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73节

  6月的一个夜晚,美国纽约的一处豪宅内,灯火辉煌,衣香鬓影,音乐声四处飘扬,这是一个上档次的party。
  汉斯.路德高兴地与来宾们轻松地讨论这美国与德国之间的贸易发展,他是德国驻美国的大使,而且不是那种无名之辈,他曾经在1925年1月到1926年1月,担任过482天的魏玛德国总理,虽然政绩不佳。而且在1930年,他还曾经担任德国国家银行总裁。他过去的履历,也确实让美国人对他另眼相看,觉得他是个德国来的大人物,这为他在美国的工作,提供了不少便利。
  相对于4月之前的焦虑和不安,路德现在的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3月9日,德国航空部长戈林,宣布了德国空军的成立。而7天之后,希特勒政府正式宣告,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重建一只和平时期拥有36个师、大约50万人的陆军。这个消息,当时就轰动了世界。德国卷土重来了,英法会如何反应,美国会如何反应?
  路德当时是惴惴不安的,理论上这大大地冒犯了美国,相当于德国废除了美国具有利益的《凡尔赛条约》。所以那一段时间,他可谓是一度焦头烂额。
  然而事态的发展大大出乎他的所料。美国居然对于德国重整军备默认了!罗斯福甚至在记者询问时避而不谈,而美国国务卿赫尔更是指示外交机构不必对此反应。最终到3月20日,赫尔代表美国政府发表正式声明,只是对于德国违反条约表示遗憾,却没有反对。德国就此过关!
  这当然让他大吃一惊,不过等到他知道了3月18日英国正式宣布对德国的抗议宣言时,其实也不过只是谴责德国,没有经过英国的批准,就重整军备而已,并没有对德国重整军备这件事本身,提出异议。这下子他明悟了,被大萧条经济危机折磨得奄奄一息的英国,虽然名义上还是世界霸主,但对于德国的重新崛起,已经无能为力,而美国则在隔岸观火,他们在欧洲的利益,终究有限。
  任务如此完美地达成,最近两个月来,他的心情一直很好。
  这一次,纽约的金融界,邀请他来纽约参观访问纽交所,他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德国现在的经济形势很好,不少美国财团都在投资德国,他觉得这是一次很正常的邀请,纽约金融界关注德国市场不是理所当然的吗?
  “嗨,路德!”他听到有人用德语对他的热情呼喊,转过头去,他发现这是今天宴会的主人,华尔街一家著名的“琼美投资基金”的负责人卡尔,他是德国后裔,其父亲早年移民美国,第二代的卡尔在美国站稳了脚跟,现在是华尔街高层中的一员了,很有交际价值。
  站在路德边上的德国驻美武官马克也注意到了走过来的卡尔,卡尔微笑着与路德和马克拥抱,然后三人聊起了天,不一会,卡尔的朋友贝克,也是一个德国后裔,也凑了过来,4人开始用德语愉快地聊天。
  武官马克,其实就是一名德国的情报军官。他很快被卡尔说出的一个重要信息吸引了,美国会在8月底通过《中立法》。法案将规定,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国之间,发生战争或战争在进行之中,总统应宣布此项事实,然后,凡以军械、军火或战备,自美国之任何地方或其属地之任何地方,输出而运至该交战国,或运至任何交战国所利用之任何中立国港口者,均为违法。
  “美国武器禁运!”马克的脑子中闪过这个念头,这当然是一个有价值的情报。他深深地看了卡尔一眼,这个人似乎在美国信息很灵通?
  几人喝了两倍威士忌,酒精的刺激下,卡尔和贝克的话匣子似乎打开了,不少美国政府甚至是军队的秘闻,从两人嘴中当笑话被说出来。
  路德和马克发现,这两人居然是希特勒的崇拜者,他们都自诩是最正宗的雅利安人,不过看上去两人都是金发碧眼,确实感觉很“正宗”。对于希特勒让德国重新崛起的事实,两人都异常钦佩,尤其是贝克,他的家庭,居然在一战时被美国政府迫害过,因此他对此一直耿耿于怀。两人都是站在德国立场,对于英法都是敌视的态度。这让马克觉得非常谈得非常投机,路德则稍稍感觉有点别扭,虽然他担任希特勒政府的官员,可他并不是纳粹。
  但总的来说,路德对于两人,还是非常有好感,他们仍然以德国后裔而自豪,支持德国,这就足够了。
  一张虚无缥缈的“情报网”,从纽约开始逐渐发酵了。
  第120章 西北弥漫的不安
  国民党甘肃省主席,于学宗,正在甘南的陇南市视察,确切的说,是陇南的文县。文县境内,就有大名鼎鼎的阴平古道,三国时邓艾伐蜀,就是避开了姜维正面接战的剑门关,从文县绕道甘南,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镇)。
  这条阴平古道全长265公里,按照当时的以360步为一里,正好与《三国志》所记的七百里阴平道完全一致。
  阴平古道虽然是甘肃与四川之间交通的一条便捷之路,但西华军通过阴平古道攻入甘南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沿路崎岖,山高路险,尤其其中的摩天岭地段,其岭北西坡度较缓,南面则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当年邓艾就是从这里,裹毡而下,度守摩天岭,直插江油关而灭蜀的。
  这样的崎岖道路,小股部队穿插可以,大军沿着此路进攻,难度就太大了,所以于学宗并不如何担心。但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还是要做好防范,这也是他来陇南检查防务的原因。
  除了阴平古道,甘肃与四川的通道就要是天水到汉中的东线,这条线西华军要突破秦岭天险,如果西华军做到了,也就不用守了。
  于学宗作为张学良最信任的左膀右臂,这些日子思绪一直犯愁。
  得到西华的足够资讯后,他内心对于东北军、西北军与西华的战争,已经非常不看好。东北军说白了是丧家之犬,而杨虎城的西北军本来是地方部队,连北洋的传统都没有,很难讲有多少战力。
  但是张学良的选择,他很能理解,还能怎么样呢?难道不战而降?西华和蒋介石一样,都是要彻底吃掉东北军,别无选择啊。只能最后一搏,看有无生机了。
  来到甘肃后,他心头更是沉重,一个字曰“穷”,两个字曰“太穷”。这个地方,与东北相比,简直是荒漠,这样的地盘,根本养不起兵啊。难怪蒋介石对于放弃甘肃交给东北军,那么痛快。要知道从1930年蒋介石从军阀中原大战中胜出后,派邵力子、朱绍良先后主政甘肃,不算不重视,其后甘肃已经是民国比较忠诚的省份了。之所以在西华压力下痛快地退出,不就是因为没有油水吗?
  确实,他来到甘肃以后发现,除了省城兰州外,其余地方,都称得上“穷乡僻壤”这4个字。他不算是没见识,甘肃有丰富的矿产,如果能发展工业,还是有前途的,可是发展需要资本,还需要时间,东北军怎么可能呢?
  偌大的一个甘肃省,人口不到600万,财政收入一年不过几百万法币,而最繁华的省城兰州,人口居然只有9.6万人,这样的底子,能干什么?当他盘清了甘肃的家底,内心不由得一片冰凉。
  甘肃也不是没有油水,整体耕地有大约4000万亩,可是这些土地,大部分在小军阀和豪强手中,除非东北军化身为红军,用刺刀去争夺,这可能吗?
  而且甘肃这个穷地方,居然还受到在宁夏和青海的“二马”的觊觎,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甘肃相对于宁夏和青海,又算得上是富庶之地了。
  想起二马,于学宗一阵厌恶,作为汉人的立场,他对于这两股马家利用部分回民狂热的宗教信仰搭起的军队,非常厌恶。马家军的创始人马占鳌,就是白彦虎回乱的主角之一,当时有主要的四股回民军,左宗棠进剿的时候,消灭了势力最大的马化龙,却招安了马占鳌。
  马占鳌后来因为投诚袁世凯而崛起,在其死后,马家军内部一分为三,马占鳌长子马安良统领甘肃、马麒镇守西宁、马福祥节制宁夏。马家军一度全领三省,势压西北。
  但是马家军的嫡系马安良部,却在冯玉祥崛起,入主西北,建立西北军后,被快速铲除。剩下的“二马”,却因为宁夏和青海的苦寒因祸得福,在蒋介石上台后,迅速投诚,成为了西北节制一方的军阀。而此后,二马对于甘肃的野心,简直是摆在了明处。
  现在东北军入主,军力远远超过了“二马”,他们暂时压抑下了野心,但要是东北军实力大损,这两个混蛋,是一定会落井下石的。
  想到张学良和他秘商的,在甘肃摆上一个军,作为一条后路。如果与西华军的战争失败,又谈判不成,就退往甘肃。他不由得苦笑一声,哪还有退路?再退就是二马的宁夏和青海,去找死吗?难道东北军要一退再退,退到民国最穷最苦的地方?军队还如何维持呢?
  其实于学宗有一点想得不对,无论是宁马的马鸿逵、马鸿宾,还是青马的马步芳、马步青,这个时候都不希望东北军被西华军打垮。
  因为他们此时的兵力实在有限。宁马依托的是宁夏地区,人口不过百万,现在养兵3万,已经是民不聊生了。青马更是窘迫,兵力也不到3万,不过战斗力倒是远比宁马要强。两者加起来不超过6万兵力,不要说西华了,就是现在的“丧家之犬”东北军,都仍有26万兵力,且装备还比他们好,军力实在相去太远。
  马家军所恃,无非就是骑兵的机动性,以及回民狂信徒士兵,由于宗教狂信带来的高昂士气罢了。碰到现代军队,在飞机轰炸或者火炮轰击的打击下,怎么可能抵抗呢?“二马”这两个军阀集团,其实很清楚自己的能力。
  两个马家,看得到东北军和西北军从陕西到甘肃的军事动向,也知道了民国西南那个崛起的西华,正在准备进军西北,陕西和甘肃正酝酿着一场大战。这自然大大地惊动了他们。
  通过他们在西安的一通打听,情况让他们震惊。
  西华的实力远远不是一个普通军阀可比,据说是被美国人全面武装的赤色军队,虽然这比较让人迷糊,为什么美国人会武装一个赤色政权。但不管怎样,西华军的战斗力,据说还在中央军之上,曾经消灭了5个师的中央军,其前身缅华,还在缅甸消灭了英国人直接指挥的6个英印师。所以现在东北军加上西北军,全部是准备依托秦岭防线,打防御战。
  两马都感觉到了巨大的威胁,这个西华的势力如此之大,如果打败了东北军和西北军,那么无论是宁夏还是青海,都将面临西华军下一步的攻势,这样的大势力,总不见得攻占了陕甘后,却会放过近在咫尺的“二马”?
  所以虽然两马目前,还没有直接与西华接壤,但他们都密切地注视着这一场大战的进程,并且希望东北军和西北军能够抵挡住西华。其实如果于学宗这个时候向两马请求助战,他们也说不定真的会愿意的。
  原因很简单,民国时代的甘肃,地理上是个哑铃的形状,两头大,中间是狭长的通道,实际上如果西华占领甘南后,无论是进攻宁夏的银川,还是青海的西宁,都远比继续进攻甘肃北部来得方便。而且兰州、西宁和银川,正好构成了地理上的一个三角区,这个三角区地域,是西北最好最富庶的地方,西华会放过才怪呢。
  朱少良绕室徘徊,他的甘肃省主席职位,已经被蒋介石命令由杨虎城兼任,蒋介石并且给他发了密电,说明了原委。国民党在陕西的布局,到此全废。
  他从1933年被任命为甘肃省主席,2年多以来,也算得上兢兢业业,与杨虎城斗智斗勇,维护了党国的利益。虽然甘肃的军权,都在西北军杨虎城、邓宝山之手,但他们也绝不敢怠慢自己这个辛亥元老、同盟会的老会员,自己毕竟是他们的老前辈。所以他在甘肃的政令,还是比较通畅的。
  但是他在甘肃的一切努力,都成为了泡影。实际上,他也知道自己在甘肃的名声很不好,都是因为他的老婆,什么坏事都干,偏偏他是个惧内的人,根本不敢管。他在兰州大举禁烟,结果却禁到了老婆头上,成为兰州笑柄。
  但他并认为自己任期内没有贡献,他主持建立起了甘肃省的新县体制,让国民党的统治,逐步深入县域和乡村。他坚定反共,在甘肃境内,共产党始终形不成气候。再有几年,甘肃是一定能成为党国巩固的省域的。然而,党国不幸,怎么这个西华就突然蹦出来了呢?
  走吧,他长叹了一声,接下来的甘肃,就该是一地鸡毛了。他作为国民党在甘肃的最高领导人,自然是多方打听西华的信息。就他现在了解的,东北军这种丧家之犬,西北军这点薄弱的兵力,对阵西华,十有八九是扛不住的。
  榆林,邓宝山同样在绕室徘徊。
  现在的陕西,他大约算是“二号军阀”,实力仅次于杨虎城。不过杨虎城的军队薄弱,他就更不要说了。今年蒋介石刚刚任命他为陆军新编第一军军长,所辖仅两个旅,即新十旅和新十一旅,被人们讥称为“新半军”。
  好在杨虎城与他交好,两人算是互相扶持,并没有彼此相忌。
  然而现在的局势,他这种“保境安民”自然不可能持续。这让他与杨虎城一样,很是苦恼。
  邓宝山也算是共产党的同情者,他觉得共产党的道路正确,只是“太早”了而已。所以帮助过不少共产党人,在我党内的名声不错。1927年大革命时期,他与不少共产党人交好,例如刘博坚。大革命失败后,刘伯承等一行人途经西安,路费只剩下2元,他与之素不相识,却送上600大洋,刘伯承等一直感恩此事。
  但是他毕竟不是共产党人,也有自己的利益,有自己团体的利益。所以他是很不希望西华进军西北的。
  但是大势比人强。上个月在张学良来到西安后,他奔赴西安与两人见面。杨虎城秘密地告之他与张学良协商后的结果,先打一打,打得过就保住陕甘,打不过就投降,希望还有机会回家做老百姓。
  他深感震惊,他原来对于西华几乎是一无所知,在杨虎城的介绍下,他才知道,共产党居然已经发展到如此地步,可以与蒋介石政府相争天下了,民国已经风云变色,两大势力未来的角逐势不可免,而陕西和甘肃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就不免首先成为了博弈的棋子,被迫在双方磨盘的中央苦苦支撑。
  他想到当年说的“太早”,不由苦笑,好友刘博坚已经牺牲,如果他还活着,肯定会笑话自己,叫你看低了我党吧?
  他对于蒋介石素来失望,自己的祈望,也不过是保境安民而已,如果到时候杨虎城降了,那大不了自己也投降好了,以自己当年与共产党结下的善缘,总不会有性命之忧。如果张学良和杨虎城两军,居然挡得住西华,那自己当然就是维持现状。反正自己的军队就两个薄弱的旅,在这样的大战中,简直是不值一提的棋子。
  “呯”的一声,刘志丹用力地拍在桌子上,他喜形于色,激动地说道:“太好了,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会场内的同志是一片欢声笑语。这是中共陕甘边特委在安定的特别会议,因为周恩来同志派出的代表,伪装成一只商队,终于找到了他们,并且带来了电台,他们今后就可以直接和中央联络了。
  关键是,中央(西华军)即将发动对陕甘宁青的全面攻势,主力26个师,共计40多万人,以及不下于主力部队数量的地方部队,将越过秦岭,全面占领陕西!这是何等的喜讯?
  陕北的同志们这些年苦苦支撑,陕北红军之首的谢子常因为积劳成疾,在今年2月不幸逝世。刘志丹神色变得深沉,说道“可惜子常啊,没能等到这即将光明的一天。”
  大家都不由得低下头来,欢庆的气氛为之一敛。其实又何止是谢子常?多少同志,都牺牲在了黎明之前。从1927年到1935年这8年,共产党走过了何等的艰辛岁月?
  拭去对牺牲同志的伤感,很快,气氛又热烈起来了。
  年仅22岁的席中迅,是陕甘边特委中最年轻的领导同志。他笑着对中央代表说:“大家都对我们的西华根据地非常好奇,代表你给大家伙说说呗。”
  确实大家都非常好奇。1934年11月后,蒋介石调集陕、甘、宁、晋、绥五省6个师30个团约5万军队,计划对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大规模“围剿”。在谢子常病逝后,刘志丹挑起了总指挥的重担,他调集红二十六军主力北上,与红二十七军会师,组成了有2100余人的西北红军主力兵团。但正在这个时候,敌军却突然撤军去汉中应付西华军去了,所以从2月至6月底,陕北红军接连攻克了安定、延长、延川、安塞、靖边、保安6座县城,使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形成了广大的西北革命根据地,队伍发展到5000余人。
  陕甘边的同志们既为革命苏区的扩大而自豪,也深感自身力量的薄弱,陕北的红军还是太弱小了。所以这个时候,得到中央西华军的大动作信息,内心的喜悦,真的是不一般。
  随着中央代表的讲述,大家感到在听一个传奇故事。李力胜同志广州建军,出海建立海南根据地,利用自身的经济“天才”获得了天量资本,采购美国武器建立大兵团,在缅甸歼灭6个英印师,逼迫全球霸主英国议和,建立缅华根据地;然后以秋风扫落叶的雄姿横扫云贵川,一举建立西华,其中包括歼灭5个中央军的师,接应中央苏区红军的湘江战役,中央重组设立西华政治局……,他的语言仿佛化作了一幕幕画面,在同志们的脑海里流淌。
  代表最后用了李力胜同志在最近的一次讲话中的一句,作为叙述的结尾。他说:“对于我党自1921年建党14年以来的奋斗,李力胜同志有一句总结,那就是我党这14年的历史,就是流不尽的英雄血、数不尽的忠魂冢。”
  大家都为这句话喝彩。“说得好,正是流不尽的英雄血、数不尽的忠魂冢!”刘志丹大声地感叹了一句,他的眼眶,又不禁有着泪光。多少同志牺牲了,又不是铁石心肠,内心怎么会不沉痛,只不过平时要将这些情绪都压在心里。
  席中迅心潮澎湃,中央代表的到来,不仅是带来了陕西即将解放的重大喜讯,而且让陕北根据地正在兴起的“极左”路线半途而择,这可以挽救无数同志,本来面对北方局的极左路线,他正感无力,原来北方局就是在瞎指挥,他们失去了和中央的联系,还在用莫斯科共产国际那一套。
  李思华前世的历史上,陕北根据地内遭“左”倾路线的危害,许多优秀的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下级军事指挥员被枪杀、被活埋。中央红军是1935年10月份到的陕北根据地,如果晚到4天,很可能包括刘志丹和他席中迅,都会被处决。
  现在是1935年的6月,中央代表提前4个月联系上了他们,那一场极左思潮的危害,还没有发展到空前的地步,这个时间差,拯救了很多陕北的同志。
  陕北和陕甘边准备接应西华军入陕甘的行动,开始迅速展开。
  在1935年初夏的这几个月,西华军尚未入陕甘,但各地的风云渐起,各地有点见识的人都注意到天要变了。浮躁、激动、仇恨、无奈,各种情绪,在不同的人群中酝酿。
  7月12日,川陕公路修筑完工,完工典礼之后,工程指挥部就看到了他们此生难忘的景象,雄师数十万,各种坦克、牵引火炮,无数卡车构成的铁流,从川陕公路一路向北。
  “这就是民族的武力!”总指挥忘情地将他的帽子抛向空中,周围的工程师和工人们集体欢呼。李涯呆呆地看着北上的铁流,心里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滋味。
  第121章 秦岭烽火(一)
  王一哲看着紧急抢挖掩体中的士兵们,神色严峻。
  自从明确了西华大军已经进入汉中,67军就进入了秦岭布防。这其实是他们并不熟悉的战斗方式,在东北哪里会有这样的地形呢,士兵们是怨声载道,确实艰苦。
  作为军事将领,在他考察过秦岭的地形后,他对于抵御西华的信心,其实要比张学良和杨虎城都要强,当然他完全是从军事的单一角度看的,因为秦岭确实险峻,不利于西华军那样的“重兵集团”用兵。
  67军主要负责散关方向的防御。散关其实是最后的防线,他们防御的,其实是一整条路,即本来国府打算修筑的宝汉公路(西汉公路的南段)。这条路,从陕西方向过去,是宝鸡经过益门堡,过清姜河到散关,然后从散关攀爬秦岭,经过秦岭顶、酒奠梁、柴关岭这3座两三千米高的险关,然后开始下行,进入留坝县,再经武关驿、马道、青桥驿,出褒谷口,抵达汉中。
  所以在他看来,西华军要沿此线进攻陕西,是非常困难的,作为防御方,他在超过230公里长的山路上,至少有5个非常险要的地形,可以构成严密的防御,使得西华进攻非常困难。西华要过这“五关”,非得付出极大的代价不可。
  西华军的第一关,出汉中进入褒谷口,很快就会碰到出汉中的第一道关,鸡头关。千古以来这里就以易守难攻著称。这里是大巴山,以石灰岩为主的地基,在亿万年侵蚀下,造成异常险峻崎岖的凌乱地形。而且不仅是鸡头关的险峻,现在西华军要渡过褒河,连桥都没有,这条山中河流,通常要宽50米左右,而且水流比较急,没有桥的话,大部队几乎无法渡河。原来靠的是栈道,但他早已安排部队摧毁了栈道。
  单单这第一道关,王一哲就觉得即使是自己站在西华军的角度,也会非常头疼。这样的地形,西华军的重炮根本运不上来,虽然听说他们单兵设备很不错,但毕竟67军依仗着非常具有优势的地形,西华军要艰难地仰攻。至于渡河,他现在都不知道西华军会如何解决,这是绕路都解决不了的。
  第二到第四关,就是柴关岭、酒奠梁、秦岭顶这三座两三千米的高坡,这里居高临下,坡度很大,士兵攀爬困难。
  最后的第五关,当然就是散关。虽然大家都说散关天险,但他个人觉得,其余四关也不逊于散关,说实话,如果西华军能够过得了前4关,那么最后的散关,其实都不用打了,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在军事部署上,他几乎将67军的兵力,都部署到了前4关,而将散关的防务,交给了另一个军。他的目的,就是厚集己方兵力,于前4关阻击。如果这样都打不赢,67军就已经交待了,对少帅,他和兄弟们都尽力了。
  他真正忧虑的,是东北军不耐久战,不要说士气了,就是武器弹药,都是很缺乏的,从东北逃亡出来,东北军的军备就从来没有丰厚过,这一次还是少帅发狠,从别的军中,硬是调了一批过来,让别的军敢怒不敢言,不过他也问心无愧,老子打的是最难的仗。
  而且这样险峻的路,后勤补给是非常吃力的,到时候粮草运不运得上来,也是个重大问题。陕西今年大灾,粮食本来就缺。
  所以他最担心的,就是西华军不拍牺牲,一点又一点地把东北军磨死,如果是这样的打法,东北军未必吃得住。而且这样就结仇结深了,他知道少帅还是想最终和谈的,东北军经不起进一步的消耗了。
  他自嘲地笑了笑,这几年哪有一天不难的?先坚持吧。
  7月14日,西华军“接管”了汉中城,城内早已没有守军,乱成一片,我军特战单位提前进城,清除了一些趁火打劫的地痞流氓,让城市安静了下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