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若说方才荣亲王还有三分在演,此刻看着爱子的脸,却再也忍不住潸然泪下。
  他的璋儿正值大好年华,甚至还未娶亲,就要去守皇陵了,从此他们父子分离,短短的路程,却再难相见。
  除非......除非将来新帝登基,赐下恩典,特赦璋儿。
  赵怀璋眼里含泪,紧紧握住了自家父王的手。
  此刻在清乐殿,他不知暗中是否还有圣上的耳目,有些话不能说,但他知晓,父王一定懂。
  他赵怀璋一出生便是天之骄子,少时还曾和献怀太子还有两位王爷一同受学,身边围绕着诸家公子伴读。
  年岁渐长后,所有人入仕入朝,一展抱负,唯他赵怀璋空有一身才学,却始终碌碌无为。
  后来,诗会、文会、茶会、酒会他通通不去了,他卑怯无奈,苦恼不甘,就这般长到了一十八。
  他从不敢堂堂正正地说,他是荣亲王世子,因为他如此无能,除了给王府招来猜忌,什么用处都没有。
  可今时今日,舍他一身去守皇陵,荣亲王世子便算是废了,荣亲王府于天家再也不足为惧。
  从今往后,父王、母妃与怀真也终于不必再战战兢兢地活着了。
  他赵怀璋报不得国,却守住了家,他也终于可以——
  “父王,怀璋也不是一无是处,对吧?”
  赵怀璋眼眶发红,那般小心翼翼却又满含苦涩地问。
  荣亲王听闻此言,眼泪瞬间夺眶而出,下巴和嘴唇都不由自主地颤抖了起来。
  当年天降好音,喜在眉头,十月怀胎,终得麟儿。
  王妃问他:“王爷,咱们给孩子取什么名好呢?”
  他逗弄着怀中的小小人儿,笑逐颜开,“你我夫妻福缘厚,贵子衔璋入家门,便叫他怀璋可好?”
  “璋?”
  王妃先是偏头,随即便笑盈盈地应了。
  “君子有德,如圭如璋,好,就叫怀璋!”
  彼时他只觉世间圆满不过如此,将王妃和怀璋一并搂紧了,笑道:
  “愿吾儿怀璋啊,性若玉,才如泉,行且正,身安康,最重要的是,福满盈,乐无边。”
  “璋儿,快给父王笑一个!”
  .......
  往日好景历历在目,此刻再看面前俊朗挺拔的儿郎,却只有万千悲哀涌上心头。
  荣亲王只觉肝肠寸断,忍不住舒臂将赵怀璋揽住了,颤声道:“怀璋,我的儿啊——”
  “你从来,让父王引以为傲。”
  赵怀璋闻言眼眶一酸,霎时滚下热泪。
  ————
  荣亲王父子离开后,赵怀襄搀起纯妃和裴时茵,却扭头看向了始终沉默无声的偏殿。
  “母妃、阿茵,我要先去见一个人。”
  裴时茵不知偏殿还有人,纯妃却似乎心如明镜,点了点头:“去吧。”
  赵怀襄拍了拍皱揉的下摆,抬步朝偏殿走去。
  申时中,斜阳脉脉。
  偏殿之中静谧无声,夕阳透过雕花的窗户悄然洒入,成为了此间唯一的亮色。
  江浔就静静伫立在窗边,听得入口动静,他扭头望过去,平静的脸上透着股若有似无的悲色。
  赵怀襄只一眼便知,江浔也在等他。
  这时候却见江浔迈步,忽然朝后院走去。
  赵怀襄微微蹙眉,却毫不犹豫抬步跟上。
  可江浔入了后院依旧脚步不停,又从后门出,眼前霍然开阔,原来是一处小湖。
  湖中心有一凉亭,只一条长廊和岸边相连。
  此时,湖心亭中正站着一个小小的身影,眸光定定望着这边。
  是皇孙赵元烨。
  江浔止了步,赵怀襄这才恍然,原来要见他的不是江浔,而是烨儿。
  可他并没有马上过去,而是站定在江浔身旁,淡声道:“恭喜,你又下了一步好棋。”
  江浔闻言却摇头,“并无高深之计,唯占了‘人和’这一条。”
  赵怀襄轻笑一声,“在我面前何必谦虚,你我皆知,人心最是难测易变,这么多计策谋划里,最难的——莫过于攻心。”
  “可一旦拿捏了人心,瞧瞧,你此局赢得不费一兵一卒。”
  江浔见状不再否认,因为此局看似轻易,实则艰难。
  如此多人心人性,背后又涉及诸多上一辈的恩怨,这一辈的纠葛,若不能吃透这些,中间出现任何偏差,此番都未必能成。
  “既是终身监禁,今日之后不知你我何时才能再会,你有何话要问我吗?”
  赵怀襄再次主动开口,望着江浔的目光里闪烁着奇异的光芒。
  江浔偏头朝赵怀襄看来,才稍稍扬眉,便听赵怀襄语含讥诮地说道:
  “你瞧见他方才离开时的神情了吗?哦,对了,你在偏殿,未曾目睹。”
  “这大抵是大哥薨逝以来,事态第一次彻底超脱他的掌控。”
  “修直,此刻你若问我什么,我会回答你的。”
  “因为,我期待瞧见他第二次、第三次,乃至......”
  “王爷。”
  江浔出声,打断了赵怀襄。
  有些话即便彼此心知肚明,却依旧万万不能诉诸于口。
  再者,他确实有一问。
  “敢问王爷, 巫蛊一案可是你的手笔?”
  巫蛊一案,以献怀太子讳辰为引,意在陷害江浔,却险些让安阳伯夫人丢了性命。
  赵怀襄听到江浔此问,嘴角缓缓勾起,似乎正中他的下怀。
  “修直,不能因我卑劣,便什么恶事都算在我头上。”
  “这么多事里,巧了,就这件事我是无辜的。”
  “当然,你若愿意信的话......”
  赵怀襄轻轻补了一句,随即抬脚,朝湖心亭走去。
  当目光落在亭中人的脸上时,赵怀襄面上的笑意倏忽散尽,染上了沉重,也染上了一丝胆怯。
  可心思流转间,他还是加快了步子,迎向赵元烨。
  而江浔站在岸边,望着叔侄二人相遇在凉亭内,却悄然攥紧了袖下的双掌。
  果然如此啊。
  不是襄王,而是.......
  第162章 道不同,不相为谋
  赵怀襄入得亭内,瞧见站在石桌旁的赵元烨,眼里不由闪过一抹晦色,却也只能故作轻松地说道:
  “四处开阔,一目了然,当无耳目。”
  赵元烨垂着头没有应话。
  赵怀襄见状轻叹了一口气,走到赵元烨对面坐下,放柔了声音:
  “烨儿想知道什么,但问无妨。”
  赵元烨闻言终于抬起头来,眼眶红红的,颤声道:“三叔,烨儿只问一句,你为何要如此?”
  赵怀襄瞧见赵元烨眼眶里打转的泪水,心头难免一酸。
  到底还是个孩子,即便他早慧多思,即便他比旁的孩子都要勇敢,已然参与其中,却还是不明白时势人性的残酷。
  这孩子既还唤他一声“三叔”,他便知无不言,也叫烨儿知晓一些,正直如江浔不会教他的道理。
  思及此,赵怀襄微微探身,双臂搁在石桌上,淡声道:
  “烨儿,你父王薨逝后,皇爷爷曾在众人面前有意无意提过一句话——
  三子里,唯老三与朕最为相像。”
  “这句话,你皇爷爷说了三次,第一次,你二叔听了便过,第二次,你二叔入了耳,第三次,你二叔入了心。”
  “那一次后,三叔母妃的宫里便出了事,有一个手脚不干净的宫女偷了东西,好在最后有惊无险,并未闹出什么事来。”
  “烨儿,你听懂了吗?”
  “是你皇爷爷将三叔我推了出来,逼着我和你二叔斗。”
  “我母妃宫中的事是淑妃娘娘命人做的,而授意之人,正是你二叔。”
  “之所以不曾出大差错,是因为我出手阻拦了,但我一出手,便意味着向你二叔宣战,一旦开始,便再也停下不下来了.......”
  赵元烨听到这话,微微瞪大了眼睛。
  是......皇爷爷?
  赵怀襄一看赵元烨这模样,便知江浔不曾和他说过这些。
  他眉头微蹙,目光看出去,落在了岸边的江浔身上。
  江浔也正看着这边,只是隔得有些远,瞧不清他的神色。
  这一刻,赵怀襄忽而恍然。
  江浔让烨儿专门等在此处,就是为了让他......将这个真相告诉烨儿。
  还有什么人的话,比他这个深陷其中、深受其害的三叔更有说服力呢?
  为了让烨儿看清他皇爷爷的真面目,江浔也当真是......用心良苦,呵。
  赵元烨似乎还没反应过来,他怔怔然抬头,喃喃道:“为何......为何就非要让大家自相残杀呢?我们是亲人啊。”
  赵怀襄听得如此天真的话语,心头顿生苦涩,嘴角却扬起一抹讥讽。
  “你父王还在的时候,自然是极好的,兄友弟恭,手足情深。”
  “可是——”
  赵怀襄似乎想说什么,但犹豫了片刻,舔了舔发干的嘴唇,还是不动声色地转了话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