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
宋仁宗时空。
时任馆阁校勘的欧阳修也唏嘘不已。
“魏之兴也,其来甚远。自昭成建国改元,承天下衰弊,得奋其力,并争乎中国。七世至于孝文,而去夷即华,易姓建都,遂定天下之乱,然后修礼乐,兴制度而文之。考其渐积之基,其道德虽不及于三代,而其为功,何异王者之兴!”
转而又在心底暗暗怅惘:“今上虽有仁君之风,却无孝文之志啊。”
欧阳修平日里观其政令,只感觉官家有些瞻前顾后,不像是如孝文帝一般下定决心要做某一件事便能排除万难推行下去的人。
“只是如今朝野内外弊端频现,若不推行新政进行改革,只怕日后尾大不掉、积重难返,但若是推行新政,必然会触犯许多人的利益,这些人定然会不惜代价重重阻挠,届时,官家能否如孝文帝一般矢志不移、不达目的不罢休呢?”
欧阳修不敢多加揣测。
。
【“法兰克人在西罗马的尸体上建立起了法兰克王国,为了巩固势力、扩张领土,王国的奠基人克洛维一世选择皈依了基督教,并且随着法兰克王国版图的扩张,越来越多的蛮族投入了主的怀抱,而在基督教逐渐成为欧洲主流信仰的过程中,教会获得了许多特权,这里留一个尾巴后面再说。”
云青青卖了个关子,转而继续说法兰克王国。
“法兰克王国深得我大汉武帝的真传,自发自主地推行推恩令,每一代国王死后都会将国土平分给所有的儿子,所以王国长年处于分裂、混战和统一的过程中。
而随着六世纪逐渐走到尾声,东方类人群星闪耀的时代终于也要迎来结束,统一的曙光出现在了北周。
北周皇帝宇文邕是出了名的儒雅随和,他赏了权臣玉珽之后,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得北周强盛起来最终灭了北齐,一统北方。
然而可惜的是,和许多立志一统天下的雄主一样,这位皇帝也倒在了统一前的黑暗里,在亲征突厥的过程中积劳成疾、突然去世,年仅36岁。”】
。
汉武帝时空。
“这可真是……”刘彻咋舌,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混乱的西欧局势。
他货真价实地羡慕了。
“若是我那些叔伯和堂兄弟能有如此心胸就好了!”
诸子平分啊!这可比他的推恩令狠多了。
刘彻甚至不受控制地幻想:既然能有几百年后的人这么欢快地接受平分领土,那如今的诸王是不是也能格局打开……
。
隋文帝时空。
随着云青青的讲述,杨坚的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当年那位克己励精的英主。
若是当年周武帝没有英年早逝,那他会升起篡周夺位之心吗?
杨坚扪心自问,却发现自己并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独孤皇后看到他神色郁郁,低声安抚道:
“那罗延,多想无益。
终究此世已定,大隋取周而代之,并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杨坚眉目舒展,轻轻颔首。
“是我着相了。”
。
晋元帝时空。
听到又一位志在一统的英主突然逝去,祖逖嗟叹不已:“刘裕如此、宇文邕如此,难为后人不改统一之志!”
一代一代的英主倒在统一的大道上,于当时的人看来是否就是一种天意呢?
多年南北对峙的局势潜移默化下,南人与北人之间的仇恨与敌视已经刻入骨髓,要将南北再次一统,是较之光武、晋室困难百倍的道路。
“所幸后人不改其志啊!此乃华夏之幸!”
。
唐高祖时空。
李渊想到宇文邕,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他身上争议颇大的一项政令——灭佛。
“佛徒侵占农田,不劳而获,又可逃避租税力役,堪称国之蛀虫。
当是时,佛徒人数逾二百万,寺庙逾三万所,建德三年,武帝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又将三宝福财皆散予臣下,寺观塔庙尽赐给王公,如此一来,令三百万僧侣得以还俗,为国缴税服役,北魏得以中兴。”
早先太史令傅奕曾上书请求灭佛,李渊就已颇为心动,如今一看,抑制佛教僧众似乎也要提上日程了。
“明日下旨,着令秦王主持此事吧。”
。
【“在东方追寻统一大道的时候,西方也出现了一个受命于危难之际、以图驱除日耳曼鞑虏、恢复罗马荣光的雄主——查士丁尼。
查士丁尼是东罗马帝国的皇帝,在蛮族浪潮下存活且积蓄国力的东罗马,终于有了西征的底气,查士丁尼集中兵力夺回北非、远征东哥特王国,征战二十年夺回了失陷的罗马城,在这位英明君主的领导下,将地中海再度据为内海、重铸罗马荣光似乎指日可待。
然而,公元541年,一场空前绝后的灾难降临了。黑死病带走了东罗马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口,查士丁尼前期的努力化为乌有,帝国财政摇摇欲坠,再加上皇后身故的打击让查士丁尼失去了迈出最后一步的勇气,等到查士丁尼过世,收服的土地再度被夺走,东罗马的继任皇帝心灰意冷,失去了再度一统的决心。
从此以后,蛮族就站在了罗马的躯体上向世界宣告他们的主权。”】
。
汉明帝时空。
作为后来加入群聊的时空之人,刘庄听闻黑死病的的恐怖脸色便是一变,再看到评论区那些曾听云青青讲过其中利害的时空发出的评论,更是不敢轻忽。
“是朕欠缺考虑,各地水土不同,或有各种当地独有的病症,若是随着商旅行人带到远方,岂不是一地大灾?”
“当严守关防,若有西域、外洋之人入境,须得濯洗发肤、隔离数日,确认无疫病方可自由行动才是。”
。
隋炀帝时空。
远在汉朝的刘庄都如此郑重以待,距离这个时间点更近的杨广更是悚然变色。
“这黑死病不是要到那劳什子元末才会出现吗?怎么提前了一千多年?”
他绞尽脑汁回想当时云青青所说的内容,咬牙恨恨道:“是那时流转到了西域,原来那欧陆早在南北朝时期便有了这瘟疫!竖子误朕!”
“既如此,那西边来的客商、使节皆须隔离,待医者确认无误之后方可入城!”
至于那些使团,杨广现在想起来就汗毛倒竖。
谁知道那些蛮夷小国之人身上有多脏啊!不见不见!
。
明成祖时空。
朱棣端着酒唏嘘不已,对那位素未谋面的、前所未闻的异国君王产生了三分惺惺相惜之情。
“查帝也是一代雄主啊!戎马半生,功绩彪炳,可惜天命不在罗马。
可悲!可叹!却也可敬!”
他将美酒倾倒于地,轻声道:“朕以此盏敬之。”
第170章 世界(九)
【“虽然北朝周、南朝陈都没能完成统一大业,但它们都为统一打下了基础,北周武帝规划了统一的蓝图,南朝陈则削弱魏晋以来的地方豪强势力,并保住了经济与文化最繁荣的地区,南北两朝将统一的使命交给了下一代,也就是这个时代的主角——隋文帝。
隋代北周,南下灭陈,终于走完了四百年来无数人心心念念的最后一步——一统天下!
而隋朝的建立,代表着东西方彻底走上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东方分久必合,迎来了再造统一,西方分久仍分,迎来了黑暗的中世纪,原西罗马的版图上大家开始摆烂,很多城市都渐渐退化,东罗马又跟萨珊波斯打生打死,按理来说这个时候东方王朝初定,应该开始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积蓄国力。”
云青青顿了顿,露出了一个微妙的笑容。
“但历史就是这么神奇。
隋文帝是这么干的,他开创了开皇之治,废除九品中正为五省六部制,推行的均田制举既可增加国家税收,又可稳定经济发展,且南朝士族亦因此而渐由衰弱至于消逝,还大索貌阅,推行输籍法,清理隐户,尽扫魏晋南北朝以来隐户之积弊。
开皇元年,全国户口尚只有462万户,到了隋炀帝大业五年达到890余万户。
可谓是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然后这丰厚的家底就传到了隋炀帝手里。”】
。
隋文帝时空。
“善!大善!天命在隋!”
从后人口中得到了准确的答案,杨坚大喜之下忍不住大笑出声。
“朕之功业,堪比光武!”
“南朝小儿,不足为惧!”虽是这么说,但杨坚还是很快冷静了下来。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是最后关头,越要小心谨慎,莫负这一番天命与人事!”
杨坚重新端坐,又听到前期对于自己功绩的赞扬,其心情更是飞扬——虽然云青青那皮笑肉不笑的表情让他知道接下来没好话,但毕竟自己青史留名也算一代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