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云青青看了看搜索结果,总结道:“我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双季稻就是占城稻,占城稻配合晚稻进行种植,可以使谷物产量大幅度增加。
有一种说法,占城稻是唐末五代传入福建,然后在1011年,也就是大中祥符四年,宋真宗赵恒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故遣使前往福建取三万斛占城稻,分别在长江、淮河及两浙地区推广,因占城稻‘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所以逐渐在宋朝尤其是长江流域推广开来。
而占城稻也不是仅仅指的是占城国种植的稻,而是印支各国普遍有的稻种。”
“印支半岛其实就是中南半岛,是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也是东亚大陆与群岛之间的桥梁。”云青青在简易的地图上估摸着圈出了半岛的位置,“这里气候湿热,植被繁茂,有和我中华‘山同脉、水同源’一说,气候和广西那一带的情况差不多。
而且当地的耕种也特别粗陋,别说什么精耕细作了,那里的人仗着气候好和占城稻耐旱耐涝直接就是放养,在南宋的周去非写的《岭外代答》里面就有一卷写‘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几乎是把种子往地里一撒,就等着收成。这要是让我国古代那些伺候土地比对待自家孩子还仔细的农民知道了,还不得羡慕嫉妒恨啊。”】
。
谁说不是呢?
虽然听不懂那些文绉绉的话,但是听到“放养”、“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这一串关键词,就足以让这祖祖辈辈地里刨食的农人们羡慕嫉妒得眼睛都要红得滴血了。
“还有这样的地方?怎么就不是咱这里呢?”
“这样也叫种地?这样都能好收成?天理何在啊!”
“要是俺有这样的地,俺肯定能种出更多的粮食,俺大父就不会为了省口粮而饿死自己了呜呜。”
。
汉武帝时空。
刘彻目光灼灼地盯着纸上被云青青圈出来的中南半岛,信誓旦旦地立下壮志:
“朕定要让南越国归入大汉疆域!”
。
秦始皇时空。
始皇帝的目光久久凝视着地图上的中南半岛,试图从脑海中寻找熟悉的舆图,他低眉沉思之姿犹如蓄势待发的猛兽,殿内众人皆不敢乱动,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皆臣服于这千古第一位帝王的威仪之下。
“如今蒙恬于上郡北击匈奴,主持修筑长城一事。”始皇帝沉吟片刻,点了一人,“屠睢。”
“臣在。”屠睢站起身来,走到大殿中央。
“四年前你领五十万大军南征,虽有建功却未能踏平岭南百越之地,如今你可能为朕取来那占城国之地?”
“臣万死不辞!”屠睢跪地行礼,发誓道,“臣必取来那中南半岛为大秦新郡!”
“善!”
。
汉惠帝时空。
吕后看着云青青所圈出来的地方,久久不语。
秦末乱世之时,赵佗借机占据南海郡,及至高祖三年,建南越国;十一年,刘邦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归汉,赵佗臣服,得授南越王印绶,自此南越国为大汉藩属国。
而三年前高祖崩而吕后临朝,大汉与南越国的关系开始恶化,如今天幕告知那占城稻的位置,几乎就是南越国所在,为求稻种,说不得两国之间得你来我往一番。
“若是遣人潜入南越国,获取稻种呢?”
想了想,吕后又摇摇头否定的这个想法。
“我大汉泱泱大国,不必行这蝇营狗苟之事,自可堂堂正正地派遣使者前往南越国索要稻种……不过,除此之外,还是得遣商人去南越交易,以防南越两面三刀、以次充好。”
。
【“双季稻我知道的差不多就是这些了,接下来聊聊杂交水稻?话说在前面,这个我是真不了解,知道的内容几乎就是平时道听途说了解到的。”云青青首先给观众们打了个预防针,“我看看百科,杂交水稻指的是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他们都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什么啊?这一说又得去解释什么是性状、什么是不育系和恢复系,我怎么解释得清楚啊?我又不是专业的。”
云青青丧气地关掉了浏览器的页面,“朋友们,我觉得我不太行。”】
。
你怎么能觉得你不行呢?你行的!你相信自己,你肯定行,你必须行!
各时空上至君王闺中,下至农管百姓,都恨不得钻到天幕里面去,摇着云青青的肩膀告诉她。
。
隋炀帝时空。
杨广虽然骄奢淫逸,但是他也知道这杂交水稻至关重要,见云青青卡壳了,不愿意再往下说,气得一脚踢翻了面前的桌案,怒道:
“此女实在无用!可恨!”
。
【“啊,我是个大傻子,我不知道但是有人知道啊!”云青青突然一拍脑袋,欢欢喜喜地打开慕课软件,“还好我还没删这个app,让我搜一下有没有大学课程?……不行,都太长了,我要这么细干什么。”
云青青最后还是投入到了视频网站的怀抱。
“让网上的科普博主为大家解惑吧!好极了!我跟大家一起看,就当学习新知识。”】
第45章 汉武一提问
汉武帝时空。
刘彻陷入了沉思。
作为帝王,他不需要对育种选种之事多么精通,知道个大概就行,所以此时他的注意力并不在天幕展示的内容上。
同样,作为武将及武将预备役的卫霍二人也不太关注这个。
君臣三人都在意识到了同一个问题——云青青是会拒绝的。
云青青不是有求必应的泥塑木偶,也不是任他们予求予给的臣民,她是与他们远隔千年的后世人,天子的威仪根本触及不到她。
更何况,就算她尽心尽力为他们解答,但是云青青也不过后世一平民百姓,她说的就一定是准确的吗?若是对她说的东西尽听尽信,谁说这不会误导他们呢?
“陛下,臣以为该询问如何使我大汉兵强马壮、痛击匈奴之法!”霍去病跃跃欲试。
卫青瞪了一眼不着调的外甥,道:“陛下,澹澹生烟所处的环境皆为太平之象,可见其所居之处已久无战事,更何况大汉距其已有千年之久,其所言又如何能作参考呢?”
霍去病不服气地说:“怎么不可靠了?她不是有那个写上去文字就可以查询无数资料的法器吗?还可以搜寻他人所言,或许其中便有大汉所需的强军之法呢?”
“那所谓手机之奇物的确神奇,竟好似可搜寻天下万事万物之信息,想来其中也有强军之策。”刘彻肯定了霍去病的观点,但是他还是否决了霍去病的想法,原因很简单,“可澹澹生烟已经不耐烦了。”
以情商满分的刘彻观之,云青青解答第一个问题时尚且热情澎湃,不吝时间与精力详细解答,到了第二个问题,她的情绪便低落了下来,或许确实是超出她的学识,但她已不愿意选择耗时太久的所谓课程,只想展示一个简单的介绍,这其实就已经表现出了她的心态变化。
如果刘彻再提出一个宏观的、格局庞大的问题,需要复杂的语言或者资料来展示的话,云青青很有可能拒绝。
此机会于大汉而言实在难得,不可白白浪费。
“或许可让其透露大汉的国运?”卫青提出来一个君王肯定会关心的问题。
刘彻笑了笑,也不否认,说道:“朕的确关心大汉国祚是否因朕主战而有变化,但知道又如何?匈奴之患,朕必除之。”
刘·头铁·彻表示:北伐匈奴,势不可挡。
所以到底该问什么呢?
。
【云青青看完了科普视频,伸了个懒腰,还没有来得及说话,眼前就出现了来自观众3的问题。
云青青沉默了。
不过沉默也是片刻的事情,云青青转眼就复述了一下她看到的问题:“这位三号观众朋友想知道:大汉第七位皇帝刘彻在位期间的有名的文臣武将?”
云青青笑了笑,道:“那我就讲一下在我的印象里比较熟悉的几位吧。”
云青青掰着手指开始数。
“文臣方面,有提出‘天人合一’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有提出‘推恩令’的主父偃,以及搞钱有一手、推出‘算缗告缗’、统一货币、盐铁官营等一系列经济措施、硬生生支撑起了汉匈之战的帝国财政的桑弘羊,这三位的事迹都是在历史书上有专门的章节给学生学习的,算是一个考点吧。
当然还有耿直廷诤被称为‘社稷之臣’的汲黯,还有一个金日磾,好像原来是个匈奴人?还是王子来着?后来投降就一心一意效忠汉武帝了,最后还是武帝的四大托孤辅臣之一。不过我记得他主要是因为磾这个字太陌生了,当时翻了好久的字典才翻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