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这些年的四处征战,也让太原公子看到了底层人民确实是经不起一点风险的。
“辅机,据那评论区的子孙后代透露,贞观初年旱涝蝗灾接连不断,偌大的大唐竟无一日安宁。”李世民长长叹了口气,脸上也不由得带出了这段时日夙夜难寐的忧虑。
“天灾无常,民生多艰啊!”
长孙无忌俯身下拜,沉声道:“殷忧启圣,多难兴邦,此陛下抚民安邦之天命也,所幸上苍垂怜,降下讯息令我等得以窥得天机,以便早早筹谋。
上天眷顾至此,乃大唐之幸、陛下之幸。”
天子这才露出一丝笑意,颔首道:“你说得没错,早一日知晓,我等便能早一日做准备,届时便能多活一人。
辅机,你传令孔颖达、于志宁二人查阅前朝典籍并整理后世举措,呈一份历代的救灾备荒方略上来。”
长孙无忌领命,行礼起身之时又听得高高在上的天子迟疑着道:“就令太子随他们一起整理吧。”
长孙无忌欣然领命,回答的声音多了一份轻快,目光不经意间朝上方瞄了瞄,果然对上了李世民似笑非笑的眼睛,长孙无忌顿时喊着“臣惶恐”下拜。
君臣二人露出了心照不宣的笑意。
东宫。
在读书的李承乾感到后背一凉,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肩上一下子沉了起来。
。
【视频播完饭也熟了,云青青便呼唤爸爸上来炒菜。
其实倒也不是云青青娇生惯养不肯下厨,主要是吧,她做的菜爸爸不愿意吃……
父女俩刚吃完饭,爸爸去洗碗,云青青去楼下丢垃圾,遇到开收割机的那些人说像讨口热水喝。
云青青忙招呼他们上楼,对方却说身上脏乱免得弄脏楼上,在楼下就行。
云青青泡了两杯茶下去,又接过他们手中的空瓶去续满了温水,就看到两个人就着热茶和咸菜在啃冷馒头。
于是爸爸就叫她去砂锅里倒两碗鸡汤来,双方经过好一番推辞,对方才接下来那两碗尚且温热的鸡汤。
直到两人再三感谢之后离去,爸爸推测道:“他们应该是从河南来的,开着收割机一路往北走……”】
。
明宣宗时空。
听着云爸讲述那些关于“麦客”的过往,有心思灵巧的农人很快便想到了这一行当在如今的可行性。
“可是我们这一辈子都在村中,走得最远的地方也不过是邻村,哪里认得路?有怎么会有人来雇我们?”有人质疑。
“我们倒是可以从村中与邻村做起,各家出一个人便能组成一支队伍,结伴出行也有个保障,而家中兄弟儿女也不过负担加重一点,却能谋得一份口粮。”
提议者侃侃而谈的模样,估计早已在心中打好了腹稿。“等到我们在十里八乡打出了名气,自然会有人来找我们做活,届时再一点点向外拓吧。”
“或是我们可以互相联结,先合众人之力将各自大家的田地收割了,免去担忧再外出。”有人补充道。
既有人透露了赞同之意,自然很快就有人响应起来。
“出门也简单,一把镰刀一袋干粮即可,地方近的话我们甚至不用带干粮。”
“或者我们可以在评论区发消息告知附近的父老?”有人从云青青偶尔的发帖、发圈之中得到了启发。
几个臭皮匠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很快就讨论出来个模糊的章程,他们对未来充满乐观,但也做好了心理准备。
若是以前,他们肯定不会这么轻易地下一个决定,要知道在秋收之际家里少了一个劳动力可是很麻烦的。
但在天幕出现之后,在看到云青青为代表的后世人各种精彩生活之后,他们心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个念头——
同样是平头百姓,他们可以,我们自然也可以,好不容易来世上一遭,总要试试不同的路子。
。
汉景帝时空。
刘启从一堆竹简之中翻出来一卷,又一次细细看过其中内容之后,脸上还是不由得露出喜色。
少府奏报,参考后世工巧典籍之后改进的炼铁之法,能让铁器的产量有大幅度增长。
刘启在心底盘算着,是否能以新铁铸一批农具,由当地官府廉价租赁给农人?
“但此事必然牵出其他纷争与恶果……”
作为皇帝,刘启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他也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论是大步发展国力的欲望,还是大力满足自己私欲的念头。
“来人,传皇太子。”
这些道理要教给下一代,还是需要言传身教才是。
在后世诗文里面读到了许多抨击孝武皇帝穷奢极欲的孝景皇帝决心从生活方面也要好好教育孩子。
“至少不能跟李唐那个葬送了盛世江山的李隆基一样。”刘启暗暗立下了育儿目标。
。
有人心忧天下,有人规划前途,还有人所思所想两不相干。
“君子远庖厨,果然是庶民。”
“这女子不擅举炊,来日欲嫁得郎君,婆家如何看得上她?”
“既然这麦客主家需包餐食,为何他们不为其准备膳食?”
“残羹待客,无礼之至!”
“自中原至长沙,跋涉千里,只为饱腹。可见后世并不如我等所想之宝地。”
“是极!那后世竟无经义传家之士族,任凭一群只论利益深浅、不论人品高华之庶人主政当权,这国家如何长久?”
“只怕这倒行逆施之举,会引得我朝庶人生出不该有的心思啊!”
第155章 说战(一)
【经过三天的暴晒,收获的稻谷已经足够干燥,可以收到仓库里面储存了。
而在小长假的最后一天,一大早云青青就坐上了爸爸的车,他开车拉着一袋新谷前去脱壳,说是要云青青在离家前吃上一顿今年的新米。
车子一路经过正在秋收的农田,开了将近二十分钟最后来到了一户不起眼的人家前。
爸爸将稻谷取出来,呼喊了一声,立马便有女主人闻讯出门,招呼着将谷子运到了侧面的小屋里,那里面放着一台小型脱壳机器。
将稻谷倒入料斗,又将容器放在大米出口和谷糠出口,女主人微微调试了一番便启动了机器。
沉闷的机器运转声想起,只见金黄的稻谷流入机器,不久,雪白的大米就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
。
各时空的农人纷纷瞪大了眼睛看着这犹如神迹的一幕。
“太一神在上!”
“我的天啊!”
“稻米脱壳竟人既不需要人力去舂,也不用搓磨吗?”
“有此神物,家中妇孺便也再不必受这舂米之苦了!”
“可惜,就算有这样的神物,也不是我等能够用得上的……”
“是啊,不是被那些贵人收走,便是要我们花大价钱租用,谁敢租他们的东西啊?指不定这又是要用土地抵押,然后便用些荒唐的理由将咱的土地收走。”
“唉……”
。
汉文帝时空。
木看着这个机器陷入了沉思。
之前他受到跷跷板启发,利用晚上的时间借着天幕的光芒做了一套工具。
即将舂米的碓由原来的竖直改为横放,中间垫上一个支点,一头嵌入一块厚实的木头,另一头削平整可以供人踩踏,只要在嵌了木头那一端放上石臼,就能以脚踏给麦粒脱壳了!
此物一做出来,木当下便成了十里八乡最受瞩目的人,尤其是村人在试过以此给谷物脱壳之后更是惊为天人,许多人便拿着麦粒来他们家借用这踏碓,也不白借,每次会付给他们一把麦粒和一大碗糠皮呢!
别看这些东西听着不多,已经能让家中孩子多吃上一口了。
吃到了发明创造的红利,而今看到这神乎其技的打谷机,木更是心神摇曳。
“可惜,没有后人那御雷行电的本事。”木在失落片刻之后突然想起来,“虽然无电,但我们有水啊!能否以流水之力驱动踏碓呢?”
。
清圣祖时空。
如果说汉朝的木仍然停留在单一的机器改良方面,而清朝的黄履庄已经想到了多功能组合了。
“运送稻米、吹出杂物、打碎外壳再将二者分离……妙啊!妙啊!”
黄履庄脑中飞速运转。
“只是……罢了,还是做个以人力畜力来带动的吧。”
黄履庄一边往工房走,预备先做个模型出来,一边还在纠结之前的无数次失败。
“那蒸汽机怎么就做不出来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
【云青青帮着将脱好壳的新米和谷糠搬上车,支付了二十块钱的机器使用费就跟着回家了。
云青青坐在车上,习惯性拿出手机来刷,结果还没有点开常用的几个页面软件,通知栏已经被各种消息挤满了。
云青青定睛一看,惊呼道:“中东那对老冤家又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