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67节

  但现在完全不同,加仑虽然不认为西华是日本的对手,可是现在他认为,蒋介石政府也不可能是西华的对手,他对民国的军队非常熟悉,绝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西华军就像是苏联建国时的红军,看似弱小,白军一时在各地都非常嚣张,但事实证明,这些白军最终绝不会是红军的对手。
  所以至少在对抗日本上,西华是非常值得利用的,也必然是中国未来对抗日本侵华的主力。所以从苏联民族利益的现实主义出发,苏联没有必要,完全与西华绝交。两者之间,从共产主义体系的内部关系,走向国际战略合作的国家关系,也是可以接受的次优选择。
  周恩来同志安排了加仑与我党最高领袖主席的会谈。
  有了充分心理准备的加仑,对这一次会谈并没有奢望。果然他与主席的会谈,也是非常艰难的,他代表苏联,不可能在态度上有太软化,而且他也没有这样的授权。
  所以加仑对主席表示的态度是,或许共产国际派出的人员,确实犯有错误,但这不应该是中共将失败都归结与他们的理由,也不是中共拒绝再接受共产国际领导的理由。
  主席的回答是,当然最大的失败原因是我党自己的原因,因为轻率地相信了共产国际的策略和指挥,轻率地相信了共产国际领导的正确性。所以我们现在的决策,就是对我党错误的反省和改变。只有自己能够承担起对人民、对国家、对民族、对共产主义理想的独立责任,我党才会成为一个成熟的、坚定的革命政党。所以这个问题,不用多说。
  主席严厉地批评了苏联现在沙俄式的民族帝国主义倾向,不仅提到了中东路事变和苏联卖路权给日本的事情,而且他还举例了一个加仑相对比较陌生的事情,就是东干人。主席责问,白彦虎当年带着这些所谓的“东干人”,背叛中华民族,屠杀了超过2000万的汉人,是不折不扣的恶魔和刽子手,是中华民族不共戴天的死敌。
  沙俄当年为了侵华的目的,收留了这些恶魔,意图用于未来对华的继续侵略。在苏联成立以后,你们继续收留东干人,意欲何为?主席的这个说法,让加仑大吃一惊,他赶紧表示自己对此事并不知晓,会汇报给斯大林同志。
  主席表示东干人问题,必然成为未来中苏之间重大的原则性问题后,没有再继续多说。
  加仑体会到,中共现在存在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以及对苏联的强烈不信任。这已经不是短期可以解决的问题了,除非苏联进行政策调整,否则与中共的关系冷淡,恐怕在中日战争之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苏联会进行政策调整吗?当然不会,加仑自己也不支持,苏联民族的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为了做最后努力,他又向主席提出,与李力胜同志会面会谈。主席委婉地拒绝了,说李力胜同志正在各地巡查,短期不会赶回重庆。当然事实也是如此,不过加仑知道,这本质上还是托词,表明反苏派的领导人李力胜的坚决态度,不可妥协。
  加仑放弃了与李思华见面的打算,他又向主席提出,在重庆附近进行一些考察,了解中共建设和发展根据地的具体情况,好让苏联同志们了解和参考。主席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
  他并不急于赶回苏联向斯大林同志汇报结果,因为短期也改变不了什么。他现在的想法是,按照斯大林同志的要求,对西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
  接下来,以重庆和附近为主,他带着苏联使团,参观和考察了不少项目。包括公路和铁路建筑、工业基地建设、城市改造、乡寨建设、民工加工业等方面。
  作为一个纯粹的军人,他并不懂经济。但他看得出来,西华对于民用工业和生活事业的重视,远远超过了苏联。苏联的精力,更多地用到了重工业上,而民用工业,则不过是实现产品的数量生产。
  例如最常见的暖水瓶,在中国他才发现,居然可以有那么多花样,不仅是外形的美观,而且各式各样,适合各种不同的生活场景,不像是苏联,千家万户,都是一样的傻大黑粗。
  当然,使团中的同志大多不以为然,苏联坚持发展重工业才是最重要的,国家强大了,自然轻工业也能慢慢地发展起来。西华现在这么做,是在浪费资源。
  重庆的城市商业,非常繁华,各种琳琅满目的吃食,是苏联没有的场景。西华似乎不缺粮食,不过这些吃食,主要的食材也不是粮食,有大量养殖的家禽和猪羊制品,据说主要来源还是缅甸,不过今年冬天开始云贵川三省,就能开始大量供应了。还有大量来自于森林和渔牧的食材,例如那些蘑菇汤和味道怪怪的魔芋。西华的同志解释说,中国人口众多,所以需要充分动员农林渔牧的全面潜力,不像苏联地大物博,但人口较少,发展大规模农业种植的条件比中国好得多。
  但他知道,虽然使团的同志们表面不说,内心却不可能不羡慕,相比现在的苏联,中国在饮食方面丰富得多。
  真正让他内心有点沉重的,是西华的工业建设。单单参观的那个重庆煤钢化综合工业基地,就让整个使团感到震惊。第一期就是50万吨的钢铁产能,他们在基地呆了三天,发现建设进度进展极快,据说今年内就必须投产。这样工程的建设速度,还远超苏联,中国的人力资源太丰富了,同样的一个项目,他们可以动员更多的建设人员,虽然技术人员仍然不足,但普通的建设过程,进度就太快了。
  如果是一开始,苏联使团对于西华工业的考察,还抱着居高临下的态度的话,随着考察的进行,大家都开始不说刻薄的评论了,因为规模之大、技术之先进,根本不逊于苏联,很多民用的机械和消费品生产,是苏联现在还根本没有的。
  一个疑问,也在使团所有人的心中,越来越大。西华是从哪里获得这样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资本呢?单单在重庆附近,据说就有几百个大小不等的工厂,正在建设中。虽然对整个西华根据地的总体建设规模,仍然无法了解,但凭经验预估,恐怕建设中的工厂不下于几千个,这接近几年前苏联自己全国的规模了,怎么可能呢?
  同志们都注意到,西华工业建设的主要生产设备,很多是来自美国,也有部分来自德国,这不意外,苏联也是如此。不过西华已经能自制不少设备,这让他们吃惊,说明西华自己的工业人才,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和规模。在参观考察工业建设中,他们经常发生错觉,这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而是一个先进的工业强国。
  当他们考察结束,使团几乎所有的人,都收起了对西华的轻视。西华或许比起苏联来,在经济和工业规模上,还差得很远。但他们的水平也已经不可轻辱,他们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有了一只能够发展大工业和普通工业的人才团队,而且像苏联一样,组织严密、纪律严厉,手段非常彻底。西华必将是未来一只强大的力量。
  就连加仑,他对于自己认为西华不可能单独对抗日本的判断,也有了一点怀疑。先观察未来的发展吧,他告诉自己。
  对比西华的发展,他不会对任何人说的是,他自己对于苏联当下,是有些恐惧和担心的。
  三十年代的苏联,工业和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欣欣向荣,似乎一切都很美好。然而这个时代,对于党员和官员,却是一个恐怖的时代。
  在列宁去世后,斯大林虽然接管了苏联共产党的最高权力,但他的权力在很长时间,一直不算巩固。很多反对派,例如红军创始人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等人,都对斯大林的权力,进行过强力的挑战,对他构成了重大威胁。
  等到了去年即1934年,斯大林好不容易将所有反对派打压下去,完全镇压了反斯大林派系,结果一件大事却发生了,那就是12月1日,列宁格勒州委第一书记基洛夫被刺杀,此人是党的最高领导之一,苏联的权力中心成员之一。调查组居然什么也查不出来,唯一的目击证人,基洛夫的警卫队长鲍里索夫,在送往莫斯科闻讯的过程中,居然出车祸死了,而且就他一个死了,其它人都没事。
  这让斯大林坚定地认为,党内存在一个大阴谋派系,他们已经图穷匕见,试图用暗杀来消灭斯大林和他的盟友。大清洗就这样发生了,加仑是3月从莫斯科出发的,而之前的三四个月,苏联官场已经是一片腥风血雨,让加仑也觉得胆寒。
  事实上他有点担心自己的命运,在这样的政治风暴面前,过去任何的功勋和成绩,都根本一钱不值,唯一的就是斯大林同志对你政治态度的判断。何况,现在负责大清洗的内务部亚戈达,在他看来就是个疯子,加仑非常讨厌他,但却不敢将任何一点这种情绪,表达出来。
  他并不知道,未来在1938年他也将在大清洗中被枪决。而整个大清洗的重灾区无疑是军队,总计有3.5万名苏军指挥人员遭到处决,包括苏军全军总计五个元帅中的三个、57个军长中的50个、199个师长中的139个,397个旅长中的220个、456个团长中的401个。这样的惨况,直接导致了苏军军事指挥层的断层。此后大批营连干部,名不副实地充任师团以上的高级军官,直接导致苏军很长一段时间的高级军官断层,成为了在苏德战争初期苏军惨败的最大原因之一。
  加仑心事重重,带着苏联使团返回苏联,他并不知道斯大林同志会不会满意,因为毕竟没有能达成斯大林同志的愿望,保持共产国际对中共的实质领导。尤其是西华政治局现在,反苏的情绪浓厚,而且力量强大,亲苏派根本没有再崛起的可能性。
  第110章 德国特使
  法肯豪森在邮轮上,注视着繁华的实兑港。
  自从西华的前身缅华建立后,实兑港就变得日益繁荣,西华与海外的大量贸易,使得这个小港,现在至少算得上是一个中型港口了。按照法肯豪森的观察,实兑港是一个很先进的港口,大量的龙门吊之类的物流设备和集装箱卡车,构成了一幅不逊色于德国港口的繁荣画面,这让他不由得叹了口气。
  他本身是要接任德国驻民国的军事代表团团长的职位的,他从1930年退役后,就赋闲在家,纳粹上台后也没有出山的意愿,他并不是纳粹,而是一个以德国利益为优先的纯粹军人。这一次,本来是在前任德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团长赛克特的推荐下,接替他的职位的。
  然而,西华的崛起,打断了德国原来对华外交的基础策略。德国深度参与了蒋介石政府对我党中央苏区的围剿,甚至第五次围剿的战略,都是德国的军事代表团策划的。但是西华的崛起,让原来的战略,在德国内部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因为情况完全不同了。
  法肯豪森是个“中国通”,从参与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起义开始,就多年多次地与中国打交道,他对中国有浓厚兴趣,甚至大学的教育,也是选择的柏林大学的东方学院。他与蒋介石政府的很多人员,尤其是高级军官,都熟悉,也有一些蒋介石政府中的“朋友”,所以他本人的意愿,对于西华是有点敌视的。
  然而,西华对德国的价值,似乎更大。因为德国人清楚,西华的背后,有美国的德州财团,尤其是德州财团的核心之一,安华财团。虽然美国财团参与一个共产主义背景的中国地方势力,这件事本身很怪,但事实就是如此,而且这与德国也没有关系。
  关键是,德国支持蒋介石,是因为要发展德国的贸易,尤其是军火生意,其次则是获得一些战略矿产资源。与蒋介石的贸易情况看似不错,从1928年以来的7年,大约已经有9000万马克的军火交易,但这与西华一比,就根本算不上什么了。西华从1933年开始,2年间从德国的进口几乎高达5000万美元,当时马克与美元的比率不过是4.2:1,所以,德国与西华一年的贸易额,就超过了与蒋介石政府的7年总和。
  而且西华背后的安华财团,与德国大资本家们的合作是深度的。包括几种最重要的德国军队复兴的重要武器,都是由安华牵头投资的,并且在西华提供的实验场,进行对英法保密的机密测试。在西华崛起后,希特勒本人详细了解了安华与德国的合作,自己都大吃一惊,不能不承认,安华支撑了德国军事在困难时期的关键发展。而且在安华搭桥之下,不少美国财团投资了德国。安华,是不能得罪的。
  这样的势力,虽然不是明确的盟友,但可能比盟友更重要。而且现在他们已经占领了缅甸和中国的云贵川,根据地的面积几乎达到了180万平方公里,拥有人口超过1亿人,虽然还比较贫穷,但是一个中等强国的架子,似乎已经搭起来了。他们的军力在美国财团的武装下,其实很不错。不但击败了英印军的6个师,而且前期在与蒋介石政府在湖南交战中,干净利落地几乎歼灭了中央军5个师。作为深入中国军事的德国人,他们对事情很清楚,西华表现出来的军队战斗力,用赛克特的评论是,“已经达到欧洲的标准。”远在民国其它军队包括中央军之上,西华很可能成为统一中国最重要的竞争力量。
  而且最重要的是,西华与英国是敌对的,这对德国就非常重要了,双方有共同的敌人。
  所以德国的中国政策,势必转向。原来的德国驻华军事代表团,即使不撤销,也不会那么深入了,会转变成为单纯的军事贸易,而不是参与中央军的整编和改进,德国的原则,变成了需要避免深度得罪西华,西华是更重要的客户,和反英的潜在盟友。
  所以,作为蒋介石政府的“朋友”,他也只能慨叹时也运也命也,德国的利益才是他效命的根本,对于蒋介石,只好说抱歉了。
  自从1933年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后,德国的经济恢复得很快,这使得纳粹政府获得了很高的信任。希特勒刚上台的时候是个什么情况?1933年初,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工业开工率仅占33%,失业人数高达600万,如果加上400万临时工,算上家属,德国65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可谓惨不忍睹。
  纳粹上台2年以后呢?1934年底,失业人口已经不可思议般地下降至270万人,经济全面复兴,增长势头完全压倒了英法。
  奥秘全部在于“军事凯恩斯主义”,即大兴军备与政府大型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希特勒上台不久,就通过财政赤字,开展大量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速公路网等,以刺激经济、促进就业。他将减税和对铁路、公路、水道等的投资结合起来,使得德国的基建业蓬勃发展,李思华前世,德国从1933年到1936年,基建行业的从业人员从66万飞升到2百多万,要知道,1933年德国全国的人口,仅有6500万人。
  更重要的是“军事优先”策略,大举投资德国军事工业,1933年6月,财政部长沙赫特,批准了一个德国未来八年总计350亿马克的军事开支预算。而当年德国的国民总收入才430亿马克,单单1933年的军事开支的预算,就比1932年与1933年市政建设开支的总和还多三倍,此后军备开支,长期占德国政府预算的60%以上,这完全是疯狂的程度。
  无论是军事优先还是大型工程建设,都需要巨额的资本,在国内,希特勒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是国企私有化,从民间和私营公司吸引资金,充分动员国内储蓄,以各种大型卡特尔构成德国生产力的主体,而拒绝“浪费资本”的小企业。二是反犹太人,他利用全社会普遍的反犹情绪,不仅没收了犹太人大几十亿马克的资本,补充了政府资本的不足,而且让30万犹太人失去工作,相应地为“正宗德国人”腾出了30万个工作职位。
  在海外,就是吸收美国资本,包括借贷和投资。后世有人称华尔街与希特勒德国之间的合作,是“奸商与魔鬼的合作”,其实在希特勒上台以前,从1924年到1931年这7年,美国以摩根为首的财团,就向德国贷款了高达1380亿马克,按照4.2的汇率,大约相当于300多亿美元。所以如果德国经济不能复兴,那么华尔街巨额的投资,就会打水漂,在希特勒上台以后,他们也就只能继续加大赌注,来让德国具备还款能力。
  如此巨额的资本投入下,德国的经济复兴,就变得比较自然了。李思华到现在为止20多亿美元的投入,就已经能为西华建立起一个还不错的工业基础。而美国资本对德国的投入,到二战前可能超过了500亿美元,这是何等的规模?德国经济如果不能高速发展,那才是见鬼了呢。
  但是,德国经济的这种增长,长期来看明显风险很大。资本主要来自于借贷,每年的利息就是天文数字。而德国的面积并不大,无论是巨型工程,还是军备建设,都有上限,不可能无限制扩展规模。所以在1935年初的这个阶段,德国是非常重视对外贸易的,尤其是能够卖军火。
  为了规避使用美元从而被华尔街剥削,德国才是那个时代以物易物的大法师。军火换资源,是最常见的,他们对于中国的钨、锑等矿产,是非常渴求的,德国根本没有这样的矿产。
  就在法肯豪森一路北上,感受到与加仑将军类似的震撼的同时,李思华因为德国特使的到来,正在思考着德国问题。
  德国人并不知道,李思华并不打算今后大量进口德国工业产品,她只对这几年德国的新科技,以及部分先进的生产设备感兴趣。在1935年,实际上大多数的科技目标已经实现,未来几年对德国的需求是有限的。
  不过,李思华还是决定,要和德国搞好关系。她考虑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犹太人的问题,在德国排挤迫害的犹太人中,也有大量宝贵的科研技术人员,这对西华来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至于那些以金融为主的犹太吸血鬼,她的态度自然是有多远滚多远。
  德国人从1933年开始的经济复兴,在李思华看来,在经济的本质意义上,是脆弱的,因为并没有创造出有效的需求。德国此时的需求60%都是军备,如果不是战争,那最终将是浪费,而发动战争,除非获得足够的回报,否则除了毁灭还能有什么呢?至于政府巨额工程,德国太小,属于真正需求的规模太小,而且不可持续。
  美国华尔街财阀,以及罗斯福这样聪明的政客,会不理解这一点吗?迄今为止,他们并没有顾虑德国还债的问题,反而说明了他们完全理解这一点,那就是德国除了战争以外,没有第二条道路。
  基于前世的资讯,也基于对上述逻辑的理解,李思华对于美国财阀们的判断是,在一开始,他们就用资本去驱动德国发动战争,两个目的,一是只有德国向外掠夺并扩大市场,抢夺英法的资源,才有还债的可能性;二是要借着德国之手,将欧洲的老列强们打入深渊,从而使得美国和美元在战后,可以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所以一开始,其实他们对于德国发动战争就是纵容的。
  但是随着希特勒政权取得了惊人的战果,完全可能要占领和统一欧洲的时候,情势就完全变了。如果德国统一了欧洲,那它还要美国干什么?还会偿付欠美国的债务?想都不用想。一个统一的欧洲,就意味着美国和美元,根本无法取得霸权地位,那美国出资是干什么,给自己制造一个比英国更强大的敌人吗?
  这就是1941年及以后美国态度改变的原因,德国已经完成了它帮助美国,削弱英国乃至法国等欧洲国家的使命,应该退场了,所以美国开始寻找理由直接参战,对德国完成最后一击,顺势取得世界霸权,而且是在英法等欧洲国家不得不感激涕零的状况之下。所以,没有日本发动的珍珠港袭击,美国也会另外找到足够的理由,来参加欧战,以实现其最后的目的。在这个第二阶段,美国暂时放弃对德国的债务,也就无所谓了。
  迄今为止西华的一切顶层设计,就是要利用这种“大历史趋势”,来实现自身的崛起。
  德国的命运其实已经注定,对于德国价值的考虑,那就是两个方向,主要的方向是,德国还有什么羊毛可褥?显然最主要的是科技和人才,除此之外,也很难有其它的方向了。
  历史上证明过的重要德国科技,前期已经通过资本的功能,获得了七七八八,而希特勒既然决意走向战争,这几年他对军工技术的保密性,就会大大重视,一些最新的德国军工科技,并不容易获得。所以当下的合作,在科技方面,重点只能是“军民兼容”,即那些在民用方面具备更大潜力的科技,在军工方面也有一定用途的,例如合金材料和化工。未来对于德国最新军工科技的取得,还需要在德国彻底陷入消耗战后,通过战略资源交换的逻辑,逼迫德国给出。
  人才方面当然是以科技为主,但也可以兼顾管理方面,尤其是系统管理、工程管理这些德国的强项,对于德国人才的策略就是“两波流”,在二战前抢夺犹太科技人才,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抢夺一些德国本民族的科技人才。
  除了褥羊毛这个主要方向,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在我党和我国不付出重大代价的基础上,有没有可能增强德国的战争潜力,让德国在二战中支持得更久?
  李思华对此并没有所谓的“道义负担”,前世有些“学者大v”,恨不得希特勒在最初就被掐死,欧洲人多死一个,就如丧考妣,至于自己国人死了那么多,却冷漠以待,整天说着要原谅日本人,“日本人民是无辜的”,这不是扯淡吗?本质上,那些人,就是将欧洲人,视为他们心中的贵族顶礼膜拜,而将自己的国民,当成贱民、恨之欲死。每一个圣母背后的面目,都是漠视其它。
  说到底,二战的欧洲部分,不过是新帝国主义对老帝国主义的挑战而已,欧洲的有些小国,例如后来的南斯拉夫,确实无辜。但战争的主角们,哪一个是干净的?一群鬣狗抢食,无辜的小动物们也被卷入,而战后的舆论倾向,只不过是胜利者赢得一切而已。
  但是要在自己不付出重大代价的基础上,让德国的战争潜力提升,是非常困难的。李思华想了很久,除了情报支持以外,也很难有其它的办法。我们不可能对德国提供没有回报的物资支持,我们自己,还缺乏各种物资呢。
  一开始,她想在这次法肯豪森来访的过程中,先将双方情报交换机制的种子埋下。未来当德国发现来自于中国的情报“神准”,那么他们的重视程度就会越来越高,在关键的时候,例如英国敦刻尔克撤退,也许就能让德国不至于错失良机,将英法败军的大部分,消灭在海滩上,而不是大部队得以撤退到英国本土。这样的关键情报多了几次,也许就足以让德国,能够多支撑一段时间,毕竟希特勒可是一定会战斗到最后的。
  不过李思华继续思考,又认为这种政府间的情报交换后患太大,因为希特勒政府那头,万一情报泄密呢?他们的内部,也没有那么坚强。如果美英法乃至苏联,都知道了是新中国政府提供的关键情报,让他们有着巨大损失,这当然会让他们狂怒,导致对新中国的高度敌意。
  所以李思华最后决定,让海外情报机构的负责人唐干林他们,构思一个巧妙的方案,让德国得以发展出一个“国际情报网络”,这个情报网络,其实是我们有意识送给德国的,我们将通过这个以欧美白人为主的“国际情报网络”,将重要的情报不断传给德国,让他们对这个网络越来越重视,这就能取得同样的效果。
  等到英美等国,发现是这个网络,在向德国提供的重要情报,那么只要在关键的时候“断线”,就能让他们不知道情报的最终来源。
  法肯豪森没有想到,这一次拜访西华,除了与西华政治局的正常外交会谈以外,他还见到了安华集团驻西华的代表,美国著名的富豪李思华女士。按照她的说法,她是集团派到西华,负责集团在西华的一切事务的。
  李思华向法肯豪森,提出了“资源换劳力”的建议,即德国将犹太人中的技术人员筛选出来,允许他们以及他们的家人被送往西华,这对德国来说是“废物利用”,但西华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这些人还是有用的,而且无损于德国的自身利益。西华提供的回报,是每年对德国机械、生产线等的大量订单,以及非常重要的,以低价保障对德国在钨、锑等战略金属方面的供应。整个交换协议建议是六年,即从1935年,到1940年。
  这个建议,开始让法肯豪森很诧异,不过他想到自己从缅甸北上,一路上看到的西华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他就理解了。他内心不由有点骄傲,西华到底还是个农业国的基础,缺乏工业人才。
  他对此很积极,因为他本人并不是纳粹,对于迫害犹太人,其实是看不惯的,前世历史上,他也是协助拯救了一些犹太人,也因此在战后免于刑罚。
  法肯豪森满载而归,他的使命完成得很好,建立了与西华的规模性贸易关系。而且西华答应,不干涉德国与民国蒋介石政府的相关贸易,但不得介入西华与之的战争和其它争端中。李思华并不想这个时候,过于削弱蒋介石政府,毕竟在抗战爆发后,前期还需要他们在南方抵挡日军呢。
  第111章 日谍阴影
  重庆沙坪坝的一座小酒楼,已近黄昏,落日的余晖,照在酒楼的窗户上,色彩斑斓,傍晚的清风徐徐吹来,将白天的燥热一洗而空。三三两两的食客,开始在二楼就座,声音开始渐渐地糟杂了起来。
  在一扇窗户边,一个中年男人悠闲地坐着品茶,他显然早就来了,占好了这个相对幽静又有凉风的好位置,在他的对面还放了一付碗筷,显然,他在等人。
  表面虽然悠闲,这个男人的内心却并非如此,偶尔闪过观察周围动静的锐利目光,显示出他内心的警惕和不平静。
  他是影佐祯昭,来到重庆前,是日本驻上海的武官,实际上在他到上海前,已经是日本参谋本部中国课的课长,担任武官其实是一种掩护,对他在上海建立情报机关的掩护。
  他在上海的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就接到了新的任命,由于西华的出现和崛起,对于西华的情报工作,成为了新的重点,影佐被寄托了厚望,他的上司和同僚对他的评价都很高,例如时任上海领事的石射猪太郎,就评价影佐“当面态度恭敬,说话轻松,在外是老练成熟的人物了,一点也不可麻痹大意,是个敏锐的谋略家。”
  此时的他还仅仅是一个中佐,还算不得特别重要的人物,所以组建对西华的情报网络这个任务,当然是重用。不过他也知道,帝国不可能仅仅将希望,寄托在他一个人身上,肯定有人负担着建立另外的情报网络的使命。
  在李思华的前世,此人在1939年在上海北四川路永乐坊,设立特务谋略机关,就是大名鼎鼎的“梅机关”,这个特务机构,是日本策动建立策划建立汪伪政权的执行者,也是臭名昭著的76号汉奸特务组织的组建者。未来的影佐,将以汪伪政权最高军事顾问的身份,成为背后的“太上皇”,煊赫一时。
  然而在这个时空,影佐自然不知道,他的命运已经发生了转折。
  领受了组建西华情报网络的任务后,影佐不敢怠慢,他亲自伪装成一名江苏的商人,带了一组日本情报人员,各自以不同的中国人身份,来到重庆,开展工作。
  来到重庆之后,他发现情况大出所料,他以前在民国上海和华东的特务经验,在这里简直是毫无用处。重庆与民国的城市已经完全不同。
  一开始他的情报组就遭遇了巨大的困难。原因在于,中共的组织太严密了,而且已经将市民群众都组织了起来。他作为商人的身份,刚刚进入酒店就被侦缉民警盘问,了解他做何生意,来重庆的目的,打算呆多久,是否会离开重庆,到西华根据地的其它城市等等,虽然态度和蔼,但盘问的内容,几乎让他惊出了一身冷汗,如果不是事前准备充分的话,说不定他就露出了破绽。
  刚刚入驻重庆,他就感觉不妙,立即要求情报组分散,各自设法融入重庆社会,彼此之间规定了只能是单线联系,而不是聚合在一起。他本来入驻的客店,是在朝天门附近,但第二天他就单独去了沙坪坝区,换了住址。能够联系上他的,只有2位他的下属,其中一个,就是他今天要见的佐藤次郎。
  十几天下来,作为一个老练的特务,其实他感觉越来越不妙,似乎有一张大网正在笼罩下来,不知什么时候,自己就会被兜住。
  之所以让他产生这种感觉的,一开始是他发现的三件“小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