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那怎么办?江南地区繁华富庶,经济活跃,人口密集,那就是你了,拿来吧!
于是就有了通海案、江南奏销案和哭庙案,合称为江南三大案。】
【实际上,这三个案子是可以归到一起讲述的。因为有了奏销案,所以才引出了哭庙案,而哭庙案的结果之所以会遭到惨重的杀戮,则是因为有此前发生过的通海案的由头。】
【奏销案就是收缴拖欠的税赋。
奏销案虽被后世称为江南奏销案,实际上其范围是全国性的。山东、浙江、福建、广东、江西、陕西等六省以及安徽若干县份,都办过奏销案。其他各地不过点到即止,并不严厉,奏销案打击的主要目标,只有江南四府一县,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苏州与松江两府。
满清入关后,在江南地区实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催科。而且拿这个作为经征之官的考成,不能足额征收的都要被参罚。
江南缙绅豪强松快日子过惯了,一开始仍然使用老一套用钞能力结交官府,买通书吏,然后隐瞒田产、拖欠钱粮。
顺治十六年,朱国治被任命为江苏巡抚。他辽东抚顺人,隶属汉军正黄旗,跟江南一点瓜葛都没有,所以下手也格外的重。
江苏是士绅集中之地,也是欠税最重之地,巡抚衙门所在地苏州是重中之重。
朱国治直接来了一招釜底抽薪。
根据他的造册上报,清廷将欠粮者,不问是否大僚,亦不分欠数多寡,在籍绅衿按名黜革,秀才、举人、进士,凡钱粮未完者,皆被革去功名出身;现任官概行降两级调用。其中不少人被逮捕,械送刑部议处。
通过这个方法,一共降级、革除功名一万三千多人。】
文华殿的官员呆滞了。
一片寂静后,大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有辱斯文!
这简直是比元朝还要残暴、凶恶,他们绝对不能接受被这样的朝廷统治!
【甚至某探花只欠银一厘亦被黜。吴伟业、徐乾学、徐元文、韩炎、汪琬等江南缙绅著名人物几乎全部罗织在内。
这个政策差不多坚持了有十年,一直到康熙跟三藩对打,为了争取江南地主的支持,清廷才放松禁令,允许在奏销案中被黜降的官绅士子分别纳银开复。
这就是奏销案。】
【对于江南的士绅来说,换个天子换个朝代都是无所谓的事儿,反正他们依旧是高高在上的读书人。就算这个天子是异族野蛮人,要剃发易服,要跪着当奴才,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毕竟他们继续去压榨别人嘛,在大元手底下不就是这么过得?
但是!满清居然让他们全额缴纳赋税,这简直就是要了老命。甚至还因为这个革除功名,那直接就是刨了他们的祖坟!】
【所以,江南士绅突然开始怀念起大明,觉得老朱家好像也没那么差哈,至少皇帝不会真的跟他们动刀子。
于是有了通海案。】
【清初的时候,为了防范汉人以沿海岛屿为依托进行反抗,杜绝民夷勾结,清廷实行了厉行的海禁寸板不许下水。
具体来说,清廷所谓的海寇,便是此时仍然在沿海坚持反清复明的郑成功、张煌言。
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由崇明进长江,与南明兵部侍郎张煌言相会师,率军北伐,连克江南数郡,经丹徒、焦山、瓜州,围逼南京城,一时间东南震动,且江南各地多有响应者。
金坛县令任体坤对这种士绅勾结的暗流涌动感到害怕,于是谎称金坛士民造反纳降,溧阳巡抚信以为真,紧急调兵。七月二十四日,郑成功兵败镇江、瓜州,乘船远去台湾。
后清廷以通海论处,下令追查,株连甚广,这就是通海案。】
郑成功听着像是郑芝龙的家人?
崇祯记在心里,要好好查查。
【通海案是个大案,清廷查了好几年。这当中,又爆发了哭庙案,奇人才子金圣叹就死在这个案子里。
顺治十八年二月,顺治帝驾崩。依照礼制,全国上下都要为顺治帝致哀。
哀诏传到苏州,朱国治等在府衙设置灵堂。按照规定,地方各种军政要员及郡中缙绅都要连续三天前往哭临。此外,地方政府还在苏州文庙设灵堂,供普通百姓祭悼。
然而,诸生倪用宾、丁观生等百余人到府堂跪进揭帖,向巡抚朱国治控告吴县县令任维初。说他典守自盗,私粜漕粮千石,酷刑逼税,杖毙乡民等罪行。这些生员群情激奋,要求驱逐任知县。
这是国丧现场诶!而且那县令也是有追缴考成的,这些人逼他处理任县令,不就是在打他的脸么?
所以朱国治当场下令逮捕了那五个为首的生员。
但是苏州的士绅怎么可能甘心这样的结果呢?
于是,他们拿出了当年对付明廷的招数哭庙。
具体的步骤就是写一篇之乎者也瞎扯淡的文章,然后带着小作文去孔庙里一哭,形成舆论压力,再由朝堂上官老爷们配合一下民不聊生。接下来,一般就是县令滚蛋甚至被判刑,然后上上一级的官员过来安抚,带头的文人获得名声,江南闻名
所以士绅代表金圣叹联络了一百多个士人,拿着他们写的《卷堂文》,到孔庙聚集,准备哭庙。
结果,朱国治下令逮捕其中十一人,并且上报京城诸生倡乱抗税,并惊动先帝之灵。清廷管你什么逼迫舆论花花招数?正因为通海案,要大力整顿江南呢!所以直接定了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的罪名,把十八个主犯都判了死刑,砍了就完事。】
【这三大案后,江南士绅就真的老实了。
毕竟舍不得钱是一回事,就算有钱也得有命花啊!
况且他们慢慢摸索到了,满清不是不让他们捞钱,只是该交给朝廷的一分都不能少。士绅认命了,就当是给朝廷的分润呗。】
【这时候的明朝士绅地主阶层,才开始怀念起明朝的好来,反清复明的运动此起彼伏,可是那个优待读书人的大明,再也回不来了。
什么贱骨头,呸!】
【作者有话说】
啊啊啊啊发错了把删减片段发上来了,过了十二点,算榜单没有完成,伤心。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9章 明末下(完)
◎孙之獬是剃发易服的第一大功臣◎
文华殿。
坐在崇祯下首的大臣们一片寂静,就连卢象升也被这句贱骨头噎住了。
毕竟他也是正儿八经的科举入仕。
好半晌,韩爌才颤颤巍巍的叨念了一句:有辱斯文!
韩爌说的是天幕骂人,但一旁已经有大臣开始想象天幕所描述的建奴入关后的惨烈景象。
分毫不差的催缴赋税,甚至是差一厘都要革除功名!
鞑子就是鞑子,简直残暴!
一旁立刻就有人小声附和:比蒙元还不如
卢象升常年习武,听力十分好,不禁暗暗翻了个白眼。
他转过头微微一躬身,压低声音道:陛下,人心可用。
崇祯轻轻冷哼一声,明白他的意思。
这些吃里扒外的狗东西!什么仁义道德,什么华夷之辩,都不如当高高在上的老爷来的实在。现在听到建奴入关是这个德行,他们才知道怕!
崇祯要不是手里没兵,甚至也想搞建奴这一套给自己出出气!
可没办法,他还是大明的仁君,不能学蛮夷那一套,不然这些人怕不是立马就得打开城门恭迎那些闯王。
崇祯深吸一口气,朗声说道:诸位爱卿,天幕的垂训你们也听到了。正如那顾炎武所说,若是那建奴入关,那就不单单是亡国,而是亡天下!到时山河破碎,九州腥膻,黎民有倒悬之危,士林受鞭挞之苦。朕纵然挂在景山的歪脖子树上,也闭不上眼睛啊。
殿中大臣们齐齐起身,拱手道:陛下仁善!
皇帝给了他们台阶,他们自然也要表表忠心。
韩爌这个次辅就站出来,代表内阁,真情实感的说:陛下,所谓君辱臣死,臣等虽是朽木之姿,却定会竭力护陛下周全,必不会重现那不忍言之事。
众位大臣跪倒在地,齐声附和。
崇祯看着满殿的人,就连让他罢官了还没来得及离开的兵部尚书梁廷栋都伏在那里。
这里有几个人是真心,崇祯也不在意了。最起码,有了这个共识,今后他行事的阻碍会少一点。
天幕,果真是来保佑他的啊!
隔了一会儿,天幕上的画面又开始动起来。
【不好意思,刚刚情绪有点激动,骂人是不对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