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第364章 没见识的外来人
  皇帝面带笑容的点点头,“多谢老人家海涵。不知您高姓大名?”
  他认定了这位老者是一位居住在田园间的隐世高人。
  他身后的官员们,也都心中好奇。哪个朝代都有隐世高人,但真正能够和隐士们有所交集的人少之又少。能碰到一位隐士高人,实在是一大惊喜!
  面对众人的熠熠目光,老汉摆摆手,“什么高姓大名?我就是一普普通通的老头子,姓王,叫二狗。”
  皇帝和众位官员默然无语。
  真是个朴实无华的名字啊!真是一位朴实无华的隐士啊!
  皇帝问:“我观你老人家谈吐不凡,定然不是普通庄稼汉,不知你从哪里来,为何定居在何湾村?”
  王二狗看傻子一样看着他,“我祖祖辈辈就是河湾村人!”
  想想面前这个人,虽然不太懂礼仪,但是知错能改,也是个不错的人。可惜脑袋好像不太好使,他一个老头子能有啥谈吐不凡的?
  他语重心长的说道:“我没什么谈吐不凡的,村里的小娃娃都要比我知道的多,我还是跟孩子学的。顶多平日去听一听公开课。”
  “年——”他瞅瞅皇帝的脸庞,长得不赖,脸挺白,已经有了皱纹,约莫有个四十多岁,这句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喊不出了。
  王老爷子拍拍皇帝的肩膀,转而说道:“小兄弟啊,人活到老,学到老,没事还是多读读书,好好学习学习吧!”
  皇帝心梗,一脸吃了苍蝇的模样。
  身后的官员和随从们默默垂首,不敢去看皇帝的脸色。
  被一个田间老汉说读书少,需要多多读书,好好学习,他们的皇上大概是历史上第一个被这么评价的皇帝!
  皇帝好不容易才扯起嘴角,扯出一个笑容。
  “谢谢老人家的告诫。老人家,我想问一问,为何你们村的麦子比其他村子要长得好?我们从外地而来,一路见了不少麦地,鲜少有种的像你们这么好的!”
  王老爷子哈哈大笑:“这就是我说为什么要活到老学到老!
  我们种了一辈子地,都想要粮食产量高一点。年年也不过是起早贪黑的拔草,或者浇地上肥。产量根据天时好坏有点变化,但总体并不高。
  自从认了字,我们去图书馆看了一些农书,又去上了张夫子特意组织起来的农桑交流课,这脑袋是一日比一日清晰,也明白了老人传下来的种地经验究竟是何道理。
  我们根据张夫子的建议,把好的经验都给集中起来,结合农书上的方法,划分实验田,选育良种,注重栽种方法,改进肥料配比,根据不同的变量进行种植。
  来回倒腾了六七年,终于有了一点点成果,粮食产量提高了一些。不过,张夫子说产量还可以更高!”
  皇帝心中震荡。提高粮食产量!
  他们不仅没有荒废农桑,竟然还提高了粮食产量?!
  皇帝的心情犹如坐着过山车,瞬间冲到了顶峰!心中对百姓们从商的不满和愤怒,就像是一个小气球,被村民吧唧一脚直接踩爆了!
  其实,他从最开始颍州通判上折子,心中就一直有所忧患,担心河湾村的百姓真的如通判奏折上所说,弃农从商。
  弃农从商的危害之大,史书上早已有案例。一个国家都因之而亡!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怕百姓弃农从商,而荒废农业,危害国之根基,因此重农抑商。
  他自然也有此种忧虑。此次来河湾村,见到来往之人,多是行商和货郎小贩,加之百姓们观念的转变,他心中的担忧成真,自然心生愤怒,怕此种逐利观念会将越来越多的百姓带坏。
  然而,他看到了什么?他听到了什么?
  河湾村不仅将地种的特别好,还自己研发,提高了粮食产量!
  不可思议!创世之举!当赏!当赏!必须要赏!
  他激动道:“如此大事,为何不上报?”
  “上报?”王老爷子疑惑的瞅他。
  皇帝清清嗓子,含糊道:“我是说,怎么不登到河湾文化报上,让所有人都知道?”
  王老爷子笑道:“这才哪到哪?只是每亩地提高了几十斤,又不是提高了几百斤,值得宣扬宣扬!
  我们的产量是有所提高,但说到底又没有什么大的突破。迫不及待的往外张扬,那不就像是卖瓜的王婆一样吗?”
  “再说了,我们总结出的经验和好的方法,县令他们早已经让人推广了。报纸上的农业板块不是写的有方法吗?反正效果都是一样的,产量提高的消息,登不登报无所谓。”
  皇帝忍不住倒吸一口气,什么叫做无所谓?什么叫做不值得宣扬?什么叫做没有大的突破?
  每亩地增产几十斤还算少吗?!天下那么多田地,要是每一亩地都多出几十斤,那么多地要多出多少斤来?!
  不仅皇帝在算,皇帝身后的官员们都在算。
  一想想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他们就痛心疾首,知道的太晚!太晚了啊!
  云县的县令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么大的一个消息,怎么能不上报?!
  你们云县,你们河湾村的眼光是不是太高了一些?
  每亩地提高几十斤的产量,还入不了你们的眼吗?
  官员们个个痛心疾首的望着村民们,不知道他们怎么能如此淡定,如此平淡的说出这么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好消息?!
  来帮王老爷子的村民们不明所以,觉得这些人到底是读书少,也没什么见识,听大家说几句话,就觉得谈吐不凡。听说粮食产量提高了一点,就一个个要晕过去的模样,傻不愣登的。
  留在这儿看这些傻不愣登的人,实在是浪费时间,不如继续回去除草。
  大家颇觉没意思,拿起自己的锄头又赶快回去劳作,三三两两的散去。
  皇帝立刻回神,叫住也想要回去除草的王老爷子。
  “老人家,老人家,您别急着走。您能跟我说说,这粮食产量到底是怎么提高的吗?”
  “成啊,你跟我来吧!”
  第365章 专出神童不成?
  王老爷子领皇帝一行人去试验田。
  远远就看见一群学生把衣摆塞在腰间,挽着袖子,和农人混在一起,毫无形象的在田野之间忙活。
  另有一部分学生站在地头,拿着写字板,捏着铅笔刷刷刷的记录。
  皇帝定睛细看,发现每一块地,地头都竖着一个木牌子,牌子上面写的内容大体相似,但又略有不同。
  王老爷子指着这些牌子,自豪的给他们介绍,“看看,这就是控制变量,进行对比试验。定期进行记录,观察到底使用哪种子,或者哪一种方法,能够获取更多的产量。”
  在地头做记录的学生,看见王老爷子过来,笑盈盈的同他打声招呼,朝皇帝等人点点头,便又忙自己手中的事情去了。
  皇帝望着眼前一块一块的实验田,心中激荡,久久无言。
  他认真地把每一块木牌上所记录的字都看过来,在最后一块地头站住脚步,指着牌子上负责人的名字,问:“这些负责人都是谁?”
  王老爷子笑道:“有我们这些务农经验丰富,还读过农书的老家伙,也有知行学院的学生。每一块实验田,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农与学生组成小队,共同负责。”
  皇帝点点头,指着在田间和地头忙活的、装束明显与农人不同的学生,问:“这些读书人都是知行学院的学生?”
  “那可不?如今凡是在我们村里的读书人,十有八九都是知行学院的学生!
  学院里的学生不仅个个学问了得,而且都非常有才华,懂的东西可多了!不是那种跟酸菜梆子似的只会说之乎者也,啥也不会干的读书人,他们干起活来,一个比一个利索!”
  王老爷子与有荣焉,得意的扬高了声音。
  附近的学生扭头看来,见是村里的老爷子,又在和外人炫耀,他们互相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笑了起来。
  个个都不动声色地把腰板挺得更直,写字的姿势在阳光下都显得更加斯文俊逸了。
  知行学院,皇帝在心中默念一遍学院的名字。
  他眺望着劳作的学子,吹着田野上的微风,心情怡然,大感欣慰。
  这一点,知行学院做的好啊!
  世人皆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无数人为了改换门楣,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
  即便中了举,将来外派做了官,对农事依旧一窍不通,一些人只是想当然的发布政令,不仅无法造福百姓,反倒祸害民生。
  但是河湾村知行学院这一点做的很好。不仅培养学生的知识,也培养学生在农事方面的认知与能力。
  若是这样的学子将来做了地方官,知农事,能体验民生之艰苦,才会更好的爱护百姓,督促教导百姓耕作种植。
  地方官员,也应该加这么一门课程才是!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