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若是你那套东西真有用,你也不会落到今日下场!”明明白白的讥讽。
  陈一直笑道:“松江城里谁人不知道,王爷王妃最重工农,其次重商,最后才是士。您一辈子纸上谈兵,王爷和王妃却把松江城从一个偏远小城盘活成如今的模样,他们不比你知道该如何治国?”
  陈一直指自己,又指王先生,道:“我和王先生能坐下这里,您老还不知道王爷王妃的态度?”
  王先生继续写他的题,依然不参与俩人口舌之争。
  黄先生闭口不言,直到一刻钟快过去了,他拿着书出门时,才道:“松江城太小,若是有一日王爷坐上大位,还是得用儒家。”
  又过了一会儿,那边家塾里传来学生的读书声,王先生才放下笔,他缓缓道:“黄先生说得没错,外儒内法,古今通用。”
  “理是这么个理,你看看如今的大周朝,儒家迂腐,法家窝囊,从内到外早就腐朽了。”
  叫陈一直说,周家皇室子弟,若不是祁王还像样,各地手握兵权的总督、将军们,都等不到当今皇帝过世就会揭竿而起,天下大乱。
  祁王镇得住,手中兵马最多的镇北大都督沈回才不敢轻举妄动。沈回不动,其他地方的驻军怕当出头鸟,这才龟缩着静待时机。
  王先生道:“儒家和法家不行,难道我们墨家就行?还是其他家的学说比儒家法家好?”
  陈一直笑道:“尚贤,小国寡民,松江城不正是你们墨家子弟最喜欢的地方吗?你们不想在这里施展拳脚?那你一个墨家学派的执牛耳者,来这儿做甚?”
  王先生看他一眼,道:“我知你厌恶朝廷,也不必这般恶声恶气说话,惹人厌烦。”
  陈一直再笑不出来,一屁股坐下,盯着高几上一盆兰花出神。
  三个先生轮着上课,半下午就散课了。
  周祈踩着点儿亲自来接,阿元伸手要父王抱,周祈抱起儿子,冲三位先生点点头,就走了。
  黄先生气道:“多大的孩子了还抱来抱去?祁王就这么一个独子,不教他贤明坚毅,只叫他安享富贵尊荣,以后该如何是好
  ?”
  陈一直打了个哈欠,根本不想跟这老头儿掰扯,转身回自己院里了。
  王先生客气地冲黄先生问了声好,告辞离开。一群学生也跑了,只留下黄先生在廊下生气。
  阿行回家跟祖父说:“那个太学来的黄先生不喜欢姑父抱阿元。”
  阿阳跟着哥哥的话说:“黄先生凶得很,说话也不好听,还是陈先生好。”
  顾稳以前跟黄先生打过交道,知道他为人,他道:“黄先生没有坏心,你们不许跟他对着干,可知?”
  阿行知道:“姑姑已经教过我们了。”
  阿阳不高兴:“读书不好玩,听不懂,明儿我不去了。”
  顾稳板起脸来:“是你自己说要去的,不许半途而废,以后你要跟哥哥出门去读书,就是听不明白也要在家塾里坐着。”
  “祖父~”
  顾稳怕他缠闹,转身便走了。
  阿阳又跑去找娘亲,说那个什么太学的先生讲课不好玩,段氏无奈叹道:“你段家几个表哥想去还去不成,你倒还嫌弃上了。”
  听娘亲提段家,阿阳不乐意听,一扭头又跑了,跑去他哥屋里,一进去见他哥在练字。
  “哥,我要玩。”
  阿行拿来他用废的纸张,背面翻过来给他胡乱涂画。有了好玩的,兄弟俩各忙各的事,阿阳也不打扰哥哥。
  祁王府主院。
  阿元亲热地贴着娘亲,跟娘亲说今日读书的事,陪读的表弟们先不说,只说三位先生,阿元觉得黄先生不好。
  顾佑安问他哪里不好,阿元想了好久才说:“父王和娘亲教我,什么好什么不好都跟我说,黄先生不是这样,他只觉得自己好,不许我们乱说话。”
  “陈先生和王先生又如何?”
  阿元想了想,陈先生和王先生倒是不错,海外和算学他都觉得有意思。
  顾佑安摸着儿子的小手笑道:“觉得有意思就好好学,黄先生那儿若是觉得没意思,就选你喜欢的听一听。”
  “嗯。”
  傍晚,刘忠找了个空档,黄先生和陈先生在屋里争吵的话禀报主子,周祈没放在心上,顾佑安也是如此。
  他们夫妻俩当然知道三位先生远道而来肯定有自己的目的,也不探究,只要知道他们真有学识,不会对祁王府不利,那就大胆用他们。
  松江城今年的大雪来得早,冬至之前的几场大雪叫山海关到松江城这段路彻底断了。若是以前,松江城就成了大雪冰封在关外的一座孤城,这几年因为东山港的繁荣,情况好转不少。
  松江城到东山港的官道时时有百姓清扫着,两边来往传信也还算便利,朝廷和宫里的消息每月都会送进祁王府。
  密信里说,朝廷里贪官污吏当道,言官御史不敢上疏弹劾,只剩下些歌功颂德的声音响彻御极殿。
  “前几年周宣还有跟我一较长短,有一颗当明君的雄心,这几年他什么都不管了,往昏君的路上越走越快。”
  顾佑安不觉得周宣走上这条路有什么不能理解的地方,她道:“若要使他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周宣都没脸见人了,身残志坚不会发生在他身上。
  另一封密信上,皇三子十月二十七坠井离世。
  “皇三子,是周宣继承皇位前生的儿子吧?”
  周祈点点头:“今年及冠。”
  周宣是先太子之子,按辈分周祈是周宣的皇叔,但论年纪两人却是差不多的。
  周祈及冠后才大婚,他们夫妻的独子阿元还不满七岁。周宣因大婚早,他继位前生的几个儿子今已二十出头。
  周宣生得早,生得多,从去年夏天开始到今年这会儿,宫里已经死了五个皇子了。
  “从大皇子往下数,及冠的几个皇子都死干净了,剩下的都是出身武将家后妃生的皇子。”
  沈回这些武将之流,快坐不住了。
  第94章 发疯非我族类
  下雪后的松江城就是一个跟关内半隔绝的小世界,没了外面的纷纷扰扰,大家都关门过自己的日子。
  顾家、田家、张家的孩子,日日冒着风雪上门读书,偶尔被黄先生训,这些皮猴子习惯了也就不放在心上了,每日就惦记着中午的午食,下午的点心,散学后一块儿玩。
  黄先生觉得这群学生太过散漫了,碰到顾佑安到家塾接孩子,就要跟她说道说道此事,顾佑安抢在黄先生开口前说:“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最小的三岁,最大的七八岁,他们这样的年纪正适合这样的教学法子。”
  黄先生不能反驳祁王妃,只能气闷闷地回去。
  陈一直看着黄先生佝偻着背回来,笑道:“上学最重要的是学到东西,怎么学的咱们就不用管了嘛,难道把一个个小孩儿教成老夫子的模样就好了?”
  黄先生看着陈一直就来气,不好口出恶言,就指着门口,叫他滚出去。
  陈一直哈哈大笑,真跑去找孩子们玩去了。
  外面风雪盈门,屋里暖融融似春,王先生从桌案上抬起头来,笑着说:“烂漫风雪卷门帘,纷纷扬扬飞进春。黄先生,看似风雪压人,实则春天快到了。”
  黄先生淡淡笑起来:“昨儿才过了小年,立春还早着。”
  也不早了,日子过起来快得很。
  瑞兴十六年的春天来得比往年早一些,四月中旬就化冻了,因要赶着去修从松江城到东辽城的官道,松江城的百姓大多赶在五月中旬前就种完了地,随后就一村一村的青壮男丁妇人出发去修官道。
  从山海关到松江城原本有一条道,把这条道扩宽压实,比前些年修东山港那条官道容易多了。
  两头一起往中间修,总管此事的官员算了算进度,就跟上官禀报,说:“一条官道联通山海关,再劈一条岔路去东辽城,快的话今年秋收前就能修完。”
  刘忠负责调送食粮,他听后觉得赶进度没问题,只是松江城的存粮要消耗不少,为了不叫粮仓空着,要赶在关内夏收时去买些粮食回来存着。
  刘忠在书房跟王妃禀道:“按理,粮仓里的粮食消耗了,秋天赋税收上来肯定能补上,只是洛阳那边蠢蠢欲动,奴才怕万一秋收前动起兵戈来,到时候断了东北军、燕州军、辽东军的粮饷,倒是不好办。”
  顾佑安对此早有安排,她道:“东辽城那边已经在修港口了,从南方买来的粮草到时候运到东辽城上岸,供给修官道的百姓消耗。”
  顾佑安笑道:“你的徒弟刘井已经去东辽城监工了,粮食的事你跟他说。”
  “是,奴才明日去东辽城一趟?”
  “去吧,白家若是不老实,你看着收拾。”
  刘忠道:“倒不用奴才动手,那位白阶白少爷借着咱们祁王府的势,开春前已经把辽东军收拾妥当了。”
  “如此说来,他就等着主掌辽东军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