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狂跑偏 第150节
因此,对真正关注这方面东西的人,这篇采访中所提到的“破国内票房纪录的首个六十亿导演”早就不是新闻。
甚至,人们早就看习惯了,麻木了,不再对此感到敏感、激动了。
既然不是新闻,那么自然不会获得太大的关注。
甚至,对于这篇采访,人们所获取到的重要的信息,根本不在于采访的内容,而是“柳乘荫被官媒采访了”这件事本身。
然而,人们对此早有预料,根本不会感到奇怪,反倒是柳乘荫得到了这样的成绩后,官媒没有做出这样的举措那才奇怪。
另外就是,众所周知,官媒通常都比较“无聊”,大家通常都不指望正正经经的官媒记者能从柳乘荫口中问出什么让人下饭的东西来。
至于另一个“世界”级的爆点——“刷新了枪械射击运动所有纪录的天才黑马”。
然而,你要知道,“枪械射击”这项运动其实只是一个小众的运动项目…
众所知周,只要是大众运动项目,哪怕参加该项目的选手只是些连洲际赛都出不去,争夺世界冠军更别提,连自己国人看了都觉得丢人,甚至看完比赛后愤怒地喊着要退票的玩意。
即使这样,那些选手也能依旧能获得巨大的关注度,享受到高昂的薪酬和堪称奢侈生活待遇。
只因为他们是“大众项目”。
反过来,如果你是一名从事一门非常小众的运动的运动员,那么,哪怕你得了世界冠军,成为“世界第一”,你的关注度可能也还不如一名二流网红…
现实就是这么可笑而残酷!
因此,哪怕柳乘荫在这个小众项目上是“世界第一”,这件事给网友们的感觉估计也就跟某个喜欢但赛车手的导演差不多吧。
虽然那名导演在“赛车”领域没什么好成绩,但“赛车”比“枪械射击”的受众广啊!
所以,柳乘荫拿到了枪械射击运动的“世界第一”,也并不会引起什么太夸张的轰动。
再加上官媒的“无聊”。
总而言之,这篇采访报道虽然也能引起一些关注,但比起柳乘荫过去的各种操作,这只是小巫见大巫罢了。
对比柳乘荫当前的热度,这篇“小火”的采访根本起不到什么升温的作用。
这就是柳乘荫能安心接受官媒采访,不用担心“神隐”被这篇采访打断的缘由。
然而,最终柳乘荫的“神隐”还是被打断了。
原因是因为他牵扯进了今天这起案件。
这让柳乘荫感觉有些懊恼。
不过,如果今天可以从来,再让他选一次是否要牵扯进这个案件的话,他还是会选择出手。
出手虽然会让柳乘荫因为“神隐”被打断而难受一阵子,但如果不出手的话,柳乘荫可能会对这件事情念念不完,然后为自己“纵容”了凶手而感觉不安。
最多就是将当时用在“解析”现场的精力分出一些,用来留意那个隐藏起来的偷拍者,将事情曝光的可能性“抹杀”掉就好了。
…
虽然“神隐”被打断了。
但好在他的旅行才刚开始一周,他还没有开始“神隐”太久,沉没成本还没积累太多。
只要他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成功地持续“神隐”下去,那么,他的“神隐”计划的终究结果与原计划其实也差不了太多。
好!
继续“神隐”!
随后,柳乘荫又继续开始了他的旅行。
下一个抵达的省份是闽省。
也就是柳乘荫他家所在的地方。
在抵达闽省的第一站的路上,柳乘荫给三号打了个电话。
他打算跟三号说一下自己不久前刚想到的,关于新电影的想法。
很快电话打通了。
打过招呼后,柳乘荫开门见山:“三号最近有编剧给咱们公司投稿吗?”
三号:“有的,怎么,你不是说你最近没有拍电影的打算吗?而且又出去‘采风’,似乎打算自己创作的样子,怎么突然对别人剧本感兴趣了?
难道‘又’发现自己写不出东西,准备躺平用别人的?”
柳乘荫:“不是,你帮我从这些剧本中找出那些逻辑性、剧情性最强的出来,找到投稿的编剧,问他愿不愿意接个活。”
三号:“什么意思?”
随后,将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
柳乘荫:“巴拉巴拉…”
三号听完柳乘荫所阐述的想法后:“你想找编剧帮你把你自己的破案经历改编成剧本?拍成电影?”
柳乘荫:“是这样的。”
第169章 又来?!第二次触发【未知的召唤】!
柳乘荫打算将自己的事情改编成剧本,拍成电影,获取影响力。
然而,经过前两次的创作经历,柳乘荫依旧知道了自己在剧本创作上的能力。
拍个《轻狂》,结果剧情被批空洞、无聊。
拍个《追梦》,结果观众们的反应跟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虽然这两部电影都拿到了一个的成绩, 但在柳乘荫看来,那更多是画面、音乐方面的功劳,与剧本关系不大,甚至是拖了后腿。
总之,柳乘荫写个剧情简单的东西还行,可探案片是十分注重剧情的。
虽然柳乘荫作为所改编剧本的“主角”,是故事的当事人,对整个案件十分了解。
但了解案件,不等于能将案件整理成一个“故事”!
柳乘荫无法将自己所知道的东西变成环环曲折的剧情, 没有那种能够到处埋伏笔,留悬疑,引人入胜,靠纯剧情就能调动观众的观看欲望的写作功力。
那不是柳乘荫所具备的。
一直以来,柳乘荫的电影基本都是靠画面和音乐来吸引观众的,剧情方面,基本观众一看开头就能大致猜到后面…
总之,为了能够得到一个好的探案片剧本,柳乘荫决定找个专业人士来帮他写剧本!
在柳乘荫提出要求后,三号没多说什么,转头就为去从那些投稿的剧本中寻找符合柳乘荫所提条件的编剧去了。
第二天,上午。
就在柳乘荫正在吃着一顿稍微有点不那么早的早餐的时候,三号找到了柳乘荫所要的人,并将对方包括联系电话在内的一些简单的个人信息给了柳乘荫。
柳乘荫看了看一下。
那名被三号挑选出来的编剧名叫江城, 今年三十七岁,科班出身。
柳乘荫在吃完早餐后,趁着刚吃饱坐着缓缓的时候,他打通了那个电话。
打通电话后, 在柳乘荫表明了自己身份后,江城在电话那头显得十分热情。
热情过后…
“不好意思,柳导,我投给你们那个剧本,已经有人要了。”江城用一副很不好意思的语气说道。
对方以为柳乘荫是为他投的剧本来的。
当然,这是最正常的反应。
实际上,江城那副“不好意思”的样子也只是一种“客套”。
编剧同时间一稿多投其实是很正常的。
被投稿的公司里,谁看中了的这个剧本,就会找投稿的编剧商谈这个剧本怎么个“卖”法。
谈不成,则继续候着。
编剧看看后面的人也没有能给出个好价钱的。
被投稿公司则看看投稿的编剧什么时候“回头”。
如果双方谈成了,也就这么定了。
等后面人再来问的时候,编剧就会客套地说一句“不好意思”。
只是客套。
不过,柳乘荫今天打电话过去,并不是来找买他所投的那个剧本的。
柳乘荫:“已经被人要了?啊!那太可惜了,不过,好在我不是来找你买剧本…”
柳乘荫这样很不“客套”的说话方式让江城一时间沉默了。
愣了几秒后,江城终于问道:“那柳导打电话来找我是有何指教啊?”
柳乘荫:“不好意思,我入行晚,不太懂那些门道,所以就不打什么马虎绕来绕去了, 直接开门见山吧!
我希望你能帮我把一个故事改编一个电影剧本,可以吗?”
江城:“那得看是什么样的故事。”
柳乘荫:“有什么区别吗?故事不好就不能改编了吗?”
江城:“也不是,只不过…
故事不好的话,只要钱到位,我也愿意改编,但我不允许那个剧本的创作者名单上写上我的名字,因为这会坏了我在圈子内的名声,影响我赚钱。
如果你非要些我的名字上去,也不是不行…得加钱。
反过来,如果故事好的话,我可以便宜点…就当是让我蹭点光。
如果不想我的名字出现在剧本的创作者名单上,跟你抢风头的话,我也不介意…总之,只要钱到位。”
柳乘荫:“先看你能不能写得出来我要的东西吧。”
江城:“柳导要我改编的是个什么样的故事?”
柳乘荫:“不是别的,就是昨天刚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想你把我破案的故事改编成电影剧本。”
江城:“啊…那件事啊,那篇报导我也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