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那这些人就没人管了吗?还真没有人管,因为这些欠税的家族可不是简单的土豪,在政治上本身他们就有亲人朋友在朝廷当官;文化上,这些文人都垄断了当时整个国家的舆论主导权,惹急眼了,就给你写本书,骂死你。
之前说过洪武、永乐两位被江浙文人造谣了,搞摊丁入亩和士绅一体纳粮的雍正,有一大半儿的黑料也是这么来的。
所以对于这些人,地方官肯定不敢暴力收税,甚至还要巴结他们,因为说不准人家给上面第一句话,第二天皇帝就来找你来了。所以大多数的情况就是拖,把雪球拖给下一个地方官。
但是一个地方的税是有数的,你收不齐上面是要怪罪的。这咋办?这也好办,盘剥老百姓吧,反正是一群蝼蚁草芥,怎么欺负也没事。】
胡闹!朱元璋很生气。
元末乱世还不够他们吸取教训的么?!
这简直就是作死!
【一开始,大家还没有这么丧心病狂,都是半给半拖,然后慢慢的蹬鼻子上脸,到最后干脆一分不给,反正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你能奈我何?
明朝的皇帝知道么?怎么可能不知道!
但是抛弃了太.祖朱元璋这套治理天下的法子,他们的基本盘从百姓变成了士绅,所以就算知道也不能够直接翻脸。
更有甚者像是明孝宗弘治这种的,干脆就纵容他们,最终得了个好名声。
脾气不好的比如像明世宗嘉靖,他就是打一半留一半,最后被评价说是难伺候。】
【等到雪球滚到了崇祯手里的时候,就完全变成了一座屎山了,根本没法处理。
大明开国之初本想藏富于民,但是没想到被皇族、勋戚、官员、士绅、大地主们偷税漏税外加合理避税减免干净了,最后分摊到小民身上,小民们扛着几份税,今天完税,明天要饭,自然要造反,于是就更加恶性循环的没有钱。
《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则认为:十六世纪的明帝国也就是中晚期的明朝,税收不超过总产量的百分之十。】
百分之十那不就是一成都不到?!
朱棣瞪大了眼睛,这些人也太过分了!
【崇祯时,有个特别牛逼的户部尚书,叫毕自严,他是寥寥无几能把大明这本账给算明白的人。他写了本书叫《度支奏议》,是记录了崇祯时的度支出入,而且极其详备。
up主这个数学哈,大家懂得都懂。数学这玩意儿不骗人,不会那是真不会,看不懂那是真看不懂。所以就直接引用一些基于这本书而得出的崇祯时税收情况哈。】
没错!崇祯现在对自己的这个户部尚书十分满意!
朱棣表示很羡慕,这种人怎么没生在他这个时代呢?
他现在被各种税务、拖欠,还有宝钞什么的这些东西搞得头疼,能信任的文官太少,能信任的、算的明白账的文官那基本就是没有!
【崇祯上台的时候,把前面欠征的,从天启元年开始,到天启五年的所有欠的辽饷都免掉了。新皇登基嘛,总会减免一些税收,每个皇帝都这样,以示恩泽天下。就象欠钱的,老追不回来,又实在没钱,只好减免一部分,能要回来多少算多少。
根据这本书里给出的详细数据,在大赦天下后,崇祯元年的税收差不多有个九成,是个很好的开端。
但是到崇祯二年的时候,辽饷征收开始有点困难了。于是户部就出了一个大招,把京卿派下去催粮。
本来京卿工作做的还算不错,结果京城这边突发意外己巳之变,就是黄台吉第一次绕道蒙古叩边,在京畿大肆劫掠。
等到孙承宗费了几个月时间把皇太极赶出关外后,就开始格外注意蓟镇的防御问题了蓟镇就在山海关和京城之间,十分重要。
当时的兵部尚书是梁廷栋,他上疏要在蓟镇征兵五万。第一批征的兵,只有几千人,还都是从秦、晋地区征来的。
咋地,当地的兵怎么不能征呢?不管,远的地方征好拿钱。
也不知道这些新兵是不是真从陕西山西来的,反正当时的新兵定价是每个月1.5两兵饷。对于当时明廷的财政情况来说,这个钱有点过分高了。要知道在辽东的百战雄师,全国最烧钱的关宁兵,一个月才1.4两。
所以蓟镇这些新兵才征了两三万人,就发现钱不够了。
为了凑这五万的兵额,只能把来勤王的援兵留下,继续镇守,然后继续从全国调兵过来。
可是人家援军进京,是需要安家银子的,也要花钱。
浙江最先反应过来,向朝廷报称一万多两捐助银,然后再说留这些银子,给援军当安家银。
画个重点,捐助银是有优免的,原来的本应该交的税就免了,但是这银子又没实际到朝廷的口袋里,原来征不上来的辽饷继续征不来。
这种免税的套路,有点像现在的以慈善捐款来免税,至于到底捐没捐呢?
咱也不敢说,咱也不敢问。
这一下子全国都有样学样,给这些兵的饷银虚抬到1.8两,再加上安家、衣装、军器、犒赏等,养蓟镇一个兵在纸面上的成本高达三两银子!
八万援军加上新征的兵,加上原来的蓟辽的兵,总费用达到一年870多万两,跟辽饷差不多!
而用这种捐助银的方式来养兵的后果,就是辽饷收的越来越少都免税免没了。
崇祯三年,各省欠征的辽饷只征收不到三分一,一共收上来的辽饷只有一百多万。
实在不够用的情况下,崇祯三年年底,户部上疏,题定在原来每亩九厘银的基础上,再加三厘,也就是达到每亩一分二厘。
咱就是说,辽饷这个东西,本来会缴的小民早已经都缴给你了,不会缴的肯定继续不会给,你加征多少都没用。
有的实在推不了,定额五千,只认两千,缴纳的时候,给个几百两意思意思。有的干脆就不理睬中央的征收,拖着不办。
管你圣旨怎么催,责罚好了,不就是罚俸嘛,那能有几个钱?
罢官好了,反正到时候我也捞够了。等于说不加征之前收的还好,加征之后,反倒收的不如原来多了。】
崇祯站了起来。
他懂了,他终于懂了!
他就说今年的夏粮怎么迟迟不到呢!
想到这里,他锐利的眼神锁定在兵部尚书梁廷栋的身上,问道:爱卿,你怎么看?
梁廷栋心里十分后悔,早知道就该在天幕第一次评判他无能的时候就立马辞官的。
崇祯见他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冷哼一声:既然爱卿不能胜任兵部尚书的职责,那就回家吧!
【之后,明朝就在各种风雨飘摇中过日子,征收越来越少,直到最后灭亡。】
【甚至苏新红博士在《明代太仓库研究》中有个研究结论,说是崇祯十六年,实际征收率只有9.3%,也就是不到一成。
就这样国家还运转个屁!】
【当时有个人叫赵士锦,多年后写了本叫《甲申纪事》,里面提到:崇祯十七年三月,他新任工部主事,然后打开了工部节慎库的大门。
堂堂的大明国库,里面只有2300两白银,除此之外是一些不值钱的衣服,腰带之类,另外还有锦衣卫解来加纳校尉银六百两,宝元局易钱银三百两,而这几百两白银就是北京的守城军士的军饷。】
【但是大明真的没钱么?!
谁都知道,满朝文武,只有崇祯一个穷鬼!】
【先不说海上,郑芝龙拉了一个船队,不算海贸利润,就靠强收保护费,一年就有上千万两的银子。】
朱棣点点头,对朱高炽道:看见没!咱们也要搞个船队,收保护费收过路税!
【就说京城,就说北京!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遇到的抵抗几乎为零,虽然有一些大臣跟着殉国,但是大多数文官、士绅,甚至是勋戚、大太监,都在这位大顺天子,闯王殿下,满心以为他们这些遗老遗少能接着奏乐接着舞,继续过好日子呢!
结果怎么样?
up真的很纳闷,李自成这些年在外地的所作所为这些人真的一点都没听说过呢?还是完全抱着侥幸心理觉得闯王不会在京城大开杀戒?
李自成这帮人进来后,发现国库和内帑空的老鼠看见了都得连夜跑,没办法只能搞老本行去吃大户,不然怎么犒劳自己这帮兄弟?
结果不烤不知道,一烤竟然烤出来七千万两银子!整个崇祯十七年也不知道有没有收上这么多!
咋说呢就,活该吧。】
【李自成不中用,一片石惨败给满清,匆匆举行了登基仪式就跑了。侥幸活下来的大户们又磕着头跪迎满清的小皇帝顺治。】
【结果满清来了一看,发现大明的官员、士绅和那些军阀是真的不做人啊!百姓都没油水可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