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什么?勋贵不算在文官里头?
  哦,那没事了。
  而宋濂的第一反应是一喜,他的文章流芳百世了?然后马上意识到,这时候提他准没有好事!
  【宋濂致仕后,在他的著作《宋学士文集危公(素)新墓碑铭》中,所叙危素之行事,全部用的都是元顺帝的至正年号,不用干支。比如有一处是二十八年闰七月,元顺帝北奔。
  这里的二十八年,显然说的是至正二十八年。可当时朱元璋已经称帝建国,是为洪武元年。
  最过分的是文集的另一处。
  宋集《孔公(克坚)神道碑》中,写道:(至正)二十八年,皇上(朱元璋)手诏趣公入觐,待以宾礼而不名。
  好家伙,你写朱元璋称帝后的事儿,用元顺帝的年号。属实有点大不敬,很难不让人怀疑是怀念前朝。】
  朱元璋冷冷的看向宋濂,脸上就写着两个字:解释。
  宋濂心一横,不卑不亢的说:陛下,此为未发生之事,臣无可辩驳。
  天幕上说的两句话,一个是他致仕后写的,一个是孔克坚死后写的。前段时间陛下还召集孔克坚来南京呢,都是没影的事,他解释啥?
  朱元璋点点头:你说的有道理。这样吧,以后你写的东西,咱都让锦衣卫拿来看看,是不是天幕冤枉你了。
  宋濂:?
  【上面说的那个《孔公(克坚)神道碑》,是给当时的衍圣公孔克坚写的,这位才更是重量级!】
  【作者有话说】
  姨妈来了,下班回来躺了两天
  第51章 明末下8
  ◎凤阳朱?暴发户!◎
  【曲阜孔家的衍圣公,在我们今天没有多少正面的评价,连带着给他们的祖宗孔子都抹黑。
  我只能说,是一代代的衍圣公凭自己的实力作出来的。
  呸,活该。】
  不管是哪个朝代的大明文臣,听到这里都无不变色。
  曲阜孔家,乃是圣人后裔,天下文脉所在!
  就算是天幕也不能如此诋毁!
  韩爌虽然算是一个比较实干派的官员,可到底也是东林党出身,他颤抖着手,指着天幕对崇祯道:陛下,实在是有辱斯文!
  骂他们两句就算了,竟然骂到了衍圣公头上,这岂不是在撅他们文林的根基?
  其他大臣也跟着附和起来:这天幕定是什么妖道的法术,臣请严查!
  一副崇祯不同意就要在文华殿上死谏的忠贞样子。
  崇祯自小也是酷爱儒家经典,学习程朱理学的,自然一时也觉得受到了莫大冲击。但看着殿中大臣一个个受了侮辱的样子,突然自嘲的想到:日后大明亡了,他们怕不是都没有这么愤慨。
  出于一种隐秘的叛逆心理,崇祯继续维持着没反应过来的样子,想听听天幕能说出什么来。
  【up我先来给大家简单整理一下衍圣公的传承。】
  目前的衍圣公孔克坚还在装病不肯来南京呢,所以朱元璋心里也憋着一股气。
  【自从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解决了汉武帝的思想旗帜问题后,儒学就成为几乎历朝历代唯一的官方主流思想。
  从汉代到唐末五代的后唐,虽然历朝历代的爵位名称不一样,但统治者都会将孔子嫡系后人以世袭罔替祭祀孔子的爵位将其供养起来。
  不过一般来说,考虑到作为文圣之后的孔家拥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所以历代统治者都是只给虚名和封赏,几乎不给任何参与实际朝政的机会。
  这其中,孔家也有一些比较出色的后裔。比如唐太宗时期的孔颖达,就是孔子的第三十二代孙,是当初秦王府的十八学士之一,后来受封曲阜县公,是个正儿八经有本事的大儒。】
  【可惜像孔颖达这种后裔终归是少数,从北宋开始,衍圣公就越来越拉胯。】
  宋濂很难受,因为他和现在的衍圣公孔克坚有点交情,不然将来孔克坚去世,自己也不会主动给他写《神道碑》。
  可他明知道天幕要说什么,却半点不能反驳,因为那确实是孔家做过的事情。
  【宋仁宗时,改后唐明宗给的爵位文宣公为衍圣公,固定的传承了下来。
  但是好景不长,我铁血大宋只有半壁江山,中原很快面临异族的入侵,衍圣公的投降史也接踵而至。】
  文官们一个个脸涨成了猪肝色,恨不得捂住天幕求她闭嘴。
  这要是传的沸沸扬扬,他们这些读书人也颜面无光啊!
  京城里的其他老百姓听得一知半解,纷纷议论道:衍圣公也会投降那些鞑子?!
  呵,这有啥不可能的。
  可俺听说衍圣公是孔圣人的后代,不都该是文曲星下凡么?怎么也怕那些鞑子?
  没见识了吧?你也不想想,文曲星下凡又不是刀枪不入,那些吃人肉的鞑子一刀下去照样会死,不投降怎么保住世代富贵。
  啧,那不跟咱这些泥腿子没啥区别。
  【到了宋徽宗时,孔子的第四十七代嫡长孙孔端友袭封为衍圣公。
  然后金兵大举南下,有了靖康之耻。这孔端友为了保住孔家的传承宝物,所以携带着南下,投奔在临安建立南宋的完颜构啊不,赵构。
  金人入主中原后,一开始是纯纯野蛮人做派。二话不说就放火烧孔庙,将殿堂与书籍全部烧毁,连孔子亲手栽种的、有一千两百多年树龄的三棵桧树也被烧毁。
  但是吧,不管谁来了,想要在中原混下去,形成有效治理,就得收买文人士大夫,就得在文治方面有所表示。这个表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开科举,一个就是尊孔。
  于是金人就将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的儿子孔璠册立为衍圣公。
  当初孔端友南下的时候,他的弟弟一门是留在北方看守孔林和孔庙的,所以没有跟着南下,这就成了金人利用的筹码。
  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南北两宗衍圣公的局面。南边是孔端友这一支,他们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孙系,而北边是孔端操这一系,他们是金人扶植起来对抗南方的筹码。】
  衍圣公家的烂事,朱元璋前几天召集孔克坚的时候,多少听李善长说过一点,所以他不关心。
  但刚刚天幕提到的一句话他很感兴趣。
  要治理国家,就要收买文人士大夫,就要开科举和尊孔。
  他知道这么做在当下是正确的,可他心里却有担忧,这不还是宋朝和士大夫共治天下那一套么?
  而根据天幕之前所言,这些士大夫一个个也没憋什么好屁,跟这群虫豸在一起,大明眼见的一代不如一代!
  【这还没完,要是只有南北两宗也就算了,到了蒙古人南下的时候,衍圣公的情况再次发生了转变。
  当时曲阜孔庙驻扎的衍圣公是金朝册封的孔元措,可是蒙古人南下进攻金朝时,他们走了靖康时的老路孔元措跟随着金朝政权南下到了汴京,而曲阜孔庙则让他的族兄孔元用来负责打理。
  蒙古人也照样拿了当初的金朝的剧本,直接将孔元用、孔之全父子俩立为了衍圣公。
  这么一来情况就更复杂了,在南宋有孔端友这一脉的衍圣公,在金朝有孔元措这一脉的衍圣公,蒙古占领曲阜后,又有了孔元用这一脉的衍圣公。
  中华大地上同时出现了三派衍圣公,谁都觉得自己是正统衍圣公。】
  哈哈哈哈本来还对衍圣公有敬畏的老百姓发出了哄笑声。
  茶馆里的读书人听不下去,恼羞成怒的冷哼一声:大字不识一个愚民,懂什么!
  一个牙尖嘴利的小商贩问道:那这位秀才,你说哪一位才是真正的衍圣公呢?
  只见这生员便嘟囔了些什么保住文脉道统、教化夷狄入华夏之类让人听不懂的话。
  茶馆里一时充满了欢乐的气息。
  【一直到蒙古人打下了汴京城,金朝的衍圣公孔元措被蒙古人活捉了。然后也不知蒙古人是不是觉得孔元措资历更老一些,反正他又被蒙古人立为了衍圣公,之前立的衍圣公孔之全就被废掉了,充任了曲阜令。
  三派又变成了两派。
  不知道衍圣公后来的那些为人诟病的举动,是不是就是从金人毁庙总结出的智慧:改朝换代的时候,与其跟着旧政权东逃西窜,被新政权误会造成祖庙被毁,事后即使获得重建也费时费力,还不如一开始就主动接触配合,双方皆大欢喜。
  毕竟老祖宗只说了忠君,就没说要爱国嘛!君没有了,再换一个君效忠就是了嘛!】
  污蔑,纯纯的污蔑!
  【这可不是up我诋毁他们哦。
  朱元璋统一江南后,派遣徐达和常遇春北伐,徐达攻克山东后,当时的衍圣公孔克坚自己不出面,而是派儿子和侄子出城迎接徐达,喜迎王师。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