呆在战壕里,团长张恩浩穿插在战壕里,不断鼓舞士气,但他还是觉得大家伙的士气都不高。他心里苦笑,让东北军来到秦岭打内战,士气能高吗?
突然,空中开始传来一阵奇怪的声音,声音开始越来越大,是一种低沉的尖啸声,有点像防空警报,又有点像野兽的嚎叫,让人很不舒服。张恩浩脸色一变,当初东北军也是有过空军的,他立即想到有可能是敌军的空袭。马上命令“全体进战壕,小心空袭!”
传令兵通过有线电话,立即将团长的命令传达下去。张恩浩躲进战壕边上的掩体,惴惴不安地观察着。
他用望远镜看到,空中出现了一群双翼的螺旋桨飞机,平飞过来,随着它们的接近,那种低沉的尖啸,变得越来越刺耳,让人非常不舒服。
突然,这些飞机开始向下俯冲,肯定是要投弹,作为一个老兵,张恩浩还算镇定,现在只能是听天由命,难道用步枪去射击吗?
这些飞机大角度地俯冲,然后投弹,掷下的炸弹,在空中又分为很多小弹头,看到这里,张恩浩已经是痛苦地一闭眼,糟了!那么多炸弹,将会炸到多少士兵!
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响起,张恩浩瞬间失去了知觉,他被震晕了。
在后方阵地观察的王一哲等东北军的高级将领,这个时候已经是目瞪口呆。他们看着这一群“死神”俯冲投弹,看着己方的阵地,几乎是被覆盖性的爆炸所淹没。
参谋长的神色完全是呆滞的,他喃喃地说:“这他娘的怎么打得过?”
王一哲这个时候,心头仿佛是被火灼烧,他撕开上衣领子的口子,恶狠狠地说了一声:“打不过也要打!这些飞机已经轰炸完跑路了,二团给我上去,看看一团还有多少人活着!”他可不信西华的飞机还能连续地轰炸他的阵地。
其实西华至少可以轰炸个三四波是没问题的,不过这样的战斗,不用达到如此的烈度。
张恩浩醒过来,两只耳朵还是嗡嗡的,他发现副官正在拼命地摇着他,赶紧举起了手,示意自己没事。他努力地站起来,大声地问副官:“还有多少人活着?”
副官苦笑着摇了摇头,他现在哪里知道?
张恩浩赶紧命令:“看看电话有没有被炸断,赶紧联系各部队!”
西华军这十几分钟没有连续进攻,仿佛在给他们重整部队的机会,十分钟后,张恩浩发现二团也增援了上来,他舒了一口气,同样,他也不认为,这样高强度、高密度的轰炸,西华能够马上再来第二波。现在要防范的,是西华地面部队的进攻。
空中又有飞机!张恩浩的精神一下子变得极为紧张,不过当他望去,发现是西华的侦察机时,才又放松下来。至少这些家伙,不会像刚才的飞机,那完全就是“死神”。
他不知道,这已经是他生命最后的时刻了。
山脚炮群的炮管已经全部抬起,每门炮的角度都是经过计算的。
“开炮!”命令下达,300门高射炮,几乎在同一瞬间发射出300枚炮弹,然后就是连续的发射,“砰砰”的声音连续响起,如果这时候有人能在空中的对面,他就会看到密集的炮弹似乎构成了一面弹丸的“幕墙”或者说“铁壁”,向着鸡头关东北军的阵地压了下来!
听到“呯呯呯”的声音,张恩浩这些老兵知道是敌军在发射炮弹,赶紧扑向掩体。密集的爆炸声响起,然后整个阵地就是一片混乱,爆炸似乎永无休止,战壕崩塌、掩体破碎、血肉横飞,枪支的碎片与泥土碎块,在空中飞扬。
其实射击的时间不长,规定就是1分钟,然而在这1分钟之内,总共36000发炮弹被发射,密集地爆炸在了东北军的阵地上,这几个阵地,其实已经不存在了,要抵抗这样的炮击,除非是阵地有坚实的坑道,东北军这样的战壕加掩体,是根本不足以抵御的。
王一哲脸白如纸,有点眩晕,他的两个团大部,这就没了?看到刚才如同天崩地裂的炮击,他不觉得阵地上会有多少人活下来。
参谋长扶住了他,对他说道:“军座,撤吧,这样的仗,我们打不赢,部队已经垮了。”
王一哲看着炮击后一些残余的士兵,这个时候拼命地往后跑的状况。他逐渐冷静了下来,命令全体撤退,撤离鸡头关防线。这条防线,他已经挡不住了,甚至后面几条防线,还有没有能够守住的机会,他现在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西华军的进攻步骤很从容,他们没有急于马上攻击,又有侦察机飞过来,观察东北军的动向,发现他们撤退后,西华军才不紧不慢地攀爬山坡,“接管”了鸡头关。显然,他们并不想用步兵来攻坚,如果王一哲们不撤退,等待他们的,可能是第二次轰炸和第二次炮击。在这样的地形下,西华军是不会用士兵的生命,来克服极为不利的地形的。
西华军的“慢腾腾”,让王一哲67军有了充分的撤退时间。其实这是西华军有意的,此次对于东北军和西北军的总原则,并不是要打歼灭战,而是“逼降”,让他们在我军的强大力量面前,再不抱不切实际的企图和侥幸。
听到先头部队汇报已经占领了鸡头关全部东北军阵地,东北军已经全线撤退,陈赓笑着舒展了一下胳膊,对黄敬说道:“从来没有打过这样富裕的仗,以力压人,真的很爽!”黄敬哈哈地笑了。
撤退的路上,王一哲心乱如麻,这样的仗怎么继续打?对方就是硬实力,像一堵钢墙压过来,无限火力输出,就算是以前和日本鬼子冲突,也从来没有碰到这样的火力。
他让参谋长整理了交战的全过程,电报发给张学良。现在他自己不知道如何是好,先撤到留坝县吧,留坝的后面,就是他命名的秦岭三关,可是能守得住吗?
接到电报的张学良几乎晕了过去,67军太惨了,西华军太狠了,也太强了。这怎么办呢?他赶紧找杨虎城,杨虎城看了电报也呆住了,我勒个天,原来西华,强到了这样的程度吗?
到底还要不要打下去呢?两个人都是绕室徘徊,怎么办?
西华军这时的动作,其实不紧不慢。他们并没有急于快速行军,而是在筑路队的配合下,在每个道路过窄的地方,就停下来等待,毕竟至少要让2吨的m34这样的小炮,以及大量的弹药车,可以被骡马拉过去。所以快也快不起来,当然,西华军并不着急,这样的情况早有预料。秦岭,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翻越的。
在西华军的背后,正式的川陕公路北段,即宝鸡到汉中的宝汉公路,也正式开工,开始修筑,李涯他们又被纳入了新的宝汉公路指挥部,同样是20米宽4车道的要求,同样有鸡头关大桥的修筑,只不过这一座钢桥,要求的强度、宽度,当然都不是那座7天成就的钢桥可比。其实那座钢桥,也不是7天就能成就的,西华早就着手准备了,不要说前期的勘测,光是那些焊接好的钢梁,就花了很多天,最后只是运输组装而已。7天,终究是个神话。
张学良和杨虎城,连续召开了多轮高级军官会议,进行讨论,就连在甘南的于学宗,都被叫回西安开会讨论,其实两人此时已经乱了方寸。
倾向于共产党的一些人主张投降,说已经没有机会了,何必硬扛?只是让更多的士兵,无辜地死去而已。
也有一些军官主张再打一仗,否则我们也太怂了吧?就在大巴山打了一仗,就蔫了?天下如何看东北军和西北军?尤其是东北军,不得被国人更加鄙视死?打日本人不行,最后内战还那么弱?大家的尊严,都没有了。
亲共人士则反驳,就算打赢了内战,难道就有尊严了?别人还以为东北军,就是碰到日本人就拉稀,不是更没尊严?
每次听到会议上这些吵吵嚷嚷,张学良和杨虎城的脑袋,就嗡嗡地响,头疼啊。
等到于学宗赶到,两人问计于他。于学宗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沉吟了好一会,抬起头来决然地说道:“在柴关岭,再打一仗!”
他接着解释说,其实他本意,是已经倾向于投降。根据王一哲报告的西华军力,东北西北两军,迟早必败。关中大局,其实已经没有扭转的可能,所以必须要为东北西北两军找出路了。
但是选择投降,第一是必须内部意见统一,不统一的话,到时候一些部队哗变怎么办?内部很多军官不服气怎么办?第二是在座都是国民党之人,他蒋介石可以不义,我们不可以没有交待,再打一仗就是交待。连续两次苦战,确实不敌,未来也好说话,否则会被国民党元老们以及国人,当成是毫无骨气之人,余生何以自慰。从东北军的立场来说,其实从东北逃脱,军魂已死。
他的这一番话,让张学良脸色凄然,老父的事业,到此为止了。杨虎城也心头郁闷,但他知道于学宗说的是正理。
于学宗长叹了一口气,其实做此选择,纯属无奈,如果还有其它好的选择,他当然不会如此建议。
他接着解释说,柴关岭是最适合东北、西北军,在西华军火力优势下打仗的地方。这里几乎是川陕公路的最高处,海拔超过1650米,山势开阔,足以布置两个军的兵力,而且是比较分散的布置,敌军无论是轰炸还是炮击,很难覆盖全部阵地,应该有一定的反击之力。在这样的地形上,还无法挡住西华军的话,大家投降也都没有话说。
他建议,这一次柴关岭阻击战,东北、西北各出一个军,反正都这样了,以后这些军队,无论是张学良还是杨虎城,还想自己留着吗?67军已经丧胆,东北军换万福林53军上,而杨虎城也把自己的本家部队、孙未如38军拿出来。东北西北其它军的主官,都去柴关岭看一看,人家西华的战力,这也好统一思想。反正现在大家都知道,西华进军不紧不慢,人家有这个自信,让你们组织好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