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烟小小的脑袋里已经被大大的收割机填满了,在此刻,她做下了决定:
以后她要造这种大机器,让阿母不用再弯腰割麦!
。
明太祖时空。
收割机轰隆隆驶过,田里只留下两道履带印和沿线的秸秆,朱元璋看得眼都直了。
“我滴乖乖!”
除了无意义的震惊句,朱元璋一时之间竟不知道说些什么。
再听云青青说起从前,更觉得心底触动。
“咱农人苦啊,一年到头累死累活却存不下几口粮,一旦碰上天灾人祸,就是家破人亡。”
但朱元璋思前想后,竟也想不到什么好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像后世那样不收税是不可能的,那只能对农人轻徭薄赋,向富商豪绅们多伸一伸手了,至少可以稍稍减轻一些缴税农民的压力。
朱元璋想到税制改革以来朝堂上沸反盈天的反对之声,甚至有些人还动了叛出大明迎回北元的心思!
这些人为了一家之利不惜引狼入室的行为让朱元璋大怒,杀得人头滚滚,才强行弹压了这股歪风。
“多亏了这神器能让咱的话通告天下,免去了许多旨意被那些人歪曲的可能。”朱元璋已经意识到了那些官员们的难缠之处,他们表面是偃旗息鼓了,可暗地里指不定怎么阳奉阴违、歪曲事实呢。
朱元璋可是读了许多史书的人!要说学到什么高深知识倒是没有,但也算是看尽了皇帝和大臣们互相的博弈,这让他更清晰地看到了某些暗地里的存在。
“标儿,那《天工开物》一书,工部研究得怎么样了?”
朱标答道:“各清吏司按着书中方法实践,已颇具成效,回头儿子查实后呈上。”
朱元璋放心了。
。
魏明帝时空。
辞官回乡的马钧也亲自种了块地,主要是他在阅览区读到了陶渊明的诗作,一时惊为天人,之后便动了像偶像看齐过过“种豆南山下”的日子。
亲自耕作之后,他更体会到了庶民之辛劳,自然也就想着如何减轻自己的负担。
收割机的出现让他眼前一亮。
“若是如此大的机器,制起来有麻烦,不若先做一个模型?
先按照一人可以人力操控的需求做一个出来吧。”
说干就干,马钧欢快地将地里的作物抛诸脑后,钻进工房里开始动手。
——至于地里的作物?如果机器来不及的话,那就雇个人收一下吧。
。
【在收割机开始收割自家的稻谷之后,云青青去仓库取出了翻谷耙和推谷耙,戴上口罩和草帽把运回来的一部分谷子先用推谷耙推开,在晒谷坪上铺了薄薄的一层,再用带齿的翻谷耙将其中的稻杆、碎叶等杂物细细翻出。
烈日当空,又是长袖长裤又是口罩草帽,云青青很快就汗流浃背。
刚将这一部分处理完,后半部分谷子又到了。
收割机已经去了临近的另一块田,父亲在收拾田地。
她只得匆匆喝了口凉水,在屋内喘了几口气之后就继续投入了忙碌之中。】
。
晋元帝时空。
王导正在家中饮宴,宴上珍馐美酒应有尽有,满座的高朋时而清谈论道,时而和以诗文,端的是一派清雅风流。
起初他们也放出天幕,打算以天幕之中的奇观来佐酒配散,但一看到满屏泥泞和草屑,以及那些烈日下灰头土脸的农人,这些人谈兴就失了一般。
“快些关掉!”有目长肤白、高冠博带的名士掩面,“这等浊像实在污人双目。”
与宴的诸人纷纷附和。
“庶族就是寒酸,即使到了后世,依旧上不得台面。”
“是极是极!像我等高门名士,自当谈玄论道、超然风雅,才对得起我等灼然二品的品评。”
王导微笑着附和,随后端起酒杯,见众人纷纷举杯饮酒,他一个眼神,立马就有仆从将侍立一侧播放天幕的童子堵住嘴悄悄拖了下去。
。
诸时空的百姓们诸多百姓倒大多没有因切割机而太过震惊,因为反正超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在他们看来这些在后世都是应该的。
相较而言,他们更羡慕稻谷的饱满与高产。
反而是云青青回忆过去的时候,他们倒很是共情,而到云青青大汗淋漓地干活之时,他们就更加感同身受了。
“不知道为什么,觉得这女郎离咱们更近了哩!”
“好像从天上一下子就踩到地上了。”
“这女娃咋捂这么严实呢?”
“啊呀,这太阳可毒了,女娃娃爱俏,怕晒着呗!”
“这倒是跟我闺女一样了!”
第154章 琐碎
【将稻谷初步翻过一遍之后,云青青迫不及待地回屋狠狠洗了把脸。
她本想从冰箱里拿瓶饮料,想了想最后还是喝了凉白开。
然后云青青把长袖换成宽松的短袖,坐到风扇面前,感受到凉风吹到身上,她总算感觉松快了些。
“我记得去年国庆节就变天了,冷得直接穿上了毛衣,怎么今年这还是艳阳天呢?这天气越来越变化莫测了。”云青青突然想起来一件事,她掏出手机开始搜索今年的收成。
“前几个月的洪涝灾害爆发的地方都是主要产粮区,当时看新闻报道可严重了,又是烂场雨又是绝收的,也不知道后来怎么样了。”
碎片化信息时代的好处就是,只要你花心思去搜,总能找到各种各样的总结归纳和脉络梳理,云青青很快就翻到了一个按时间线整理的官媒报道集锦。
从最开始的雨水泛滥到抢收抢晒,再到灾后补救过程、夏收秋收等等,足足四十分钟的视频,云青青一边淘米备菜,一边耐着性子看完了。】
。
汉武帝时空。
朝堂上又一次关于征讨匈奴的争论开始了,主战派和主和派吵得不可开交,虽然天子旗帜鲜明地支持主战派,且近年战果也的确丰硕,但主和派仍旧振振有词。
一说只要派人驻守边疆将来犯的匈奴驱逐便好,无需大动干戈,因为连年征战国内庶民已经承受了很多压力,尤其是天幕出现之后,民间怨言也有了广泛的传播渠道,实在扰乱人心。
又说完全可以与匈奴和亲,以此换来边境安宁,就如之前导游所说的文成公主就为大唐与吐蕃带来了百年和平。
第三嘛,完全就是出于朝堂上的考量了,那就是朝中不能只有一个声音。尤其是在天子年少气盛,用兵匈奴又颇为顺遂的情况下,更需要另一种声音的存在。
刘彻百无聊赖地看着朝臣们争得唾沫横飞,好些素日里看上去温和儒雅的文官们皆是面红耳赤,甚至有人开始抄袖子恨不得与武将们好好以物理沟通一番。
这时刘彻反倒得了空,有一搭没一搭地看着云青青翻谷子——倒也不是多感兴趣,主要是为了打发时间,而这漫不经心很快就消失无踪了,云青青放出来的灾情跟踪牢牢吸引了刘彻的注意力,令他不由自主地调大了声音。
“而东北平原的地理情况大家也都知道,那里有世界上最大最肥沃的黑土地,得益于此,东北平原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产粮基地之一,而这次灾情……”
好巧不巧,刘彻将音量调到最大的时候,视频正好介绍到东北平原的情况。
“最大最肥沃”、“黑土地”、“产粮基地”,这几个关键词一出来,殿内这番火气十足的争吵顿时消了声,大臣们齐刷刷地看向刘彻弹出来的大屏。
大片的、肥沃的、可以种粮食的土地!
这一连串的前置词一个一个地击穿了众人的内心,中国人骨子里对于土地那不可遏制的迷恋与渴望从一双双眼睛里透出来。
“陛下!”坚定主和派的汲黯行礼道,期期艾艾地询问道,“不知博望侯可带回来了棉花?”
刘彻摇了摇头,连同汲黯在内的许多人眼神一下黯了下去。
“不过,朕欲再遣使者出使西域,寻得异国作物。”
大家的眼神又亮了,纷纷觉得自己又可以了。
“臣族中有许多子弟欲为大汉建功!”
“臣家中亦有子嗣,请为使团一小卒!”
“臣欲举荐……”
刘彻摆了摆手,原本踊跃举荐人员的声音消了下去。
“人选朕还要再斟酌,此事容后再议。”
现在要聊的,是朔方郡和五原郡试行新法的事。
。
唐太宗时空。
自从李世民决意在朝野内外尽数摒弃魏晋以来痴信谶纬、谄媚鬼神的癫狂风气,并以昂扬务实的朗朗清风取而代之以后,他便和心腹们反复磋商如何切实地将“受命于天”转为“受命于民”。
一方面,李世民知道这必然会引起朝堂内外的大震荡,但另一方面,李世民也意识到,想要革故鼎新,流血是必不可少的。
身为天子,他要做的是为大唐、为后人留下长远的余荫,而为今人,他能做的就是尽量控制这场震荡的规模,不要过多地殃及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