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途实录:启航1926 第14节

  “现在我宣布这次任务。”
  “诸位将扮演一个英美联合考古学者的团队,刚完成了对中国庙宇的考察,来到香港修整。在香港总督史塔士爵士的介绍下,你们将拜访印度的科钦港及附近地域,考察印度的神庙,从而对比研究中国和印度神庙的不同文化。印度是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当局理所应当地对手持香港总督介绍信的你们,予以欢迎。我们将有一个近百人的团队,将扮演诸位的助手、护卫和劳力,陪同诸位,完成这一次考察。”
  五个人都嗅出了不同寻常的味道。这个黑帮,想在科钦港干什么?他们茫然地交换着眼神,只有丹尼尔,更加激动了,不管他们想干什么,但肯定是一次大行动。这个组织派遣几十人,还高薪找了他们来扮演考古学家,下这么大的力气,漂洋过海去行动,能简单吗?“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全球性的冒险。”他暗暗想着。
  女子继续说:“关于行动的细节,现在诸位无需了解。我们将坐海轮前往科钦港,在船上诸位将了解到行动的细节。”其实李思华根本不会让他们了解真相,至少让他们做表演而已。
  “我们将在8月25日出发。在此之前,我们需要诸位熟悉考古学家这个角色。我们已经准备了一些书籍和资料,诸位必须在这几天和船上,达到必要的扮演标准。”几个人有点面色发苦,高薪可不是那么好赚的。
  “现在,我将与各位分别谈话,以确定哪两位扮演最主要的角色,而另外三位则作为辅助人员。”
  接下来李思华分别与五个人逐一谈话,其实就是面试。完成面试后,她选择克林特和丹尼尔两人扮演主要角色——两个为首的考古学家。
  克林特是因为文化最高,短期掌握一些吹牛的神庙考古知识最靠谱,到时用他来吹嘘一些“专业性”。而丹尼尔不但是美国人,而且明显在积极地争取向她表现,他向她坦承了自己在美国干了些非法的事情,不过不是被警察追捕,而是被纽约的黑帮追杀,因此才来到东方。她也注意到丹尼尔明显兴致勃勃、有主动性,不同于其它几人还只是被高额的奖励所动。看起来这个家伙天性就有喜欢冒险的因素。
  最后李思华决定,由克林特扮演英国方面为首的考古学家,而丹尼尔则扮演他的美国合作者。其它三人自然是考古助手。她安排他们这几天认真揣摩和学习相关知识。等待出发前团队来接他们,团队的负责人也会在此之前来和他们接触。
  第24章 出发筹备与缅甸计划
  去缅甸团队的扮演相对简单一些,因为只要他们作为贸易公司的雇员,在实兑获得英国殖民当局认可,开办公司,扮演职业经理人而已。对他们的警告,是让他们不能越位,起了坏心,而想什么不该想的利益。
  李思华对缅甸方向的几个洋人也进行了面试,没有什么特别出色的,不过勉勉强强也够了,毕竟在科钦的公司只是一个名义,搭一个架子,让一些同志可以当地公司的名义活动罢了,这些洋人,对于我党的活动,是一点都接触不到的。
  安排好了洋人们,李思华又去和华海航运的两位关键人物,华海号和华洋号的两位船长,即华明义和袁乾生见了面,她有重要的事情与这两位商量。
  李思华开门见山地对这两位说,公司还需要短期就再购入2艘海轮,其中一艘仍然是货运海轮,希望是能达到6000吨或以上级别的散货船。另外一艘则要求是远洋邮轮,要求吨位在15000吨左右。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适航中国到美国之间的海运航线。时间紧张,要求必须马上寻找标的,公司希望在3~4个月后,即10~11月份就能够开启中美航线,有标的了,公司可以先付定金,而后11月支付全款,由于要得急,价格贵一些没关系。如果一时无法找到适合的船,那就想办法租赁,但海员全部用自己的,立即进行提前的海员招聘。
  李思华的要求,当然让两个人非常震惊,尤其是华明义。这位女士背后是怎样的家族?实力那么大?
  华明义为人深沉。他入职差不多两个月,已经观察到了公司不同寻常的一些蹊跷之处。例如,公司几次运载的一些货物,被包装箱密封,根本就不让海员接触,而运输者和看守者,都很可能是一些军人,他们身上的那种气质,他在以往生涯中,接触过一些西方军队,总体是有类似之处的。这些秘密货物,也不像是走私,因为基本都是流向淇澳岛,他甚至有猜测货物多半是武器弹药。再比如,大量的粮食运输,似乎也有一些不同寻常。
  其它还有一些让他感觉奇怪的地方。公司似乎不急于追求业务进展和经营盈利,按理说两艘船的船员薪资很高,经营压力应该不小,但公司迄今没有什么主营业务,而对于租赁海轮运力,控制得很严,主要还是自用。公司还派了一些明显并不是海运专业人员的人士,加入了公司,其实除了少数几个人,多数人就是挂个名字,并不经常来上班,这些人,由一名李思华派遣的副总负责,其它人无权干涉。他偶尔还能听到他们的一些谈话和对话,这些人似乎是亲共人士,对国民政府非常鄙视。
  所以华明义隐隐觉得,这个华海航运的背后,很可能并不是单纯的商业家族,而是有政治甚至军事组织的背景。由于他的背景和阅历,他素来是远离政治的,整天在海上,也不太可能去关心这些。对于国民政府或者是现在香港报纸上正在喊打喊杀的共产党,他也没有明显的好坏倾向。民国刚刚正式成立,至于共产党他更是完全不了解。不过他对于国家的前途,是比较悲观的,他现在的心态,就是一种比较漠然的“观察者”心态。
  华明义心里念叨着,希望这个组织不要闹出什么事来,把自己牵连进去。不过他还是很感激李思华的,给了他这个机会,成为一家规模型的海运企业的运营高管,这下子又要买2艘远洋海轮,手笔真的大。
  老袁却兴奋了起来。他的性格比较大大咧咧,想不了像华明义的心思那么深。他本来的担心是好像除了公司自己用,这家航运公司还没有什么业务啊,这份高薪高职,能做多久呢?现在主家又要买两艘大型海轮,说明主家是真的不差钱,而且在海运上肯定要大干一番,否则不会那么投资。这下子,对自己的前程有底气了。主家可能是要准备一段时间,才大规模开启业务吧?
  李思华的计划是,考虑到未来缅甸移民和美国那面的双重需要,2艘海轮肯定不够用。但如果租赁外界公司的船,太容易泄密。主要的运输能力,还是要自己控制。
  所以计划用邮轮来进行移民转运,而在美国沿海部署一艘货轮。另外两艘货轮用于缅甸根据地初期的物资转运和走私。各地需要的接驳转运小船,则届时根据需求配置。
  李思华告诉他们,8月25日,华海号要去一趟印度科钦港,中途会在缅甸实兑港停留。在缅甸,公司将开启相关的贸易业务,出口香港的日用品,而进口缅甸的稻米。至于去印度,是为了接送一只美英联合的考古队。航运计划的细节,会有负责人和他们对接。他们需要在25日之前做好海航的准备。
  李思华注视着两人,说道:“不瞒两位,我们有一些特殊的业务,可能涉及走私。不过请放心,一定不会是什么毒品之类的坑害国民的玩意。我们承诺,一定会保护好两位和海员的安全,不会牵涉到你们。当然为了大家安全起见,你们最好不要知道也不要打听内情。公司对两位的要求,只是管理好船舶和组织好航运,纯粹的专业事务,不涉及其它。”
  华明义和老袁对视了一眼。老袁虽然大大咧咧,但也不是完全没心眼的人,他心里也有一些猜测。民国期间政府的管理能力极差,外贸海运,有一些走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两人都向李思华做出了承诺,其实他们现在,本心也不愿意深入,保持点距离也好。至于计划购买的两艘新海轮,他们将全力打听消息,争取早日确定标的。
  安排好印度神庙计划的相关主要准备,李思华将准备的重点转移到了缅甸根据地计划上。神庙计划整体上只是一次“突袭”,是短暂的行动。而缅甸根据地计划则是长期性的,团队显得尤其重要,她本人在行动计划完全展开后,在两年之内几乎只能是呆在美国及附近,指挥在美国的行动。
  美国和缅甸相隔万里,只能通过电报传达一些最基本的信息。因此缅甸团队,就必须具备高度的自主性的组织和运营能力,这些同志们,能够在没有她领导的前提下,实现目的吗?他们面临的环境,不仅有语言和文化障碍,而且是在英国殖民地,面对一个极为陌生而且可能有潜在敌意的大环境。想到这,她心里不由有些焦灼。
  她仔细考虑着缅甸团队的人选。军事上的人选,领导人自然是她的副手曹子卿。政治等其它方面的领导人呢?最重要的素质除了信仰坚定,有威信,有领导力,决策果敢,还需要非常的冷静周到、以及关键时刻的冷酷决断等其它方面,需要的是比较全面的素质。
  她最终选择了一位名叫吴长彩的同志,来担任政治和根据地的领导人。吴长彩也是广州事变救出同志中留下的一员,现年32岁,读过私塾,海陆丰人。选择他的原因是此人的能力比较全面,经验比较丰富。他当过兵、跑过海,也做过工人,阅历较广,一直说自己是“样样皆通、样样稀松”。他很大的一个特点,是擅长与各种人都能够很好沟通,比较让人信服。
  这些当然只是表面的性格。李思华比较信任他的原因,是最近几个月,这个人一直被她安排各种“万金油”的任务,而多种多样的临时任务中,此人表现得一直能力出众,而且非常热情,有困难能够自己想办法克服,也能团结同志。
  李思华继续选择了约10名左右的同志,然后就是一个排的先遣兵力。她考虑让机灵的王纪带领,但这个排的成员要重新混编,将几个排里面最机灵的士兵都挑出来,在初期老实木讷不是好事,他们过去缅甸,可不是单纯作战的,任务远远超出了作战。
  除了行动马上需求的人员,她也让龚光宗抓紧组织一只真正的财务团队,如果神庙计划成功,组织管理的资金将是相当的庞大,而且未来按照她的计划,各种资金调度、甚至金融上的操作,根本不是龚光宗一个人能做好的。虽然主要团队的人员,未来会在美国吸纳,但如果能在香港找到一些合适的,当然也很好。通过党组织,她在整个香港物色着合适的人选,尤其是思想进步的专业青年。
  几天后,缅甸根据地小组和印度神庙行动小组成立,各项准备加紧执行中。李思华与吴长彩、曹子卿领导的缅甸小组详细地讨论了缅甸的形势。
  英国占领缅甸的时间并算长,对于缅甸的统治当然不像印度那么稳固,此时英国占领印度已经一百多年,而对缅甸的全面统治,则是从1886年打赢了第三次英缅战争后,才真正开始,迄今不到40年。
  英国自身的人口不足,军力有限,因此对缅甸的统治就是“二传手”,将缅甸纳入大印度体系,使之成为印度的一个地区,用印度人来压制缅甸人,同时利用缅甸各种地方势力林立,催生大量的“少数民族”,制造民族对立和冲突。最后的一手,就是派遣大量的传教士,在这个佛教国家,硬生生地拉出了几十万的基督徒,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克伦族。
  在武力上,英国其实无力向缅甸派出大量本土军队,几乎都是仆从军,其特点是,本土用“少数民族”,例如克伦族和掸族当兵,而不用缅人;然后就是用印度人,当然,军官阶层则是英国人为主。李思华知道,在二战日本入侵缅甸前,英军在缅甸只有2个师,一个缅甸“少数民族”为主的英缅师,一个印度人为主的英印师,战力都很差。
  所以英国在缅甸的武装力量现在是很弱的。在我们与英国冲突加剧的情况下,其本土派出大量英军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其本土军队同样有限,要随时应对欧洲的变局。对于我们的威胁,将主要来源于印度。
  再观察印度,理论上英国可以从印度调动的军事资源是极为庞大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动员了超过130万人的印度仆从军。但是,那是世界大战,各国都把自己所有的筹码都押上了赌台,对于财政资源的消耗完全是疯狂地不计代价。
  英国对于保护他们在缅甸的利益会如此不计代价吗?肯定不会。英国人是帝国主义中最狡猾的,他们当然要计算投入产出比。不要说从印度动员百万大军,就是五十万、三十万,也将大大耗损英国的财政和军事资源,导致它在其他列强面前陷入不利的地位,以及印度本土的统治松动。英国的利益是全球的,过于陷入局部,就会导致顾此失彼。在缅甸问题上,他一个同盟都找不到,所有的列强都会希望英国失败,是彻彻底底的孤家寡人。
  当然,我们不能只寄希望于英国的“理性”,而是必须做好它万一真的发疯的准备。所以我们的行动计划,有几个重点:
  第一,中国人的策略,最注重时机选择,我们的行动就是如此。李思华指出,按照西方自己的经济统计,基本上每十年左右有一次经济危机,一战结束后到现在已经差不多9年,西方国家的经济问题在今后数年将逐渐爆发,财政资源会逐步吃紧,需要等到危机爆发的时候我们才会发动。李思华当然知道,她所谓全面发动的时机,就是1929年大萧条危机开始后,她现在暂定为1930年。那个阶段英国还能动员百万大军来对付我们?说笑呢。
  第二、在上述全面发动的合适时机到来之前,所有活动要强调隐蔽、分散化。英国人在缅甸的自身存在力量并不强,情报网络同样。所以要让他们觉得,我们的所有行动,都是一些地方游击队类型的小型反抗和骚扰。不值得动用大军来扫荡。对于英缅军和英印军,前期应该避免大的战役。
  第三、在全面发动后,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英国能够用来动员印度仆从军的财政资源是有限的。但我们也要做好准备,这即是10个师的兵力筹备的原因。我们十个师的正规兵力,加上根据地的地方武装力量和民兵,准备应对的是一般情况下10万敌人,最坏情况下30万敌人的军事斗争。
  第四、我们前期不能占领沿海平原地区,因为英国海军具有优势,他们可以将英印军在海岸任何一点投放登陆,防不胜防。但在山区,那就是两码事,地形的优势和主动权反而在我方。至于从印度陆地到缅甸,那都是山区,方便我们阻击。所以前期我们要以山地作战为主,这是前期根据地建设和军力建设中,资源倾斜的重点。
  第五、在经济危机发展一段时间后,英帝国主义缓过一口气,可能会考虑加大对我们的镇压,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但几率也不高。为什么呢?因为英法与德国的矛盾非常大,经济危机下英法对德国的盘剥必然加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就会激化。这些矛盾,就会帮我们绑住英帝国主义的手,因为德国的工业能力和军事潜力,实际上是超过英法的。
  第六、当然,为了预防此后进一步的战争威胁,在10个师后,我们的军事发展,就必然是组建20个、30个师,这些后继行动必须与云南和贵州的攻略结合在一起。
  所以,总的步骤总结,就是:
  一、1927年底,以2个山地营的兵力,渗入若开山脉和海岸渔村群落,建立初步的地下革命根据地,发展地方组织、地方武装力量、情报网络和初级经济体系。
  二、从1928年夏季起,开始向缅甸根据地移民。当年移民要达到10万人以上,根据地如果能吸纳当地人口5万人左右,则力争建立起15万人规模的根据地。
  三、预计1929年底,开始组建大规模正规武装力量,届时,组织将大规模走私输入武器装备和弹药,根据地在武装壮大的同时,向钦邦等地发展。1929年也应该是疯狂移民的一年,将争取百万级别的移民,填充发展壮大的根据地。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也将开始向根据地输入工业设备和人员,在根据地开始建设发展工业基础。
  四、在上述过程中,英国殖民当局会逐渐发现情况的严重,初期的镇压随时开始,要准备好日益残酷的冲突。
  五、到1930年夏,要初步完成10个师的正规武装力量建设,准备好应对英帝国主义的大规模镇压,即10万到30万仆从国军队的进攻。完成根据地渗透到全部缅西和缅北地区。
  六、如果我们赢得了上述战争,李思华预计将获得3年左右的“和平”时期。这个阶段,就是大规模工业建设,尤其是军工建设的阶段。同时也是第二波大移民,向数百万移民量级跃进的时代。
  七、1932到1933年,经济危机可能短期好转,英国人可能会琢磨新的一轮对我们的镇压,但只要我们在前述的两三年里,获得了大发展,那就完全可以应对。
  八、立稳脚跟后,1934到1935年,实现云南和贵州的攻略,重返国内革命,我们将以强大的实力,极大地加速国内革命的进程。
  同志们心潮澎湃,对李思华的分析都感觉很神奇,万里之外的欧洲,仿佛在她指掌之间,她怎么会知道得那么多呢?李思华其实自己也知道,大家现在都是出于对她的信任,内心并不一定特别信服,这也是计划太宏大的负面影响。
  第25章 缅甸社会与新计划
  大家情绪平定后,李思华又分析了缅甸现在的社会情况,她的主要分析包括:
  英国殖民当局与缅甸人民之间的矛盾极深。即使是缅人的上层,英国人也几乎完全排除了他们的上层统治地位。例如缅甸的立法议会,9名议员没有一个是缅甸人;而32个文官处的官员,也没有一个缅甸人。这使得即使是缅人的上层,反英情绪也很非常高。这对我们极为有利,尤其便于我们前期对根据地的隐秘性保护。
  英国在缅甸的经济统治,是将缅甸打造成稻米生产的单一殖民经济。这对我们未来解决粮食问题,非常有帮助。
  在缅甸值得关注的一个特色,是缅甸被称为“殖民地中的殖民地”,英国人大量利用印度人来统治缅甸,将缅甸人的怒火引到印度人身上,他们自己在背后享受利益。目前印侨占全缅甸人口的7%,大约有七八十万。尤其是英国人引入了一个南印度的“齐智人”世袭职业高利贷集团,这个集团本身以精明和刻薄著称,让他们成为缅甸稻米生产的主要资金提供者。
  每年稻米播种前,因为缅甸农民自身非常贫穷,只能向齐智人以土地抵押高息贷款,如果收成后无法还款,就失去土地、沦为佃农,这和我们国内的情况是类似的。目前缅甸农民所欠的贷款高达75000万卢布,其中3/4都是向齐智人贷的。其实齐智人的资金哪来的?大多数都是来自英国控制的银行,他们以10%~20%的利息贷给齐智人,而齐智人再以更高的利息,贷给缅甸农民。英国人享受了剥削的大头,而齐智人在分享小头的时候,承担坏名声和怒火仇视。所以缅甸的农民是极为悲惨的,除了利息,地租也高达25%~60%。
  今后我们进军缅甸,一定要彻底地将这个莫名其妙的印度奴才组成的剥削食利阶层彻底抹除。所以我们知道,在缅甸我们的主要敌人,虽然是英帝国主义,但无论从军事上还是经济上英国人都主要依靠印度奴才。同志们在研究缅甸的同时,必须对印度殖民地深入研究。
  在山地和所谓的“少数民族区域”,因为资源比较贫瘠,英国人采用的则是“羁縻”政策,扶持当地的大小地主,尽量维持其原始的土司性质的野蛮统治,避免出现对英国殖民的反抗力量。
  所谓的少数民族里面,值得注意的主要是4个。第一是我们首先进入的若干邦的阿拉干人。真正势力比较大的分别是钦族、克钦族和掸邦人,后面的这三个“少数民族”,是英国殖民当局用来制衡和压制缅人主体的主要工具,他们的上层,是所谓的“山区公务员”,其实都自以为是一个个的“独立王国”,我们要充分认识其上层建筑的封建腐朽性,以及反动性,要坚决地予以打击和消灭。
  至于缅人,其上层的民族意识来源于过去的缅甸王国,他们曾经与英国爆发了三次英缅战争,其中1824年的第一次,虽然缅甸最终失败,但英军损失了15000人,战争支出高达1300万英镑,这是他们民气最高的时候。但第一次之后,就江河日下,其后的第二次、第三次英缅战争中,缅军几乎都是一触即溃。而彻底沦为殖民地后,现在的民气已经衰朽到了极点。但这种情况是有利于我们整合,并将之彻底融入中华民族的。
  缅甸乃至整个中南半岛的主要国家,本来都是中华的属邦,是广义的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如果我们不能收复缅甸,那么多年以后,脱离了母邦中华的它,就会成为真正的独立民族和独立国家,这将是中华民族历史的悲哀。
  所以同志们,不要觉得在缅甸发展和作战,是在所谓的外国,这也是我们的本土,不要让西方帝国主义者强加给我们的刻板印象,不要让清朝因为腐朽而被迫丢失了大片国土的过去历史,变成了自己居然承认的真实,从而影响了我们自己收复国土、解放人民的光荣斗争和光复决心。我们的国土原则,当然是以我们自己的意识形态和历史定位为主。
  展望未来,如果经济危机爆发,英帝国主义必然的选择,是加大对殖民地的盘剥,这将激化其与各个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我们的计划,就将利用这种矛盾的情势,趁势而起,成为缅甸人民的主要解放力量。
  以李思华为主的讨论,让同志们从一个整体的战略高度上,把握了缅甸斗争中,政治、经济、军事的总体脉络。
  8月24日,华海号来到了淇澳岛码头停泊。明天,两只队伍将登上这艘客轮,分别去缅甸和印度完成他们的各自任务。物资装备今天就开始装船,明天打扮成考古团队随从以及贸易公司随员的队伍直接登船。这艘船将南下先抵达新加坡,然后从新加坡去缅甸,最后到印度。回程时不再经过缅甸,而是直接从印度驶向新加坡,再从新加坡返回淇澳岛和香港。
  8月25日,李思华送别曹子卿和吴长彩等人率领的队伍,看着他们登场启航后,她在海边沉思了一会,感慨这就像是放出去的风筝,已经不在她控制之下了,以后这样的情况会越来越多,都要依靠同志们自己的能力和应变了。
  在他们去出任务的这段时间,除了日常军事和政治思想训练等日常工作外,她要完善一个新的大计划。作为缅甸计划和美国计划执行前的补充计划。
  这个计划是因为她考虑未来移民的中转点问题的时候想到的。淇澳岛作为移民中转点太小了,如果承载量达到2个月1万人的话,恐怕能力已经到顶。而且淇澳岛毕竟离开香港太近,如此巨量的人流来往,暴露的可能性很高,这会带来很大的风险。
  对淇澳岛的选择是当初形势比较紧张的时候,过于急躁的决策造成的。不过当时后确实也没有执行李思华现在考虑的新计划的能力。淇澳岛仍可作为一个面对香港的活动基地,但执行未来宏大的计划,就非常不足了。
  所以她需要考虑淇澳岛之外的新基地计划。经过这些天的思考,她给出的答案是海南岛。
  前些天她拿着地图在研究的时候,就注意到了海南岛。反复搜寻了多个地点,最终她的视线还是停留在了海南岛的位置上,太适合了。
  她发现之前自己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将国境内沿海所有的区域,都视为当前反动派势力非常强大的地方,而没有注意到海南岛其实是个反动势力非常薄弱的孤岛。
  她回忆着党史上记载的,前世我党海南纵队23年孤军奋战的历史,1927年也就是今年的9月,我党同志冯百驹、王武明等组织起义,建立海南纵队,到1928年春曾经席卷海南。
  1928年3月中旬,国民党广东当局,派第十一军第十师师长蔡廷凯率4000余人,围剿海南苏区,由于当时海南纵队仅有1400余人,且武器设备奇差无比,因此失败,革命陷入低潮。其后屡次壮大又陷入低潮,但革命的火种始终没断过。
  国民党历史上的几次围剿,最大兵力没有超过1个旅,说明军阀或者国民党对于海南的兴趣是有限的,毕竟在当时的认知中,海南是个天涯海角最荒僻的地方,还是个孤岛。而且国民党的海军能力有限,即使此岛被我党占领,其登陆战能力将非常有限,尤其是如果我们能够在岛上建立一定空军的话,压制住国民党空军,也就压制住了国民党海军。
  而且很快,广东的军事力量,即粤军的首领会从李济深,转为有名的“南天王”陈济堂,他虽然服从蒋介石,但粤军内部四分五裂,对于必然碰撞硬石头的攻击海南,未必会下多少力气。
  她当然也想到,海南在工业上有一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石碌铁矿,这里是全国最大的富铁矿,占全国富铁矿总量的70%,储量有3亿吨,可以说是全国最优秀的铁矿石产地。后来1938年日本侵略海南,主要就是为了这个铁矿。在海南建立钢铁工业,对她很有诱惑,但海南煤矿很少,有几个也是以褐煤为主,品质很差,恐怕要从越南运煤,这也会增加不少风险。但总之,建立煤铁一体化工业基地是有可能的。
  海南那个时候大约有215万汉人,还有40多万黎人,总人口达到了260万左右。如果能控制该岛,有足够资本的话,建立起一只大军都有可能。这样的话,缅甸计划的成功就更有机会、更有把握。
  海南的面积达到了3.4万平方公里,如此大的岛屿,自身消化千万级移民都有可能,更不要说作为中转地了。
  而且这里完全可以成为自己初步实践治国理念的实验田。
  想到这里,她下了决心,大致推敲了一下海南计划的主体思路:
  一、前提必须是:印度神庙计划顺利完成,取得了意料之内的丰厚资金。她的目标是可以即时动用的黄金,对应5千万美元左右。
  二、提前联系上一次武器采购的军火商罗伯特,计划订购1个步兵师的装备,提前扩军,形成精锐力量。按照上次的价格,增加了订购量,但是增加了大量火炮,大概可以将价格控制在70万美元一个团,三个团210万美元,加上一个专属炮兵营,即一些重炮和增加的单位布置,总计350万美元。这样子就有一个三团为基础组成的精锐师(12500人左右),还有目前即将成军的一个精锐团。另外再购买300万美元的武器弹药,主要是步枪、轻机枪、手榴弹三件套,加上少量的重机枪,她预估,这样的“简装”军队,可以武装2万5千人左右。
  三、按此规划,在目前的一个团出发执行缅甸和美国任务后,以一个精锐师1.25万人加上地方武装部队2.5万人,合计3.75万人镇守海南,可以确保海南根据地的安全,并随时小规模支援缅甸的前期工作。
  四、资金上,支出了上述的650万美元,加上近期可能的日常费用和小额采购,以及预留海南根据地部分资金,她仍可携带超过3千万美元执行美国计划,影响肯定有,但没有大到破坏原计划的程度。
  五、时间上,目前的一个团预计将于11月初成军,就以此为行动开启时间。海南革命是9月开始的,到次年3月底之前没有太大的危险。所以计划11月初到海南,与海南纵队合流后,争取在11月~12月中旬前,用一个半月时间,控制海南全域。这样从12月中到3月底,就有接近3个半月时间,这当然是理想状态,但即使只有3个月,组建训练新军的工作尚未全部完成的话,这只新军也已经足以击败可能的蔡廷凯军队,何况这个时间已经足以初步组织起2.5万人的地方部队了。
  她想着,要的就是打个时间差。不过美国计划的时间就可能要稍后一点了,应该调整为,按原计划,先派一批人去美国打前站,完成前期部署,她自己到3月,击败国民党蔡廷凯部,海南基地稳固后,再去美国。时间还有,不要焦急。她安慰着自己。
  思虑成熟后,她召开参谋组加总支部的联席会议,这个计划引起了同志们的极大热情,可谓激情澎湃。按她的观察,比起缅甸计划受欢迎得多。她不由苦笑,人们总是会选择最容易的道路,但表面容易,其实未必容易,而容易的道路,也往往难以取得更大的成果。不管怎样,还需要坚持原计划,海南计划,不过是完善了整体的总计划而已,她的决心不会动摇。
  按照她的命令,参谋组和总支部的一些同志,开始对她的计划进行细节的详细谋划。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